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朝文武外加上各州节度使,单初步入围的适龄女子就足有数百人。
要想在短短一个月内,于数百人中精挑细选出二十人,那工作量是很大的。
好在赵匡胤给的压力足够,范质三人最后在规定时间完成了任务。
而当范质亲手将挑选出的二十位女子名单,交到赵匡胤手中后,接下来就是轮到赵匡胤头疼了。
赵匡胤与诸潜邸大臣商议了几日,才选出进入决赛圈的最终五人。
到这五人时,诸潜邸大臣相争不下,各有支持,决定权绕了一圈还是回到了赵匡胤的手中。
经过多轮精选出的这五名女子,无论在哪一方面都符合赵匡胤的要求。
可皇长子的妻子,只能是一个。
深夜还未做出决定的赵匡胤,无奈之下让张德钧将王皇后叫了过来。
王皇后既是一国之母,素日里与赵德秀又感情甚好,或许她给出一些好的建议。
当王皇后应召来到万岁殿中后,她看到了坐在御座上,焦虑轻锤额头的赵匡胤。
赵匡胤一见到王皇后身影,便迫不及待来到王皇后身前:
“今日的朕,可算尝了当年宣祖为朕择妻时的苦恼了。”
赵匡胤称帝后,追封赵弘殷为宋宣祖。
待拉住王皇后的手后,赵匡胤将她带到五幅仕女图下,对她道:
“佳人在此,汝快快选之。”
赵匡胤话毕,王皇后就将目光看向了那五幅仕女图。
大致品鉴一圈后,王皇后心中就有了一个人选。
王皇后将手指指向一幅仕女图说道:“臣妾以为,李处耘之长女最合适。”
见王皇后这么快就得出结果,赵匡胤再次将目光朝着李杜若的画像看去。
左看右看,赵匡胤疑惑道:“论相貌,她不是最出众的。论家世,她更不算显赫。为何汝会钟意于她?”
赵匡胤的疑惑,让王皇后脸上露出笑意。
“留哥儿曾说过,他喜欢相貌端庄,身材高挑的。”
前段时日朝野上下皆为赵德秀选妃一事忙碌不已,王皇后又岂会不关注这事。
有一次赵德秀来问安时,王皇后就曾旁敲侧击过赵德秀的想法。
王皇后知道以她的身份,赵德秀选妃一事她会有话语权,若她能用话语权帮赵德秀挑一个合心意的,倒不枉费赵德秀的那一声声“母后”了。
见王皇后道出原委,赵匡胤就将目光都放在了李杜若身上。
在初选之前,很多人都以为石守信、高怀德等禁军高级将帅,将会是皇长子外戚的大热门。
但他们不知道的是,在一开始赵匡胤就将石守信等人排除在外。
正如卢多逊所说,皇长子的婚事攸关国家稳定,外戚的选择要优先从政治方面考量。
作为一手主持改革禁军之人,赵匡胤自认他对殿前司的掌控是非常牢的,无须再用婚姻一事拉拢禁军高级将帅。
至于地方各节度使,因皇室中有赵光义与符彦卿有姻亲关系,他们亦不是赵匡胤心中的最佳联姻对象。
唯有禁军中的一部分中级将领,皇室还未与他们建立起足够的关系。
对一手操控陈桥兵变的赵匡胤来说,他深知那次兵变能成功,与大部分禁军中级将领支持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正因这一重要考量,这五幅仕女图背后的外戚人选,分别是李处耘、张令铎、马仁等禁军中级将领。
李处耘是兵变中支持他的一个代表人物,而李处耘一早并非他亲信,若能将李杜若选为皇子妃,更可昭示赵家皇室对禁军上下一视同仁之心。
赵匡胤还想到李处耘是个有将略的人,有他在旁帮衬,以后赵德秀在军事上的成长就更有保障。
种种考量纷至沓来,赵匡胤是个果断的人。
当心中有所决定后,放下心中巨石的赵匡胤长吐出一口气道:“此女端庄,当为宋室长媳。”
数日后的朝会上,礼部侍郎刘温叟在赵匡胤的示意下,取出一份诏书朗读了起来。
皇帝诏曰:
“盖闻乾坤定位,阴阳合德,故宗藩之重,必资贤媛以辅;嫡长之尊,宜配令仪而彰。
咨尔李氏,功勋将门,父李处耘,忠勤体国,夙著声华。
李氏生而端慧,禀性温庄,秉贞静之德于深闺,娴诗书之训于内则,进退有度,言笑有章,实合《关雎》“窈窕”之规,足副宗庙“雍和”之望。
今特遣礼部侍郎刘温叟,持节赍册,封李氏为皇长子妃。”
当刘温叟将手中诏书念完后,朝堂上下一片震惊。
除去少数几人早早知道内幕外,其他的朝臣都未曾料到,最终赵匡胤会选择李处耘作为皇长子的外戚。
莫说大部分朝臣不知道,就是李处耘在得知他的女儿中选后,他自己整个人都是懵的。
朝臣中有人意外,有人庆幸,有人更在捂胸哀叹,当然也有人喜笑颜开。
慕容延钊看着身后捂胸哀叹的石守信,硬生生得压制着心中的笑意:
现在不能笑,一会下朝了再放声大笑!
在延庆宫内,知道今日会公布人选的王皇后,向赵德秀透露了他的妻子人选。
终于得知未来的妻子是谁后,赵德秀就流露出几分坐不住的情绪。
身为过来人的王皇后,一下看出了赵德秀的心思。
少年思慕之心,谁还没有过呢?
