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易牙烹子献于齐桓公,得齐桓公宠信,后等齐桓公重病时,易牙却与竖刁等作乱,使齐桓公被活活饿死。对自己儿子都这般残酷之人,还能指望其能忠心?”
“以太宗之智,定然知晓易牙与齐桓公之事,李泰之言不可信也,若信之,在他百年后,李泰必会残害他的其他儿子,尤其是同为长孙皇后所出的李承乾与那晋王李治。”
听蒙恬这番分析,王贲道:“大唐太宗和那长孙皇后育有三子,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晋王李治,如今李承乾已被废,李泰也被太宗除名,最后继承大唐帝位者是最幼的嫡子晋王李治?”
据李念之言,其他非长孙皇后所出的皇子没有机会继承帝位,那长孙皇后的三个儿子已去其二,只剩下最后一个。
李念道:“正是李治!在李泰说出那番话后,太宗当时还挺感动,但褚遂良一言将太宗点醒,太宗清醒后道:‘泰立,承乾、晋王皆不存;晋王立,泰共承乾皆无恙也。’”
“因此,晋王李治在本来没多大机会成为大唐储君的情况下,硬是因为两位兄长瞎搞,登上了大唐太子之位,成为大唐下一任君王。”
“太宗在太子储君上出问题,也可看作是玄武门之变的延续。”
“他太想消除玄武门之变的影响,可他太着急,不仅没消除影响,反让影响继续传了下去。”
如果帝位顺利传到李承乾手中,有机会消弭玄武门之变对大唐的影响,就像明成祖,他是藩王造反夺位,可他并未给后来的大明留下这个问题!
李念继续道:“太宗留下的另一问题是他对异族异邦过于宽厚,这不仅表现在他将异族异邦迁移到大唐境内,还表现在他让异族异邦学走了大唐先进的工艺。”
“这个问题并未在太宗当时发生,而发生于后世,影响也颇为深远,但宽待异族不仅太宗在做,之后的大唐帝王也有做,所以也不能全算为太宗的问题,毕竟他也料不到几十几百年后的事。”
听李念讲到这个问题,始皇帝等更加认真起来。
因为大秦也要面临异族异邦的问题,可借大唐的经验作为参考。
“内迁入大唐境内的异族,太宗和之后的大唐帝王未对其进行严格的同化政策,反而给予了其等不小的自主自治之权。这也导致他们根本没有化胡为唐、化胡为汉,依旧保持着胡人的本质!”
“而胡人的本性是什么?”
“豺狼之性、欺软怕硬、‘畏威而不怀德’,在大唐强盛、军力强大时,其等自然顺服乖巧,像一条忠实的狗一样对着大唐摇尾。可等大唐衰弱时,其等便会从狗化狼,反噬昔日主人。”
“他们不会念大唐曾经对他们的好,只会想疯狂撕扯吞咬大唐的血肉。这种危害还延续到了大唐后!”
