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小兵之霸途(上) 第1703节

就在刘易以为今天之事到处而止,拜师仪式完毕之后,皇上和董太后他们便会各自离开。却让刘易想不到的是,阳安公主却站出来,绷紧着脸,似乎刘易欠下她许多钱的一般,说道:“皇上,太后,拜师仪式既然已经礼成,现在是不是请太子太傅开始为太子及王子他们授课?让我们也好见识一下太子太傅的学问,你们说是不是?”

“咳咳……”刘易听阳安公主要自己当场教学,而他们却要旁听,他基乎没给噎得咳过气去。

还好,他的手里还端着茶杯,在机灵的小子刘协在刘易的背上拍了拍,顺回了气才道:“哈,口干,喝茶都会呛人。现在就授课?嗯,好,那就开始吧,不过,这……就在这殿堂?”

“在偏殿吧,我已经为太子太傅及太子他们准备好了书桌,还请太子太傅移步。”阳安公主深深的看了一眼刘易之后,才转身向皇上和董太后示意,让他们也一起跟着来。

刘易无奈,只好也跟着到了偏殿。

偏殿内,在上首之处,早已经摆好了一张案桌,那是先生书桌,在书桌的前面,也分别摆放着好几张书案。看来阳安公主还真的早有准备,不只是有太子和王子的座位,万年公主也有,连带跟着来的皇上、太后他们也都有座位。

额,书案的摆放,有几分后世教室的影子,就差没有黑板及粉笑之类的东西了。

阳安公主分别请皇上、太后坐下,皇后以及益阳公主、长社公主她们也都在下面的书案座位上坐下。这么一弄,不禁让刘易感到好笑之余,又有点头皮发麻,因为,看这个情况,似乎不只是两个小子和万年公主,连带皇上、太后、皇后、公主这些人都成了自己的学生的样子了。

还别说,刘易硬着头皮走到了先生书桌之后坐下,看着前面的众人,还真的觉得他们全都是自己的学生的感觉。看看,那皇上的神情,要比学生还要学生,一脸认真的样子,等待着刘易的开课,再看那董太后,虽然一脸皱纹,头发花白,可是,她的神态,也是那么的认真,静坐着等刘易开课。

倒是从皇后及益阳公主、长社公主她们的眼神当中看到了些许鼓励,些许暧昧。

“咳……”刘易坐下,一本正经的端坐着,先是环眼看了一下偏殿内的众人,才把目光落到了太子刘辩及王子刘协的身上,咳了一声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刘易才强自镇定的道:“古语有云,千里之路始于足下,太子和王子,尔两人尝且年少,对于为师来说,你们就等于是刚开始丫丫学语的小孩子,是两块有待雕琢的璞玉,所以,从现在开始,你们就要正正式式,认认真真的学习,一笔一划的,把每一个字学懂练透,认认真真的把基础学好,打扎实。”

“是!师父。”

万年公主咬着樱唇没吭声,反而对刘易反了反白眼,倒是两个小子,颇有兴趣的脆生生的答道。

“呵呵,这些也只不过是基础,日后,你们每天都要刻苦的完成老师给你们布置下的作业,当然,还有王越师父的体质训练。”刘易像随口的说着,心里却想着要如何应付眼前的局面,毕竟,只是说这些没有什么营养的东西,怕便会被皇上、太后及阳安公主看轻,以为自己没有什么的本事了。

刘易一边说一边在脑里苦想,想着看看有什么办法可以让自己给太子他们所上的第一堂课深刻一些,最起码的,要让皇上及太后他们有所欣赏。

第一堂课……第一堂课……

刘易想着的时候,脑里灵光一闪,暗道有了。

刘易的心中一定,脸色一整,非常非常慎重的样子,对太子及王子话题一转道:“不过,今天是我第一天给你们上课,就不安置作业给你们了,今天你们可以不练字,也可以不读书,但是,你们却要搞明白一件事,只有弄明白一件事了,你们识字读书才会有意义。”

“请师父训示!”两个小子一丝不苟的应声道。

不过,那万年公主却小嘴一撇,用她自己才听得到的声调嘟噜道:“切……识字就识字,读书就是读书,还会有什么的意义?”

