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汉昭唐 第410节

  钟繇说道:“昔颍川富实,时俗奢侈,货殖之家,侯服玉食,婚姻葬送,倾家竭产。今天下凋敝,陛下当禁厚葬,以蓄民力,弘扬节俭风俗!”

  张虞沉吟少许,说道:“奢靡之风不得兴,今既下诏户有分差,殡葬费用当有分差,以为律法。如有违者,迁实河西。至于其标准,可由二卿与诸君商议。”

  “诺!”

  “陛下英明!”

  户籍有了区别,那么最好便依照户级而限定消费。大户人家若逃避税收,等家主去世时,以下户人家标准送殡岂不可笑!

  如果有人想以高标准送葬而提高户级,张虞举双手双脚赞同,毕竟有人愿意接受倾家荡产,张虞可拦不住。

  毕竟张虞下诏的目的,不指望国家律法真能禁止百姓奢侈丧葬,而是给有想法的百姓一个借口,让他们能有理由拒绝倾家荡产的殡葬费。人总是为自己考虑,大部分人若非被社会风气所逼,大概率很难倾家荡产为先人送殡。

  若将以上视作户级制的好处,但其弊端却不能忽略。户凡有了差别,那么便会涉及到交友与婚姻上,人人接触怕不是会先了解对方门户。

  故终张唐一朝的嫁娶注定森严,上户之家不与中户子弟联姻,下户子弟只能娶与之相等或稍差的女子。因财产不同而产生的分化,会在张唐一朝展现的淋漓尽致。

  纵观户级制的利弊,只能说想享受少交钱的优渥,注定要承受身份上的歧视。毕竟甘蔗哪有两头甜的道理,世间之物有得必有失。

  安排好其余的行政之事,荀攸经通禀求见张虞,并手中奉有奏疏上呈。

  “卿前来不知所为何事?”及钟繇、杜畿等人退下,张虞问道。

  “禀陛下,捷报初至尚书台!”荀攸笑道:“事关夷陵、鱼复等城。!”

  “哦?”

  张虞饶有兴趣,问道:“可是关羽应命夺下鱼复!”

  “正是!”

  荀攸欣喜笑道:“关羽胆气超群,与其子逆江上谒吴巨。以叙旧之名,与吴巨会于宴上。关羽于宴上挟持吴巨,其部下猝不及防,碍于关羽武力,皆不敢上前。”

  “关羽持吴巨乘舟离城,及次日郭淮率兵至,在吴巨书信招揽下,诸城皆降于关羽。关羽将吴巨及其家眷迁至长安,今已在路上。”

  “彩!”

  张虞不禁抚掌,感叹说道:“关云长豪言百名刀斧手,便能为朕夺下城池。朕本狐疑之,不料云长竟单刀赴宴夺城,其之胆略寡有英豪所能比。”

  关羽敢豪言夺下鱼复,便是对他威信的自信。吴巨从刘备军中独立不久,军中不少将校都认可关、张兄弟。有旧部作为基础,方在吴巨被挟持后,众人纷纷投降关、张。

  张虞说道:“今朕履行诺言,将鱼复、秭归、巫县、夷陵等四县设夷陵郡,由关羽出任郡守,领本部兵马,兼领吴巨旧部,受江州都督郭淮差遣。”

  “诺!”

  荀攸沉吟了下,说道:“鱼复、秭归、巫县、夷陵皆下,今长江东出之口几通,所忧者无非南岸夷道。不知是否仍令益、荆出兵,清扫山、夷道以西诸曹军险隘。”

  “今鱼复已下,益州出兵则需漂浮长江而下,其途遥远不便用兵。可让文聘率兵施压,逼曹操屯重兵于公安、夷道,令贼知我有久持之心。”张虞考虑说道。

  “遵命!”

  鱼复不好打,之前让益、荆二州兵马共同行动,便是考虑到鱼复的艰险。如荆汉兵马碍于南岸曹军,无法逆江夺城,只得发挥牵制作用。真正负责进攻者,便是上游的益州。故鱼复的收复,省去了益州水师东出的麻烦!