大汉也受过这类操作的影响,东汉末年时,那些曾臣服东汉的异族见东汉衰弱,有的叛乱为祸一方,有的侵入东汉境内劫掠。
“所以对待异族异邦绝不可认为对他们施以仁德,便能得到他们忠心,必须要废除其等原本的根性,同化为与我等一般,要强硬地让他们移风易俗,说大秦之言、习大秦之字、用大秦之礼。”
“若有异族不愿做这些,那必是对大秦有异心,如有机会,必须狠狠出以重拳,将之扼杀于摇篮。”
不能在击败异族,让异族臣服后,便让他们想干啥就干啥,须得约束起来,实行同化政策,否则早晚会有背叛的一日。
李念接着道:“唐初时,与大唐往来的诸多异族,文明远远落后大唐,有的不比野人部落好多少,是大唐给了他们机会,让他们看到了更先进的文明,学得了更先进的工艺。”
“然而,其等不思大唐传道授业之恩,反而在壮大后,与华夏为敌。”
“像大唐之西有一国名‘吐蕃’,彼时的吐蕃之主松赞干布遣使向太宗求亲,太宗将一宗室女封为公主,嫁与松赞干布。”
“文成公主带到吐蕃的嫁妆极为丰厚,除金玉珠宝外,还带了许多技术经典:烹技食物、制作饮料之法,营造与工技著作,治病医方,农技论著……让吐蕃一下得到了大量先进的工艺。”
“除文成公主带去的大量技术经典外,松赞干布还派遣吐蕃贵族子弟到大唐留学,学习大唐之物。”
“唐与吐蕃恩怨已久,在贞观年间,松赞干布便率军进犯过大唐,只是被大唐击退,后来等文成公主嫁到吐蕃,两方又和睦相处了三十年。但到了高宗李治时,吐蕃与大唐的战争又逐渐增多……”
“直至唐穆宗时,大唐和吐蕃的战争才接近尾声,因为两方都进入了衰亡时期。”
始皇帝等听明白了李念的意思,大唐让吐蕃学得了许多先进的东西,这是在资助敌人变强啊。
“还有一国也曾到大唐学习,此国便是脚盆,其等派遣被称为‘遣唐使’的使者到大唐,从太宗年间至昭宗年间,约二百六十四年里,脚盆为学我华夏之物,先后向大唐派出十几次遣唐使团。”
“其等学大唐礼仪、学大唐建筑、学大唐饮食、学大唐兵法、学大唐冶炼之法、学大唐锻兵之术……”
始皇帝和蒙毅可知道这个国家对后世华夏造成过极大危害,未想这个国家竟然是从大唐这学习而得强大,等在强大起来后,再掉过头来危害华夏。
李念道:“即使到了后世,脚盆还留存了不少大唐的痕迹,像唐代风格的建筑,唐时的礼仪,唐时的技艺……”
“因这些,也让其等自认为是大唐最正统的继承人,反而我等华夏子民不是!”
“脚盆派遣唐使,利用从大唐学得之物变得强盛,然后便成为了华夏的祸患:明时,常有脚盆人化身倭寇肆虐大明沿海,奸淫掳掠,无恶不为。”
“等到了近现代,其更是大举入侵华夏,华夏之土大片沦陷,无数华夏儿女因其而死。”
“其等于华夏所犯暴行,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已不能以人称之,便是禽兽,也不如其等!”
王翦、王贲等人还是头一次见到这么严肃的李念,平时的李念给他们的印象是平和,几乎没有能使其动怒之事,可提到这脚盆,却明显能感受到李念的愤怒和敌意。
这脚盆国看来真不是东西,在后世将华夏祸害得极惨,否则不至于让李念公子记得这么深。
脚盆人中肯定有好人,不能全数定义为坏人,但回到这个时代,有机会改变历史,李念自然不会让此世华夏再重蹈覆辙。
李念道:“太宗提倡各族之间平等,因而宽容对待异族,本意极好,其也获得‘天可汗’的美称,此称意为比寻常可汗更伟大的可汗。”
“但想让异族真正归服华夏,靠施以仁德、平等对待是做不到的,太宗有威望和能力压住异族,不代表大唐其他帝王也可!”
“反倒是其所为,给大唐乃至华夏都留下了一定祸患,大秦当以之为鉴,在对异族之事更要慎重处理。”
“异族若到大秦学习,须严格斟酌何物可使其学,何物不可使其学,莫要做资敌之举。”
李念向始皇劝告道:“宽待异族,任其学我华夏之物,虽能得一时美名,让异族一时归心,但遗祸远矣!”
给始皇帝讲后世历史的目的,不仅是让始皇帝知道后来的朝代发生了什么,也是让始皇帝从中学习借鉴,避免做出同样的事。
第359章 大“孝”子李治
始皇道:“朕已知晓,必不会使此事发生于大秦!”
