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为什么你的缴获这么多 第16节

  孔捷作为老牌指战员,在如何保住战利品这方面绝对不含糊,早就已经安排妥当。

  “还是张大排长部署得力啊,你们组织的400人运输队伍已经在路上,马上开始起运。我又联系了和顺县委的同志,组织地方干部一块参与,咱们先将弹药暂时存放于3公里外的吴家村。”

  “那里不仅相对隐蔽,也有咱们地方的同志保护,比较安全。”

  张云听罢,也觉得部署没有问题,“那好,将我们的缴获物资也一块运过去,咱们先把这波鬼子援兵打发走,回头再慢慢收拾。”

  孔捷团长本来还想着继续研究研究电台,突然回过味来,“我怎么听你话的意思是不打算直接撤退?这是要跟小鬼子们碰一碰?”

  张云缓缓说出了自己的打算。

  “咱们打了和顺县城,就是攻敌之必救,不管刚才和顺的鬼子有没有发出求援信息,105联队的鬼子心急和顺县城的安危,必然会急速来援,这样就容易被我埋伏打击。”

  “现在,新兵排拥有3门射速快的迫击炮和1门善于隐藏的步兵炮,完全可以以炮火做麻雀式攻击,不在乎缴获和阻击敌人,而把关注点放在杀伤敌人有生力量。我相信,必然能取得不错的战果。”

  孔捷听完,对张云的战术有些无语,也有些羡慕。

  新兵排的战术并不新鲜,不过就是炮战版的麻雀战。对于心急救援县城的鬼子来说,这样的伏击真是防不胜防,必然能给鬼子带来不小的杀伤。

  但是一般的八路军部队都是把火炮当做决战决胜的武器,仅有重要战斗才能使用,并且通常都是集中使用以便形成对鬼子阵地的突破。

  平常时候,大家都是拿着步枪、手榴弹跟鬼子死磕,就连轻重机枪都要数着子弹根据需要才投入战斗。

  但新兵排不然,他们竟然能够把迫击炮当成日常消耗品,简直是一种奢侈甚至是败家的行为。

  可孔捷也羡慕不来,毕竟这些迫击炮炮弹都是张云他们缴获的。新兵排能打仗能缴获,其他部队也没法说什么。

  孔捷思考了一下,发现这一回他们独立团跟不上张云的步伐。他只好遗憾的对张云说道:“这种情况我们独立团就不跟你们一块儿行动了,我们负责掩护老百姓吧,帮助老百姓撤离到周边的山上。”

  张云早已猜到了孔捷的打算,这样的战术八路军大部分部队都玩不起,毕竟从抗战开始到结束,八路军各部队就一直为缺枪少弹所困扰,更不用说炮弹了。

  “好,那就这么安排,6点之后我的部队就出发,另外我还需要带走200人的运输队,负责帮我们搬运炮弹。”

  “我建议独立团现在可以接手县城防御,安排物资搬运并做好随时撤离准备。”

  孔捷点头同意,随后两人简单商量了细节。

  随后,张云叫过来副排长刘长青,部署了六点出发的命令。

  当然,他也没忘记安排几个战士去附近两个大镇宣传政策。

  (因为和顺县城大部分镇、村都有八路军下属民兵队驻守,系统判定为友军占领,而前后两个大镇子因为临近公路,没有民兵驻守,被系统认定之前为日军占领中,只有安排士兵去这两个镇子,才可以确认“占领”,获得缴获加成)

  刘长青已经对连续作战习以为常,战士们同样也是,大家迅速简单打扫了鬼子指挥部附近的空屋进行修整,很快屋子里传来了大家的呼噜声。

  而这时候的县城却越发热闹起来,张云编成的民兵运输队、周围各路民兵武装、和顺县区委的同志们以及附近动员起来的县城居民们纷纷涌上街头,大家一起搬运起缴获的各类物资,迅速向着县城外边的隐藏地点走去……

  八路军的政治动员能力在这个时候发挥出了重要的作用,县城临时的守卫、缴获物资的搬运、县城的老百姓的离城暂避等工作有条不紊的开展起来。

  ……

  凌晨6点整,虽然天已经蒙蒙亮,但和顺县城却变得有些沉寂。随着乡亲们的离去,整个县城都显得空荡荡的。

  但县城的中心位置,昨天的鬼子指挥部周边,已经洗漱并迅速吃完早饭的新兵排战士们却已经集结起来,等待着张云的命令。站在旁边的是王队长带头的运输队员们。

  张云走出了指挥部,看了看天色,直接说了句“同志们,走,我带你们去打鬼子去!”