  “知我夺鱼复,曹操怎无动静?”张虞问道。

  “据细作探报,自曹操下荆楚以来,荆楚诸郡骚乱,或有刘备臣属勾引山蛮反叛。曹操命李严率兵讨之,又留兵于诸郡,以为镇压反叛之徒。”

  荀攸整理脑海信息,说道:“故或受限于荆楚动乱,曹操无暇顾及鱼复得失。且得失仅在二日之内,曹操预料不及。然今荆楚动乱稍安,曹操或许会有所动作。”

  张虞笑了笑,说道:“曹操连年用兵,兵困民乏。故先令荆州兵马戒备于北岸,江州水师随时东援,让曹操急上一急。如有需要,君可让文远佯至淮水狩猎!”

  “陛下英明!”

  还是老生常谈,张虞拥有绝对优势,而曹操处于劣势当中。去年曹操发兵夺荆楚,便是一年之内连续两次用兵,可想而知兵马是多么的疲惫,百姓耕作缺乏劳力。然张虞瞄准这点,先让曹操动手。

  如果曹操不动手,张虞便会出兵袭扰,让曹操兵马不得安宁。依田丰持久之策,兵马乘虚迭出,以扰东南,救右则击其左,救左则击其右,使敌疲于奔命,民不得安业。及至明年时,必因曹操连夜用兵,而东南兵吏疲惫。

  兵吏疲惫,人心思安。中国之兵齐出,一军如能取胜,则成摧枯拉朽之势,劝恤郡县百姓,士民箪食壶浆,曹操之军必败,东南必被张虞所统。

  可以说在宏观战略上,依照杰出战略家的互相商讨,拥有了一套高胜率的战略。只要在南征战术上不犯错,东南的灭亡已在倒计时!

第578章 计司之权

  “县满五百户置县学,选乡之俊杰教学,授予儒学教化,招青年习木工、纺织、锻造之法,免受力役;郡满万户置郡学,选县之俊杰教学,授科举之学,招青年习医学、乐府之术;州置州学,选诸郡俊杰教学,效太学教授,设医学之科,同郡免受力役。”

  “太学设明经、天算、工水、地理四科,招州学子弟及门阀子弟学习,非门阀者岁出三百石准入学。太学设‘三舍法’,即上舍、内舍、外舍。并有公、师二考,公考一岁一考,由礼部官督考,师考半岁一考,由太学自考。”

  “新生入读外设,经公试、师试合格,参考寻常品行,升补内舍。内舍生二岁一考,大达优者与当岁公、师二试为优者,评补上舍。上舍生二年一考,评为优者,免参端门大考,至尚书台授官;考评中者,直参端试;考评下者,直参州考。”

  “外舍一千人,中舍两百人,上舍一百人。舍下有斋,每斋五十人,屋六间,炉亭一间,设斋长、斋谕各一人,督促太学品行、习读。入读者不得私厨,皆纳‘斋用钱’食官厨;贫者与内舍生半纳,贫生优者、内舍生不纳。……”

  太常张鲁与礼部尚书令狐邵商讨多月,依照张虞之意规划中央与地方直连的教育系统,将太学教育体系与科考大试直通,搭建起与两汉截然不同的教育体系。

  张虞浏览奏疏,不禁满意点头,说道:“太学教学国之英才,州郡之学笼络天下俊杰,二者环环相扣,必能鼓舞学生勉励勤学,历经三舍考课,当能为国栋梁!”

  在教育成本高昂的时代,国家督办的官学从县直通太学,属于是贫穷子弟翻身的机会。在乡里如能识字,便有机会到县里读书。

  县学教授内容偏简单,几乎是儒学基础经典,而一旦入读便能不缴力役,如是贫生且成绩优异,郡县会给予相应补贴。学习优异升至郡学,郡中就会教授科举的相应知识,让贫穷子弟学习到更广袤的知识。

  如能升至州学,贫穷子弟便能初窥太学,凡能通过州学,到太学入读,则贫穷子弟已能改变命运了。最差的外舍生回到县里都能当教喻。内舍生有机会留在太学,次者至州、郡中教学。上舍生离授官不远,而一旦为官便能跨越阶级。

  从县学读到太学,前后花十一年时间便够,天资聪慧者二十几岁便能为官,这便是张虞为贫穷百姓留出的升迁空间。毕竟底层子弟和门阀、大族子弟没法比,唯有依靠国家提供的教育与之抗衡。

  “陛下,太学生一千三百人,非屋舍大落不能容纳,今恐需陛下征发徭役兴建。”张鲁说道。

  张虞在奏疏批复,说道:“兴建太学可行,但具体度支需报计相核验,无异议再由尚书台督办。”

  “诺!”

