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不是三国联合入侵,阿曼王国自己内部就打起来了,争论的焦点就是阿曼王国的主导权问题。
周边的三国在11月中旬展开的军事行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等于说削减了阿曼王国边境部族威胁,对现今的阿曼王庭有利无害。
至于被掳掠的人口,呵呵……马斯喀特的当权者可不在意,那都是一批乱臣贼子啊!
世事就是如此荒诞,三国大规模的入侵行动深入阿曼王国两三百公里,最近的距离马斯卡特只有不到一百公里,仅在咫尺之间。
阿曼王国表现的极其淡定,从头至尾没有派出一兵一卒干涉。
这让位于伊卜里城全力戒备的迪拜王国大军直接闪了个腰,在几处山口安排的埋伏战全都落了空,只能悻悻而归。
真要说起来,这也怪不得阿曼王国。
阿曼王国是最早的部落制国家,早在公元7世纪就成为阿拉伯帝国的一部分,于11世纪独立。
没过多久,就遭遇到欧洲葡萄牙殖民者的入侵并殖民,延续了数百年。
到了17世纪,当地的阿拉伯部族反抗西班牙殖民者,成立了亚里巴王朝,可没多久又迎来了英国殖民者,旋即被再度殖民管理。
现在的阿曼王国,充其量是一个英国殖民的多阿拉伯部族封建自治王国,呈现明显的碎片化,中央王朝的政令难出马斯喀特。
周边的一些重要城镇中,都有一些势力强大的阿拉伯部族掌控,对马斯喀特王朝听宣不听调,拥有极大的自主性。
说句不好听话,这也是隐患。
周边的几个王国大举入侵,等于将阿曼王国北部和西部实力强大的阿拉伯部族消灭。对于马斯喀特王朝而言,实际上有利无弊。
再加上英国人态度暧昧,明显不愿意参与这一趟浑水。
于是乎
阿曼王国对周边三国的大举入侵表现的极为冷静,除了口头的抨击以外,没有任何的实质性举动。
既然这样,那么大举入侵的迪拜,萨那和也门三国也就不客气了,将大量俘虏的人员及牛羊驱赶回国,赚的是盆满钵满。
仅以迪拜王国为例
原本计划是掳掠十万人口,实际上通过此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共计掳掠人16万6277人,其中年轻阿拉伯妇女超过十万人,大大的超越预期。
与此同时
掳掠牛羊达230余万头,其中仅成年肉牛就有8.7万余头,极大的解决了畜力不足的问题,简直是大丰收。
阿曼王国中央政府的不作为,变相的促成了军事行动的完美结果。
经此一役
周边三国从阿曼王国掳列的人口超过42万,使得阿曼王国总人口降到九十余万左右,削减了三分之一。
阿曼王国的北部边境和西部边境地区,数十上百公里渺无人烟,大大小小的阿拉伯部族人口被掳掠一空,变成了荒地。
悍然发动战争的迪拜王国,萨拉王国和也门王国赚的盆满钵满,就连吉达王国在这一战中也掳掠了3万余人,狠狠的发了一笔。
尝到了甜头,迪拜王国并没有收手,而是继续把主意打在阿曼王国身上,两国间的真正较量在几年后。
那个时候
阿曼王国面临着国破人亡的悲惨前景,后悔已经晚了,没有人再能够帮到他们。
第573章 胜利的美酒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六国论曰;“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此战过后
晋升为迪拜王室艾因骑兵团长的莫远航上校,策马伫立在山岗上。
他冷眼看着几乎被焚为废墟的伊卜里城,还有大队,大队被驱赶着一路向北的当地阿拉伯部族男女,蜿蜒行走在山间道路上,心头浮现出这段《六国论》。
阿曼王国的短视,让大举入侵的迪拜王国,也门王国,萨拉王国几乎没有遭到什么阻碍,全都收获颇丰。
即便有些当地的阿拉伯部族奋起反抗,也逃不过彻底覆灭的命运,这让入侵大军狠狠的肥了一波。
