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秀 第3节

  “你口中的急事是什么?

  莫不成又是劝吾,放弃举事不成?”

  若仔细听的话不难听出,赵匡胤的话语中有些许严厉,更有些许因不被理解而产生的不忿。

  因后世北宋的帝脉乃是赵匡义一系,故而史书上对赵匡胤嫡长子的记载很少。

  “早夭”,便是这位有着重要身份的皇子的最鲜明记录。

  早夭意为未成年而死,史书上没有记载的生卒年,穿越到当世后,继承了原身身份的赵德秀却很清楚这点。

  赵德秀生于后晋开运二年(945年),今年的赵德秀即将十六岁。

  而现在这位赵德秀穿越的时间点,大概是在两个月前。

  刚刚来到这一世时,赵德秀尚未完全接收前身的记忆,为了不被看出破绽,赵德秀一直深居简出,对外以养病托词。

  而在融合了前身全部的记忆后,赵德秀还来不及欣喜于即将到来的大宋嫡长皇子的身份,就为前身为他挖的一个坑而深深苦恼着。

  从前身的记忆中可知,在赵匡胤一开始谋划兵变事宜时,他曾抱有厚望的将这件事大致透露给前身。

  这一点并不奇怪,在去年前身的年纪就已经十五岁,乱世之中这等年纪出来为家事奔波的少年并不少。

  更何况作为赵家事实上的长子嫡孙,赵德秀自小受到的教育是很好的。

  赵匡胤一开始的想法倒也简单,赵匡胤或许不求前身能在这件事中帮他什么大忙,他只是想通过这件事来历练前身。

  毕竟兵变之事向来凶险,若成,有参与此事的前身自可借势积攒一些名望。

  若不成,经过这件事历练后,在赵匡胤安排的后手下,赵德秀或许能带着家人逃过一劫。

  可让赵匡胤没想到的是,前身在得知此事后,竟表现出怯弱的一面,哭劝他放弃起事以图保全家人。

  因此事,前身被赵匡胤狠狠叱骂了一番。

  这直接让赵匡胤对前身很失望。

  只是赵匡胤不知道的是,前身在与他争吵后,心中惊惧不已,加上那时身体遭逢恶病,后竟到了油尽灯枯的地步。

  而在知道全部的来龙去脉后,一个一直在后世困扰赵德秀的谜团终于解开了。

  原来的历史中,明明赵德昭已经成年,可赵匡胤却一直不迟迟大力培养他,想来有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嫡长怯弱之殇,给赵匡胤留下了深深的阴影。

  在心中狠狠吐槽了一下前身后,赵德秀知道眼下他的当务之急,是必须要重拾赵匡胤对他的信心。

  唯有做到这一点,他为嫡长子的身份优势,才能在无形中发挥到最大。

  想到这里,赵德秀对着赵匡胤深深一拜随后问道:“父亲真以为,孩儿是怯弱才哭劝父亲放弃举事的吗?”

  今日赵匡胤在大事将举迫在眉睫之计,还选择见赵德秀,那就说明他是愿意给赵德秀机会的。

  正如赵普所说:终归是父子。

  可让赵匡胤没想到的是,他并未等来赵德秀的解释,反而是等来了赵德秀的反问。

  这让赵匡胤一时之间觉得有趣。

  看着身前相貌颇似自己,但貌似却并未继承自身坚毅性格的长子,赵匡胤从鼻间重重地哼了一声。

  “你且说来。”

  虽是一声冷哼,可赵匡胤言语间的疑惑情绪是不加掩饰的。

  见已经成功引起赵匡胤的好奇后,赵德秀整理好自身的情绪,还未开口之际,他的眼眶便渐渐通红,开口之时,话语中更是带上了几分哭声。

  本来赵匡胤向往就最不喜赵德秀怯弱的姿态,见赵德秀故态复萌,赵匡胤下意识地想开口训斥,岂不料赵德秀接下来的话直接让赵匡胤的态度直接软了下来。

  “两年前的这一日,母亲于府中病逝。”

  赵德秀口中的母亲,指的并非王氏,而是与赵匡胤结发十余年的发妻贺氏。

  不知道是有心还是无心,赵匡胤选择兵变的这一日,正是当年贺氏逝去的同日。

  十余年结发之情,以赵匡胤的秉性如何能忘却?

  而紧接着赵德秀的话,更让赵匡胤心中对赵德秀的怜爱之心大起。

  “母亲病逝那一年,孩儿不过年方十三,生母病逝是何等锥心之痛?

  孩儿尚处于这等悲痛中,却惊闻父亲要行死生大险之事,孩儿感念至亲安危,怎能不举止失措?

  孩儿惟念父亲一生安康,孩儿更不想在少年之际,便有俱失双亲之痛!”

  说到最后,赵德秀早已声泪俱下。

  赵德秀泪流满面,赵匡胤也没好到哪里去,此刻的他一脸悲苦之色。

  在赵德秀的提醒下,赵匡胤才恍然醒悟,眼前的长子是一位早年丧母的可怜人。

  另外赵德秀的话语,至少从情理上可以完美解释了,为何之前他会阻止自己成就大事。

  非天性怯弱,乃是因为他孝顺,他关心自己的安危!

  同样的行为,若是冠以不同的缘由,则往往会得到截然不同的评价。

  天下间没有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孝顺这等品德的。

  怜爱,愧疚的情绪一下子涌上心头,赵匡胤伸手将赵德秀招至身前,在赵德秀坐下后,赵匡胤用手重重拍在赵德秀的肩头以示认同。

  “何不早言,何不早言!”

