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臣在。”
赵德秀不知道赵匡胤为何会突然召他,就在赵德秀心中揣度之时,赵匡胤新下的一道命令让他忍不住与身旁长相俊美的潘美对视了一眼。
“你随仲询(潘美)一同回京!”
对视之际,赵德秀见到了潘美正对着他,努力的在挤出一个和善的笑容。
潘美,北宋初年出色的名将之一。
父皇,你是在暗示我什么吗?
第7章 新的任务
与后世的许多人一样,赵德秀对宋初的历史称不上十分了解。
除去一些著名的如“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事件外,大部分宋初的历史对赵德秀而言是相当陌生的。
但等到潘美的名字进入耳中时,赵德秀心中就对那个相貌不凡的中年男子涌起了不小的兴趣。
宋初其他大将的生平赵德秀或许一知半解,但潘美的生平,得益于后世的一些戏剧,赵德秀前世可是专门去查过的。
以潘美历史上的表现来说,“宋之柱石”这四个字用来夸赞潘美实在再恰当不过了。
由于心中对潘美有天然的好感,当潘美对自己释放善意的笑容时,赵德秀亦以谦逊的态度回应之。
双向奔赴,总是会让两人的关系以最快的速度变得熟悉起来。
至少表面上是这样。
等到赵德秀驾马跟着三千精骑朝着开封城疾驰而去时,赵德秀已经亲切的称呼潘美为仲询。
三千精骑的行进速度相当快。
陈桥驿本就离开封城就数十里的距离,加之开封城周围百里皆是可供骑军驰骋的平原,于是乎在天微微放明之际,骑在马上的赵德秀就已经隐约可见远处那座雄阔的开封城。
想来最多不过半个时辰,这支携带着重要任务的骑军就可以顺利抵达开封城下。
在行军的这一路上,赵德秀一直在心中思考着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就是赵匡胤命他随潘美回京是何用意。
赵德秀可不会真傻傻的以为,他父亲是在特意给他结交军中大将的机会。
他的父亲是天子,还是一位靠着兵变完成鱼龙之变的天子,这般天子对军权的忠诚度定然是十分敏感的。
况且就算赵匡胤不忌讳这一点,赵德秀也不认为自己单单凭借皇长子三个字就能吸引到潘美。
赵德秀深知潘美之所以会对自己有着礼敬,主要原因在于他有个手握天下第一精锐的父亲!
见一时猜不出赵匡胤的用意,赵德秀暂时放下了心中的疑惑。
以静制动,或许才是接下来最佳的应对方式。
在从陈桥回转的三千精骑朝着开封城快速行进的时候,开封城广阔的东门城墙上,正有着两位大将正通宵巡视着。
这两位大将一位是殿前都指挥使石守信,另一位是殿前都虞侯王审琦。
从二人的官名就可以知道,他们二人皆是隶属于殿前司禁军中的高级军官,当然这也意味着他们二人是赵匡胤的心腹。
自从昨日赵匡胤率领数万禁军出征后,石守信与王审琦就依赵匡胤暗中的吩咐,亲自率禁军驻防开封城的东门。
而石守信与王审琦为了不耽误大事,哪怕昨天夜幕降临时依旧命将士环列待旦。
待见到天边渐渐放明后,石守信的眉头不由得皱了起来。
“就算隆冬时节,天放明的晚一些,可至多再过半个时辰,天就会完全放明。
太尉的先锋部队怎么还没回来。”
因赵匡胤成为禁军最高统帅的时间还不长,赵匡胤没办法完全掌握住城内外的所有禁军,否则赵匡胤也没必要选择在城外发动兵变。
开封城内,还是有一部分禁军是不受赵匡胤掌控的。
在原来赵匡胤对石守信的安排中,他在兵变成功后会先派出一支数千人的精锐回京,等那数千人的精锐回京后就由这支部队来控制皇城及重要的官署。
这样一来石守信与王审琦的部队,就能够抽出身来弹压住可能会产生的反抗。
相比于石守信的些许急躁,王审琦就变得淡定许多了。
在王审琦看来只要陈桥兵变能够成功,就算城内的部分禁军反抗拱卫皇城又如何?
东门城防已经被他们掌握在手中,随时能放城外数万最精锐的禁军入城。
等那批虎狼之众入城后,再把皇城攻打下来就好了。
抱着这样的想法,王审琦在急切的石守信面前微微打趣道:
“等先锋部队归来,你该改口称殿帅为陛下了。”
王审琦的话既是打趣,同样也是安抚。
果然听完王审琦的话后,石守信的脸上露出了期待之色拥立之功,足可令他一族到达一个新的高度。
不过期待归期待,在这紧要的关头石守信依然有一个担忧:“仲宝你忘了吗?