莫远航上校心中笃定,这些落后而愚昧的阿拉伯人肯定没看过《六国论》,所谓“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远处又有一队高举迪拜王旗的骑兵疾驰而来,押送着长长的俘虏队伍,一眼看不到头的马车全都装的满满当当,还有驱赶的大片羊群马匹。
这些俘虏队伍中,以阿拉伯女人为主,还有一些都是高不过车轮的男孩子,负责驱赶牧群和牛马大车,一路向北而去。
全副武装的迪拜骑兵负责押送,人数倒并不多。
那些俘虏的强壮阿拉伯部族男丁,则是反缚双手,由长绳子一串数十人,在骑兵的严厉押解下北上迪拜王国。
沿途若有任何的懈怠和反抗,刀光一闪,即刻予以处死。
这些俘虏既没有吃的,也没有喝的,需要徒步3天向北抵达艾因镇,在那里才能喝上一碗粥,押送到军营中短暂休息一天,然后继续徒步北上。
这是极有经验的做法,就是要让这些阿拉伯俘虏身心俱疲,饿到头昏眼花,混身无力,自然也就没有力气反抗。
想要逃,那也逃不远。
迪拜王国骑兵大举南下时,沿途所经过的阿拉伯部族皆予以摧毁,能带的营帐,牛羊和部族男女通通北上,不能带的一把火全烧了。
伊卜里城周边数十上百公里散居的阿拉伯部族,除了少部分逃逸进了深山,其他部族聚集地皆被摧毁,成了一片废墟。
异族征伐中,压根儿不存在什么怜悯。
在迪拜王国大兵压境下
即便是那些数万人的大部族,也难以独立对抗蜂拥而来的迪拜骑兵,在重机枪疯狂扫射和火炮的轰击下,有限的抵抗迅速的土崩瓦解。
那些东非雇佣兵们做起事来非常娴熟,在当地阿拉伯部族有组织抵抗彻底瓦解后,迅速分解成数十上百人的骑兵队,拉网一样的将四处逃窜的阿拉伯人一一斩杀,俘获。
“报告长官,我连骑兵担负后卫掩护任务,现已返回伊卜里城,请长官示下。”
“嗯,是否发现敌情?”
“报告长官,在据此40余公里的巴塞德山谷,曾经有阿曼王国部族骑兵意图窥探。在遭到我方骑兵驱逐后,业已龟缩回去,不曾发现新的动向。”
“注意警戒,有序撤回。”
“遵命,长官。”
骑兵连上尉举手敬了个军礼,便拨转了马头,带着手下的副官迅速的向远方疾驰而去,准备执行撤退警戒任务。
莫远航上校下达命令后,看着从伊卜里缓缓驶出的长长卡车队,上面全都满载着物资堆的老高,一路扬起了大片沙尘。
这已经到撤退的末尾了,这些天来,80多辆卡车不停的往来于艾因镇和伊卜里之间,将缴获的大量物资运输往北方。
160公里外的艾因镇,卡车队只需要一天即可抵达。
这些不知疲倦的铁家伙,深得迪拜王国上下的喜欢,早先从帝国本土全新订购了400辆卡车和1500台拖拉机,近期即将运抵迪拜港。
有了这些机械,无论是矿山开采还是物资运输,都能极大的提高效率。
在卡车队离开后,一片废墟的伊卜里城变得格外冷清起来。
负责后卫警戒的骑兵连纵马进入城中废墟,最后的梳理一番,若是发现有躲藏遗留者就地处死,随后也将撤出该城。
经此重大浩劫,伊卜里城没个十年八年可恢复不过来。
莫远航上校指挥的骑兵部队负责压后,在大队人马全都离开伊卜里城,缓缓向北而去后。
他率领着一个营几百名骑兵压住阵脚,缓缓向北而退,很快就消失在伊卜里城北方蜿蜒的山道中。
没过多久
一些脑袋上顶着格子布的阿曼王国骑兵纵马而来,他们都穿着传统的阿拉伯长袍,身上左右斜挎牛皮武装带,一侧配着阿拉伯弯刀,大部分阿拉伯骑兵身上背着步枪。
一看就知道,这些都是阿曼王国骑兵精锐。
当他们看到昔日繁华的伊卜里城彻底毁于战火,城镇中遍地尸体和燃烧后的断壁残垣,到处都是一副凄惨的景象,宛如人间地狱一般。
这些阿曼骑兵眼中都是难以压抑的怒火,还带着深深的畏惧神色。
传说中的华人雇佣骑兵向来凶残暴虐,今日亲眼所见,更加验证了传言不虚。
带队的是哈比亚斯酋长,他是来自于首都马斯喀特一个极有实力的部族,也是王国上层人士之一。
面对眼前这幅惨景,哈比亚斯酋长眉头深深的皱了起来,流露出难以掩饰的忧虑神色。
现在的情况糟糕透了!
