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三路兵马,平定幽燕绝没有什么问题,陛下大可以放心。”
苏晟说到这里,抬头看着李云,开口说道:“实在不行,可以从禁军之中,还抽调一些兵力北上,不过臣想,平定幽燕,应该还用不到禁军出动。”
到了现在的章武八年,整个李唐的军事安排,已经差不多走上了正轨,除了苏晟所说的这些驻军以外,朝廷还在剑南道设成都将军,关中道设长安将军。
其余地方,俱是总兵一类。
而剩下的很大一部分兵力,李云分设十二卫,每卫一万多人,都聚集在洛阳附近,成为了李唐的中央禁军。
原来的羽林军,也成了十二卫之中的左右羽林卫。
这些禁军,名义上归属枢密院节制,但实际上基本上是李皇帝亲自统领因为十二卫的将军,基本上都是李皇帝的亲信,其中陈大,也在三年前被李云从关中调回来,统领十二卫之中的左右神武卫。
其余诸卫将军,或者是李皇帝的嫡系缉盗队出身,或者是天子亲信。
总而言之,如今的新王朝,稳如泰山。
至少在李云这章武一朝,基本上不太可能出什么大问题。
见苏晟提起禁军,赵成先是沉默了一会儿,然后起身对着李云低头道:“陛下,臣相信孟将军,可以很快收回幽燕。”
“到时候实在不成,臣愿意自请往河北道领兵,征讨契丹。”
身为正牌兵部尚书,奉旨挂帅,其实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只不过赵尚书这番话,显然带了一些不一样的意味。
他…已经离开军队太久了。
整整八年时间,他没有再直接统领过军队,而直到现在,当年的剑南道之战,依旧是他心里的一个疙瘩,他迫切需要一场战事,来将功补过。
李皇帝闻言,笑了笑:“只是让你们提前做个预备,事情还没有坏到这种地步,一切等前线打了之后再说。”
“既然前线已经开战。”
李云站了起来,缓缓说道:“我们身在后方,就要做好各种预案,一旦出现问题,可以尽快应对。”
“今天,朝廷里能在兵事上说上话的,都已经在这里了,咱们今天一整天时间,就把这些大致的预案,统统做出来。”
说到这里,李皇帝看了一眼杜谦,笑着说道:“一切顺利的话,受益兄可以考虑幽州蓟州两州的刺史人选了。”
听到李云这句话,在座众人都笑了起来,杜相公更是开口笑道:“陛下放心,这两个州的刺史,臣心里已经有腹案了。”
皇帝陛下亲自开口,来了句玩笑,场中的气氛一下子活跃了起来,众人你一言我一语,开始商量关于幽燕战事的一系列可能,以及相应的安排。
于是乎,这场会议真的开了整整一天,一直到天色完全黑下来,一众臣工才先后告辞。
李皇帝没有起身,只是目送着他们离开,然后默默坐回了自己的位置上,低头翻看着有关于幽燕的情报。
虽然幽燕,在地图上可能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地方,但是这个地方,正是李唐王朝的咽喉所在,只有占下了这个地方,李云心里才能有百年安定的信心。
否则,他章武一朝之后,朝廷就很有可能在契丹人手里吃败仗了。
火药火器火炮,也改变不了。
必须要占下这块地方,然后,重建山海关…
再之后,兵进辽东,将辽东隐患,彻底掐灭在萌芽之中!
想到这里,李皇帝深呼吸了一口气,目光死死地看在幽燕一地上。
不知道过了多久,一直到深夜时分,才有一个三十岁左右的太监,小心翼翼的走了进来,对着李云低头道:“陛下,陈留王府派人送来急信。”
听到陈留王这个名字,李皇帝抬头看了看眼前的太监,若有所思道:“陈留王府怎么了?”