那魏仁浦昨夜就曾来函召我,我虽以病症之由暂时推脱掉了。
但以魏仁浦的干练,他现在可能已经察觉出什么。
他可不是崇元殿里的那两位不知兵事的腐儒。”
听到石守信提到魏仁浦,饶是一向淡定的王审琦脸色也不禁变得有些凝重起来。
得亏范质与王溥这两位宰相,将魏仁浦暂时排挤出了政事堂,否则这次的计划前期不会那么顺利。
就在王审琦思考着要不要先派兵将魏仁浦拿下时,再次扭头朝城外看去的石守信终于看到了他心心念念的一幕。
一支数千人的精骑,正快速朝着东门靠近。
而等到那数千人的精骑来到城下后,石守信一眼就认出了为首那两位熟悉的同袍。
潘美与王彦升的归来,代表着陈桥兵变的成功。
兴奋的石守信连忙下令士卒将城门打开,可这时一旁的王审琦却发出了疑问:“那不是留哥儿吗?”
“他怎么会在这支精骑中?”
王审琦的话让石守信的目光朝着一旁看去,这下他才终于看见了城下一位身形略显单薄的少年。
“还真是我那大侄儿!”
那名少年似乎是察觉到石守信与王审琦正在注视他,他熟络的朝着城上招起手来。
两位好叔叔快开门,大侄儿回来咯。
不久后,赵德秀就跟着潘美来到了城头上。
潘美与石守信、王审琦汇合后,互相快速交换了一下最新讯息。
待得知赵德秀跟在潘美身边是赵匡胤的意思后,石守信与王审琦就识趣的打消了询问的兴趣。
天子心意,不可妄自打探。
而赵德秀还以为接下来或许是他自由活动的时间,没想到潘美却将他引到一旁:“皇长子,陛下有口谕给你。”
口谕?
听到这赵德秀立马精神起来。
有爹疼就是好,从龙拥护之功还没过去呢,就又安排新的功劳给他刷了。
赵德秀正色对着潘美一拜道:“儿臣拜领口谕。”
“你要是觉得无聊,就去擒下魏仁浦吧。”
潘美复述赵匡胤第一句口谕的过程很快,而这句话的确像往常赵匡胤在家里对赵德秀的口吻。
正常来说,赵匡胤安排了事给赵德秀,赵德秀是很乐意做的。
问题是魏仁浦是谁呀?
相比于擒魏仁浦,他更想擒柴宗训!
第8章 设计诱擒
潘美看出了赵德秀的疑惑,于是他便很贴心的为他介绍起魏仁浦其人来。
魏仁浦字道济,出生贫苦,自小无大儒教导,但却凭着个人的聪慧,通晓百经。
大约是在后晋年间,魏仁浦初次入仕,也正是在那个时间段,魏仁浦遇到了他一生中第一个明主郭威。
郭威被魏仁浦的谋略所折服,很快就将他倚为心腹谋主,而魏仁浦并未辜负郭威的信任。
在郭威遭遇人生最重大的危机时,是魏仁浦为他献策助他化险为夷,并最后登上了帝位。
郭威临死前,对柴荣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李洪义长兴节镇,魏仁浦无遣违禁密。”
很明显魏仁浦是郭威留给柴荣的辅政大臣,而魏仁浦也没辜负郭威的厚望,在柴荣继位后遭遇了一场灭国危机汉、契丹联军大举进犯北境。
在那场著名的高平之战中,周军一开始是处于劣势的,关键的时候又是魏仁浦力劝柴荣并分析形势,才让周军找到了反败为胜的机会。
高平之战中要不是魏仁浦居中谋划,又哪里后来赵匡胤奋勇杀敌,一战成名的机会。
周朝可能也就二世而亡了。
在听完潘美的大致介绍后,赵德秀心中对魏仁浦这个名字,油然起了敬意。
辅佐郭威开创大周,献策柴荣击退外敌,这体现了魏仁浦的优秀才能。
而以一介文士之身,枢密使之尊,不顾危险为了报答郭威的知遇之恩亲自上战场为柴荣献策,这体现了魏仁浦在品德方面也属于翘楚。
德才兼备,文武双全的人,无论何时都值得被尊敬。
见魏仁浦成功引起赵德秀的重视后,潘美又继续说道:
“魏公执掌枢密院多年,在军中很有威望。
臣临走前,陛下有过叮嘱。
如王溥,范质之流不足为虑,开封城内唯一有可能率众反抗的,便是魏公。
他有这番胆气,亦有这番号召力。”
潘美的话又让赵德秀对魏仁浦的重视上了一个台阶。
“父皇的担心是对的。”
这一刻赵德秀心中已然对魏仁浦起了忌惮之意。
既然魏仁浦是个危险分子,那么得赶紧擒下他才是。
想到这赵德秀对着潘美说道:
“请将军分我一些兵士,我这就率兵前去枢密院为父皇控制住这个隐患。”
虽说从潘美的讲述中,赵德秀认识到魏仁浦是个很有分量的人。
可魏仁浦再有分量,也难以抵挡历史的大势。
大周八成以上的禁军目前都在赵匡胤的掌控中,只要能打魏仁浦一个措手不及,擒住他并不是难事。
正常情况下,赵德秀的想法是最好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