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要搏一把,老师跟不跟!
读懂了赵德秀的目光后,魏仁浦无有半分犹豫:
“君若紫薇,臣为左垣,殿下放心驰骋便是。”
“好!”
见统一了班底内的想法后,赵德秀忍不住起身。
“有卿等相助,吾大业必成!”
在赵德秀于魏府内会谋时,赵匡胤亦没有闲着。
坐在万岁殿内的赵匡胤,认真仔细的听完了张琼的禀报。
听到“真太子妃也”这五个字时,赵匡胤不置可否,让人看不清他的真实想法。
待张琼退下后,同处殿内的赵普起身进言道:
“李筠随时会反,一些事不能再等了。”
赵普的进言,让赵匡胤点了点头。
“去安排吧。”
得到了赵匡胤的允许后,赵普领命而退。
待赵普走后,赵匡胤重新批阅起奏折。
批着批着,赵匡胤总觉得胸口处有些闷痛。
这是多年的老毛病了,赵匡胤以为是以往征战留下的暗伤,并未太过在意。
皇长子定亲之事刚过去数日,开封城内再起政治波澜。
枢密副使赵普,上疏谏言:
“皇长子赵德秀既已定亲,当行冠礼。”
天子纳枢密副使赵普谏言,下诏为皇长子亲赐表字:元英。
并诏命王皇后为皇长子于宫内举行冠礼。
宋建隆元年四月初,知开封府事吕余庆上疏:
“依汉唐礼制,皇子成年当出宫开府。”
天子再纳吕余庆所言,又恐为皇子新建府邸劳民伤财,故下诏工部令他们整修潜邸。
此令一出,朝野侧目。真龙潜邸,岂能赐予?
多位大臣上书劝阻天子,天子以爱惜民力为由,坚决不纳。
数日后,潜邸整修完毕,皇长子赵德秀奉诏迁入。
皇长子出宫开府之日,天子再下一诏:
“盖闻宗枝毓秀,江山乃固;皇子英奇,邦家以宁。朕承天景命,统御万邦,夙夜兢兢,惟念亲亲之义、贤能之赏,以彰朝廷之典,垂范后世。
皇子赵德秀,朕之嫡长也。其性禀温仁,天资睿智,自少拜学名师,潜心名经,每于教学之际,辄显敏慧之姿;
及长,恪遵孝道,恭谨端方,陈桥之日,护朕于帅帐之中,定功于利刃之上,勋劳卓著,实副宗室之望,允合社稷之需。
今特循祖制,彰其贤能:封皇子赵德秀为太原郡侯,赐金册金宝,食邑千户,开府建牙于澶州,授为澶州防御使。
许其临朝涉政,参赞重务,以展经纶。”
这诏一出,朝野上下再度侧目。
先是行冠礼,再是出宫立府,最后下诏封拜官职,十日内接连三诏。
天子培养皇长子的想法,已是昭然若揭。
而就在赵匡胤十日三诏的举措,引得朝野上下议论纷纷的时候,一道预料之中的重磅消息传到了开封。
建隆元年四月中旬,宋昭义军节度使李筠派兵逮捕监军周光逊,并将监军周光逊五花大绑送往北汉,借此请北汉大军为援。
后李筠率军袭击泽州,斩杀刺史张福占领泽州,彻底掀起了叛乱。
闻听这事,感觉一片真情错付的赵匡胤大怒,他下诏百官公卿入朝商议此事。
刚刚有了参政之权的赵德秀,自然也在召集之列。
待穿好官服后,赵德秀便乘坐车驾朝着崇元殿而去。
第48章 太原郡侯,你来说说看
因是临时召见,当赵德秀来到宣德门外时,宫门下到达的官员不算多。
待车驾停稳后,赵德秀缓缓从车驾上走下。
他一出现,宫门外原本正各自聚团议事的官员们,都不约而同地看向他。
十日三诏,陛下对赵德秀的恩宠显而易见。
况且皇子常居深宫,与皇子开府参政,对众官员来说代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情况。
“太原郡侯,臣是”
不时有官员上前来,向着赵德秀问好。
主动来向赵德秀问好的,大多是品阶不高的官员,似一部分手握重权的官员,都在尽量保持着与赵德秀的距离。
哪怕主动前来问好的官员大多品阶不高,可赵德秀都会谦逊的一一回礼。
在赵德秀与许多官员互相致礼时,安排好军务的一应禁军将帅,亦都陆续来到了宣德门下。
最先到达的是日渐清闲的侍卫司将领,李处耘便是其中一位。
见赵德秀与许多官员打成一片,李处耘纠结一番后,还是忍不住来到他身前。
李处耘到来后,周围官员渐渐识趣地退去。
待无六耳后,李处耘上前一拜后言道:
“当下来与太原郡侯攀附者,大多是邀宠之人,郡侯当小心。”
换做以往不喜涉足政治的李处耘,是不会主动说这番话的。
可当下他李氏已与赵德秀定亲,很多事他没办法继续视而不见。
从刚才周围官员对李处耘的称呼中,赵德秀知晓了李处耘就是他的便宜老丈人。
赵德秀一向是个尊敬长辈的人:
“您放心,他们的吹捧,我不会放在心上的。”
让李处耘安心后,赵德秀便顺势问道:
“李筠叛乱,一会陛下或会问及讨贼方略,我该如何应对?”
