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为什么你的缴获这么多 第125节

  “我想着依托山区,以远程火炮向敌人发起进攻,吸引敌人向山区靠拢,掩护咱们根据地有更多的时间疏散物资和正规部队。”

  政委有些担心的说道:“张云同志,感谢你还为我们考虑。不过,你们不用过于冒险,我们对付鬼子的扫荡还是有经验的。”

  师长也笑着说道:“是的,张云同志,此次你们运来了如此多的粮食和弹药,替我们解决了大问题,剩下的我们自己负责就可以。天亮之后,我会安排先遣纵队以团营为单位,分兵吸引敌人,将敌人向着南北两个方向调动。”

  “放心吧,鬼子的那些小伎俩,我们实在太熟悉了。”

  听到两位师领导的话,张云有些佩服起这些先辈们的胆魄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了。相比于山区根据地近期的安宁,师长、政委和平原根据地的八路军战士们其实一直身处频繁反扫荡和反侵袭的作战状态中。

  这里没有山川,没有险要地形,因此很难获得真正安稳的根据地,八路军部队一直转战南北,依靠人民群众的支持和配合与强大的鬼子部队周旋。

  频繁的战斗,持续的牺牲,才是平原根据地的日常。

  也幸好张云提供的大量武器弹药,使得部队攻坚能力大增,持续拔除了鬼子伸向根据地的触手,使得鬼子未成功将平原根据地分割。如今,诺大的冀南冀中平原根据地其实是连成一片的(历史上,鬼子于1941年修建了石(家庄)德(州)铁路,将冀南、冀中根据地彻底分割),这为部队周旋机动提供了广阔区域,这也是鬼子难以捕捉八路军平原地区主力的原因所在。

  张云思考了一下,没有再坚持自己的想法。

  随后张云爽朗的说道:“那我们就随后撤离吧。师长、政委,我手里现在有8门37毫米战防炮和16门M1939式76毫米榴弹炮,这些火炮都太重,不方便山区机动。”

  “干脆,这些火炮连同炮弹也都给你们吧。战防炮你们也见过,打鬼子装甲车和坦克好使;这些76毫米榴弹炮自重1.2吨,有效射程13.2公里,以后你们可能用的着。”

  师长一听,有些兴奋的说道:“好啊,好啊,这火炮不错,打的比鬼子的炮远。这些炮用好了,以后我们破袭铁路线和县城可就方便多了!”

  “知道你张云财大气粗,我们就不客气了!”

  随后,张云跟王大川吩咐了一声,安排战士们配合炮团迅速向平原兄弟部队移交了火炮和弹药,顺便还移交了部分携带的九四式山炮和重迫击炮炮弹。王大川还贴心的安排了几个炮组去兄弟部队担当炮术教官,待帮助兄弟部队熟悉新火炮后再回归独立支队。

  …………………………

  一切安排就绪后,张云与师长、政委依依惜别,而后带着部队伴随着支前群众返程。

  经过一个多小时撤退,部队回归了太行山东侧山脚余脉。而后,他带着部队隐蔽掩埋了4门九二式105毫米加农炮和配套炮弹,隐匿了此次携带的防空机关炮及弹药。

  而后,全军在鬼子的侦察机引擎轰鸣中安然返程!

  鬼子的侦察机并未发现太行山中的独立支队,但却发现了“正在撤离”的先遣纵队,于是注意力就集中到了“疯狂逃窜”的先遣纵队上。鬼子师团在师长的精心调动下,逐步远离了物资集散的位置,再次与平原八路军部队开始了极限拉扯和周旋……

  走在回程的山路上,张云回首向外边的平原望去。那里,他的战友、领导们仍在与敌人周旋。

  要继续努力啊,帮助这些先辈们尽快摆脱这样被动的局面,张云心里暗暗打气!

  虽然此次东出太行有些虎头蛇尾,预先设想的大战并未发生,提前准备的重型加农炮、防空炮等均未发挥应有作用,但张云也并不觉得懊悔。

【厌世小说中转站二948327800】

  战争从来不是儿戏,而是死生之地,不可以不谨慎。宁可多准备一些,多做一些备案,总比被突来的意外打蒙,造成部队严重损失强。

  何况,此次输送给平原根据地的粮食还不够,下次,说不得还有一场大战!

