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天,从亮剑开始的倒爷 第376节

戴按澜曾说过,“祖国的存亡,完全操之于我们自己”,“兴亡是我们应负的责任”。

原名戴炳阳,亲历侵略者的残暴和恶行,他对日寇有着刻骨之恨。

将名字改为“安澜”,立志要在乱世中力挽狂澜,报效国家。

为报国仇,他以名明志,为四个孩子取名:覆东、靖东、藩篱、澄东,都与国难和抗日有关,寄予着他决心打败日军、赶走日寇、重建家园的决心和愿望。

对自己的发妻,戴按澜不离不弃。

后来他的子女曾说,母亲是不识字的农村妇女,很早便和父亲定了亲。父亲从小学习成绩突出,后来考取黄埔军校。

入学后,他便把母亲接到广州。

母亲本没名字,缠着小脚,父亲开始给她取名王荷心,他说荷花的心是很苦的,但出淤泥而不染。

父亲耐心地教母亲认字,后来又给她改名荷馨,意为散发着荷花的馨香。

对于旧社会的官僚来说,人生三喜:升官发财死老婆。

戴按澜黄埔三期毕业,从排长一路干到旅长,三十五岁因为军功升少将,可仍然是一颗报国心,守着糟糠之妻。

以小见大,如此人物可称道德模范,谦谦君子。

绝大多数人都做不到如君子般高尚的品德,人们仰慕这样的人,愿意同这样的人交朋友。

交个朋友陈浩送这样一份礼物,他心甘情愿。

此后陈浩陪同戴按澜观摩了,轻重机枪的射击训练,还展示了火箭筒和火箭炮等武器,狠狠秀了一把肌肉,收获了许多惊叹声。

在充满冷气的木屋里坐下,喝着冰镇的气泡饮料水。

正式的谈判开始了。

陈浩的目的很实在,他要人,大量可以立即上战场,对付日寇的军人。

还需要一些有文化知识的青年,只需要经过一定的训练,能快速的掌握高科技设备的使用,提高整体的作战实力。

只要能够达到他的目的,不管是自动步枪还是火箭炮,粮食药品还是美元黄金,什么都可以拿来交易。

这些事情,陈浩飞过去找到第二百师的时候,就曾经许诺下了。

可是当戴按澜一开口,还是出乎了他的意料。

“我看得出来,你们拥有十分先进的武器装备,只是缺少人手来使用。只要你承诺是为了打击日寇,你要多少人,我给你多少人。”

听闻此言,坐在他两侧身后的三名军官都大为失色。

这是多么好的要价机会,送上门的肥羊,随便要点什么先进的武器装备,都能赚大发。

如果给他们,肯定是不可能放过的。

只是一细想,如此才是一心为国抗击日寇的戴将军。

戴按澜眼神十分坚定,同古会战外界宣传虽败犹荣,可在他看来胜就是胜了败就是败了。

重要的同古城失守,全军后撤上百公里。

离把日军赶下海的目标,增加了上百公里。

此后曼德勒会战,由于中英、中美间的矛盾,指挥上的混乱,局势更为险恶。

异国作战,远征军粮食、弹药有限,没有向导,没有缅甸地图和盟军配合,久战不利,又只能向后撤。

这一撤退,就要撤回国了。

在撤退的路上病死饿死,跟不上队伍失踪的士兵,比在战场上牺牲的还多一倍。

戴按澜每天得到部下统计的数字都心如绞痛。

远征军第一次出国作战,便败得一塌糊涂,他心有不甘。

如果有人能打回去,打出远征军的威风来,把日军从缅甸赶走,戴按澜觉得他无论付出什么都行。

搞清楚了戴按澜的态度想法,陈浩内心惭愧不已。

他干雇佣兵,军火贩子和后来的正当商人,把做任何事都看成了一场交易。

做任何决定都要放在心里掂量掂量,需要付出什么东西,又能得到什么东西,还能赚多少。

像那种不假思索,一心为国家和民族,不惜付出任何代价。

换做陈浩无论如何是做不来的,他已经被铜臭味腌透了。

唯有一点,陈浩是很讲义气的,戴按澜对他够意思,他不能不讲道义。

川军团自然是以抗击日寇为己任,决心跟日寇斗到底的。

第二百师的将士,有愿意加入川军团的,跟川军团的将士一视同仁,享受一样的待遇,无论是饮食武器还是军饷。

第二百师是一支英雄部队,目前不仅人员损失惨重,众多坦克装甲车和火炮等,都有大量的缺口。

陈浩愿意赠送五辆步战车,十辆军卡,六三式火箭炮五门,火箭弹五百发,还有火箭筒轻重机枪等一系列武器装备。

总价值两千余万,为重建第二百师出一份力。

算上前面答应的千余支自动步枪,一个机械化步兵团的大体框架有了。

纯粹是看在第二百师英雄作战,还有戴按澜将军一心抗击日寇的份上。

要是换了旁人,陈浩是信不过的,自然不可能如此大方。

换个贪心的将领来,不可能放过开价宰一刀的机会。

淘换些先进的武器,无论是回去邀功还是私下倒卖,肯定是能为自身争取到极大的利益。

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

本来可能剑拔弩张,争吵的脸红脖子粗的谈判景象,画风变得和谐其乐融融。

陈浩叫来林译吩咐了一声,照着承诺的物资清单,到时准备装车给人送去。

约定一百多辆卡车的车队明天出发,一路向北送到第二百师,再把人拉回来。

打发走了林译,陈浩注意到站在门口的士兵身体在发抖:“那位兄弟,你看起来很难受的样子,是不是生病了?”

