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祁同伟,不事权贵,从村官干起 第186节

  真要论私交,李维民也是跟刘和光走的更近,这个时候,他不对赵立春落井下石,就算仁至义尽了。

  从理论上说,赵立春是省委书记,高层又有老领导撑腰,只要赵瑞龙不被抓捕归案,办案人员拿不到确切证据,就扳不倒他。

  但无论如何,李亮兄弟那两百万,肯定是无法完全撇清的。

  因为李亮的升迁副市长的时候,赵立春确实和组织部门打过招呼。

  两个月后,赵立春突然告病,去首都治疗休养。

  说是告病,其实到底怎么回事,大家都清楚。

  回汉东继续当省委书记的希望基本非常渺茫,想和剧里一样升到F国级,根本没有可能。

  运气好的话,或许能在某个冷门部委,比如说供销社,当个社长或者党组书记什么的。

  运气一般的话,便可以直接退居二线,提前养老了。

  如果运气太差,甚至赵瑞龙落网,那样的话,估计就得去“秦城”工作了。

  赵立春走了之后,刘和光暂时顶了上来,以省长兼省委副书记的身份,全面主持汉东省委的工作。

  ……

  京海这边,祁同伟的位置可能也要动了。

  王子衿天天找刘和光闹,说纪委的工作太得罪人,太危险了,死活不同意祁同伟继续担任京海市纪委书记,必须换个地方,至少也要换个位置。

  祁同伟自己也觉得有些厌烦了,毕竟他有上帝视角,真正的特长还是搞经济,做纪检工作,大材小用不说,还要让家人担心,便没有拦着王子衿。

  刘和光实在烦不过,只能去找李维民,委婉的表示,希望能给祁同伟换个职务。

  李维民也挺为难。

  按理说祁同伟出了这个事,换个职务是应该的,加上立了功劳,升迁也说的过去。

  问题在于,祁同伟升上副厅才刚满一年,别说不可能提拔为市委书记或市长,就是让他担任京海市委副书记或者常务副市长,难度也不小。

  最大的可能,还是继续在市委常委的位置上打转。

  可祁同伟现在已经是纪委书记,五人小组成员之一,换成组织部长不过是平调,反而可能给他下一次晋升带来障碍。

  若是换成宣传部长、统战部长那些职务,相当于降了,更是说不过去。

  李维民想了想去,觉得要想妥善安排祁同伟,最好的办法,还是离开京海。

  在做决定之前,他要先和祁同伟当面聊一聊,再深刻了解一下。

  这次的接见地点,不是省委书记办公室,而是在省委后院,李维民的住所里。

  汉南省委后院的格局,和汉东差不多,也有几十栋独立的小别墅,散布在茂密的绿化带之间,专供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使用。

  祁同伟虽然在汉东省委后院进出自如,也去过除刘和光之外的好几位省委领导家里做客,但到了李维民的住所,依然有些紧张。

  毕竟人家是F国级领导,而且还是实权派,全国最高的二十多人之一。

  李维民倒是客气,看见他正襟危坐的样子,微微的笑了笑,道:

  “同伟,不要这么拘谨嘛,到我这来,就跟到你姨夫家一样,放松点。”

第314章 去李维民家里接受谈话

  祁同伟听了李维民这句话,心里立刻活络起来,甚至可以说是兴奋异常。

  李维民以前是叫我小祁的,现在却叫我同伟,这不就和高育良、刘和光一样,把自己当做亲近的小辈了吗?

  要知道,我第一次去刘和光家的时候,刘和光都只是叫小祁,后来才改的口。

  另外,官场上对高级领导的称呼是有规矩的。

  正常情况下,李维民对刘和光的称呼,应该是和光同志,或者和光省长,但现在他却当着我的面说:“你姨夫”。

  祁同伟在官场上那么多朋友和同僚,之前只有高育良一个人这么叫。

  再加上李维民主动邀请祁同伟到家里来谈话,这态度还不够清楚吗?

  明显是把他当成自己人了啊……

  当然,祁同伟也不会天真到,真的把李维民和高育良相提并论,便毕恭毕敬的回道:

  “维民书记,您是我的领导和长辈,态度庄重一点是应该的。”

  “呵呵,年轻人知礼数,不会错。”李维民笑着点了点头,又道:“同伟,我没记错的话,你今年三十三了吧。”

  “是的,我是七零年出生,今年刚好三十三岁。”

  “年纪轻轻就能干出这么多成绩,真的不错,当初在汉东,你姨夫向我推荐你的时候,我还有些顾虑,觉得你太年轻,现在看来,完全是多虑了,你干的很好。”

  “主要还是靠着您的支持,帮我扫清了很多障碍,让我能够心无旁骛,把精力全部投在工作上。”

  “呵呵。”李维笑了一声,突然话锋一转。

  “这次你被赵瑞龙刺杀,除了因为保护你受伤的秘书之外,还有两个人是什么来路。”

  祁同伟心里一惊,林峰救人后立马就离开了,整个京海,只有项党育一人知道他的存在,怎么李维民会突然问起。

  转念一想,李维民是F国级领导,深不可测的大人物。

  他既然问起,肯定已经知道林峰,甚至有可能,连其他保镖都知道了。

  干脆自己爽快点,主动说了吧,反正也没什么见不得人的。

  “维民书记,那两个人叫林峰和姜武,都是退伍特种兵,现在被我聘请为私人保镖。”

  “你身边放了一个特警做秘书不够,还要找私人保镖,难道早就知道有人要杀你?”李维民问道。

  “不能说早知道,但确实是有怀疑,在汉东的时候,我见过赵瑞龙几次,他身边围了一群不三不四的人,所以我到京海来之前,做了些准备,以防万一。

  事实上,我身边并不只有两个保镖,而是有十几名特种兵,在我办案子的时候,他们帮了很多忙,有几个凶恶的歹徒,就是被他们抓住之后,再送到公安局的。”

  “你一个国家干部,这样做恐怕不妥吧。”李维民说道。

  “维民书记,我也知道不妥,实在是没办法,一开始,我并没打算带人来京海的。

  但后来发现,京海市公检法,甚至纪委内部,都安插了赵立冬的眼线,根本分不清谁是忠,谁是奸,无奈之下,只得另外调集人手。”

  “这么多人,花了不少钱吧?”