第300章 东出尾声

  金秋山色,绚烂多彩,但忧心平原根据地局势的的张云却无心欣赏。

  从历史记载上看,1940年6月开始日军开始减少在中国的兵力,从巅峰的85万人(不含关东军)缩减到75万人。但同时,日军却并未降低现役部队数量,而是继续编练新的部队,准备投入到东南亚,夺取法国的东南亚殖民地。

  (之所以有这个想法,是因为1940年6月法国投降,英国也已经败退,鬼子察觉到英法等传统列强东南亚殖民地的虚弱。相比于中国战场的巨大投入,继续侵入中国已经不够划算,入侵资源更加丰富的东南亚更加合适。1940年9月,鬼子入侵法国东南亚殖民地印度之那,却因法国部队的顽强抵抗而损失惨重,想要继续投入作战时,遭到美国出面制止。

  此战暴露了日军对东南亚的企图,一直大力扶持日本侵华的美国于1940年底开始禁止对日本出口钢铁和武器弹药。1941年6月,美国正式对日禁运。1941年12月,鬼子偷袭珍珠港。)

  但现在,因为张云的乱入、独立支队的崛起,如今华北日军相比历史上士兵和重装备数量更多,战斗力更强。虽然此时平原地区八路军的武器装备也极大优化,更斩断了鬼子分割根据地的触手,战略回旋空间很广阔,但也面临着更强大的敌人。

  周旋作战,虽然是八路军的拿手好戏,但是如同刀尖上跳舞,稍有不慎就是大量的流血和牺牲。

  这个阶段,我又能再做点什么?

  张云一路上都在思考着……

  ……………………………………

  回程路上,独立支队参谋部向八路军总部报送了此次东出的战斗报告,详细汇报了此次作战的始末、战果及缴获,以及粮食炮弹等物资的运输及输送情况等。

  巨大的战果,再次赢得了总部参谋们的赞叹。

  “好一个独立支队,好一个张财神啊!”总部参谋们看着电报,对着老总和副总参谋长赞道:“不仅运输过去了4万吨粮食,又再次缴获了4万余吨,这就是八万吨粮食,近140万石,足够养活百万人度过这个冬天了!”

  “怎么咱们的张司令每次缴获都如此巨大,如此轻易!”

  老总和副总参谋长也看着电报笑的合不拢嘴。老总点评道:“此战独立支队东出太行,虽然没打什么大仗,但是其意义却不比歼灭一个师团差!”

  “咱们平原根据地得到这些粮食,就可以充分组织动员更多群众参与抗战,这对咱们部队坚守平原是一个极大的利好消息。”

  副总参谋长也笑着说道:“不止,不止啊。张云他们不仅送进去粮食,更是送进去了大量的子弹炮弹,这让我们的129师平原部队如虎添翼。特别是张云还送了16门射程较远的火炮,这对平原部队以后攻袭铁路作用很大啊。”

  老总也是赞同道:“对。而且此次129师平原部队联合独立支队险些围歼了一个旅团,必然极大震撼鬼子的平原部队。此战之后,鬼子恐怕在平原上都不太敢过于分兵了。”

  “毕竟,鬼子也不敢保证独立支队会不会突然再东出太行!”

  一时间,总部里欢声笑语,一片欢腾。

  ……………………………………

  10月25日的整个白天,鬼子110师团、独立混成第1旅团都在飞机掩护下,不断追击着平原八路军部队。

  可惜因泡水而糜烂的根据地公路,让鬼子的汽车、装甲车等载具难以顺利通行;少量的骑兵部队,却挡不住拥有大量轻机枪和子弹的八路军部队。双方在平原之上不断周旋拉扯,终于在入夜后脱离了接触。

  数万鬼子,消耗了大量的燃油,损失了部分骑兵,却失去了八路军部队主力的踪影……

  消息传来,多田骏脸色发青,看着地图的眼光中也有了一些无奈。但看到垂头丧气的参谋们,却不得不温言说道:“此战是八路军狡猾,而非我部无能。此战,我们持续击退了八路军主力部队,也取得一些战果,只是没能取得歼灭战战果罢了。”

  听到司令官的劝慰,华北方面军司令部的参谋们脸色才有了些暖色。

  多田骏没有继续研究平原根据地的八路军部队,那是如同老鼠般的部队,神出鬼没,很难对付。后续必须以“囚笼政策”慢慢压缩他们的运动范围,才能消磨掉这些部队。

  “笠原君,参谋部和情报部队目前对此战的研判出来了么?”

