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都是自己人,也没有必要再掩人耳目。
朱翊钧继续说道:“身为洪武军事学院的院长,我不能袖手旁观,设计了两款服装,让成衣铺裁缝制成。祁言,拿出来。”
“是。”
祁言转身出去,很快带着四位扈卫,捧着四套衣服又进来。
“找四位身形差不多的穿戴起来,给诸位看看。”
“是。”
祁言带着人去了旁边,很快换好了。
四人分别穿着两套新颖的服装,上衣下裤,外面是一件到膝风衣。大翻领,对排铜扣,扎腰带,红色肩章、袖章,袖口有红条边。
头帽脚靴,头上戴着圆顶帽,前面有硬帽檐,中间一圈红色,正中帽徽是一颗五角星。
左边两人的服装,衣帽基色是青灰色,右边两人则是藏青色,其余的大同小异,肩章、袖章有一些区别。
这是朱翊钧在二战苏式、德式军装的基础上,兼顾现在的审美和裁缝手艺改制的。
他指着四人说道:“左边是陆军军装,右边是海军军装。帽子上的红星,取意‘五星出东方利中国’。
我大明火器盛行,水师大兴。官兵们反应最强烈的一点就是使用火器,操纵帆船,旧有的服装非常不便。
不便就要改!春秋战国时,赵国武灵王都知道顺时而动,易胡服、习骑射。反倒现在某些人,天天把祖宗挂在嘴巴,时时念叨着祖宗的那些旧俗惯例。
偏偏舍弃祖宗留下的疆域和基业时,却慷慨大方得很,他们真是祖宗的孝子贤孙啊!”
朱翊钧发动祖传的讥讽大法后,右手一挥:“现在我们要顺应新的时代要求,既要实用,又要美观!这两套军装,就是我给洪武军事学院送的礼物。”
薛麟等人连忙拱手道:“臣等代学院师生,谢过殿下!”
第378章 要奋起的朝鲜君臣
江华岛东岸。
朝阳从东边天地之际冉冉升起,一轮红日,照亮了朝鲜三千里江山。
权知朝鲜国事的李跪在海边,对着王京汉城的方向,放声痛哭。只是日复一日的这般做戏,早就让他麻木了,泪水也干了,也哭出技巧来。
干嚎一声高过一声,嘶哑悲呛,带着李哭天喊地的喊声:“我对不起列祖列宗,对不起社稷万民啊!”
只是旁人都听得出来,这干嚎哭喊声里,全是技巧,没有一点感情。
一刻钟后,李站起身,搽了搽脸上不多的泪水,拍了拍衣襟上的泥土,一脸轻松地对内侍说道:“走了,回去了。”
这是李每天必须要做的功课,一早就要到岛上东岸,对着陆地和汉城方向,哭嚎一刻钟。不这样做,江华岛的那些朝鲜臣子们会围着他,哭得比他还要惨烈。
话语里会指责他舍弃了祖宗基业,抛下万千子民不顾,是昏君。他们这些朝鲜硕果仅存的忠臣义士,一定会天天在他身边哭谏,一直哭到他回心转意为止。
李无可奈何,只好每天来岸边做一次功课。
“大君,这样做有何用处啊?”身边一位内侍郑仲基,给他披上外袍,轻声开口道。
在此前逃难过程中,李多亏了郑仲基临危不惧,指挥着一群内侍和护卫,硬是从兵荒马乱中逃到了江华岛。
又经过这么长一段时间的患难与共,郑仲基已经成为李最信任的人。
私下里,李居然把自己和郑仲基比喻为天朝前唐肃宗和李辅国。
“哄得那些大臣们不再呱噪,就是最大的用处!”李苦笑一下答道。
郑仲基三十岁不到,长得眉清目秀。
“大君,收复王京,还是要靠大明王师。只是大明到现在,怎么还没个说法啊。”
李摇着头说道:“大明使官说了,东北有北虏图们汗犯境,南边有西夷扰民,水陆两师抽调一空,实在无力帮助朝鲜平叛。
唉,北虏西夷,都不是好惹的。也就大明上国,能跟这些穷凶极恶之徒周旋到底。可叹啊,上苍不眷顾朝鲜啊,叫人奈何!”