王皇后笑道:
“吾这里有一块出宫的令牌,你先拿去用吧。”
说完后王皇后命一名宫女取来令牌。
面对王皇后的好意,赵德秀没有拒绝。
在对着王皇后拜谢后,赵德秀取过令牌拉着赵德昭就走出了延庆宫。
刚走出延庆宫后,赵德昭就兴奋地道:
“皇兄,我们现在就出宫见未来皇嫂吧!”
“出宫是出宫,我可没说带你呀。”
听闻此话,赵德昭立时用看曹丕的眼神看向赵德秀。
赵德秀这番出宫有另外大事,带赵德昭是不合适的。
在以许多民间小吃忽悠住赵德昭后,赵德秀便与他分开,朝着宫外走去。
第43章 真太子妃也
当正午的第一缕阳光,照射在汴京城内朱雀大街上时,三百名精武威壮的殿前诸班直已按《开元礼》礼制列阵完毕。
殿前诸班直,是皇帝贴身仪仗亲卫。
三百殿前诸班直头戴金面兜鍪,身披明光铠,甲片在阳光映照下闪闪发光。
为首的殿前诸班直指挥使张琼按剑立马,血红披风在寒风中猎猎作响,他身后数十步处,十二面朱漆鎏金“大宋”大纛旗一字排开,旗上龙纹熠熠生辉。
当看到礼部侍郎刘温叟手捧诏书,登上早就准备好的车辇后,张琼大声发出号令:“击三通鼓,净街!”
随着雄浑鼓声响起,上百开封府兵击锣前行,清退一切闲杂人等。
紧随其后的是“绛引幡”仪仗队,左右二十名内侍各执两丈长的绛色幡旗,顶端银铃随步轻响。
幡旗之后,二十四名礼部乐工已列成两排,手中的箜篌与铜钲发出着悦耳的铃声。
车辇之上刘温叟面容端正,身为皇家使者的他外披紫袍,双手恭敬的捧着一鎏金托盘。
鎏金托盘中,除了诏书、玉圭外,还放着一对制作精巧的鎏金鸿雁此乃“纳征”之仪的信物,取“雁行有序,不离不弃”之意。
刘温叟站立在车辇上,在三百殿前诸班直的拱卫下,朝着李处耘的府邸前进。
当庞大的定亲队伍出发时,队伍中时不时有赞者的唱喏响起:
“大宋皇室纳右卫将军之女为皇子妃!”
赞者的高亢唱喏声时起时落,引得朱雀大街两旁的显贵门扉接连洞开。
众多贵妇、公子在家仆的簇拥下,走出朱漆大门观看这数十年难得一见的场景。
数百人组成的定亲队伍,浩浩荡荡地走在朱雀大街中,六匹纯白北地高大战马披着金线流苏鞍鞯,车辇内以沉香木为骨,外蒙着蜀国进贡的华美锦缎。
车辇顶端立着一条四爪金龙,金龙躯体由八串珍珠点缀,车旁随侍的三十六名宫娥皆着半臂襦裙,梳着双环望仙髻,宛若画中走出的精灵一般。
当盛大的定亲队伍将朱雀大街占据后,三十六名宫娥身上香囊散出的龙涎香气,令街道两旁的达官显宦家属沉浸在这盛景中。
在一声声惊呼赞叹响起之时,还有一些熟知典章的贵妇脑中不自觉地浮现出一句话,
《唐六典》有记:“皇太子纳妃,命金吾卫前后部鼓吹,羽林卫夹道,仪物之盛,甲于天下。”
这哪里是什么皇子纳妃,这规格礼制分明只有太子能拥有!
一些贵妇都能知道的事,礼部侍郎刘温叟又怎么会不知道呢?
当刘温叟得知赵匡胤要依照太子典仪为赵德秀定亲时,他曾委婉的劝阻过。
他换来的是赵匡胤的一双冷眼:“朕的嫡长,他不配吗?”
赵匡胤的话,及御案上传来的阵阵斧声将刘温叟直接吓住了。
在用卢多逊的“嫡长论”安慰不安的内心多次后,刘温叟最后打算任赵匡胤施为。
毕竟以嫡长之尊,适当逾越一下礼制,倒不是不能说的通。
在盛大的定亲队伍距离李处耘的府邸越来越近时,街道两侧早已围满了赶来参观盛景的百姓。
许多百姓在在街旁搭起简易帷幔,年轻贵族与百姓们拥挤着隔着帷幔观看,胡商们则站在骆驼背上张望,就连西市的胡姬酒肆也暂停营业。
大量禁军手持兵刃维持着秩序,不让互相推搡的百姓们发生动乱。
自唐末以来,中原动乱已持续数十年的时间,中原的百姓几乎天天活在担惊受怕中。
而自古以来,参与婚礼之事,就容易让人释放紧绷的情绪。
基于这心理,赶来围观的百姓越来越多,定亲队伍行至李府外时,围观的百姓早将附近挤得水泄不通。
禁军士兵最后只能组成人墙,将欢呼的人群隔出数丈宽的通道。
当车辇好不容易在李处耘家门口停下后,刘温叟手捧金盘来到门前。
“臣礼部侍郎刘温叟,今为天子使者,前来为皇室行纳征定亲之礼。”
早在从宫城出发前,就有相应官员来李府中安排一切。
随着刘温叟话音落下,李府的大门缓缓打开,四名梳着双鬟的宫娥搀扶着李杜若款款步出。
李杜若身着深青礼服,足踏翘头履,裙摆下露出的绛红衬裙随着步履轻摇,这一身装扮将她那高挑的身材,衬托的更加动人。
步履轻动间,李杜若腰间悬挂的白玉双珩叮咚作响,与远处相国寺传来的钟声相应和,让李杜若身上散发出一种雍容祥和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