  “独立支队,或者说这些八路军部队,为什么突然齐聚内邱附近?”

  “该地区不是独立支队日常作战的区域,集聚作战也不是平原八路军部队的游击作战模式,必然是有特殊的理由才让他们突然集聚在一起。”

  华北方面军参谋长笠原幸雄躬身说道:“将军,情报部门已经从内应处查明,昨天夜里,平原地区八路军部队动员了数万老百姓,前往内邱县城附近搬运回了大量的粮食。参谋部判断,华北大水,造成了冀南冀中地区缺粮,因此山区八路军部队正在向平原地区输送粮食。独立支队正是负责掩护工作的部队,而昨天平原根据地部队聚集起来,也是为了接应粮食。”

  “这样一来,昨晚一战的逻辑就通顺了。我们的独立混成第8旅团,无意中进入了数万八路军部队重点防御的地区,却未能及时察觉,才遭遇了大败!”

  “同时,昨天石门、新乡、邯郸等地层出不穷的小规模破袭和铁路破坏也有了原因,这是八路军其他部队在协助作战,防止我们的部队破坏此次粮食输送工作。”

  说道这里,笠原幸雄赞叹道:“将军,由此判断,我们的囚笼政策是正确的。八路军平原部队目前无法解决自身弹药问题甚至是粮食问题,只要我们坚持截断两个方面的联系,就能不断削弱平原上的这些八路军。”

第301章 谋划未来之技术创新

  一路迎着朝霞,吹着山风,跨越群山,迈过清涧,张云带领两万多部队和十多万支前群众再次横穿了太行山山脉,回归了正太军分区。

  回到驻地的时候,邢志国已经带着军分区后勤部等大量工作人员做好准备迎接部队归来,另有很多部队家属、群众家属也在那里翘首等待着家人们回归。

  看到队伍回来,驻地附近的人群中都爆发出了热烈的欢呼声。

  看到支前群众们也归心似箭,张云安排刘长青、邢志国等人妥善安置了部队回营,迅速兑现了支前群众的酬劳等,还专门为支前群众额外发放了糖果等物资作为奖励。

  一时间,群众们眉眼顿开,携带着酬劳的粮食、布匹、糖果等,开开心心的跟着家人回归了各个山村。

  张云等人好一通忙活,才把工作逐步理顺,整个驻地周边才慢慢安静下来。

  ……

  第二天,张云安排部队干部和战士们好好休整,褪去长途征战的疲惫,自己则是带着警卫员去调研考察兵工厂,第一站就到了专家组工作站。

  (目前专家组工作站被张云放置在了兵工厂下面,由兵工厂负责经费拨付、设备维护、物资提供等,并由张云亲自负责管理。)

  专家工作站,就是原来的专家工作组升级而成。

  自1938年7月张云第一次破袭井陉煤矿并救助了叶教授等专家及大学生后,张云就邀请这些专家在驻地成立了化学工作组,负责一些化学技术的支持和研发工作。而后随着独立支队越来越强大,经费越来越充足,设备越来越先进,这些教授先后又邀请了不少国内冶金、化工、材料、机械等领域专家来此工作和服务,顺便培养大学生技术人才。

  一年多来,这个工作组前前后后邀请了近30名国内有些名气的专家教授来此服务,随之而来的还有近200余名理工科大学生,同时工作组也与不少国内专家建立了通讯联系。可惜民国时期国内的理工专家数量不多,且大部分集中在西南联大等国统地区。要不是目前国统区工业经济萧条,腐败严重加之经费紧张,大部分理工专家生活困顿,很多人其实是不愿意来到这里研究。哪怕现在,张云也仅仅是以合作和委托的方式进行管理。

  (这里没法细讲,大家只要知道这些专家学者不隶属张云,也不在军分区和独立支队的名册上就可以。)