得到始皇的回答后,李念又道:“相比于问题,太宗之功无疑更甚,不像汉武虽功大于过,却颇有争议,太宗是一位在华夏历史上评价极高的帝王,明成祖朱棣的偶像便是大唐太宗。”
“偶像便是‘崇拜追逐的对象’之意。朱棣一生都在向太宗看齐,连庙号也希望是明太宗。”
“‘朱棣原本的庙号也确实是明太宗,可惜他的子孙中出了个‘神仙’,将他的庙号给变成了明成祖。朱棣倘若泉下有知,怕是能气活过来!”
理论上,“祖”比“宗”更高级,可“祖”一般是用于开先的君王。
将朱棣的庙号给改成了“祖”,与他老爹老朱同为“祖”,岂不是明昭昭在提醒后人,他朱棣是藩王造反上来的,得位不正?
朱棣当然不希望人们记得此事,更想人们记得他的皇位是合理合法继承了老朱的法统,是正儿八经从老朱那传下来的。
所以,明太宗这个庙号就很好,而且还和他的偶像二凤一样。
听到李念所言,始皇帝等暗想:‘这明朝定也是个很有故事的朝代!’
能不有故事吗?
连“神仙”都出来了,虽然肯定不是真神仙,十有八九是明朝某个想要长生不死的帝王,但一听就知道很有故事。
练得身形似鹤形,不怕宫女勒脖颈……
李念笑道:“有人认为太宗之所以在评价上比汉武更好,是因太宗还没来得及变成和汉武一样。”
“太宗在晚年时,也有向汉武晚年发展的迹象,但他没汉武那般能活。”
李念刻意补充了一句:“太宗之所以会在五十出头便病逝,后世有人认为是他为求长生,服用了大量丹药之故。”
始皇帝看了眼李念,他哪听不出来,这小子是又在用大唐太宗提醒他不要去追求什么长生不死药,那是假的,服用之后会死的更快。
这让始皇帝心中有些不乐意,在这小子眼里,他难道是那么不听劝的人?
他已经把那些方士该杀的杀,还活着的都给了这小子。
哦,还有一个既没被杀,也没送给这小子,还一直囚着。
“贞观二十三年,五月二十六日,太宗于终南山翠微宫含风殿驾崩,年五十二岁,初谥文皇帝,庙号唐太宗,葬于昭陵。”
“太宗临终时,特意向长孙无忌、褚遂良托付后事,谓两人曰:‘朕今悉以后事付公辈。太子仁孝,公辈所知,善辅导之!’又谓太子李治曰:‘无忌、遂良在,汝勿忧天下!’”
始皇等人现在已经很懂李念的套路,这小子故意这么说,那李治肯定在之后整出了些和太宗之言相反的活。
“六月一日,李治即大唐皇帝位,时二十二岁。刚即位的李治还是挺安分,可等到了即位的第二年,永徽元年五月,李治为祭奠太宗周年忌日而入感业寺进香,与那位武才人相遇,让大唐也从此走上了另一条道路。”
听到“武才人”这三个字,始皇帝等人精神再度振作。
这位武才人终于是登场了,他们都很好奇这女子是如何在大唐成为一代女帝!
蒙恬怀疑道:“说为太宗周年忌日到那感业寺进香,可李治岂能不知武才人在感业寺,只怕是有意去找寻那武才人吧?”
李念笑道:“以李治地位身份,确实不可能不知太宗驾崩后,武才人在感业寺出家为尼,确有可能是为武才人而去。”
众人听后差点没绷住,这李治实在是太“孝”了,太宗死了才一年,就立刻按捺不住去找武才人了,武才人可是他爹太宗的妃嫔!
而且,李治这家伙还选了太宗周年忌日那一天,打着给太宗进香的名义去的,很难不让人怀疑他是故意不小心的。
相思之苦便有这么难熬?
还是在太宗周年忌日那天私会小妈,做起来比较刺激?
再结合太宗临终前对长孙无忌和褚遂良托付后事之言,“太子仁孝,公辈所知,善辅导之!”,简直太好笑了。
这就是李治的“仁孝”法?