刘易没管万年公主,而是带着询问的目光掠过皇上及太后,最后把目光落到了陪坐在旁边的阳安公主身上,看着她的眼睛,却对刘辩及刘协重重的,一字一挫的道:“你们可知道是为了什么而读书?”

看似问两个小子,实质却是等于在问阳安公主,甚至连皇上及太后,因为刘易问之前,曾用目光掠过他们,让他们都觉得,刘易这么认真又慎重的询问,似乎连自己也一起问了。

为了什么而读书?

这句话问得好,除了让皇上及太后他们看到了一个别开生面的授课之外,似乎还能引出一些让人深思的话题。

只是,这两个小子才有多大?当然不会想得到刘易要问的真正意思,倒是在场的几个大人,他们反而陷入了刘易的提问之中,下意识的在想着自己到底是为了什么而读书。

阳安公主也被刘易问得心里一愣,忍不住就想着刘易的这个问题,想想自己为了什么而读书。可是,她一时也说不出一个理所当然来,因为,这个问题她还真的从来都没有细想过,没有想过自己是为了什么而读书。

她被刘易看得有点发窘,脸色发红,心跳都有点加速,正要开口说什么时,刘易却忽地收回了盯着她的目光,落到了刘协的身上,平静的又像很有威严的道:“在课堂上,老师要订下一个规矩,老师没问到,想要提问题的时候,得要先举手。老师问了,那就得站起来回答应问题,这是尊重老师的一种表现。”

呵呵,刘易这是报复阳安公主,谁让她要让皇上、董太后他们都要来旁听呢?皇上又怎么样?公主又怎么样?在课堂上,先生老师就是天皇老子,是最大的。

刘易说了这个规矩之后,顿了一顿道:“太子,你是哥哥,你先回答老师,你是为了什么而读书。”

“哦……”刘辩很明显是还没有想得到答案,他唯唯喏喏的站了起来,表现对刘易刚才所说的规矩听入了耳,只是他站了起来后,脸色就涨得通红,因为他不知道要如何回答。

“别紧张,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你想到自己是为了什么而读书的就说出来。”刘易对刘辩亲切的笑了笑道:“你放心,答错了老师也不会罚人,在这里,老师也给自己定下一个规矩,如果你们犯错了,老师也不会打你们的手板,只会罚你们跑步,嗯,对,就是罚你们跑步,在旁边的那个花园让人整理出一条环形的跑道,以后你们受罚了,就去那里给我跑上十圈八圈的。”

旁边的花园,正是檀香殿和皇后宫之间的那个花园,刘易正在找借口打通通往那花园去的侧门呢。

“啊?要跑圈圈……”刘辩本来听到不用打手板,心里还挺开心的,可是听到要跑十圈八圈那花园,他不禁苦起了脸,那花园他自然自己,是自己母后侧旁的花园,他平时都经常在花园内玩耍,知道花园有多大,跑十圈八圈那还不要了他的小命?吓得他更加的有点忐忑了,不由飞快的回头瞥了一眼坐在后面的母后及父皇,然后断断续续像有点怕怕的道:“我……我为了……能让父皇喜欢我而读书……”

听到刘辩的回答,皇上刘宏的脸色一呆,不自觉的闪过一丝疚色,他因为皇后的关系,的确不怎么喜欢刘辩。但刘辩毕竟也是他的亲生儿子,作为一个父亲,却要让儿子为了能让自己喜欢他而作为一个读书的理由,这多少让刘宏的心里觉得有点愧欠了刘辩这个儿子。

而皇后,却脸色一沉,用带着责备的眼神看着刘辩的背面。

刘易适时给皇后打了一个眼色,安抚一下她别要为了儿子的喜好而愤懑,抬手示意刘辩坐下道:“嗯,这其实也算是一个读书的理由,坐下吧。”

