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小兵之霸途(上) 第712节

要知道,想要从广元市到阳平关。起码得先入四川吧?要入四川,就必须得走蜀道,而那个时候。蜀道完全在刘备、关羽的控制当中,曹军是从哪里入川的?如果曹军能入川。那么何必打张鲁,直接打刘备不好。夺了益州,叫刘备再流浪去。如果从襄阳到阳平关,刘易也晕了,那重重大山,没有千里,也有八百里吧?莫非是集体传送到的?从西凉方向进入?现在马超都难以率军通过,有可能吗?从陕西方向,通过子午谷等倒是有可能。可是,如果是这样,那就可以直接杀到汉中城下了,何心再理会阳平关?

刘易真的不明白,真的想不通啊。

如果刘易真的知道历史上的曹操,他的军马是如何一下子就到达了阳平关前的,那么刘易现在也不用烦恼,怕这个时候,早已经拿下了益州、汉中了。

这个问题,有兴趣的朋友或可考究考究。

刘易经丹江口,沿河而上,不日便赶到了上庸。

关羽依然是那么的风采依然,除了其老是半闭着的丹凤眼内偶尔闪过的一丝愁绪之外,与平时似乎没有什么的两样,一身绿袍的他,跨下火红赤兔,手提青龙揠月刀,显得尤其威武。

他身后,一员将是关平,相当英气的一个将,跟关羽的时间长了,也学到了关羽的沉着,不动声色的立于关羽身后,显得老少老成的样子。

与关羽并排策马而立的,是剃了一个光头的魏延,光头更显得他的凶脸吓人,一般的将士,都似不敢与他那对凶恨的双目对视。

“末将关羽!”

“末将魏延!”

“关平、霍荣、雷鸣……”

“恭迎主公!”

刘易从战船上下来,关羽、魏延等一众将领,纷纷上前单膝跪下迎接。

“都起来,到中军大帐议事!”

刘易上前,分别扶起关羽及魏延,挥手对众将道。

刘易来到这里的时候,已经看清楚了上庸城地区的情况了。

上庸,为古代地名,古庸国就是在此。

地方并不大,是一个四面环山的一个盘地,汉水从中流过,将不大的上庸分为南北两部份。

但别看了此地,它可是华夏古代文明的一个发祥地之一,与黄河流域的古殷商之地一样,同是中华文化之摇篮。在辉煌文明的推动下,古庸国曾经盛极一时。

庸国的疆土,比早期的秦及周宗姬封侯国及巴国还大,与南方自己崛起的楚国不相上下。周武王在分封土地时,最大的宗姬国不过百里,者仅五十里,秦在春秋周平王时只有一个赵城,周早期的巴国疆土限于四川的东、北部及重庆的东、西、北部,楚国疆土限于江汉平原至鄂东、南及湖南北部一带。而古庸国,则是一个横跨长江至汉水这样一个地域辽阔的大国。

反正,古庸国,一度盛极一时,后被楚所灭。但要明的是,历史上的古庸国,是一个不比楚国弱的强国,并非楚的附属国。

相传,上庸得名于女娲抟土造人、炼石补天的典故,因抟土、炼石,那座称为“天梯”的灵山之巅被削平,《地名志》:“其上平夷,故曰上庸,乃补天之梯也,在今竹山县西七十里,上庸山是也。”

庸人自扰、庸庸熙熙、平庸无为,这里的庸,便是出自上庸。庸人,是一群没有才干、没有理想、没有智慧的人的代称。有贬义的意思。

可是,并非就是,庸人就全都是没才干、没理想、没智慧,那些成语,只是出自于一些典故当中而已。还有更多的法,明庸人其实不简单。

庸者,中而平也。守中持平,正是中华文化的真谛。孔子哲学的根底正深植于“中庸”二字里。中庸不是折中主义,不是庸人消极避世,而是在洞悉宇宙大道物极必反的深层真谛后采取的最佳生活态度,即“抱中守一”而臻于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不生不灭、不善不恶的解脱化境。

据考证,是庸人发明发围棋。上庸,尧时是其长子丹朱的封地,丹朱在此发明围棋,与父帝尧战于丹水之浦。因此,便有“尧时庸人善弈,性狂放狡黠”的法。

据商代的许多鼎器、大钟都是庸人的杰作;因善于筑城建房而被称为“墉人”,史载公元前1059年,周请庸人筑都于洛邑(今竹山县乡皇城村的古庸方城遗址的城墙历经三千余年风雨仍然屹立)。这个,表明庸人的建筑艺术的确很高;庸人又是史料中所称的最早饮茶的先民,“茶风源于巴山楚水间”。然而最为世人称道的是庸人的军事艺术水平,“惟庸人善战,秦楚不敌也”。

庸人好巫,端公疗疾,其效神验,乃上古遗风也!

