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百岁修仙者,朱元璋亲爹 第72节

  “大侄子把我喊来,是有这一层考虑吧?”

  朱棣看向朱雄英。

  朱雄英笑着点头:“不错,四叔,您老对弄粮这块有经验,所以我等会说出的办法,妥不妥当,您老的意见很重要。”

  话音落下。

  朱标,詹徽和傅友文三人面色微变。

  朱棣搞粮食专业户这事情,他们都没想到,中午蓉城之变,群臣讨论也没找朱棣来。

  而雄英却想到了.…

  下意识的,朱标三人都认为朱雄英有些靠谱,对接下来他要说的办法,也开始期待起来。

  “咳咳。”

  朱标咳嗽一声:“既然人都到了,雄英,你说说你的办法吧。”

  “好!”朱雄英不卑不亢,领着一行人入堂。

  待众人坐定后,如山的气势便陡然压过来。

  朱允坐在最后面,他平常威武的很,可这突然见到这些老一辈大官,要么是身居高位如傅友文詹徽,要么是震蒙古许久、自带杀气的朱棣,要么是平时就怕的父亲。

  他还是有些怯场了,小心翼翼站了起来,跑去找个角落安静的坐着。

  朱标看在眼里。

  他不动声色的盯着朱雄英,见他表情平淡,不卑不亢,丝毫没有怯场的样子。

  朱标点点头,心中满意极了。

  别的不说,就说这股不怯生的劲头,难得!

  平常这大儿子和他有时候,是胡吹海吹,甚至大谈治国之道,每一件事都说的头头是道有模有样。

  可那只是父子私下交谈,也没外人,朱雄英当然随意自然。

  但在大场面上,朱雄英会怎么应对,朱标一直心中存疑。

  朱标深知,想要做一个好的领导者,单单有智慧是不行的!

  除了才学,智慧,手腕之外,还要有胆量,有气质!

  现在这厅堂内,可是聚集了大明中枢最有权力的两个官吏,以及最有杀伐气的王爷。

  普通皇子皇孙,好比朱允,这个场合不心怯已是难得,朱雄英不但不怯,而且说话不卑不亢,掷地有声,更难得。

  这才是,大明未来君王的料!

  “诸位,我也不谦虚了。”

  “蓉城之困,我不多说,想必诸位也了然于胸。”

  “我给的解决方案很简单,朝廷出面,抬高粮价!”

  言毕,鸦雀无声。

  众人面色怪异。

  傅友文和詹徽古怪的看着朱标,表情变幻莫测。

  就连朱棣都犯起嘀咕,大侄子这确定不是来捣乱?

  噗….

  角落里的朱允,担心半天老大会说出什么惊人言论,却没想到是这逆天言论。

  心里都乐坏了。

  奉天殿一度出现寂静,死一般的寂静。

  半晌,詹徽便笑着道:“呵呵,太孙殿下的意思是,朝廷送粮过去是吗?”

  “是啊,送粮也行,不过要分批送,一点点送,只要扛到秋收,就能解决蓉城之困,太孙殿下这个提议也倒是可行。”

  作为太子朱标嫡系,詹徽当然要维护朱雄英,这是不动声色的在提醒朱雄英,同时那双眼睛死死盯着朱雄英,希望他能理解自己的意思。

  他已经将解决方案,话里话外都透露给朱雄英了,这样做虽然会死一些百姓,但无疑是最稳妥的。

  殿下,顺着本官的话朝下说,快啊!

  不要让太子殿下,对您失望!

  詹徽双手握着拳,心跳到极致。

  朱雄英看着詹徽,淡淡笑道:“詹大人,我说的,是朝廷抬高蓉城府的粮价!”

  詹徽面皮抽了抽,脸上笑容也开始僵硬起来,不过很快强镇定住心神。

  “是啊,蓉城府缺粮,粮价一定会上涨,这没错,太孙殿下理解的很对。”

  顿了顿,

  他继续道:“现如今朝廷还有二十万石粮食,不能像上次一样,一次性调拨十五万石过去。”

  “要分批调,第一次调过去五万石,五万石粮食,就算煮了稀粥,只要让百姓看到希望,再加上蓉城附近城池,总计也有二十万石余粮,如法炮制此方法,就能有很大一部分度过此次危机。”

  “虽然会有一部分百姓饿死,但朝廷能做的只能如此了,哎….”

  詹徽在提醒朱雄英,甚至都恨不得将自己的应对之策和盘托出告诉朱雄英。

  朱标闭目沉思,抬眸看着詹徽,道:“詹大人就不要打扰雄英说话了,说好的来听雄英讲方法,我们听着就好。”

  詹徽不敢多言,只能给朱雄英微微使了眼色。

  朱雄英看到了,但….视若无睹。

  他站起来,让一名太监抬了长桌过来,示意众人围过来。

  朱雄英不慌不忙,站在长桌的最前方,他手中拿着三个杯子,然后摆放身前的长桌上。

  众人不动声色围在一旁,虽然心里万般古怪,但谁也没去打扰朱雄英。

  朱雄英先拿出一个杯子,对众人道:“各位大人请看,假若这代表朝廷余粮。”

  然后又分别指着另外两个杯子,开口道:“这一个我们暂定是寿州府粮食散户,另外一个则是寿州府粮食大户。”

  朱雄英拿出朱砂大笔,在三个杯子外画一个大圈。

  “这个大圈,我们叫它经济市场。”

  朱标错愕,好奇的道:“经济市场?”

