回到明朝开工厂 第234节

“致远高明……”

抿了抿嘴唇,李龙看着施奕文长叹口气,然后说道。

“可,我总归是魏塘人啊,我不能让乡亲指着我的脊梁骂我。”

摇摇头,李龙还是选择了拒绝了。

这倒完全出乎施奕文的意思,打量着李龙,施奕文拱手说道。

“李兄既然坚持,小弟也不便强求了。”

虽然没有和李龙就棉花达成协议,但是出人意料的是,李龙还是答应把他在山东存放的五万担棉花卖给施奕文,按他的说法——这是人情,当初在榨油厂上欠下的人情,总是要还的。

对此,施奕文并没有拒绝,在微笑之余,心下又长松了口气,五万担棉花,说多不多,说少不少,差不多够撑到本地的棉花下来的那一天了。

不过,就在施奕文想要吩咐刘裕去联系京城本地的商人时,倒是有人找上了门来。

“你是……”

“小人唐山,是金陵唐家人,京城的“信达成”正是小人主持。”

鞠着腰身站施奕文的面前,唐山笑眯眯的说道。

“金陵唐家,那唐小姐是?”

“二小姐正是小人家主。”

唐山的回答,让施奕文笑了笑,算是明白了他的身份。

“不知道唐掌柜上门拜访,是为何事啊?”

打量着这个五十几岁唐山,瞧着他的衣着打扮是一副员外的模样,可谁又能想到,这位员外却是唐家的家奴,其实,这一段时间,因为与英国公府经常接触的关系,所以也知道,勋室豪门做生意往往都是由家奴出面,很少直接出面。

唐家看来也是如此了,还有宋家……想到宋家的时候,施奕文的眉头微微皱了下。

“是想和公子谈笔生意。”

唐山的脸上带着笑。

“听说公子在卢沟河边办了个纱厂,这不“信达成”一直与山东那边有来往,对棉花生意倒也还算熟络,前些天在山东收了几万担棉花,不知公子有没有兴趣。”

唐山的话让施奕文听着后不由说道。

“太有兴趣了,不知道这棉花在什么地方?”

几万担!

有了这多出来的几万担,纱厂就可以继续扩建,至于织布厂那边,也可以把英国公那边以及京城的勋贵拉进来,现在最要紧的就是状大这个群体,英国的工业革命为什么成功?

不就是因为工业革命促进了工商资本家的崛起嘛!

江南有没有资本主义萌芽,施奕文并不关心,他唯一关心的是,必须要尽快形成一个团体制约江南士绅集团,北直隶等的士宦固然是必须要争取的,勋贵同样也是可以争取的,毕竟多年来,勋贵也被文官集团打压的没了脾气。

相比于江南……自己这边的力量实在是太过薄弱了。

“就在京城,小姐特意吩咐小的在山东收完棉花后,要运到京城去。”

一开口唐山就把二小姐抬了出来,他的话让施奕文一愣,诧异道。

“唐小姐在京城?”

“啊,小姐在南京。”

唐山笑道,然后又说道。

“以后,公子有什么用得着在下的地方,只管派人吩咐就行,如果没有其它的吩咐,小的就不打扰公子了。”

看着唐山离开时背影,施奕文的心里叹了口气……无论如何,这份人情都算是欠下了。

第198章 建筑(第二更,求推荐,求收藏)

人情是人情,生意是生意。

尽管并不知道,唐子琪是怎么算出自己会碰到棉花原料供应的问题,但人情欠下之后,施奕文并没有想着立即还,更何况在他看来,那妮子欠自己的人情更多。

相比于其它,眼下的生意更重要。

在所有的工厂之中,铁工厂无疑是最重要的,它既然生产结构复杂的“骡机”,同样也可以生产结构简单的织布机,而倪明德之所以选择让铁工厂生产织布机,一个最根本的原因是,因为只有铁工厂可以设计出水力驱动的厂房等工厂的整体。这才是铁工厂最大的优势。

现在铁工厂不但生产机器,还负责上了工厂的整体设计,这完全出乎了施奕文的意料,不对此,他倒也不排斥,毕竟,在这个过程中,自身的技术也能得到提升,尤其是整体的工业设计水平。

甚至施奕文特意成立一家建筑行,专门从事工业厂房的建造,当然现在只是照着五十年代的简易厂房图样施工,但通过经验的积累,最终还是可以为将来建立建筑学科打下基础。

不过,也就是在赵国业这个从工部挖的吏员的着手为倪明德规划、建设厂区的时候,却碰到了一个问题。

“砖头的价格涨了!”

在公子的面前,赵国业有些焦急的说道。

“我算了一下,这样一家厂子,单靠附近几家窑场肯定是不够的,所以我寻思着再沿河买远些的砖,可谁知道,这附近二十几里的十几个窑场都涨价了,足足涨了一成多!”

“什么!涨了一成多?”

施奕文诧异道,他可没想到砖这种最寻常的建筑原料会涨价,而且还涨那么多。

“公子,那些窑场都说是去年风调雨顺,所以盖房子的人多,砖供不上才涨的价,可以我看来,他们肯定是看到咱们要用大量的砖,所以才一起涨的价。”

建厂房与普通百姓家盖房不一样,普通百姓家即便是全砖房也是彻得空心墙,既省砖又防寒保暖,可工厂砌的都是实心墙,用的砖自然要多出很多,再加上工厂大院也是用砖墙堆砌,自然要用到大量的烧制粘土砖。

需求多了,供求关系发生变化,自然也就涨价了。

已经见惯了太多涨价的施奕文,并没有因为赵国业的话而有丝毫懊恼,只是轻应一声,然后说道。

“既然他们涨价了,那咱们就自己办窑厂,自己烧砖吧,反正以后用砖的地方多着哪,自己生产正好也能降低成本。”

其实,每次来铁工厂的路上,施奕文都会路过一家窑场,窑场位于河边,这是一个典型的中国传统窑场。有两座土窑,河边种着上百亩草荡,那是烧砖的燃料,空地上的芦苇棚下面到处都是阴干的砖坯。

首节上一节234/421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