在得知自己的妻子人选后,赵德秀让魏仁浦查过李处耘的过往。
魏仁浦查到的结果是:俨明有将略。
先不管李处耘的将略到底有多深,有总比没有好,赵德秀打算先向李处耘讨教一下。
李筠叛乱一事,李处耘早在心中盘算过,自有一番看法。
“李筠兵力大多在于潞州,潞州地势险要,北可为开封屏障,西是怀州臂膀。
若李筠率军顺太行山而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奇袭怀州、孟州,再一举堵塞虎牢关,占领洛邑,那西边的天下就不再是大宋所有了。
陛下一会若问郡侯韬略,郡侯以此担忧答之,定可得陛下嘉奖。”
能推断出敌方最有杀伤力的战术,以让朝廷有所准备,这已是大功一件。
说完心中筹谋后,李处耘又提醒道:
“要是陛下问起郡侯破敌之策,郡侯可用情报未明对之。
兵家大事,知己知彼是首要。”
李处耘生怕一会赵德秀急于表现,在众臣面前纸上谈兵一番,那反倒不美了。
李处耘的话,让赵德秀若有所思。
在李处耘与赵德秀商谈时,慕容延钊,石守信等人已来到宣德门下。
赵德秀在一应殿前司将帅中,看到了赵光义的身影。
一想起赵光义担任的殿前都虞候这职务,赵德秀就有如芒在背之感。
待大小众臣到齐后,礼官就让众臣按身份高低排起次序。
在这过程中,发生了一小小插曲。
因赵德秀是大宋开国以来,封赏爵位第一人,礼官在赵德秀的站位上犯了难。
侯、公、王,这是五代爵位进封的路线。
太原郡侯的地位,是不如公、王尊贵,可架不住满朝就赵德秀一位郡侯。
考虑到赵匡胤对赵德秀的恩宠,礼官有意让赵德秀居于赵普之后。
枢密副使等同副相,以郡侯之尊,位于副相之后大致上得体。
不料礼官的这一安排却得到了赵德秀的婉拒。
“郡侯与副相谁尊,陛下尚未明诏确定,我何德何能居于副相后,众尚书前?
以澶州防御使看我即可。”
说完这番话后,赵德秀很自然的走到了武将序列的中间位置。
赵德秀的这一做法,引得了许多文官的好感,文臣自古以来皆看重脸面。
五代乱世中,多的是皇子仗着身份尊贵欺辱文臣的例子。
大宋出了位尊敬文臣的皇子,一对比之下,这简直太稀罕了。
至于慕容延钊等禁军大将,见赵德秀主动加入己方行列,大多人脸上有着笑意。
当上百位文武大臣排好次序后,他们在礼官的引领下一步步朝着崇元殿前进。
不久后,两条长龙便涌入了崇元殿内。
文武大臣站定没多久,身穿龙袍,形象威武的赵匡胤就坐到了御座上。
赵匡胤刚一坐下,眼中就在寻找着什么。
当在潘美的身后看到赵德秀的身影后,他才将目光收回。
“砰”的一声,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赵匡胤用力拍了一下御案。
赵匡胤身负勇力,他这用力一拍,让木质的御案发出了一声巨响。
这声巨响,清晰表达出了赵匡胤的“愤怒”。
“朕自问待李筠不薄,他为何反叛?
若是他真为周太祖之恩而反,朕反倒敬他是一条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