  然后带头出发。

  后面新兵排战士们、民兵运输队们列队跟上,脸上充满了对胜利的信心和渴望。

  每名新兵排的老兵全副武装,带足了子弹和枪械;新兵们则是仅仅带着步枪、少量子弹、手榴弹,每人额外带着2枚迫击炮炮弹;炮兵们则是轻装前进,仅仅携带着迫击炮和步兵炮;运输队们则是除了带着各自的武器外,每人都背着2枚手榴弹、2枚迫击炮炮弹和1枚步兵炮炮弹。

  这是近800枚迫击炮炮弹和200枚步兵炮炮弹,其已经超过了1938年初129师全师的炮弹储备量了。

  而张云的打算是,今天都打出去!

第39章 撤离县城、再伏鬼子援兵2

  因为张云之前派遣过一组侦察兵沿着平辽公路向辽县方向而去,昨天又安排老张等三组侦察兵沿着小路向南推进,张云的系统地图页已经收入了平辽公路和顺到辽县段两侧数千米的地理信息。

  因此,当张云带着队伍沿着平行于平辽公路的小路快速向前推进时,他脑海中一直比对着地图页,寻找着适合打伏击的位置。

  82毫米迫击炮以及九二式步兵炮的射程大概都在2.8公里左右,考虑到炮击的准确性,目视校准的方便性,以及撤退的便利性,伏击地点应该距离公路1-1.5公里左右为宜。

  为了尽可能实现多次伏击,张云带着队伍往前行进了大概十七八公里,终于确定了第1个伏击地点。

  这是一条比较偏僻的小路,但跨过靠近公路一侧的山坡就可以观察到公路情况,也有足够隐藏炮兵的灌木丛。利用迫击炮和步兵炮的曲射特性,张云他们可以很方便的攻击到下面一大段的蜿蜒公路。

  不错的位置!

  炮兵班迅速在山路附近构建了炮击阵地,老兵们则往周边推进一些,形成了警戒圈和防卫圈。新兵和民兵们则自觉的形成了几个长队,随时准备往前传递炮弹。

  伏击的准备工作就很容易的完成了。

  张云向前安排了观察哨,趁着敌人还没到,安排战士们稍微休整了一下。昨天和今天凌晨连续作战,战士们已经有些疲惫,很多战士打起了瞌睡。

  大概半个多小时后,突然前面负责观察的哨兵迅速回报。

  “鬼子来了,鬼子来了!”

  大家纷纷警醒起来,战士们做好伏击准备,同时做好了隐蔽工作。

  过了一会儿,只见公路上出现了几辆慢悠悠的三跨子,其中有一辆三跨子上的鬼子还拿着机枪向周边扫射。

  火力侦查嘛,鬼子的惯用伎俩。大家都习以为常,纷纷躲到掩体后,防止被击中或者被发现。

  鬼子的三跨子侦察兵没能发现1公里外的伏击部队,很快就继续往前推进了。

  过了一会儿,大概七八百名鬼子排成两路纵队,浩浩荡荡的开了过来

  张云这时候拿着蔡司高倍望远镜(缴获空间加成了多个望远镜,调换成一个更好的高倍望远镜和一副炮兵专用炮镜)认真的观察的敌人,发现鬼子行军还是比较有章法的,前面是步兵部队,中间步兵保护着炮兵,最后面是敌人的辎重部队。

  更令张云惊讶的是,700多人的部队竟然携带了2门九二式步兵炮和2门四一式山炮,用骡马拉着,走在了队伍中间。

  不过转念一想,张云也明白了过来。

  鬼子105联队昨天恐怕已经知道新兵排拥有较多数量的迫击炮了,估计鬼子联队长专门让支援部队携带四一式山炮,以压制新兵排的迫击炮火力。

  毕竟相比于步兵炮和迫击炮2.8公里的射程,四一式山炮的最高射程达到6300米,足以在射程和精准上压制住新兵排的火力,从而掌握炮火的主动权。

  “大川,看到敌人的大炮了没有?”张云提醒着旁边的炮兵班长王大川。

  借助专门的炮队镜,王大川也发现了这两门步兵炮和两门山炮。东北军专业炮兵出身的王大川,对炮战有着近乎敏锐的直觉,他也迅速判断出鬼子的打算,清晰的认识到这两门四一式山炮是他炮班的最大对手,是必须优先打击的敌人!

