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透历史:从三国开始 第52节

  【另一边则是真伪不可考的《后出师表》。

  时间上是228年,即建兴六年的第二次北伐之前,与前表相比:

  前表悲壮,意周而辞简;后表衰飒,意窘而辞繁。

  再详细比较两表中的观点、以及细节的时间,因此相当部分意见认为后表乃是伪作。

  但同样也有人认为文风的改变是因为第一次北伐失利,丞相心情苦闷。

  真伪之争等说到六出祁山了咱们可以专门拎出来聊一聊,因为其中内情还牵涉到了与东吴的战略,说起来是个大活儿。

  但撇开这些不谈,后表还是值得欣赏的。】

  这么复杂?张飞选择直球做法,凑到孔明跟前拿着扇子讨好的扇风:

  “军师,这后表是你写的吗?”

  “翼德啊。”孔明无奈:“这前表现在我都写不出来。”

  马良则是默默通读了一遍评价道:“开篇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立意是没错的。”

  “但后面文风确实不对。”蒋琬评判:“单看这一句‘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言辞繁复,确实与前表大相径庭。”

  “但也许第一次北伐其败太过惨烈。”关平道:“如若大败,未尝不会性格大变。”

  武将上这类人并不少。

  马良不同意:“光幕后世对军师评价颇高,若是仅仅一战便颓丧,何来六出祁山?”

  众人默然,看样子后世都争不出个结果,他们现在能争个啥?按光幕时间所说,丞相要二十年后才写这个呢。

  “总之先收录,尤其这前出师表不愧后世评价的名篇,宜日日深读。”刘备下了定论。

  【每谈出师表,必谈诸葛丞相,出师表中对于蜀汉的现状算是历数的很清楚。

  也因为出师表是中学必备,因此常有少年人臧否丞相,比如常见的几个论调:

  有此之才投了曹魏做大官不好吗?遵刘备遗嘱取代刘禅不好吗?

  死守汉中不北伐做个安乐小国不好吗?为何非要对扶不起的阿斗尽如此愚忠?】

  孔明轻摇羽扇只是笑笑,如此问题他甚至不屑于回答,而且也相信后世不至于认同这些话。

  刘备则是再次觉得“扶不起的阿斗”几个字刺眼了起来。

  【说实话,这些选项看起来都很容易,而且似乎好处都显而易见。

  但若随了曹操,那也不过如郭嘉荀一般,废刘禅而握蜀汉,也不过是另一位司马懿。

  做安乐小国对曹魏的威胁视而不见?自欺欺人罢了。

  正因为他是丞相,所以他从不选那些看起来简单的选择,从不走那些看起来光鲜亮丽的大道。

  他是披荆斩棘走在前列的火炬,是迷雾海上永不熄灭的灯塔,是努力传承炎汉之火的汉室良臣。

  丞相也从不是刘禅的愚忠奴仆,他是刘禅的长辈,是刘禅的相父,他们是君臣而非简单的君臣。

  丞相既不愚忠于刘禅,亦不愚忠于刘备,他从头到尾都是忠于他们汉臣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未悔。】

  “此言不虚。”张飞十分认同:“要只是为了简单的话,都不用军师,大哥直接投了那曹贼不就行了?”

  “二哥斩颜良而动天下,若图安乐,何苦从曹贼那儿脱身千辛万苦回来找兄弟?”

  “相父……”刘备沉吟着,也将光幕内自己的一生简单串了起来。

  如今阿斗还小所以尚在身侧,后面的几年战事愈发紧密,益州湘江汉中连战,二弟既去,称帝伐吴复仇,直到最后兵败白帝托孤。

  孔明接过的不仅仅有自己夷陵之败丢下了的烂摊子,还有被自己疏于管教的十几岁的阿斗。

  如此看来,汉亡之祸,明责在阿斗,内因在自己?

  拍了拍孔明的手臂,刘备心里更是愧疚。

  此时光幕中旁边走过两位学子装扮的少年人,两人稚嫩的声音也传入光幕,传到了众人的耳中:

  【中单孔明超神了,上单刘禅挂机了,玩儿个锤子哦!

  看岳将军摊上的那个龟儿子完颜构,送人头还不如挂机呢!真是日他个仙人板板。

  还真是,跟这玩意儿比起来刘禅还算明君了……哎,你说丞相他们梦想算不算成功了?

  啥梦想?

  汉业啊,咱们现在不都是汉族了?

  应该……算吧?】

  出师表绕不过,武侯祠内容已经快结束了,承蒙各位的支持与监督,下周上架应该,感恩~

第79章 武侯祠

  汉族?

  那不就是汉人?

  厅内众人精神一振,自从世宗(武帝)横扫八方之后,汉朝之民以汉为傲,无分秦楚魏,以国为名,皆称汉人。

  “历千余年,十余朝,那后世后辈对唐多赞美,对宋多惋惜,对明朝也多臧否,但后世依然自称汉人?”

  众人瞬间觉得与后辈亲近了不少,就连刚才走过去那两个少年的身材看着都挺拔了不少。

  “嗯,虽然瘦弱,但自有我一番汉家儿郎的气度,不错!”