……

有关于上庸、庸人的传,以及他们的历史文化等等,的确是无比的辉煌。

也正因为如此,刘易才觉得有头痛,觉得和要妥善处理好上庸的问题,真的不能随便的就灭了上庸。

这里,有太多的文化,有太多的文明,有太多的古迹,值得刘易去珍惜,去保护,不能让这座古城毁于战争,不能让这里的文明传承断绝。

可是,如今庸人还真的是庸人,已经被五斗米教洗了脑,被五斗米教所控制,正在坚决的抵抗着自己的新汉军,叫刘易不得不慎重考虑,如何夺取上庸城的问题。(未完待续。。)

第五百九十八章 他山之玉可攻石

热门推荐:、 、 、 、 、 、 、

刘易特意与陈震一起赶到上庸来,是为了向他请教一下现在汉中的各种情况,只有对敌人了解清楚透彻,方能做到知己知彼。

自己方面的情况,刘易早已经知道,大将关羽、魏延统军,军马约三十万左右。大军将士,基本上都是早前刘表时期的荆州降军,经过整编之后,基本上都是最为精锐的荆州将士。整体战斗力或者不及早期的新汉军将士,但经过整训之后,战斗力有了很大的提升,起码,全军的精神面觑焕然一新,不再是那种胆小怕事,一副受气包的样子了。

尤其是魏延最早从整个荆州降军所挑选出来,所组建的那一支两万多人的军马,那绝对是精锐中的精锐,就算是比起老牌的新汉军来说,也不相上下,有过之而无不及。

但让刘易有点恼火的是,关羽还没有率军前来支援之前,魏延一时冲动,用他的这支最精锐的军马攻击上庸城,折损了数千精锐将士,使得魏延的这支精锐之师锐减到两万人以下。

不过,现在也不是追究责任的时候。

汉中张鲁军方面,他们并非是以正常的军制成军,而是以其教众成军,他自命师君,五斗米教教主,掌握着军政、宗教大权,其下,便是“治头大祭酒”。据了解,张鲁之下的“治头大祭酒”无数,小说也有数十人之多。再下就是大祭酒、祭酒、鬼卒。

这里,鬼卒可不是兵,而是等于军中的什长到屯长的级别,一个鬼卒,可率十人到数百人,要看祭酒之下,有多少民间百姓附从。祭酒呢,就等于是一县之长或县尉,有全权管理一般城镇的军政民生事务的权力。大祭酒,应该就等于是一郡之长。太守等。“治头大祭酒”就相当于一个朝廷当中的朝延文武了。

如此算来,具体的,张鲁有多少军马就很难计算得清楚了。除了他们自己人,别人真的很难搞清楚。就有如当年张角的黄巾起义时期。天下大小三十六方,每一方的军马人数都不相同的,有多有少。

仅可以估计,真正具有正规军的战斗力的汉中军马,估计总共会有三十万左右。盲从的教众教徒则不计其数。

张鲁之下,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却也是不得不说的,那就是张鲁最为重要的谋士,那就是阎圃。

阎圃,巴西安汉人。东汉末年人物,张鲁部下谋士,后随张鲁一同投降曹操,获封平乐乡侯,得善终。

现在。张鲁治下的汉中,许多的一些施政举措,其实都是阎圃为张鲁所谋之策。历史上,他劝阻张鲁称王,劝说张鲁归曹,一直深得张鲁信任。

这是一个比较难对付的人物。

此外,张鲁部下,还有其弟张卫,部将杨昂、杨任、杨松、杨柏等等。嗯,骤眼看上去。却几乎都是“杨家将”,据说,当中武力最强者便是杨任,相当于早期诸侯袁术的部将纪灵。历史上,似乎能与夏侯渊能战得二、三十会合不分胜负。

其余将者,张卫、杨昂、杨柏或还能勉强算入流,余者皆都是凡凡之辈。

当然,如果单是论武将强弱,论兵力多寡。汉中张鲁真的不值一提。可是,夺取汉中,却不能纯粹的以实力来相论。更加注重影响力。

早前已经提到过,因为“五斗米教”的教义,及种种施政措施,已经让汉中的百姓基本上就等于被洗了脑,几乎每家每户,都最少有人是“五斗米教”的教徒教众,每家每户,都供奉着“张天师”,将其视为精神信仰,张鲁在汉中,一呼百应。

还有一点,就是汉中张鲁的底蕴问题。他与张角不同的地方,就是他的底蕴要比张角厚重得多了,他的五斗米教在汉中经营了这么多年,一直来都没有受到太大的威胁,平时,也极少天下诸侯会公开的评击汉中张鲁。这是为什么?主要的,就是张鲁的先祖,传说就是留侯张良。

张良是汉高祖刘邦的谋臣,汉朝的开国元勋之一,与萧何、韩信同为汉初三杰。“运筹策于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说的就是张良。

首节上一节712/180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