李皇帝在金陵吴王宫的时候,就开始用宫人,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十来年时间,十来年时间里,当初那批生涩的宫人之中,自然有人脱颖而出,如今跟在李云身边的这位,就是当下宫中的总管,姓顾,单名一个常字。
顾常听了李云的话,连忙低头道:“回陛下,陈留王府的急信里说,天顺侯已经到了弥留之际,恐怕…恐怕撑不过今夜了。”
天顺侯,是李皇帝给武元承的爵位。
这个名号,自然是有些不好听的,但是古往今来,亡国之君的封号,向来不怎么好听。
再加上,武元承并不在二王三恪之中,李皇帝给他的这个名号,就多多少少带了一些调侃的味道,也是对他那些年皇帝生涯的一个惩罚。
毕竟武元承在位八年,着实是没有干什么人事。
他唯一的功绩,可能就是顺应天命,将帝位禅让给了李云,因此这个天顺侯,倒也实至名归。
武元承做皇帝那些年,就被撵得东奔西走,不得安生,尤其是他最后在西川那几年,整个人已经完全失去了心思,开始玩物丧志,沉迷享乐。
等到昭定八年他被擒到洛阳来的时候,头上便已经有许多白发,脸上更是长出皱纹了。
那个时候,他的身子便不好。
说实话,要不是这几年在洛阳,过了几年安生日子,他恐怕早就已经一命呜呼了。
可是洛阳的安生日子,毕竟也救不了他太久,七年多近八年时间过去,这位旧周的最后一个天子,还是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李皇帝下意识站了起来,想要去看一看,不过刚一起身,他就重新坐了下来,微微摇了摇头。
到如今,对于他来说,已经绝少有人够资格,让他去亲自探望了。
至少旧周天子武元承,不在此列。
而陈留王府的奏报,也只是按照规矩,上禀天子罢了,并没有要求皇帝陛下过去。
李皇帝坐在自己的位置上,略微想了想,开口道:“去晋王府上。”
“让晋王,代朕去探望探望罢。”
顾太监连忙低头,应了声是,然后迈着小碎步,小心翼翼离开。
李皇帝则是依旧坐在甘露殿里,低头翻看着河北道以及辽东的地图。
直到夜深,他才合衣睡下。
次日,有消息传遍洛阳。
天顺侯武元承薨逝。
享年四十三岁。
第963章 丧事与喜事
次日,天顺侯薨逝。
李云并没有到场,只是派了晋王正,去现场全权处理后事。
本来,一个侯爵病逝,用不着李正这种级别的宗室处理,但是武元承毕竟不一样。
他是正经的天子,是曾经天下公认的皇帝,而且旧周最后二十年虽然天下大乱,但是毕竟二百多年的朝廷,到今日依旧有一小部分人,心里是记着旧周的。
如果不处理好武元承的后事,那么很有可能就会有人,拿着这个由头生事,说不定还有阴谋家会借机谋乱。
朝廷虽然不怕,但是对于一个政权,或者说对于这个想要发展壮大的政权来说,最重要的就是一个稳字。
李正一早就亲自到了侯府,主持武元承的后事。
此时,他主政洛阳府,已经七年有余,自然不会再像从前那么生涩,处理这种小事,也是游刃有余,他到了武元承府上之后,很快就接过了局面,各种事情处理的井井有条。
武元承的丧帖,很快发了出去,到了中午时分,就有零星的官员登门祭拜,这些官员年纪都不小,基本上全部都是旧周的臣子。
他们如今已经归顺了新朝,继续在洛阳为官。
李正把大概的事情处理完之后,就来到了侯府的偏厅休息,他刚坐下没多久,一个一身孝服的中年胖子,便迈步又到了他的面前,对着他拱手行礼:“晋王爷。”
李正忙了半天,这会儿正坐下喝茶,闻言连忙开头看了看来人,看清楚之后,他才放下手中的茶杯,站了起来,拱手还礼:“武王爷。”
来人,正是陈留王武元佑。
此时,以李正的身份地位以及权柄来说,他完全可以用鼻孔去看武元佑,甚至可以不予理会,不过武元佑与江东关系不算差,李正便给了他一些面子,拉着他坐了下来,开口问道:“武王爷方才不是在灵堂么,怎么跑到我这里来了?”
