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是靠着偶然发生的工业革命,以及对全世界其他族群的掠夺造就的。
区别是,曾经他们靠武力掠夺,后来靠经济和科技掠夺。
强大富有,能掩盖很多问题。
说的更直白一点,‘钱’能解决人类社会的大部分问题。
可在神话被戳破之前,大多数人都不明白这个道理,都以为他们强大是政治制度带来的。
即便有少数清醒的人指出来,也会被大家嘲讽。
这里就能看出华夏文明独特之处。
就在全世界向西方跪拜的时候,华夏却有很多人说不。
即便是在百年屈辱期间,很多人都对华夏文化彻底失望,希望全面西化。
依然有学者坚定的认为,西方那一套不是万能的,华夏文明也不是无可救药。
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更多华夏学者醒悟,开始反思全面西化思想。
认为西方优秀的地方我们确实应该学习,但本民族文化优秀的地方,也要继承下来。
只可惜,当时的中国太弱小了,他们的主张没有获得广泛认可。
但没有什么东西是永恒的。
有句话说的好,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从二十一世纪第二个十年开始,世界上出现了一个强大的挑战者。
摘下了西方世界王冠上的一颗颗明珠,打破了他们高高在上的神话。
没有办法再掠夺世界,他们的经济开始出问题,吹出来的气泡一个个被戳破。
很多曾经的强国,只能靠吃老本勉强维持一个体面。
还有很多曾经的发达国家,连体面都无法维持了。
缺少了‘钱’的加持,各种矛盾再也无法调和,政治制度上的缺陷开始暴露。
于是,之前想都不敢想的魔幻闹剧,开始接连上演。
全世界的人都突然发现,以前被誉为文明代言人的西方世界,居然如此抽象。
从那时起,西方政治制度神话才开始破灭。
恶性循环开始了,挑战者一个个出现,曾经的韭菜也生出了反意。
西方发现自己越来越割不动了。
而割不动的后果就是,经济环境更差,国内矛盾更严重。
只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他们数百年的积累,确实非常雄厚。
目前总体上而言,他们依然占据优势。
但这种优势,必然会随着时间流逝而越来越小。
等到他们将老本吃光,就是东风压倒西风的时候。
这个时间可能还要持续五十年乃至更久。
作为一个拥有数千年文明史的国家来说,最不缺的就是耐心和时间。
目前来看,东西方各有优劣。
西方的优势不用提,自然是几百年的积累。
他们的劣势恰恰是因为之前太强,掩盖了制度上的问题。
以至于政治制度建设方面,数十年止步不前。
而且因为阶级的固化,制度方面还出现了倒退。
东方的优势,在于传承几千年的文明厚度,以及不断地探索变革形成的合理体制。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劣势也无需多说,起步晚前方关卡重重,要慢慢的追赶。
目前的东方,只能说拥有了自保的能力,想要真正取代西方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现在一切还未定局,且走且看吧。
当然了,并不是说他们那一套就不行。
中肯的说,西方制度其实也很优秀,比全世界大多数国家和势力的制度都优秀的多。
只不过以前被神化了,现在重新回到了属于它的位置。
陈景恪为约翰胡斯设计的政治制度,参考了前世的情况,放大了这些缺点。
在老朱问出那个问题之后,他笑着说道:
“全民直选本身就是一个大坑。”
“大家想当然的认为,选民肯定会选最适合当元首的那个人。”
“可事实上根本不可能。”
“我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在村子里选村正,您觉得什么样的人能赢得选举?”
老朱脱口而出道:“那自然是地最多,家族人最多的人当选。”
说完之后,他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其他人也都是如此。
朱雄英一拍大腿说道:“是了,肯定选自己人啊。”
陈景恪摊摊手,说道:“您看,这才是现状,大家都会优先选能给自己带来利益的人。”
“这个人被选上来之后,必然要回馈选自己的人,损公肥私就成了必然。”
徐妙锦犹豫了一下说道:“按照这个逻辑,大家都会选本地的人才,而不会选外地人。”
“就如山东人只会将票投给山东人,而不会投给山西人。”
“长此以往,会导致整个国家人心分裂。”
“一旦哪天中央权威不在,恐怕整个国家马上就会四分五裂。”
众人都不禁眼睛一亮,好像还真是如此啊。
华夏不就出现过这种情况吗。
宋朝时期华夏南北分裂,人心开始出现裂痕。
到了蒙元时期,又将汉人分为南方汉人和北方汉人区别对待。
等大明立国后,南北裂痕已经非常大了。
朝廷采用了许多方法来弥合裂痕,最后还是陈景恪玩了一招釜底抽薪。
人口大迁徙。
本来是为了解决地方宗族势力,将全国人口打乱。
结果顺带着就把南北裂痕给解决了。
华夏都尚且如此,从未统一过,碎的和渣渣一样的欧罗巴就更别想了。
徐妙锦能率先想到这一点,属实聪明。
老朱和马娘娘交换了一个眼神,他们两个想的更多。
如果一次是巧合,那接连两次都能猜到陈景恪的计划要点,说明她是真的脑子里有货。
再考虑到她也是陈景恪的学生……毫无疑问,她是得到了真传的。
以前她自己刻意藏拙,大家都知道她聪明,却不知道她的学识具体有多高。
现在既然知道了,就有必要调整一下对她的定位了。
当一个单纯的皇后,貌似有点浪费才华了。
关键现在大明正处在激烈的变革阶段,最不嫌多的就是人才。
只是调整她的定位,就要连带着调整对徐家的安排,牵扯实在太大。
而且她具体学到了多少,还有待进一步考察,所以这事儿先不急。
先将她纳入‘陈景恪研究小组’,等确定她的真实水平,再做决定也不迟。
在家里浇花逗鸟的徐达还不知道,他又被老朱和马娘娘给算计了。
听完她的分析,陈景恪也赞道:
“确实如此,一旦全民选举普及,再有族群思想的传播,欧罗巴永无一统之日。”
“就算出现了政治强人,靠着手段强行将大家捏合在一起。”
“等他不在了,失去强权压制,各地又会重新分裂。”
前世的南联盟就是最好的例子。
全靠铁托的个人威望维系,等他不在了马上就离心离德。
然后被美帝一通轰炸加制裁,再次分裂了。
其实就算没有欧美干涉,他们也一样会分家的。
大家围绕这个问题进行了一番讨论,最终确定这确实是个坑。
等这个话题讨论完,陈景恪接着说道:
“在现实生活中,少数群体往往更愿意发出声音。”
老朱疑惑的道:“什么意思?”
陈景恪想了想,说道:“爱好比较小众的人,为了获得更多人的认同,往往更加愿意发出声音。”
“打个比方,苏东坡喜欢狗,讨厌别人吃狗肉。”
“他认为狗帮主人看家护院,还能陪伴我们,怎么能忍心吃它们呢?”
“他不止一次公开反对吃狗肉。”
一次他参加官宴,发现宴席上有狗肉,就勃然大怒。
但他又不能直说自己喜欢狗,这样显得太自我太自私了。
于是就从礼法上挑毛病,认为在宴席上吃狗肉不符合礼法。
事实上,他给自己找的借口完全站不住脚。
只是他名气大,强行将死的说成活的。
名气比他小的不敢和他争,名气打的懒得和他争这个。
主要还是大家都不愿意因为狗肉这点小事,得罪名满天下的苏轼,从而选择沉默。
“所以我有理由怀疑,‘狗肉上不了席’这个规矩,很可能就是因他而起。”
“这就是所谓的,少数派更愿意发出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