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迫击炮,则没有让他们碰。
其他人就没那么多顾虑了,各种火器都体验了个遍。
最受大家青睐的,竟然是左轮手铳。
纷纷表示,想要一把获取把玩。
陈景恪没办法,取得朱元璋同意之后,送给了每人一把左轮,外带一百发子弹。
趁大家不注意,朱雄英找到陈景恪说道:“你怎么不趁机提一下民爵的事情?”
陈景恪胸有成竹的道:“别急,我自有安排。”
朱雄英虽然很疑惑,却没有追问,而是放心的去玩射击去了。
直到众人玩了个尽兴,陈景恪才说道:
“诸位天色也不早了,想必肚子也饿了,咱们去用个饭吧。”
“得知大家要来,研究所的人可是很热情,准备了不少好吃的。”
老朱笑道:“走走走,咱正好饿了。”
于是一行人又向转向去了居住区,只是陈景恪故意带着大家绕了一段远路。
然后在路旁,‘意外’的看到了好几个大棚。
马娘娘笑道:“这里竟然还有大棚,那感情好,不愁蔬菜吃了。”
陈景恪适时说道:“娘娘误会了,这些大棚里的庄稼是周王种的,可不是用来吃的。”
马娘娘惊讶的道:“哦,老五怎么跑到这里来种庄稼?”
老朱也意外的道:“什么宝贝,竟然放在这里种?”
陈景恪说道:“就是普通的庄稼。”
马娘娘瞅了他一眼,说道:“行了,你也别卖关子了,快说说这里面有什么门道吧。”
陈景恪这才说道:“什么都瞒不过您,我们意外发现,生产炸药的一种原料,竟然能让庄稼长的更好。”
“于是就找来周王进行研究。”
“上一茬小麦,产量达到了四百四十斤。”
“什么?”本来还不甚在意的老朱直接跳了起来:
“你再说一遍,多少斤?”
陈景恪肯定的道:“四百四十斤,我亲眼看着过的秤。”
老朱整个人都呆住了,嘴里不停的念叨:“四百四十斤,四百四十斤……”
其他人也都露出不敢置信之色。
要知道,现在的小麦亩产,下等田一石左右,上等田也就两百四五十斤。
现在直接将产量提升了三分之一还多,也难怪他们不敢相信。
反应过来之后,老朱拔腿就往大棚里走去:
“跟咱去看看。”
于是众人又拐弯去了大棚。
这些大棚里种的不只是小麦,有些种的是马铃薯,有些是殷薯,还有些种植的是其他蔬菜。
但不论是哪一种,长势都明显比外面见过的要旺盛许多。
翻看着更加肥大的菜叶,老朱不停的道:
“好好好,太好了,这简直就是宝贝啊。”
其他人也走进地里,全方位观察,这东西要是真的,那影响可就太大了啊。
马娘娘也非常震惊,不过她明显想到了什么。
看了看朱雄英,又看了看陈景恪,突然开口说道:
“重八,我觉得民爵的事情可以慎重考虑一下。”
老朱愣了一下,也反应了过来。
不过态度却与之前截然不同,斩钉截铁的道:
“还考虑什么,推行民爵势在必行。”
第550章 外面全是革新派
对于老朱的反应,陈景恪毫不意外。
对于现在的大明来说,再强大的武器也不过是锦上添花。
有时候武器太强,还会让大家没有安全感。
但粮食不一样,对农业文明来说这就是一切。
谁能给粮食增产,谁就能封神享受祭祀。
自洪武十五年改革开始,朝廷就组建了很多实验室,研究农作物增产的办法。
之前基本都是从改良种子方面着手。
至于施肥,大家自然知道这玩意儿很好,可肥料怎么着都是不够用的。
现在有一种肥料,可以无限生产,可以全民推广。
那意义就完全不一样了。
这还不是增产三五十斤,而是直接翻倍。
在这个数据面前,民爵又算得了什么,老朱都恨不得立即给他们封神。
包括其他勋贵,此时也都不再反对民爵之事。
他们怕自己要是再反对,会损了阴德,死后下十八层地狱。
朱雄英悄悄竖起大拇指,厉害,直接掐住了大家的命脉。
陈景恪依然觉得不够,又加了一把火:
“土地轮耕是为了养地,有了足够的肥料,就无需轮耕了。”
“所有的土地,都可以全年耕种。”
听到这话,大棚里响起了一片倒吸冷气的声音。
大家知道土地要施肥,没肥料怎么办?
暂停一年不种庄稼,靠自然恢复,也就是所谓的轮耕。
所以,天下的土地,永远都有一半是慌着的。
如果把这一半土地也利用起来……
“嘶……”大棚里再次响起一片倒吸冷气的声音。
老朱已经不只是手抖了,浑身都在抖:
“你说的这肥料……真的能不限量生产吗?”
陈景恪点头,肯定的道:“可以,但……”
老朱以不容置疑的语气说道:“没有但是,倾尽一切努力,必须把肥料作坊建立起来。”
陈景恪郑重的道:“是。”
生产化肥很简单,但也很复杂。
简单的地方在于,用土法不顾后果的去做,确实也能生产的出来。
后果吗,经济效益低还是小问题……想想各种化学污染就知道有多严重了。
复杂的地方就在于环保、高效率生产。
这就要求必须从零开始,打造生产线。
这不是一条生产线那么简单,而是每一个需要用到的地方,都要打造一条完整生产线。
把化肥工厂建立起来,差不多相当于建立了一整套的基础化工品生产体系。
其中难度有多大,可想而知。
以前有需要都是实验室生产,规模小产量有限,大大限制了理科的发展。
尤其是限制了研究成果的应用。
目前也确实有必要打造一整套的化工产业体系了。
还好,洛下书院十几年来,已经培养出了两万多名学生。
这些人都接受过系统的理科培训,在这个时代那都是理科精英。
其中一部分没有天赋的,或选择出仕,或选择去当老师教育更多学生。
目前在书院和朝廷各技术部门工作的,有七千多人。
当然,这些人不可能全部动用,抽调出来两三千,再把毕业生召回一部分。
组建一支五六千人的团队还是没有问题的。
就这么说吧,前世能组建起这样一支团队的国家,都不超过三分之一。
这么多人一起努力,再加上朝廷的支持,陈景恪有信心把这套体系弄好。
而且作为过来人,他很清楚工业污染的严重性。
从一开始就会把环保这个概念,植入工业中去。
大明现在是领先者,没必要搞先污染后治理那一套。
困难怕什么?
一项一项去研究,没有啃不下来的骨头。
而且陈景恪的计划还不只是如此,他要借着这个机会,对全国的基础建设做一次全面系统的规划。
以后能少走很多弯路。
-----------------
因为化肥的插曲,大家也没了游玩的心思。老朱恨不得立即回宫,将此事给敲定下来。
还是朱雄英劝说:“大家早就在期盼着我们的到来,现在来了不见见他们,恐凉了人心。”
“况且,以后生产肥料,也要从他们这里抽调研究人员的。”
老朱这才带着大家去吃了顿饭。
饭菜很丰盛,大多都是山里打的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