武元佑看了看李正,低头苦笑道:“我大兄这一去,不免生出来许多事情,有一些事情,我想跟王爷请教。”
李正看了看他,摇头道:“咱们都已经是老熟人了,不必一口一个王爷称呼,太累,武兄称呼我为三郎就是。”
武元佑想了想,深呼了一口气之后,点头道:“那我就不客气了。”
他看着李正,开口道:“三郎,有几个问题我想跟你请教。”
他顿了顿,才开口说道:“第一件事情,就是我大兄去后,他的这些儿女们,朝廷会如何处理?”
这的确是一件麻烦事。
因为武元承这个人,很能生。
他早年做太子的时候,可能心思都在政务上,反倒不是很能生,在做皇帝之前,他只有三四个儿子,但是做皇帝失败,尤其是第二次躲到西川之后,这位末代皇帝便开启了高产阶段。
算上在洛阳的这些年,武元承的儿子已经有十三四人,女儿更是也有七八人。
这就很难处理了。
李正闻言,低头喝了口茶水,苦笑了一声:“武兄这话,还真是问住了我,陛下没有交代过,应该如何处理。”
武元佑想了想,开口说道:“这事,陛下恐怕也不会直接表态。”
他看着李正,开口说道:“陛下让三郎来处理,那这个事情,就也是交给三郎来处理了,所以我才来问一问三郎,到底会如何办…”
李正揉了揉太阳穴,开口道:“武侯爷的女儿们好办,将来可以正常婚嫁,我不会阻拦,朝廷应该也不会阻拦。”
这个时代,毕竟是父系社会。
时人,是不怎么认母系血缘的,因此武元承的女儿们并没有太多忌讳,而且,因为她们的血统出身,将来反而可能是洛阳城里的抢手货。
试问,谁不想把周天子的女儿娶回家里去当婆娘?
当然了,娶这些曾经的“皇女”们,也有一些风险在,那就是要担心,会不会被当今朝廷追究。
总而言之,武元承的女儿们不难处理。
但是他的儿子们,就很难处理了。
万一有血脉流传出去,说不定就会被有心人,被那些野心家拿去,当成一面旗帜。
李正摸着下巴,认真想了想,开口道:“这个事情,我一时半会,还真没有办法决断,我个人的想法是。”
“武兄的那些侄儿们,暂时就不要成婚了。”
他看着武元佑,缓缓说道:“踏踏实实的过自己的日子。”
武元佑沉默了一会儿,开口道:“那我大兄的爵位…”
“这个不影响,将来陛下自然会让武侯爷的儿子袭爵。”
李正说到这里,忽然怔了怔,然后他看了看武元佑,摇头道:“武兄,我刚才说错话了,武侯爷的儿子们,可以正常婚配,想成婚就成婚,但是有一点,武兄要记住。”
李正正色道:“将来,武氏子孙所有人谋逆,或者是有人借着武氏子孙的名义谋逆,朝廷与武氏之间的香火情分,便就此到头了,到时候王法压下来,武氏一定族诛。”
“陛下的宽仁,也救不得你们。”
听到这句话,武元佑脸色有些苍白,他抬头看了看李正,又低下了头,神色变得有些慌乱。
李正说的话,完全有可能。
毕竟新税法推行下去之后,天底下不知道多少人看李皇帝不顺眼,不知道多少人,想要找个机会揭竿而起。
而复国,无疑就是一个极好的名头。
退一万步讲,即便武氏子孙没有人谋逆,也没有人借着武氏子孙的名头谋逆,哪天李家皇帝看武氏子孙不顺眼了,随便嫁祸一桩谋逆案过来。
武氏一样族诛。
改变不了灭国皇族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