  张虞为他的唐朝引入后世先进的财政单元模块体系,如经由计司财政人员审计,为不同政府部门制定预算,如规定笔墨纸砚相应预算,或是出行的费用。

  预算超标的话,需要向直属领导上报,经丞相钟繇或张虞批准,计司官吏核验度支,并审计相应的工程预算,最终交到尚书台执行。

  因此太学的建设超出了太常本身的权利,需要张鲁找张虞、钟繇审批,有了二人的准许签名,才轮到计司统计支出。

  而计司审计权力之大,连宫廷预算都在计司的管理范围内。计司会根据宫廷各项支出制定相应预算,这笔钱由皇后王霁掌管,妃嫔俸禄、餐饮指标都有相应标准。

  出于对皇权的尊重,计司在宫中有专宦官审计。其中一项支出超标,皇后向计司知会声,便能挪用其他项目的预算。而一旦超出总预算,皇后需经计司审批才能从得到一笔钱。

  计司在内庭的直属机构为内计曹,内计曹尚书由张夯兼任,其中大长秋直属于内计曹,负责后宫支出。而张夯负责皇帝日常度支,并会提醒张虞用度。

  皇权与外庭不同,审计人员又是宦官兼任,那么意味着计司对皇权的约束很弱。其最大作用便是有利于计司统计度支,以及起到节约内庭支出的作用。

  可以说凡是有用到钱的地方,计司便有权审计。不超标还好,一旦超标就会面临一系列的审查,看是否有贪污受贿之事发生。

  因国家初建,地方州郡稍安,可以说超支之事不少。而因计司审计财政细致,众官吏无不抱怨流程繁琐,为此常有官吏上疏希望张虞取消计司,复行两汉官制。然皆被张虞否决,并厉声呵斥一番。

  毕竟对张虞而言,虽因有计司的介入导致办事缓慢,但对朝廷而言却节省了许多不应有支出。

  如尚书台中的公用墨台经常性消失,需要花钱向市场购买。计司介入管理,将依照墨台年月消耗,便锁死墨台的购买。从此之后,杜畿专门命人负责墨台借用,如有借用墨台必须登记署名,此后公用墨台不再无故消失。

  外夷入朝庆贺,常有珍贵瓷器被偷,大鸿胪年年上报损失。经钟繇的安排,计司介入审计,卡死瓷器报损预算,大鸿胪至此不再报损。外夷庆贺饮食,有专门的官吏盯着,不准外夷盗取瓷器。

  可以说有了计司,唐之官署不敢铺张浪费,公家用品不敢随意消耗,每一项的抠搜都是节省出来的钱粮,而节省钱粮多寡便是计司官吏的政绩。

  因此计司在朝廷中作用可有可无,但涉及到钱的支出,计司又非常关键。上至皇帝、丞相及中央官署,下至州郡、军伍都有计司官吏的身影。

  “陛下,交州士燮遣使献礼上表!”

  张鲁、令狐邵二人告退,郭图趋步上前汇报。

  “进献何礼?”

  “明珠、大贝、流离、翡翠、玳瑁、犀、象之珍,另有奇物异果!”郭图说道:“皆乃中原少有之物,据人言价值千金,可见士燮敬献之诚!”

  张虞嘴角微扬,说道:“看来我军下巴蜀,对士燮震慑甚大!”

  之前在刘、曹的牵线下,士燮呼应讨唐同盟,并出三千夷人及献数百匹马于曹操。而今巴蜀被张虞攻克,南疆可以说是震动。

  士燮担心张虞灭东南后,会遣兵清算他,今特意安排使者敬献贡品,以为臣服之意。

  郭图笑道:“士燮献表臣服,如陛下灭东南,其应会举州投效我朝!”

  张虞摇了摇头,说道:“士燮割据交岭多年,其族人遍布交州。士燮或有意归降,但其族人之意难料!”

  郭图捋须而思,说道:“陛下不如让士燮遣子入朝,及灭东南再招士燮入朝,后遣将入交岭威慑交人。”

  张虞沉吟良久,说道:“南中有道通交岭,今让张丰探寻道路,以为不时之需。另可依公则所言,让士燮遣子入朝为质,以观其是否有归降之意!”

  “遵命!”

  郭图迟疑了下,补充问道:“交岭士燮遣使宾服,而今辽东公孙妄自尊大,可否让董昭谋划伐辽事宜?”