马斯喀特的那些王国上层直到现在还争权夺利,互相倾轧,甚至有些昏庸之辈竟然大言不惭的说
“华人王国助其剪除羽翼,弹压边境心怀不轨的部族,实则有利无弊”,简直荒唐透顶了。
在阿拉伯世界的发展历史上,具有远见卓识的领袖凤毛麟角,大多都是死守着教义的冥顽不灵之辈,死到临头尚不知之。
哈比亚斯酋长恨得牙痒痒,却拿王国上层这些部落贵族没办法。
阿曼王国是松散的部落联盟,各大部族酋长都有很大的权力,即便阿曼国王都无法干涉到别的大部落内部事务,必须得通过部落联盟长老会议才行。
正因为如此
在三国入侵阿曼王国两周多时间了,已经开始撤离了,部落联盟长老会议还没有形成一致意见。
阿比亚斯酋长狠狠的咬了一下牙,他必须为自己的部落长远做打算,不能跟着阿曼王国这些勾心斗角的部落酋长们走向灭亡。
于是他很快做出决定
挑选自己最漂亮的女儿,带着大批嫁妆前往迪拜王国,这是阿拉伯半岛表示臣服和联姻的最佳方式。
他的部族能够聚集起1300多名精锐骑兵,若是加上能够骑马战斗的青壮年牧民,能凑4000多人,已然是一股不小的力量了。
阿比亚斯酋长心中计议已定,神情中难免有些惆怅。
哪怕有一分的可能,他也不愿意向异教徒臣服,双手献上自己的部族和传统放牧的地盘。
可形势比人强。
眼见着阿曼王国这艘大船就要沉没,那些部落酋长和长老们依然在勾心斗角,浑然不知大祸来临。
继续跟他们混下去,可没什么好果子吃。
英国人的表现就更让人失望了,在阿曼王国遭到入侵的第一时间,就找到了英国人请求调停。
可英国人要么推三阻四,要么说没得到伦敦的授权,反正就是不爱管这一档子事儿,听任事态向迅速恶化的方向滑落。
阿曼王国上层心里都清楚;英国佬靠不住。
可他们依然存有幻想,不是立刻坚壁清野,疏散遭受战火肆虐地区的阿拉伯部族人口准备战斗。
而是摇尾乞怜,希望通过列强的斡旋解决问题。
可以说,真的一厢情愿了。
如今在阿拉伯半岛的南部,东方四国的声势愈发浩大了起来。
从地理位置上,将阿曼王国团团围拢在内,形势相当之不妙。
一旦这东方四国羽翼渐丰,恐怕会成为阿拉伯半岛的不安定因素之一,令周围的邻国都喘喘不安。
这包括东南部的阿曼王国,阿拉伯半岛中部的沙特王国和卡塔尔酋长国。
几天后
在迪拜王宫举办了盛大的庆功宴会,王国上层军政人士共计一百多人出席的宴会,场面热闹且隆重,处处充满了欢乐的氛围。
东非雇佣兵团的十多位首领也出席了宴会,这是他们与迪拜上层密切关系的好机会,有助于进一步扩大走私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