父皇离世,小妈肯定夜里寒凉,倍感寂寞孤独,就让朕这个做儿子的替父皇好好关怀一下小妈,使其夜里不寒凉,人生不寂寞。
“武才人,为大唐开国功臣武士次女,母亲杨氏出身隋朝宗室,可谓身世不凡。”
“早年,武士还在世时,武才人随父居于荆州,家境殷实,生活无忧,然等到贞观九年,时任荆州的都督武士……死了。”
“武士一死,代表武才人无忧的生活结束,其母杨氏未给武士生下儿子,因此在武士死后,武才人与其母其妹遭到同父异母的兄长武元庆、武元爽等欺辱。于是不久后,武才人随母从荆州搬回到长安居住。”
“贞观十一年,武才人的命运迎来了最重要的转折。”
“那年十一月,太宗驾幸洛阳宫,闻武家有女姿容甚美,遂召其入宫,封为五品才人,赐号‘武媚’,因而后世也将她称为‘武媚娘’!”
“在入宫时,其母杨氏哭哭啼啼,不舍女儿要入宫侍君,武媚却道:‘见天子庸知非福,何儿女悲乎?’”
“武媚并未将入宫看作洪水猛兽,反而视其为一大机遇。”
“武媚会入宫不仅是她貌美之名传到太宗耳中,还有一重要原因是长孙皇后于贞观十年病逝,太宗心中苦闷,才想招一批美人入宫。”
“武媚入宫时,年仅十四,比于李治,只年长了四岁,虽不比李治大多少,但因为经历,加之她本就聪慧,自然比李治更成熟。因而后世有人认为李治会喜欢武媚,是由于将武媚当作了长孙皇后的替代。”
“武媚在太宗时期的宫廷生活,史书并无多少记载,但武媚自己回忆过一件事:太宗曾有一匹名为‘师子骢’的烈马,肥壮凶悍,没有人能调驭,当时武媚作为宫女在旁侍奉,便对太宗说她有办法驯服此马,只是需要三样东西,一铁鞭,二铁,三匕首。铁鞭击之不服,则以其首,又不服,则以匕首断其喉。”
冯去疾道:“由此可观这武媚之性,虽为女子,却有不逊于男儿之志。若大唐太宗英明,定不会使武媚在宫中做大!”
说完这两句,冯去疾又摇头道:“太宗将武媚封为五品才人,便是有意限制,可无奈其子李治……”
李念笑道:“太宗之时,武媚在宫中的地位的确不高,做了十二年才人。但在太宗病重期间,武媚和李治却暗暗有了感情。”
“不知是真从武媚这找到了其母长孙皇后的感觉,还是武媚的智慧成熟深深吸引到了李治,李治对武媚一直念念不忘!”
“永徽元年五月,李治到感业寺上香与武媚重逢,永徽二年五月,李治孝服期一满,便将武媚再度召入宫。”
从时间上可看出李治很心急,他父皇五月份的忌日,所以他孝服期也是到五月份满,一满就将武媚召入宫。
不知李治是真这般心急,还是故意又选了二凤忌日所在月份,觉得这样干比较刺激?
始皇帝等人心中便是这想法,这李治当真是个大“孝”子!
“但李治不将武媚召入宫里,也快要瞒不住了!”
“因为武媚此时已怀有身孕,要再不入宫,她和李治的娃都要生出来了。”
又是个炸裂的消息,这李治不仅在孝服期与武媚私通,甚至还将武媚给弄怀孕了。
孝,实在是孝!
“武媚入宫不久,便为李治诞下一子,有了儿子,武媚在李治那的地位更加稳固。”
“永徽三年五月,武媚被册封为二品昭仪,但武媚野心怎可能是一二品昭仪能得满足,她想要成为皇后,想要更大的权力!”
“但要成为皇后,在李治后宫中还有两个大敌需要剪除:一为李治正妻王皇后,一为萧淑妃。”
“其实,武媚能再度入宫,王皇后还出了一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