  “让董昭先行联络辽东蛮夷,探明辽东地理水情,及东南、交岭平定。如公孙执迷不悟,便发天兵伐之!”张虞沉声道。

  “诺!”

第579章 军校与迁民

  五月一日,张虞东巡至中条山,在山中学舍中接见新一批学生。

  中条军第一期招收三百胡夷少年,经多年的学习早已毕业,并已投入到天下征战当中。然因张虞忙于征战、登基,且与钟繇、杜畿、郦嵩等中央官员无利益瓜葛,便无人提及中条军招收二期学生。

  今随着朝政渐安,张虞在搭建太学的同时,同时下令挑选羌、氐、、鲜卑、乌桓、匈奴六胡子弟各一百人,总计六百人。并让人修缮扩建简陋的中条军屋舍,及更名为‘中条军校’。

  在二期招生六百人中,因一期毕业生分散在益、雍、荆、豫、凉、并、幽等七州任职,故他们在招生过程中出力不少,或是归乡招揽后生,或是深入夷部招生。

  而今一期毕业生三百人迄今为止,除了不幸战死的二十来名学生,剩余两百余人几乎皆在军中效力。有资质、机缘最差者,仅官拜为什长、骑吏。资质、机缘出众者,如丘郎凭斩袁谭之功,官拜奋威校尉。

  如不难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军校派’必定会渐在军中冒头。话语权上或不及开国勋贵,但几代下来军校派必然会成为军中最大一股势力之一。而军校派出身的将校反叛概率很低,且平均忠诚度必然高于非军校出生。

  若非考虑到影响甚大,张虞都有念头让皇子们至军校习读,以便在外镇藩王前团结一群的跟班。然因骇人听闻,张虞遂断绝此念。

  今在张虞巡视前,六百学生分属二十端,每端大概三十人。而其中规矩与太学相同,分为外、内、上三舍,比例为在10:3:2。但太学不同的是,每半年就会调舍,且非个人成绩,而是端与端之间的较量。

  单体成绩另有比较方式,如钱、马、私厨等相应奖励,并在毕业分配工作时,会将单体成绩考虑其中。毕竟武与文不同,前者虽强调武艺,但同样看重团队;后者更强调才能,团队需求稍弱之。

  二期新生在为期一月的军训下,军官凭考核成绩,暂将三舍有了安排。而其中的校官与端谕不少是一期毕业生转职,或是受伤的将校转业。而负责考核军官,由郦嵩、徐晃、赵云、丘郎四人出任。

  丘郎年纪小,本无法与其余三将并坐,张虞主要是考虑到丘郎是一期中最拔尖的学子,考核军官有一期毕业生,算是加强新老学生之间的同窗之情。

  “陛下,优秀学子十名上台了!”

  在丘郎的提醒下,张虞身披彩甲,一副威风凛凛的模样,接见军训期间的优秀学子。

  “学生拜见陛下!”

  “免礼!”

  十余岁少年陌生面孔上的紧张,看得张虞不由笑了几下,从侍从手上接过礼品,一一赐与十名少年。

  赏赐之物谈不上珍贵,但却胜在实用,如前三名赐弓箭,四至六名赐长槊,七名以下授佩剑。

  “你等学长学成时,名列前茅,朕赐甲胄,经历数年历练,今官拜校尉!

  张虞指着丘郎而勉励学子,说道:“朕望每岁能在此再见你等,似丘学长建功立业,为朕效力!”

  “谢陛下!”

  “今在此既称山长便好!”

  张虞摸了摸少年的脑袋,笑眯眯说道:“我虽不教授你等,你等却仍为我门生!”

  少年们不知天子门生概念,仅知山长称谓比所谓的陛下更亲近人,遂纷纷称张虞为山长。

  今中条军校,张虞不打算交给任何人管理,而是由他出任山长。将来等他去世前,他就会交于新君出任山长。而及天下承平,军校生保持‘天子门生’的身份,他们即便为胡人,但有皇帝作为支持,也不至于会被打压太狠。

  至于随行的官吏深谙政治多年,深知‘天子门生’的含金量。这批军校生如有能力,估计仕途一路畅通。若非学子乃胡人出身,招之为婿恐人笑话,估计他们都想找些优秀学子为婿。毕竟如这般年轻而为校尉者,军中能有多少人?

  当然了,官吏有所不知。张虞为了避免军校生产生世袭权利,规定军校生不得与大户成亲,其所生子弟严禁入读军校。

首节上一节410/411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