“刘协,你呢?”刘易转而又问刘协道。

“我、我为了表妹而读书……”刘协倒也干脆,站起来便脆声道,他还怕别人不懂的样子,解释着道:“表妹就是阳安姑姑家的表妹,她喜欢听故事,我要识字读书,要看很多很多的书,以后就可以天天给他讲故事了。”

呃,阳安姑姑家的表妹?是阳安公主的女儿伏寿?想不到这小子年小小便懂得泡妞了。这伏寿,以后正是献帝刘协的皇后。

从这两个小子的回答,刘易可看得出,可能是因为这两个小子的际遇问题,这个刘协,似乎还真的要比刘辩的胆子大上几分,在别人的眼中,刘协似乎也要比刘辩率真一点,更惹人喜爱一点。

“好,算你这个也是一个理由,坐下吧。”刘易让刘协也坐下,才慢慢的道:“其实呢,不同的人,都会有一个读书的理由,但是那些都是每个人各自的心里想法,说不上对或错,可是,站在一个道理立场上来说,你们所有的理由都是错的。”

“那你说,是为了什么而读书?”阳安公主忍不住道,不过,她却没有守刘易刚定下的规矩,而是坐着在那里问。

刘易的眼光忽地变得有点凌厉,直刺阳安公主的双眸,一字一顿的道:“为了大汉的掘起而读书!”

*

第三百七十三章 敢问太子太傅!

第三百七十三章 敢问太子太傅!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富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刘易以前曾经一度对周总理非常的敬佩,因此,还能记住周总理小时候的故事以及在出国留学之前赠给同学的一首诗。所以,刘易一字一顿的对刘辩、刘协说出了为大汉掘起而读书之后,接着又念诵出这首诗来。

为大汉掘起而读书,就如周总理少年时为了祖国的**富强而发奋学习的宏伟志向,立志为兴我中华而读书。刘易这么对刘辩刘协说,是想向他们灌输一种精神,而不管他们这两个小子能不能够领会这种精神,但在场和大人却可以领会。刘易能够说出这么的一句发人深醒的话来,这就能够证明他们找刘易来做太子太傅是找对人了。

而这一首诗,从刘易的口中念诵出来,就等于充分的表现出刘易自身的那种决心钻研学问,挽救国家的危亡,以古人那种“面壁十年”的刻苦精神,来改造当时的社会,即使壮志难酬,蹈海而死,也不愧为大汉儿女。如此,也等于变相的向皇上等人表现了刘易心中有着的远大抱负。

且,也能让皇上等人了解,刘易对两个小子念诵出这首诗,便是向他们以身作则,以自身的行为标准,向两个小子传播这种悬梁刺股、刻苦读书的求学精神,为两个小子树立一种高尚的远大抱负精神。

啪!

皇上刘宏听了刘易所说的为大汉掘起而读书以及这首诗词之后,似乎一下子说到了他心里的痛处,猛拍了一下书案站了起来。他神情似乎很激昂,一时激动得张大嘴巴,颤颤着没能说出话来。

皇上,他小时候识字读书的时候,就因为没有一个好的导师,使得在学习上浑浑噩噩,得过且过,因为,他根本就不知道读书是为了什么。如此,也就直接造成了他做了皇上之后,志大才疏,有心想振兴朝政,兴盛大汉,可惜却无力回天。他因为小时候没有好好的学习,才疏学浅,致使他面对一些政事的时候,根本就不知道要如何去处置,许多政事,他都似董非董,他自己没有办法处理之下,那就唯有依重一些朝臣宦官,长此一来,便造成了如今让宦官朝臣把持朝政的局面。如果他有才学的话,许多事又岂用依重到那些朝臣宦官?自己大笔一挥,玉玺一盖,圣旨发出去,谁还敢不按自己的处置办法去执行?

首节上一节1703/180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