  他对张云回答到:“排长,看我打掉它!”,说罢转头向着王承柱、李田多等炮组喊道:“调整坐标,1号点位准备”。

  所谓1号点位,不过是他们提前标注好的路段,这样可以加快迫击炮和步兵炮参数调整的速度。

  王大川估算着敌人的前进速度,结合着迫击炮的飞行速度等,计算着炮击的提前量。突然,他大声喊着:“1号点位,连续开炮!集火射击!”

  随即“咚“、“咚“、”咚”、”咚”、“咚“、“咚“,短时间内,六枚迫击炮炮弹和一枚步兵炮弹就已经飞向了敌人的阵地。

  炮弹还没落下,但是炮弹划过空气的呜呜声,已经引起了敌人的警觉,敌人瞬间大乱忙着卧倒。

  但是毕竟攻击发起的太突然,但还没能等敌人做好防炮准备,迫击炮炮弹和步兵炮炮弹已经落到了敌人四门大炮的周围,炸开了几个火花,周边的鬼子炮兵瞬间惨叫连连。

  而这个时候,炮兵班的熟练炮手发挥出了超乎寻常的射速,以每分钟30发的速度,向着敌人阵地倾泻着炮弹,而九二式步兵炮也以每分钟6~8发的速度发射着3.8公斤重的炮弹。

  敌人队伍中段位置,4门大炮所在的炮兵部队已经完全被炮火笼罩,4门大炮都被炮弹爆炸产生的冲击波吹倒,而周围的炮兵们更是血肉横飞,惨不忍睹。

  张云的缴获加成系统此时已经不停刷新着数据,不一会已经加成得到了1门九二式步兵炮和1门四一式山炮,还得到了50余发炮弹,一些手枪和步枪。

  通过数据,张云就知道,鬼子的炮兵部队已经被消灭了,甚至周边的鬼子也报销了不少。

  一直关注炮击效果的王大川看到鬼子炮兵已经被消灭,似乎松了口气。他随后安排几个炮组稍微调整了参数,使得炮火向周边扩散,炮弹继续向着鬼子头上倾泻。

  炮击已经持续了近一分钟时间,而早期侵华日军作为鬼子精锐,已经判断并发现了炮兵阵地所在。

  走在队伍前端的鬼子105师团第一大队队长川泽次郎,看到队伍中炮兵的惨状,发出愤怒的怒吼。

  “八嘎,是八路军大部队,第一中队,立即向敌人炮兵阵地攻击,其他部队掩护。”

  失去炮兵的鬼子部队,虽然对近1.5公里外的炮兵阵地恨得牙痒痒,但是因为地形的原因,鬼子步兵们只能沿着小路和山坡向着炮兵阵地慢慢接近。

  在这种情况下,炮兵班们更加从容的持续射击。虽然因为敌人大部队已经散开,并各自找到一些掩体,炮击的杀伤效果已经不大,但是仍然有零星的敌人被炮火击中炸飞。

  看到伏击效果已然不大,张云决定见好就收,他安排1班老兵们负责最后的掩护工作,其余人沿着小路向北方撤退。

  刚刚两三分钟的炮击,打出去迫击炮炮弹150余发,步兵炮炮弹20余发,部队的负重已经减轻,机动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450余人迅速沿着小路向北方撤退。

  还没走两三公里,1班的战士们已经赶上来报告,有约200名鬼子在后面追着部队,其他鬼子还在公路上徘徊收敛战场。

  张云和刘长青刚刚估算了下,刚才的炮击大概击毙100余名敌人,受伤的鬼子恐怕也不下百人,敌人800人左右支援部队已经被消灭了近三分之一。

  此次伏击效果之好,连张云都感到惊讶。只能说鬼子没想到八路军有如此奢侈的火力,疏于防范,被张云他们偷袭得手。

  再有下次,恐怕鬼子们会把炮兵稍微分开,以免跟这次一样被一锅端,失去了炮火反制的能力。

  张云想了想,又比对这地图页的地形,觉得目前吃掉追来的200名鬼子似乎有些困难。

  毕竟他手里的老兵也就100余人,近200新兵未经严格训练,枪法不怎么样,运输队民兵的战斗力也无法保证。虽然张云现在拥有十几挺机枪,对敌人具有一定的火力优势,但鬼子步兵的精锐仍然不可小觑。

  如果打成阵地战,很可能后面的几百名鬼子就压上来了,那张云的新兵排反而会处于寡不敌众的劣势。

  张云和副排长、几个班长商量一下,决定继续吸引着这股鬼子沿着小路向南走,如果一会儿追击鬼子和后面的敌人部队拉开了距离,那他们就先吃掉这一路。

  如果追击鬼子慢下来,那部队就抄小路再去奔袭鬼子大部队!