  为了方便管理,张云早早就将专家工作组升级为专家工作站,并参照后世的大学设计,成立了冶金组、有机化工组、无机化工组、材料组、机械组、农业组、医疗组等等专业组别,同时以项目制推动开展技术创新和土法技术研究。

  去年在专家组的努力下,张云为总部提供了《土法兵工指南》。如今这份指南已经遍布八路军部队各地兵工厂,成为了敌后抗日根据地特别是平原根据地、山东根据地军工发展的最核心技术支撑,成功帮助敌后抗日的群众制造出了堪用的炸药、手榴弹、地雷、子弹甚至是步枪和土炮。

  生产隐蔽,原料方便,虽然质量和生产效率不高,但这样的土法兵工厂却已经四处开花,成为全民敌后抗战中最重要的弹药支撑。

  ……………………

  那本《土法兵工指南》,是张云指导专家们以后世了解的抗战末期成熟土法军工技术进行进一步优化而形成的,最大限度的考虑现实原料需求和敌后抗日环境。

  但是,这些技术本就是1945年前后或者最晚解放战争时期本应出现的技术和产品,说白了,技术不算先进,产品不算高端,仅仅是解决了部分根据地弹药短缺或者应急使用的难题。

  但专家们既然是国内少有的理工专家,虽然远远赶不上国际先进水平,但在张云提供的欧美专业书籍(兑现升级而来)支持下,也算专业领域的一时人杰,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远远不止这些土法工艺。张云自然不会闲置这些专家们,而是继续鼓励和支持这些专家围绕国内紧缺的专业技术和工艺进行研究,包括但不限于新型炸药生产工艺、炮钢生产工艺、农业增产技术、煤化工技术以及磺胺类、霉素类消炎药物等等。

  虽然张云这两年空间内积累了大量的各类物资,也可以通过调换等方式更换为更为先进的同品类物资,比如可以把积累的大量中药、西药等调换为磺胺药物,把钢铁调换为炮钢甚至是合金钢等多功能,但是却不能直接获得最先进的生产工艺。目前一些关键技术、中间过程品或者关键药物的国际价格奇高,按照调换方式获得很不划算,这也是张云资助专家工作组的最重要原因。

  经过了大半年的研究和沉淀,工作站的众多专家们根据张云的要求和想法,依靠张云提供的大量经费、国内外先进的仪器设备,也依靠张云提供的专业书籍及后世了解到的一些知识,陆续研发了一些新技术新产品,另有一些新的技术创新也在正在进行中。

  目前来说,这些技术都还不够成熟,产品也不够完善,张云本打算等过段时间技术更为完善了再推动落实这些技术的应用。

  但是看到平原地区兄弟部队战士们与鬼子的艰难周旋,想到后续几年华北百姓甚至全国百姓的饥荒问题,张云决定要多做一些,把原定的计划尽可能提前,把一些新农业技术、新生产工艺、新武器产品提前放出来,先行在军分区试验并推广,在推广中逐步完善,尽可能提升军分区的每一块短板,增强军分区物资积累和战力积累的速度。

  这样一来,就能整体提升军分区甚至是整个根据地的实力,逐步积累与鬼子进行更大规模战斗和消耗的条件。

  (本来张云打算是要等珍珠港战役爆发后,才开始正式发力,向鬼子发起全面反击,但现在张云要尽可能把进度提前。在明年9月在鬼子进攻东南亚法属殖民地暴露其南向野心,美国因鬼子威胁了其核心利益而正式放弃日本转而加大支持中国后,张云就打算开展组织对山西日军的反攻,持续消耗鬼子的物资和军力。

  没法再提前了,直到1940年上半年,美国仍然是鬼子侵华的最大金主,张云哪怕是拥有系统,也耗不过美日两国的物资生产速度。)

第302章 谋划未来之农业发展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曾经的祖辈们依靠自身经验和实践,总结出许多当时先进的精耕细作知识和技能,这一点,从中国历代流传下来的数百部“农书”中,可以得到详细的验证。

  可惜,因为传统的儒家“奇技淫巧”思想影响以及各种原因,我国农业技术和农业推广并不得力。而进入近代后,随着各国近代农业技术持续发展,我国的农业技术更显落后。根据民国1924年的调查报告,“在华北平原,二十世纪使用的绝大多数工具早在北魏时代,甚至在汉朝就已经很驰名。尤其令人吃惊的是,至少在十四世纪以后,中国任何地方使用的工具都没有什么明显的变化。”