  “确实不少,一个月要十几万开销,但没用公家的钱,全是我私人炒股赚的。”

  “你炒股的事情,我听说过。”李维民点点头,又道:“赚了多少钱?”

  “实不相瞒,我赚了很多,有好几个亿。

  但我全都是在股市的二级市场操作的,而且没有买卖过任何汉东省内企业的股票,不存在任何关联交易,完全合法合规。”

  “几个亿,真的不少,你恐怕是拥有最多合法财产的干部了。”

  祁同伟敏锐的感觉到,李维民说这话时显得风轻云淡,情绪没有任何波动。

  这说明,他早就知道自己通过炒股赚了这么多。

  那么问题来了,他还知道自己的其他产业吗?

  二马公司的股权和境外的投资基金,知道的可能性很小。

  但岩台玻璃杯厂的情况,估计是了解的。

  “维民书记,有件事情我要向您检讨。

  我和岩台市的一家玻璃杯厂有关联,虽然没有入股,但建厂的资金,我出了很大一部分,每年能够从厂子里,分到一部分利润。”

  “哦?”李维民有些意外。

  他倒不是意外祁同伟有这个玻璃杯厂,而是意外祁同伟这么爽快的主动交代了。

  李维民志存高远,所以在用人上很小心,尤其对于嫡系,更是特别谨慎,凡是经济和生活作风有问题的人,都进不了他的核心圈子。

  因此,他在祁同伟崭露头角,并进入刘和光圈子的时候,就曾经在暗地里做过调查,发现了祁同伟和玻璃杯厂的关联。

  虽然没有股权,但每年几千万的分红,却是实打实存在的。

  这让李维民认为,祁同伟或许是个爱财的人,还要进一步观察。

  而且这是看在刘和光的面子上,否则早就直接排除了。

  但之后几年,祁同伟经历了不少岗位,干了很多的事,尤其在林城开发区和吕州经开区时期,他大权独揽,经手的钱是以亿为单位计算的,却从未往自己兜里装一分钱。

  这让李维民的态度,出现了极大的转变。

  毕竟玻璃杯厂的情况比较特殊,存在历史遗留问题。

  那是祁同伟从无到有,一手操办起来的企业,倾注了无数心血,以私企的姿态重生,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暂时不舍得放手,情有可原。

  只要不贪不占,就是好干部。

  再后来,通过赵立冬的案子和非典时期的表现,李维民更是对祁同伟刮目相看,也彻底下了决心,要把祁同伟收为嫡系。

  所以这次谈话,才会放在家里进行。

  今天,李维民本来想通过私人保镖和玻璃杯厂的事情,给祁同伟敲一敲警钟。

  没想到,祁同伟竟然毫不隐瞒,全部主动对他说清楚了。

  由此看来,这确实是个很不错的小伙子,心底无私,能靠得住。

  念及于此,李维民决定先缓解一下气氛。

  他从茶几下面拿出了一只提前准备好的杯子,放在祁同伟面前。

  “同伟,这就是你那个新飞玻璃杯厂生产的吧。”

  祁同伟认真的看了看,回道:“没错,是那个厂子生产的,您也在用这个牌子的杯子?”

  “呵呵,那是当然,我在汉东的时候,可是买了好几只新飞牌水杯。这事还多亏了你,凭空办起这么大个厂子,让汉东的干部群众,都能用上价格实惠的玻璃水杯。”

  “维民书记,这是我应该做的,能办成,也是机缘巧合。”

  “嗯。”李维民点点头,语重心长的道:

  “同伟,你当初办这个厂子,是有很大功劳的,但我还是要提醒你一句,公是公、私是私,必须分清楚。

  我看你平时的生活,并不是非常追求物质享受,既然有了花不完的钱,就适可而止吧,至少不能给自己留尾巴,授人以柄。”

  祁同伟顿时明白了,李维民这是要他退出玻璃杯厂。

第315章 切割国内产业,布局国外

  事实上,即便李维民不说,祁同伟也早就想退出了。

  这几年玻璃杯厂的效益越来越差,就那点分红,还不如一次性退出,把钱扔到股市里去,还能赚的更多。

  之所以一直没退,主要是怕乱了玻璃杯厂的军心。

  “维民书记,我明白了,一定会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处理好玻璃杯厂的遗留问题,彻底和他们划清界限。”

  “这样最好。”李维民赞许的点了点头,“你有这样的态度,我很欣慰。”

  “另外,保镖的事情也要注意,你是国家干部,和私人老板不一样,随意使用私人武装,稍有不慎,就会引火烧身。

  当然,通过这次刺杀事件,我也理解你对保护自身安全的需要,不强制你怎么做,只是想提个意见。

  必须控制保镖的数量,人数不宜过多,尽量做到悄无声息,不被外界所察觉。

  假如有特殊情况,非要动用他们的话,一定要把管理工作做充分,千万不能违反法规,造成社会负面影响。”

首节上一节186/31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