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为什么你的缴获这么多 第161节

  可以说,冈村宁次是一个抗战战场上十分难缠的人物,甚至可以说差点改写了中国的命运。

  另外颇为讽刺的一点是,冈村宁次还深度参与了中国内战,其中于1925~1927年任北洋军阀孙传芳的军事顾问,参与中国内战。抗战胜利后,他被中国列为战犯,但因为打击八路军有功,国民政府将其庇护(伪军只打八路军不打国民党就是他的手笔)。在解放战争时期,他曾被聘为国民政府军事顾问, 参与策划对解放区的进犯;他还协调阎老西将6600多名日军留在了山西,成为了晋绥军武装,但最后被解放军消灭。最后,1949年国民政府私自宣布其无罪,将其放归日本,使冈村宁次得到了善终。

  ……

  冈村宁次作为当权派系一方核心人员,自然不会因为战局一时变化而受到大本营的问责,也就有了足够的底气冷静的看待分析战局变化。因此,当他刚刚到任就面临华北突然而来的大规模小烈度的战斗,面临华北地区四面烽火的乱局,他却轻松的的将责任甩给了已经“下课”的多田骏,然后冷静的选择了按兵不动。

  在他看来,目前华北方面军各地兵力分布的十分分散,处处分兵造成了处处薄弱。之前依靠铁路和公路,以高机动性维持了兵力的运转,还能勉强维持一副良好局面,但是正如前几天面对独立支队东出太行一样,如今面对八路军突然集结起来的攻势,自然处处会陷入被动。

  现在这个时候,华北方面军局面较为被动,如果此时贸然调动增援,就有可能跟之前太行东侧战役一样,添油式的被八路军部队一一消灭,十分不智。

  更何况,此时八路军最强大的重装部队,独立支队,目前仍然动向不明,很可能会在某一刻再次跳出来攻击蝗军之不备之地。

  于是,他冷静的选择了收缩防御,将之前分散的据地兵力向着铁路线、县城等据点集中,并暗中集结了部分机动兵力,等待着八路军的下一步动作。

  有动作,就有破绽。只要找到破绽,自然就可以夺回主动权。

  无论如何,帝国部队的战力仍然远远强于华北的抗日队伍,只要部队稍微集结起来,就完全有能力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创造一种上兵伐谋,攻心为上的压力感,这样一来反而会给对方一种摸不清帝国实力和意图的压力,部队攻势反而会被牵制。

  …………

  秋色渐浓,冈村宁次坐在自己的新办公室里,颇有感触地看着窗外这中原大地上一片片成熟的黄色。这个时间这片古老大地上黄色颇有禅意,同样是橙黄色,有的橙黄色代表衰败,如发黄的落叶;而有的橙黄色却代表了成熟与收获,如麦子。

  国家与战争的输赢走势,不过就如同这秋日的橙黄色,在某一个时点表现出似乎相同的颜色,而过后又会朝着相反的态势发展。如今帝国在这中原大地上,到底是如同麦子般收获还是落叶般衰弱,需要他用心去把握,而关于这场战争的胜负手,他要亲手握住。

  冈村宁次,从来都对自己的谋略很是自信!

第412章 一无所知

  “歪,歪,你说什么?”

  指挥室里,部队指挥员手持着野战电话,耐心的听着前线的报告。

  “周边的鬼子部队大都回撤到了核心据点,现在核心据点已经聚集了400多鬼子和500多伪军?”

  “鬼子在搞什么名堂?这么多鬼子聚集在一块,绝对是有目的的!”

  “告诉各部队,要留足预备队以应对敌人的突然出击,其他部队继续出击,破袭关键区域的据点和乡镇。”

  “对,对,不要扩大战斗,不要盲目出击,持续破袭关键交通线,镇压这些区域的汉奸劣绅,最好能把倾向咱们的人扶持起来,以保持交通线的畅通。”

  “根据总部的命令,此次作战不扩大,不走形,能够打通交通线就算胜利!”