  朱雄英点头,并没有多过解释,他指着蓉城府粮食散户和寿州府粮食大户,道:“这两个,我们叫它经济杠杆。”

  “而朝廷的余粮,是经济杠杆的支点。”

  涉及到后世的经济学,朱标和一众官吏都听的似懂非懂。

  朱雄英看在眼里,懂他们的感受,当时他听师尊说也是一脸懵圈,但经过师尊解释,也慢慢明白了过来。

  朱雄英相信,自己都能理解,那么这群集结大明最有智慧的人,肯定比自己能更快参透。

  朱雄英继续道:“现在蓉城府大户不肯放粮,散户偷摸在高价贩卖,情况就是这个情况。”

  “假如我们的经济支点,也就是朝廷的太仓粮,如果我们偏向粮食散户,会导致什么结果?”

  朱棣若有所思,道:“大侄子,依我看,如此….蓉城府内所有的粮食都会疯狂抬价?”

  朱雄英看了一眼朱棣,心里有些佩服他的智慧。

  就这段话,他当时听师尊讲解了六次才听懂。

  朱雄英点头道:“不错,商人驱利,一旦散户市场粮食多了起来,而市场需求过旺,那么导致的结果就是整个寿州府粮食疯狂抬价。”

  朱雄英没有卖关子,继续道:“一旦经济杠杆偏向寿州府粮食散户,那么那么囤积粮食的大户商贾,势必要朝散户靠拢。”

  朱标点头,开始闭目沉思。

  朝廷投入二十万石粮食到蓉城府,这批粮食如果价格持续走高,那么散户一定为了利益,也会出面抛粮。

  当粮价被抬高到一定程度,那么蓉城府那些大富贾想不放粮都不可能!

  这么大一盘利益,他们不可能不吃!

  朱标渐渐开始有些明白,眼中散发精光:“雄英,继续说下去。”

  朱雄英点头,继续道:“爷爷他曾经说过,商人可恨,商人驱利,商人无德,其实这些,都是朝廷宏观调控的结果。”

  “宏观调控?”詹徽蹙眉。

  朱雄英解释道:“简单点说,就是咱们大明对商人的态度,既然他们已经是社会底层了,那这些德行、礼仪、和廉耻,相对于钱财来说,都不值一提,所以这次蓉城危机,也是商贾无声在反抗朝廷罢了。”

  朱标眯着眼:“有胆!”

  世人以及后人都说朱标仁慈,可那只是对比朱元璋而言。

  真正的朱标,洪武开国四大案,胡淮庸案,李善长案,空印案。

  四大案有三个,是他一手督办。

  死在他命令下的人,不在少数。

  最后一案是蓝玉那波人,而那是因为他死了,若是朱标没死,也就没有这起案子。

  朱雄英笑道:“父亲,这无可厚非,孩儿认为现在不是愤怒的时候,遇到问题,首先要想的该是什么击败他们!”

  朱标投以赞许目光:“说的好!你继续说!”

  朱雄英笑了笑,继续道:“大发国难财的,可不止蓉城那些粮食散户,真正的大富贾们,手里粮食一定多到令人发指,即便朝廷去借粮,甚至买粮,他们不敢给,也不会卖!”

  “这是为什么?因为借给或者卖给朝廷了,就算按照九出十三归的利息来算,他们还是亏。”

  “可如果蓉城百姓饿到一定程度了,他们在高价抛粮,这赚的可就不是朝廷这点微薄利息可以相提并论的。”

  “可是现在,我将朝廷粮食加到经济市场,价格方面我给他做高,甚至做到天价上去!那么这些大户会怎么办?”

  傅友文是户部侍郎,他自然清楚,忙着回道:“朝廷都主动‘发国难财’了,他们一定会跟着下水抛粮!”

  詹徽蹙眉道:“如果这样,蓉城粮食倒是不缺了,可如此天价,岂不是让百姓死?他们怎么负担的起?”

  朱雄英道:“詹大人问的好,那詹大人你有没有想过,当粮食多到一定程度,甚至开始冗余之后,会怎么样?”

  嘶!

  詹徽面色有些僵硬,倒吸凉气道:“会….开始降价!”

  朱雄英摊摊手:“对,会降价,即便还高于寻常市场的粮价,不过那个时候百姓应该也能接受了。”

  “再不济,等粮食大户压价的时候,朝廷花钱都将粮食买了,再二次贩卖或者无偿赠送给灾民,这些都可以的。”

  “这就是我的办法,全看你们怎么权衡。”

  朱雄英的道理,不….或者说朱长夜的道理很简单。

  蓉城其实不缺粮。

  粮食都握在大豪绅士族手里,他们都在待价而沽,不愿意拿出来罢了。

  可一旦贩卖粮食,有大笔利益可赚。

  谁会傻傻的把粮食囤积在手里。

首节上一节72/13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