  就连刘备,看着那些在他祠庙门口,手里拿着不认识的小盒摆出各种姿势的男女老少,表情都柔和不少。

  算啦算啦,这样算起来都是晚辈呢,开心就好。

  【出师表碑文还有个有意思的点儿就是落款是岳飞岳将军。

  按题写的跋语所说是绍兴八年夜宿南阳武侯祠避雨,一个坚持北伐抗金的将军与北伐复汉的丞相有了跨越时空的共鸣。

  于是岳将军挥毫泼墨写下了我们眼前的出师表,整幅书法行楷开头,草书收尾,其字厚重激扬,行笔刚劲不柔。

  但宋朝史料较多,并没有岳飞拜访南阳武侯祠的记录,因此一般来说认为这个字帖,伪而不劣。】

  “这岳将军名飞,乃是那九妹完颜构的将军?”

  从只言片语中拼凑出来了基本的信息:

  “这宋也如蜀汉要北伐奸逆,可叹!”

  “这宋也有力挽狂澜之臣,可敬!”

  “这宋没有如孙吴一般的盟友,甚幸!”

  蒋琬笑道:

  “不过张将军,看刚才两个童子郎的交谈,那马背皇帝完颜构的风评尤恶,似是和将军猜测甚远。”

  虽然不懂后世的俚语,但刚才那两个评价怎么听都不像是好话。

  张飞倒是没嘴硬,只是看着光幕上的字迹有点出神。

  【咱们穿过昭烈庙就是武侯祠,因为君臣之别所以需要下几级台阶。

  过厅的位置三幅耳熟能详的楹联就不赘述了,厅匾后面还有一副画家徐悲鸿的手书。

  上写“万古云霄一羽毛”,来源是唐朝丞相的第一粉丝杜甫的诗,赞丞相其人如九天鸾鸟一般。】

  虽然已经早有准备。

  虽然此前的光幕就已经感受到出师表的影响。

  但如今孔明还是感觉脸上有点发烫,如何能被后世如此赞誉并怀念?

  孔明此刻感觉压力很大。

  其他人倒是笑呵呵指指点点:

  “大哥,你三回才把军师请回来后世都知道啦。”

  “孔明隆中对立意深远,当得起如此赞誉!”

  【过厅之后便是武侯祠了,也是千百年来文人墨客祭拜的地方。

  最著名的当属挂在门口两侧的攻心联,既点评了丞相的功绩,其中又颇多微言大义。

  撰联人赵藩也是借此笔谏当时镇压起义的川督,虽然笔谏失败导致贬官,但也让赵藩看透了清王朝腐败的本质。

  由此也让赵藩后来做出来了最重要的决定:爷起义啦!加入辛亥革命去给大清敲丧钟去了。】

  这个词实在是太过扎眼,众人都有点挪不开眼睛。

  “后辈口中多嘉许之意,想来他们这个无君之朝便是脱胎于此?”后辈提到的太少,刘备只能尽力猜猜:

  “变革天命,顺应人民,此应为后世之朝立身根本。”孔明则是想起来了他送给后辈的那副字帖上书的荣耀属于人民,做出了猜测。

  “既无皇帝,也无王公,世家不显,百姓治国。”孔明感觉还是很难想象后辈的朝代究竟是个什么样子。

  朝廷腐败便需要革命吗?刘备倒是想起来了那句振聋发聩的“苍天已死黄天当立”,以及后人评判此时的“豪民侵陵,分田劫假。厥名三十税一,实什税五”,扪心自问:后汉腐败乎?

  这个问题很难有个答案,一旁孔明倒是在兴致勃勃点评后世对他的盖棺定论。

  “这楹联的攻心和宽严之论说的不错,攻心之意与上兵伐谋相近,消除反侧之人便是攻异己之心,如此之手段亦与后世那位太祖的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有相通之意。”

  “这下联同样也认为要宽严相济,法家的‘铬金百镒,盗跖不掇’与儒家的‘刑罚世轻世重’需要按情况采用。”

  “宽以济猛,猛以济宽,宽严相济才是治理地方最正确的决断。”

  蒋琬马良两人满脸赞叹:“军师高见!”

  【进门就能看到诸葛亮像后面的静远堂。

  为什么叫静远堂?抬头我们能看到武侯祠主殿的是一块乌木,上面刻了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八个字。

  这八个字来源于丞相的《诫子书》,亦是丞相的处世格言,也是静远堂的名字来源。】

  “虽不如昭烈庙大气,但武侯祠用心尤甚!”刘备颇为感叹,庙虽然不大,但不论是楹联题字,还是祠名选择以及庙梁之上特意刻字,处处都能透露出来后世人对于孔明的尊重和用心。

  “嗨,大哥,不都说了嘛,咱都是蹭的军师香火。”张飞大笑着拍拍刘备胳臂:

  “虽然俺老张是大哥你的陪祀,但换个角度想,咱们都是军师的陪祀呢,没见大哥那庙名都没了么。”

  关平小声道:“可至少祭拜大伯的人还是挺多的呀……而且三叔,你看塑像都被弄成那个样子了。”

  张飞脸色一窒。

  “而且,大伯白帝托孤名传后世,也当得起贤名了。”

  张飞想起来自己的死法愈加说话不得。

  哼!俺老张果然还是觉得关兴这个侄子更亲近一点!

  刘备失落之意缓解不少。

  【武侯祠陪祀与张飞殿类似,也是三世同祀,分别是丞相之子诸葛瞻,以及丞相之孙诸葛尚。

  诸葛瞻字思远,掌权时对内没有匡正刘禅宠信宦官的行为,对外贻误战机导致自己兵败身死。

  但公允的说,丞相一直忙于北伐,逝世时仅来得及给八岁的诸葛瞻留下一封《诫子书》。

  对于孩子的教育是缺失的,且蜀汉后期出师表人才已经用尽,刘禅也病急乱投医,寄希望于相父的儿子能创造奇迹。

首节上一节52/564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