  ……

  在发动破袭作战的各个战场指挥部里,类似的报告、电话话语不断出现。

  正如冈村宁次预判的那样,各军区各部队发现鬼子突然开始收缩后,都有些不敢置信,毕竟过去几个月鬼子一直保持着强势的攻势,怎么可能会轻易收缩。因此,面对这样的异常状况,各地八路军行军作战不得不更加谨慎,反而被牵制了大量兵力。

  之前,按照多田骏的囚笼政策,其一个小据点鬼子伪军加起来不过百十个人,顶天也就配置一两挺重机枪或者一门步兵炮。这样的配置平时看着很唬人,但是在八路军部队有预谋的合围攻击下,这些日伪军根本挡不住八路军越来越多的82毫米迫击炮或者重型迫击炮、步兵炮等武器,防御的据点轻易就会被集结起来的八路军部队掀翻摧毁。

  哪怕是据点求援,鬼子派出了具有较强机动性的援军部队,但是面对已经聚集起来的八路军战士们,面对着大量的轻重机枪和迫击炮外加一两门步兵炮或者山炮,也很难有机会可以突破阻击,甚至还有可能会被围点打援。

  当然,这是鬼子兵力过于分散的情况。

  正常情况下,如果鬼子伪军聚集了近千人,那就已经成为一股对八路军地方部队而言相当具有威胁的力量。

  半大大队的鬼子,必然拥有5、6挺重机枪,12-18具掷弹筒,一门或者两门步兵炮、迫击炮。如果依靠已经构筑成型的防御工事,可以抵挡住数千八路军部队的围攻;如果突然出击作战,足够压制甚至击溃一个两千人的八路军新设步兵团。

  虽然目前大部分鬼子常设师团已经撤离了中国战场回国休整,但是此时留在中国华北华中华南的鬼子新编师团,其兵员仍然是之前从师团退役的鬼子预备役组成,大都经历过11个月的严格军事训练,其枪法、战术以及战斗意志都很不错,远超目前大部分中国部队。聚集起来的鬼子,在严格的分工作战条件下,具有相当强的战斗力。

  因此,在得知周围核心据点有半大大队的鬼子以及五六百伪军做好了集结时,八路军部队不得不预留两三个团,专门盯住这大坨敌人,以免其突然出击,直接打断了部队攻击节奏,造成部队的重大伤亡。

  不过,让大家感到奇怪的是,一直到了天亮,八路军周边攻击部队陆续撤离并隐蔽起来,这些聚集起来的日伪军也没有什么动作。

  …………

  北平,华北方面军司令部。

  指挥室里,冈村宁次平静的坐在他的指挥桌上,耐心的研究着这两年的华北地区作战报告,同时倾听着参谋们汇总的夜间战报。

  参谋长笠原幸雄有些悻悻的对着冈村宁次汇报到:

  “冈村阁下,昨天夜里八路军部队在山西、河北、山东等地发起了密集的突袭,击破和摧毁了我们不少铁路据点,还重新占领了部分区域。”

  “根据统计,昨天夜里我们共损失据点52处,损失乡镇50余处,玉碎蝗军1402人,损失皇协军3000余人。”

  “将军,虽然部队损失不大,但是我们失去了很多关键据点。这让我们对八路军的严密封锁出现了漏洞,渔网被撕开了口子!”

  “将军,我们应该尽快调动部队,堵住这些缺口!”

  冈村宁次脸色平静的听着参谋长的汇报,眼睛仍然没离开之前的战报,嘴里却回应道:“除去过去三个月,华北方面军何时真正成功封锁过八路军部队?”

  “从YA,经吕梁山、太行山,然后分解到平原各地八路军控制区域。过去几年,以太行山为中心,八路军部队早已成功打通物资交通线,大量的苏制迫击炮和炮弹扩散到华北平原的每一片区域。”

  “而华北方面军,更是屡战屡败,不停的损失部队。哪怕是我在南方作战时,也听闻过华北方面军是一个被农夫欺负的部队,第一军独立混成第4旅团半年补充了三次兵员的笑谈。”

  “过去三个月,华北方面军在封锁八路军方面确实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要知道,帝国为了发动此次攻势,已经掏空了今年以来的所有财政预算,就连民生支出都大幅缩减,可谓是在非全面动员情况下使出了全力。但是,华北地区似乎除了封锁了八路军部分区域,却似乎没有什么太大的进展。”

  “我想问问诸位,与八路军作战了数年,你们对八路军了解多少,对他们的分布了多少,对独立支队了解多少?他们的财政如何、物资多少、弹药从何处来,你们都清楚了么?”