  不吹不黑的说,民国期间国民政府在农业发展上是做了一些工作的。包括品种改良、灌溉技术、化肥和农药使用、土壤改良以及农作物栽培等方面的西式农业科技的推广方面,民国政府都做了一些尝试,也取得了一些进步。

  但连续爆发的中原大战、九一八事变、鬼子全面侵华等战争,以及官员腐败、体制不畅、军阀掣肘、经费不足等等政治因素,慢慢使得这些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基本停滞甚至是逐步清零。

  ……

  农业是经济社会的基础,农产品产量特别是粮食产量直接关系到4亿中国老百姓的生存问题,哪怕张云拥有系统,也不可能靠自己养活这么多的百姓。

  但完善的组织+迅速推广的新技术就可以!

  目前专家工作站的农业教授不多,仅有一位研究良种的周教授及一位研究畜牧的王教授,以及10多个大学生帮助做研究。

  良种培训这边张云能做的不多。目前的良种培育还没有发展到基因改造的范畴,国际通用的做法仍然是种子之间杂交培育,张云通过调换等方式从系统获得了不少国际上可交易的良种,交于周教授进行杂交培育并进行本土化适应性种植。张云没期望周教授团队几年时间内就培育出堪用的优秀粮种或者菜种,而是重点督促教授编写国外一些良种的本土化种植手册,期望可以尽快在军分区内先行推广一波。

  截止目前,周教授团队已经编写了两种适应性较好的玉米和一种棉花的种植手册,目前已经可以推广和扩散了。后续这些粮棉还要经历数年甚至是十数年的杂交、筛选和培育,才能得到状态稳定、适合中国气候的良种。

  至于研究畜牧的王教授这边,张云这一年投入的可不少。限于系统无法调换活的牲畜及禽类(粮食、良种可以),张云通过总部以黄金、日元购买的方式,委托苏联方面购买了一些后世较为有名的种猪、种鸡等,比如赫赫有名的大约克夏猪(苏联之前也从英国引进过,就是目前我们常吃的大白猪)、白羽鸡等等。这些脆弱的种猪种鸡经过上万公里的跋涉,又经过了国民政府的层层阻拦,死亡了绝大部分后才进入了根据地,被王教授珍而重之的养了起来。

  目前,这些种猪、种鸡已经与本土猪、本土鸡进行了几轮杂交,距离形成稳定的本土品种还有很大距离,但是部分状态一般被淘汰的小猪仔、小鸡仔已经可以转交给当地农户进行养殖了。

  这些杂交的猪仔、鸡仔具有极好的长肉效果。比如大约克夏猪肉,相比于好吃但不长肉的本土黑猪,大约克夏猪肉质虽然差,但是肉料比达到了惊人的1:2.8,也就是2.8斤饲料可以产1斤肉,比本土猪高了近一倍。同时,该猪还长得又快又大,半年时间轻轻松松可以长到120斤,综合起来饲养成本仅为本土猪的三分之一左右。

  历史上,建国后我国曾经从苏联引入了一批苏联大白猪,但还未形成稳定品种就因为苏援断绝而被迫放弃,直到改革开放后我国才再次从英国引进大约克夏猪肉,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白猪品牌,也成为后世大家最常吃的肉食。

  此外,两位教授还安排了他们的学生们,翻译了一些国外农业书籍,介绍了目前世界上先进的农业技术和农业器具,讲解了化肥使用、套种技术、病虫害防治等等。最难得的是,两位教授还联系了不少西南联大、西北联大的教授,正在编制一些适合我国的农业技术书籍,打算在根据地和国统区的农业生产区铺开。

  看到两位教授提交的这些成果以及正在编制的一些书籍,张云心中涌现了一些激动。虽然这些科研成果距离真正成为稳定的本土品牌还任重道远,这些书籍距离真正推广到田间地头也有不小的距离,但是这些产品和技术都是后世证明的最适合中国的农业产品技术。

  现在开了一个好头,只要坚持不懈的投入,这些优秀的品种必然可以给老百姓带来更多的粮食、更多的肉食。

首节上一节125/231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