  若事情只是发展到这一步,赵德秀可以说已然将前身留下的坑给补得差不多了。

  但今夜赵德秀前来,为的不止是这个。

  趁着赵匡胤怜爱之心大起之时,赵德秀适时拭去脸上泪水,转而换了一副坚定的面容拜请道:

  “孩儿原本以为,只要不让父亲涉险,父亲就能平安。

  但这两月来孩儿遭逢重病,几乎不治,生死之间孩儿渐渐明白了一个道理。

  今逢乱世,人人皆朝不保夕,人心诡谲宛若鬼蜮,我赵氏一族今日是身居高位,但来日又当如何?

  要想一生顺遂,唯有变乱为治,开创太平!

  孩儿虽无甚大才,但既为父亲骨肉至亲,自当为父亲分忧!”

  说完这番话后,呼吸有些急促的赵德秀抬起头,用热忱的目光看向赵匡胤。

  不出意外,赵德秀的这番话让赵匡胤变了一番脸色欣慰。

  现在赵匡胤相信那次赵德秀的表现,并非因为性格怯弱,在这层基础上,赵德秀主动表现出愿意分忧的姿态,自然能够让赵匡胤相信。

  赵德秀今年即将十六岁,乱世之中这个年纪为父亲分忧的将门之子大有人在。

  这般言语,才像他赵匡胤的儿子应该说出来的!

  心中欣慰之余,赵匡胤再次伸出宽厚的手掌拍了拍赵德秀。

  “今夜你便留宿为父的帐内。”

  赵匡胤冷不丁冒出的这句话,让赵德秀一时间没能立刻领会他的深意。

  好在赵匡胤的解释接踵而至:

  “今夜为父让你亲眼看看,吾是如何改天换日的!”

  说这句话的同时,赵匡胤手中把玩的一个物件引起了赵德秀的注意。

  仔细一看,出身将门的赵德秀一眼就认出了,赵匡胤手中的那个物件正是一块通体暗红的虎符!

  暗红的虎符,在烛光的照耀下,正散发出诡异的似乎能迷人心智的光芒。

  而这时,一句著名的话语登时涌现在赵德秀的心头:

  “天子,兵强马壮者当为之,宁有种耶!”

  夜幕已至,大戏开场!

  已收到签约站短,请放心投资。

第4章 诸军齐呼皇长子

  漆黑的夜色,会掩盖住许多不为人知的真相。

  见到天色已然全部暗下来,身处黑暗中的李处耘一点睡意也无。

  眼中时有精光闪过的他,在周围安静的环境下,似乎能听到自身那渐渐澎湃起来的心跳声。

  从龙之功,就在今夜!

  一想到这里,李处耘紧握腰间长刀,而后便起身朝着一处营帐走去。

  天黑,便是行动开始的信号!

  身为被赵匡胤倚重的大将之一,李处耘知道今夜这场大戏,会有很多人参加。

  王彦升、高怀德、张令铎、张光翰、赵彦徽、马仁、李汉超

  以上的每一个名字,皆代表着一位今日出征的禁军大将。

  或许以上的每一个人,手中掌握的兵权都有限,但当十数位禁军大将都甘心诚服一人后,那人足以将今日的这支数万虎狼之师牢牢控制在手中!

  要不是提前知道,赵殿帅暗中得到了这么多人的支持,一向谨慎的李处耘又岂会轻易踏入这个旋涡?

  而他,及他们今日站在同一条战线时,今夜掀翻那座名为“大周”的天又有何难?

  当李处耘离心中的目的地越发接近,原本安静的大营内,渐渐变得喧嚣起来。

  “今皇帝幼弱,不能亲政,我们为国效力破敌,有谁知晓?不若先拥立殿帅为皇帝,然后再出发北征。”

  “将以出军之日,策点检为天子,这是昨日就在城内流传的预言,这难道不是上天的提示吗?”

  “今日有人见到天有二日,新日盖旧日,天象如此,何疑之有!”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大不敬的言论在整座军营中流传的越来越广。

  放在其他时代,这类言论的流传或许会让人感到恐惧,但眼下正处于五代十国的乱世兵强马壮者为天子!

  以上诸多大逆的言论,不仅不会让数万精锐感到恐惧,反而勾起了他们心中的躁动。

  数十年来,有太多前辈的经验可供他们参考。

  当心中的躁动情绪愈演愈烈,再也控制不住后,数万精锐便也不想再压抑自身了。

  一位位甲胄齐全的精兵,正自发的从营帐内走出,他们如李处耘一般握紧了手中的利刃,而后朝着中军大帐前进。

  既然赵殿帅当为天子,那即日起他就必须是天子!

  一切发展的是那么迅速,数万精锐不可能每一个人都是赵匡胤的人,可有句话叫做大势所趋。

  当数万禁军中的大多数人都选择实行“兵谏”后,那么剩下的禁军为了活命,就只能选择加入,与大多数人一起走上这条不归路。

  李处耘在朝着中军大帐前进的时候,不知何时,他的身后竟渐渐聚拢一条由火把构筑的长龙。

  而若是有神灵这一刻从天上眺望地面,那位神灵定会发现,类似这般的熊熊火龙在整座肃杀的大营,竟一下子间出现了十数条!

  每一条跳跃躁动的火龙前方,皆有一位面容坚毅的大将在带领着。

  其实早在大军出征前,一些大逆的流言就在军中流传着。

  为何那时大军的人心未乱,还能保持着严整的阵容出征?

首节上一节3/134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