郑仲基也跟着感叹两句,“是啊,朝鲜被乱贼所乘之际,偏偏北虏西夷又来惹事,可怜朝鲜百万百姓,深陷乱贼水深火热中,翘盼王师而不得。
大君,奴婢听说,贼酋李赞道、朴仁勇和崔光中彻底闹翻,李赞道据王京,朴仁勇退据全罗道,崔光中退据平壤。三方混战,下面又分成十几股乱兵,占据州县,各自为政,互相攻伐,三千里江山,无一处不烽火,无一处不腥膻。”
两人甩开腿在崎岖路上走了两里,李有些累,提起衣襟,在路边的石块上坐下。
郑仲基盘腿在旁边的草皮上坐下,其余内侍护卫,各自散开,在泥地上坐下。
李用右手轻轻地捶着腿脚,左右看了看,发现众人都离得比较远,不虞被人偷听,轻声对郑仲基说道。
“我听几位先生说,大明北有胡虏犯境,南有蛮夷滋事,全是因为太子秉政,倒持太阿,擅权乱国,不修仁德,这才有此大祸。”
郑仲基连忙阻止:“大君,这样的话可千万不要乱说,小心耳目。”
李连忙说道:“我也就是跟你说一说。”
“大君,这些人的胡言乱语,千万不要轻信。”
李很是疑惑,“这些先生都是大儒名士,道德文章,连明人都敬佩,他们说的话,上合天理,下证圣贤,很有道理的。”
郑仲基也左右看了看,轻声道:“大君,戊辰之祸,根源是什么,你还没看清楚吗?”
李鼻子一哼,脸上露出不快之色,“他们说是因为我和先君不修德政,近小人而远贤臣,这才铸成此大错。
在本君看来,这是再荒诞不过的屁话!”
“大君英明,这话确实是屁话。
两班大臣,尤其是文臣世家,上把持朝政,下盘踞地方,弄权乱政,盘剥百姓,就是这些人对百姓们敲骨吸髓,甚至连边军和地方备军的钱饷都不放过,苛政日积月累,终究有这大祸。
现在生灵涂炭,他们又恬不知耻地把祸源安到先君和大君头上,实在是可忍孰不可忍!”
李目光一闪,欣然道:“这真是肺腑之言,仲基,你真是本君的股肱心腹啊。可恨!本君也想奋起,清霾除邪,可是有心无力啊。”
郑仲基眼睛在李的脸上悄悄眯了好一会,这时连忙答道:“大君,眼下就有天赐良机。”
两人暗地里试探了一番,发现对方的想法跟自己相近,就继续往下说。
李眼睛一亮,“什么良机?”
“大君,朝鲜乱贼横行,烧杀抢掠,虽然生灵涂炭,可世家豪右在地方的根基也被横扫一空。大君在大明王师进剿平叛时,能够主导庶事,比如请大明帮忙训练一支亲军,收复地方后重新安排官职,分配田地。
如此这般,对于朝鲜无异于烈火涅,大君可与武烈大王并肩。”
李的眼睛更亮了。
是啊,现在朝鲜被乱军打得稀巴烂,势力最大的世家豪族们,死伤惨重,元气大伤,自己只需要按照郑仲基所说的,完全可以建立属于自己的势力,凌驾于两班之上,等于再造新的朝鲜!
想到这里,李怦然心动,但是他很快明白,一切的关键还是在于大明的支持。
“仲基,你说如何让大明全力支持本君?”
大君,大明因为他们此前提出的条件,恢复前唐边界,以大同江、白山、泥河一线为界,割让以北土地给大明,那些大臣们坚决反对,谈判破裂,进而态度疏远,对我们不闻不问。”
李也有些怨言:“大明是朝鲜宗主国,为何如此重利轻义?”
郑仲基劝道:“大君,大明是朝鲜宗主国不假,可是戊辰之祸是我们国内那些家伙酿成的,凭什么大明出兵出粮饷,助朝鲜平乱还一点好处都捞不到。
换做我们,愿意吗?
那些大臣口口声声喊着宗藩礼法,想用大义之名让大明助朝鲜平乱,实际上就是想白嫖大明兵马和粮草。只是他们太自作聪明,完全把别人当成了傻子。”
说得也是,李点点头。
郑仲基又悄声补了一句:“大君,朝鲜此前纵有三千里江山,却在两班世家手里;如果割去大同江以北,少了一些土地,可余下的江山却在大君手里。
不可同日而语啊大君!”