第40章 二次伏击鬼子大部队

  凭借迫击炮和九二式步兵炮的轻量化优势,借助民兵运输队充沛的人力,张云新兵排的运动速度极快,很快就继续往北运动了三四公里。

  负责追击的鬼子中队长因为怕被所谓的“八路军大部队”伏击,追击的很是谨慎,被张云的部队远远的抛在了后面。而此时鬼子支援的大部队还在收拢伤兵、埋葬战死者尸体、回收受损的大炮等,还在原地舔舐伤口。

  从侦查分队了解到敌人动向后,张云和副排长、几个班长商量了一下,决定给鬼子大部队来个回马枪。

  随即张云安排老张等人,直接前方探路,带领部队从平辽公路东侧下山又转入了西侧,而后沿小路向鬼子大部队方向前进,整整走了个U型路线,从初次伏击鬼子大部队的东侧运动到鬼子大部队的西北侧。

  考虑到队伍后边跟着鬼子的尾巴,张云还安排一个班组和部分民兵,借助地形持续监测敌人追击部队,防止这伙鬼子突然穿插部队前面,影响到部队的撤退等。

  当张云带着部队移动到他选中的第2个伏击位置,平辽公路西北侧一个比较隐蔽的山坡内时,部队都已经有些疲惫了。

  毕竟部队连续负重运动了近10公里。

  这个山坡跟第一个伏击点位比较相似,距离公路最近距离1.3公里左右,距离敌人大部队所在地段两公里左右。张云命令部队战士们暂时休整,随即和副排长刘长青、炮兵班长王大川、运输队王队长爬上山坡,观察敌人的动向。

  令张云惊喜的是,鬼子大部队竟然还停留在原地,其聚集在一起并占据了公路东西侧各一部分山头,构建了简易的环形防御工事。

  这波来支援和顺县城的鬼子大部队也没有想到张云会来一个回马枪,他们刚刚安葬完死者,包扎好炮击中受伤的士兵。而鬼子大队长川泽次郎则是电台在跟105联队联队长请示下一步动向。

  “我大队早晨7点从辽县出发前往支援和顺县城,于九点左右在距离和顺县17公里处平辽公路上遭敌人大规模炮击。”

  “敌炮弹如雨下,我队伤亡惨重,所有炮兵均已玉碎,部队整体阵亡112人,受伤107人。”

  “我已命令第一中队前往出击敌人炮兵阵地,但至今未归。”

  “我部判断,八路军大部队已北移至和顺县并占领了县城,我部前往救援已经失去意义。而今我大队孤军深入,伤亡颇多,请求指导。”

  鬼子此次前来支援的是105联队第一大队川泽大队,该大队之前随联队主力作战,多次被八路军129师阻击、伏击,部队损失惨重,今天早上出发时仅剩余780余人,哪怕加强了两门山炮及炮兵也不过800余人。

  而经历了第一次惨烈的伏击,川泽大队部队又伤亡200多人,现在完整的士兵不过600人左右,而且已经失去了炮火优势,而派出第一中队追击后,鬼子大部队阵地上仅有400余人防御,另有一百多伤兵。

  大队长川泽次郎看着电报员发完电报心里舒了口气。在看到八路军大部队的迫击炮攻击后,川泽次郎就判断和顺县城已然失守,毕竟昨天晚上驻守部队报告仅余不足100人,面对拥有如此多迫击炮的八路军大部队,肯定已经无力回天。

  他跟八路军交手多次,每次八路军动用炮兵,都是进行围歼或者总攻的前奏。因此川泽次郎看到如此密集的迫击炮攻击,已经认定张云新兵排为“八路军大部队”的一部分。

  目前“八路军大部队”大军云集,并拥有炮火优势,川泽次郎认为自己目前的处境很是危险,不得不发报求援。

  也因此川泽次郎为了防止被八路军大军伏击围攻,特意要求部队聚集构筑环形防御体系,转为防御态势,并抓紧处理伤员,回收受损的的火炮等。

首节上一节16/231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