“长官,我没事。”

士兵的嘴唇都白了,说话的声音都颤抖,明显是生病了,只是在强撑着罢了。

戴按澜这才注意到警卫的状况,招呼旁边的士兵扶着他坐下:“小孙,身体难受怎么不说呢。”

“陈浩兄弟,这里有军医吗?能不能找人给他看看,开点药。”

跟随戴按澜来的六名士兵,都是他警卫排的成员,朝夕暮处当亲人一样看待,他显得很着急。

陈浩估计那个兵得的是疟疾,不过他还是叫了英国佬军医来瞧。

英国佬军医早没有当初那骄傲劲儿,非军官不给看已经成了过去时。

军医仔细的做了一番检查后,对戴按澜说道:“他患了疟疾,是通过带疟疾寄生虫的蚊子叮咬被传播的,陈先生带来了大量的药物,只需要服药就能控制他的病情。”

果然是疟疾,疟疾潜伏期为12~30天,发病时伴有发热、颤抖,同时体温上升,这一症状将持续1~2小时。

有的人在发汗后退烧,也有的人症状会延长。

如果反复发作的话,会消耗大量的体力,甚至导致死亡。

川军团的人就有不少人得过,后来都通过陈浩带来的西药治好了。

目前主流治疗疟疾的药物是奎宁,第二百师原来有一些,但对于数量巨大的发病人数仍然是杯水车薪,早就用光了。

因为患疟疾得不到治疗,发病掉队的,基本算是判死刑了。

戴按澜听到前半句心中一沉,听英国佬讲完后半句,立刻把目光投到了陈浩身上。

不劳他开口求人,陈浩主动说道:“军医没富裕的,各种药物我多的是,治疗各种传染疾病的都有。

出发的时候我让人搭配的给你拉一批,绝对够用。”

按道理说,人家白送了一批药品,要求再多就显得得寸进尺了。

关键卡车运输好几百公里路,滇缅公路又难走,少则三两天,多则七八天也是有可能。

患病的人是撑不了那么久的。

戴按澜讲明了情况,恳求陈浩走一趟,先用直升机拉一批药品回去救急用。

直升机是快,来回一千多公里三个多小时搞定。

陈浩沉吟一下答应了下来:“能指挥动我的,也就只有将军你了。”

戴按澜十分重视此事,只要有可能,他当然不想眼睁睁看着自己将士被疾病折磨而死。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我代表全师的将士感谢你的恩德。”

一句感谢的话,把陈浩架起来了。

陈浩马上让人去准备。

戴按澜准备派一同前来的上校,跟陈浩一块回去,传达他的指示。

有愿意加入川军团抗击日寇的,提早报名。

第312章 ,分一罐午餐肉

八莫,别名新街,是缅甸北部的重要城镇,属于军事战略要冲。

当地四通八达,距离华夏边境很近,在中缅公路通车以前,一直是中缅两国陆路交通和贸易的重镇。

由东可到云南腾冲,南通畹町。

走水路南通曼德勒,北抵密支那,孟拱,边迈。

第二百师一路撤退,由孟密来到八莫,目的地是滇西云龙。

如果日军停止紧追不舍,他们一心一意赶路的话快则半个月。

但让日军停下追赶的步伐是不可能的,所以这一段归国的路可能得走一个月,或许更长。

一路上缺少食物,雨季来临使得道路泥泞难行,又深受传染疾病的困扰,时不时的就有人掉队永远也追不上来。

士兵们完全看不到希望,整日麻木如机械,部队整体的士气十分低落。

不过所有的一切,在那天直升机的到来发生了改变。

与陌生的来客交谈了一番,受人爱戴的戴师长发布了部队在八莫休整的命令,乘坐着那架人们不认识的“飞机”离开了。

有人担心戴师长抛弃了他们,带着亲信回国了。

可马上便被众人七嘴八舌的驳倒了,他们相信戴按澜将军不会抛弃他的军队。

同古会战撤退的时候,敌人就在后面紧追不舍,戴将军率队亲自垫后,再三叮嘱绝不能放下一个伤员。

人们愿意相信这样一位好将军。

却也没有让他们失望,下午的时候直升机再次返回。

不仅带来了戴师长的命令,还有一大批治疗传染病的药品,以及大量的食物,为第二百师上下解决了燃眉之急。

在军医的指导下,根据疾病的症状服用下药物的将士,很快控制住了病情,情况都得到了好转。

有药吃,身体情况有所好转,仿佛一束阳光穿透了蒙在伤病员头顶上的阴霾,给予了他们生的希望。

首节上一节376/503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