李沉默许久,终于徐徐点头:“郑卿所言极是!本君心意已决,答应大明的条件,请大明出兵平叛,并请助我训练一支军队。
只是此事,需要暂且秘密与大明沟通协商,郑卿,你说派谁去合适?”
郑仲基想了想,提议了一人:“判兵曹郑仁弘郑先生,数次出使大明,与大明朝堂非常熟悉。此人历来受那些大儒名士们排挤,格格不入。
且对大君赤心忠胆。他奉命去大明京师向天子贺万寿,可滞留不归,却宁可回在江华岛与大君同甘共苦。
大君何不笼络此人,以为密使,借以乞求援军之名,再次出使大明,议定大事!”
“好!”李欣然道。
商议得七七八八,李、郑仲基两人起身,继续往住所赶路。
走进由集市发展而来的“难民营”,里面住满了逃出来的朝鲜两班大臣和他们的家人仆人。
李一行人一进栅门就听到有人在大声争吵。
“程朱所言,存天理灭人欲,就是要让众人明白天理大义,克制私欲贪心。只要人人明理知义,自然就会遵循三纲五常,天下自会大同。”
“荒谬!天地万物在乎一气。一气生而万物生,一气息而万物亡。天理人欲,皆在此一气中”
“你这是异端邪说!”
“呸!你是腐朽陈词!”
两票人口水直飞,互相乱喷!
李一行人表示已经很习惯了。
这些大臣没事就聚在一起,名为总结民乱经验,实则推卸责任,互相甩锅。进而又为各自所习的儒学,你争我辩,吵不停。
大明发得那点救济粮仅能糊口,这些人的家人仆人,都会去江华岛海港做事,搬运货物,帮水手洗浆衣服挣些米粮回来,让这些大儒名士能够多吃点,有力气继续吵。
说来也奇怪,朝鲜民乱横行,各地兵火连连,可是岛上海港生意十分地好,货船转运不休。
回到住处,李让郑仲基悄悄去找郑仁弘,两人约在江华海港区一座酒馆里,那里人多杂乱,却是最好的掩护,因为那些大儒名士们绝不会去那里。
他们有点钱,都会去江华城的酒楼饭馆里潇洒一回,那里才是他们这些风雅之士们应该去的地方。
李换了一身衣服,在郑仲基和几位便装心腹护卫陪同下,来到酒馆的单间里,与郑仁弘见面。
两人稍微试探几句,便一拍即合,相谈甚欢。
谈得开心的君臣二人怎么也没有想到,隔壁房间里,谍报侦查局的密探用特制听筒贴着墙壁,把他们的悄悄话听了一个仔细,全部记录在册。
第379章 伯思哈儿的野望
伯思哈儿挥动马鞭,抽打着坐骑,身后的上百护卫紧跟其后,一行人在草原上疾行,风驰电闪,一路狂奔,很快就来到俺答汗王帐附近。
伯思哈儿翻身下马,把坐骑丢给护卫,跟宿卫说了一声,不停地搽拭着额头脸上的汗珠,在原地踱步,焦急地等待着。
出来一位俺答汗的贴身大管事,见到伯思哈儿,点点头便把他往大帐里引。
“巴里苏哈昆仆,这十几日,大汗的心情如何?”伯思哈儿轻声问道。
巴里苏哈根是俺答汗的昆仆,也就是大内总管,是俺答汗最信任的近臣。跟伯思哈儿是老熟人,平日里从他手里得了不少好处。
他头也不回地答道:“不好,糟心的事一件接一件,大汗心情能好到哪里去。前日用马鞭把一个不长眼的明安兔,活活抽死了。”
伯思哈儿眼睛一转,继续说道:“我新近得了个稀罕玩意,一个镶金嵌玉的座钟,会报时辰,一到点就有鸟儿跳出来啾啾地叫,跟百灵鸟似的好听。
据说是明国人从万里之外的西洋运来的,我花了一千匹骏马才把它买到手。”
巴里苏哈眼睛一亮,透出贪婪的光,“小的听说过,那可是天下及其罕见的好宝贝。
据说当时那林台吉、不彦台吉、把林台吉都想买,还是昆都仑汗阔气,出手一千匹骏马,把它抢下了。”
“正是。昆仆要是喜欢,就拿去把玩,什么时候玩腻了再还给我就是了。”
巴里苏哈转过头来,露出最和善的笑容:“那真是太感谢昆都仑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