  说到这里,冈村宁次似乎有些恨铁不成钢的说道:“你们不知道!”

  ”至少,你们不知道独立支队现在有多少火炮,不知道八路军有多少兵力!“

  “不然,也会将兵力如此分散的排布。”

  “从昨天的攻势看,八路军至少已经拥有20万的兵员,拥有至少500-1000门各类火炮,拥有数量不菲的子弹炮弹,已经成为了华北地区帝国的大敌!”

  “而你们,却对此一无所知!”

第413章 冈村宁次首出招

  冈村宁次的一席话,让包括参谋长笠原幸雄在内的原华北方面军参谋们脸上通红,羞愧难当。

  确实,如果说10月上旬的太行东侧战役,让他们惊觉必须重新测算独立支队的兵力人数,那昨天夜里铺满华北大地的各处烽火,则是让他们更为震惊。

  不仅仅是震惊八路军部队目前的部队总量,更震惊于八路军部队目前拥有的武器装备特别是火炮的数量。

  火炮,是战争之神!虽然目前战争更强调制空权更为重要,但是不会有人质疑火炮在战争中发挥的作用。

  君不见,21世界开打的俄乌战争,最后仍然是火炮成为了战争的主角。

  诚然,帝国兵器研究所的专家们也做过研究,认为82毫米迫击炮不算什么品质上乘的火炮,120毫米迫击炮的精准性也成问题,九四式山炮和九二式步兵炮更是帝国自己列装,数量比之八路军更多。但是82毫米的迫击炮炮弹爆炸开,也能打死大量的帝国部队;120毫米迫击炮炮弹炸开,足够掀开一般的据点炮弹;而九四式山炮和九二式步兵炮,亦是帝国也很满意的杰作,是攻坚战和远程作战的好帮手!

  如今八路军部队普遍装备了这些武器,一旦他们集结起来,就可以轻易的破灭据点,伏击援兵,就可以撕破他们的囚笼和渔网。

  目前,已经不是能不能的问题,而是什么时候,什么地点的问题了!

  …………

  想明白这一切,参谋长笠原幸雄等人立马熄灭了之前轻视新任司令冈村宁次的心思,反而对其越发恭敬起来。

  “冈村阁下,真不愧是帝国的智将,华北局势还是您看的仔细长远!”参谋长笠原幸雄恭敬的说道:

  “不知道您后续的部署是什么?我们必将全力配合,竭力落实!”

  冈村宁次满意的点了点头。他刚才说那些话,不仅仅是他的思考,更是趁机敲打这些留任的将领参谋,以免他们留有二心,暗中阳奉阴违,影响了他的军事部署。

  现在看,已经达到了他想要的效果。

  随后,冈村宁次很是谨慎的说道:“截止目前,方面军拥有的情报极为不足。特别是八路军最大的两个变量,独立支队和突然冒出的弹药,都没有特别清晰的情报。”

  “没有充足而清晰的情报,就不可能推测出敌人的动向和想法,也就很难制定正确的谋略。因此目前我还未想清楚后续如何彻底剿杀八路军部队!”

  “不过,昨天夜里,我命令各地部队收缩防御,将大量的要点区域和关键地区都让给了八路军,刺激吸引八路军部队继续作战。”

  “如今帝国部队的装备和战斗力,仍然远在八路军之上;帝国华北方面军拥有30万大军和近40万皇协军,部队人数也远远超过。之前之所以不能击败八路军,是因为我们找不到隐藏在乡村中的平原八路军,也攻不进据守山区的山区八路军驻地。”

  “如今,经过一夜之间的攻袭,八路军部队发现其轻易就撕破了罗网,收复了大片区域,自然会一鼓作气,持续的扩大战事。”

  “我们要继续收缩兵力,强化部队编组,筹划战备物资,然后等八路军被胜利和战果引诱,盲目扩大作战区域后,我们就突然动手,圈住一部分八路军部队,分而歼之!”

  听完司令官的想法,大家都心悦诚服,齐声应是。

  …………

  八路军总部里,老总等人也在讨论着如今的局势。

  “怪哉,怪哉,从来没有打过这么顺当的仗!”老总疑惑的说道:“各部队轻易完成了预定目标,消灭了一些日伪军,还将之前耀武扬威的汉奸劣绅镇压了。”

  旁边的作战参谋兴奋的补充道:“是的,老总。晋绥、晋察冀、386旅、山东根据地都报来了捷报,顺利完成了预定目标。”

  “特别是在咱们安排的装甲部队和火炮部队掩护下,之前鬼子深入咱们根据地的一些区域都被收复了。”

  “如今啊,各部队纷纷请战,要求继续发起攻势,趁机收复失地!”

  老总闻言,稳重的问道:“各部队弹药情况呢?部队是否疲惫?”

  “各部队报告为了此次作战准备的弹药仅仅消耗了三分之一,部队弹药还算充足,人员也不算疲惫!”

  闻言,老总面上一阵意动。

  谁能横刀立马,唯我老总将军!老总绝对是一个敢战之人,如今形势大好,他有些不太愿意放弃此次机会。

  此时,在旁边一直认真研究各地报告的副总参谋长看出了老总的意动,赶紧提醒道:“老总,虽然昨天我们击败完成了破袭任务,但是蹊跷的是,部队击毙和缴获都不算大。”

  “从现在看,是鬼子在主动收缩而不是我们进攻顺利!”

  “如今鬼子们正在陆续集结起来。这是典型的进攻型作战准备,已经能对随时我们各地部队发起攻击。如果此时贸然继续扩大战场范围,那必然是我们越发分散而鬼子越发集中,战场形势就很可能逆转。”

  闻言,老总立即领悟过来。

  确实,之前张云也劝诫过他,此时不是与鬼子进行大规模对攻的时候。虽然他也不愿意与鬼子对攻,但是如果后续部队进攻过程中遇到敌人的大规模出击部队,那很可能就会陷入与鬼子对决的陷阱中。

  不过,这么好的机会?!

  副总参谋长笑着提出了一个折中的建议。

  “我看啊,山区部队可以依托山区,对山下平原进行一些小规模的破袭,只要做好情报工作,随时撤回山里,自然可保无虑;平原地区部队,继续隐藏精锐部队,但是各部队要多派小规模部队,组成工作组、武工队,前往鬼子收缩地区镇压汉奸土匪,恢复我们对地区的部分控制。”

  “如果遇到敌人的大规模攻击,武工队完全可以融入群众,消失无形,不至于被敌人包围消灭!”

  “咱们不跟鬼子在平原上玩正规战,而是坚持游击战、麻雀战、群众战,让鬼子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第414章 失算和不同

  民国29年的金秋10月,华北大地一片麦浪滚滚,丰穗飘香,正是秋收的时候。

  随着独立支队击破平汉线,华北八路军破袭据点收复失地,加上鬼子故意收缩防御,整个根据地内部迎来的短暂的和平时光,全体军民都在抓紧时机开展秋收。

  各根据地、各地方抗日政府安排群众连夜抢收粮食,并将收获的粮食尽可能隐藏起来或者向根据地深处转移,以防止鬼子后续的扫荡和抢粮。

  同时,八路军平原地区各部队按照总部指示,在留下部分精锐部队备战待命后,大部分部队都编成各个小型的武工队、游击队等,深入根据地附近“敌占区”、“游击区”,开展游击战斗,并帮助群众收粮、藏粮,顺便也大规模采买粮食。

  1940年是华北三年干旱的开始,但是此时年景还不算太坏,粮食大概减产10%左右,老百姓尚可以存活,甚至还可能有些结余。借着现在的这个机会,老家和总部把这些日子省吃俭用节省下来的经费,连同之前张云上缴的部分黄金白银等经费投入了进去,以尽可能收购粮食,增加粮食储备,应对后续可能的恶劣情况。

  连续数天内,铁路沿线、交通干道、鬼子占据的县城附近,枪声不断,小规模冲突颇多,但是八路军正规大部队却如同隐身了一般,消失在根据地周围,也让已经做好了攻击准备的日伪军部队有些抓瞎,颇有些有力使不上的感觉。

  …………

  冀中石门周边。

  冀中4团3营2连连长杨大虎,正带着数十个身穿便衣的战士,背着各自的武器,快步向着前面的村子赶去。

  一边快步走着,杨大虎一边细细问着一个脚夫打扮的青年人。

  “满仓,新田村的情况摸透了么?”

首节上一节161/231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