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透历史:从三国开始 第314节

  “哦对了,这次可别在阿耶腿上擦鼻涕了,你手绢呢?现在就给你擦擦。”

  阿耶在宫中……薛仁贵就算是傻子也知道这贵人身份了,顿时心中庆幸不已。

  不过很快,那领头少年就折返回来,满脸好奇抬头看着薛仁贵那未加冠的脑袋:

  “我没见过你,你是谁?”

  薛仁贵身材高大,如今站直了比起来李世民也就矮一头。

  因此即使此时面对这少年是低头说话,但少年还是要抬头才看得到薛仁贵的脸。

  “回太子殿下,鄙人薛仁贵。”

  于是李承乾面色也惊喜起来:

  “本宫听陛下说起过你,说汝有三箭定天山之名。”

  薛仁贵顿时感觉有点汗流浃背。

  陛下对自己期望这么高?

  后面的李泰耐心给李治擦完鼻涕后,赶忙道:

  “皇兄,吾等再不拜见阿耶,稍后无空闲矣。”

  李承乾点点头,随即似乎想拍拍薛仁贵肩膀,但压根够不到,于是只好拍拍小臂:

  “仁贵定然武运昌盛。”

  李承乾颇懂分寸,两人之间交流浅尝辄止,随即便重新带着两个弟弟往太极宫而去。

  随风还能听到的抱怨随风飘过来:

  “皇兄再快点,不然到了殿门口我还得再给稚奴擦一遍鼻涕。”

  薛仁贵束手退到道旁,看着几位宫女跟随者三位殿下从他眼前过去。

  略略看了一眼薛仁贵便收回视线,只是心中略有好奇,这宫女当中怎么还有位女稚童……是哪位公主?

  今天的比赛破事儿太多了,不过好在快结束了。这一章还是13号的更新。

第224章 西极道九千九百里

  薛仁贵一觉睡得不怎么踏实。

  梦中的他,上一刻还在平康坊门前跟苏定方拉拉扯扯,下一刻就置身于一片陌生的战场。

  一群胡人如黑水一般漫了上来,将薛仁贵包围了起来,然后领头的胡人以胡刀指着他暴喝出声:

  “郎君,琉璃盏要否?”

  于是薛仁贵这才猛然惊醒,坐在床榻上呆愣了一下,情不自禁笑出声来:

  “某既未上过战场,也未见过突厥胡虏啊……”

  第二觉睡得很是踏实。

  天蒙蒙亮时,随着卯时的最后一声打更,薛仁贵也在昏暗的室内起床。

  一新一旧两把宝弓,父亲留下的仪刀,被小心收入怀中的银环,两套换洗的衣服,以及闲暇时所制的一福禄箭矢,这便是此时的全部家当了。

  小心带上房门,与驿舍的人打了个招呼后,薛仁贵出门找准西北方向,便匆匆而去,打算先去找苏将军汇合。

  开远门是长安城西面的三个城门之一,位于偏北方向。

  记得苏将军曾经自嘲说过,入了开远门之后左手边那一片的大街都归他扫。

  薛仁贵当然是不信的,只是考虑到昨天苏将军是带酒回去的,便有点担心会不会宿醉误了时辰。

  不过靠着问询路人指正方向到达开远门后,薛仁贵便发现自己想多了。

  一大一小两个正在跳着喊自己名字的,不是裴苏二人是谁?

  小跑着过来,苏定方不由分说便将一个小包裹塞入薛仁贵怀里:

  “你从驿馆过来路途遥远,就算吃了小食应该也饥了,趁热吃。”

  薛仁贵心中有暖意升起,接过来打开便看到几张面油饼和十来个包子,一时间倒是有点为难:

  “这如何吃得完?”

  “吃不完就留着,不然等到了凉州,你想吃也没得吃喽。”裴行俭笑嘻嘻道。

  李靖还没到,薛仁贵一边吃包子一边打量这没来过的开远门,于是便见到道路旁有民夫正在动工,看样子是要将地下的石碑给立起来。

  那石碑正面朝上,薛仁贵身材高大,略微踮脚便隐隐约约读出来了石碑上的字:

  “西极道……九千九百里?”

  似是知晓薛仁贵心中的疑惑,苏定方主动解释道:

  “此乃陛下亲手所书,意在我唐要逾前汉,重开西域,并万里疆土。”

  简单的短短一句话,便让薛仁贵心中热血沸腾起来。

  开西域,征万里!

  当为陛下效死,成此宏图!

  裴行俭整个身体还没陌刀高,自不惦记这个,但注意到了另一个方向:

  “真是陛下手书?这字体……既不类二王也不似飞白,这……”

  苏定方当然知晓怎么回事,颜体嘛。

  即使是以苏定方这种完全不懂书法的,看到那祭侄文稿的一瞬间还是能领略到其中的悲愤之意。

  陛下本就善书法,多半私下还经常练习,故而最终未用飞白体而是用了这样的字体。

  不过这样一想苏定方也颇多感慨,颜真卿以身作笔,以百年盛世为墨,以安史之乱作砚,最终书就了颜体。

  而这样的字体如今出现在了贞观四年尾,这唐……应不会返那旧路吧?

  这样的惦记并没持续太久,李靖身着戎装骑着高头大马,身后跟着两队士卒,以及十辆盖的严严实实的马车。

  “出发。”

  此时为帅,李靖面上褪去了慈祥和蔼,尽是铁铸般的威严。

  薛仁贵领到了一匹马代步,很是兴奋。

  回身正要和苏定方裴行俭炫耀,便看到两人频频回首似在与人送别。

  薛仁贵眼神极好,极目远眺便看到有一个年长妇人一边招手送别一边以手绢拭泪,一旁还有几个卫卒遥遥给朝着苏定方的方向挥手。

  想想自己孤身一身,薛仁贵心里顿时有点空落落的,就连手上的包子也不香了。

  再回头,便看到路旁的民夫们动作很快,借助一个高高的架子正在将石碑缓缓竖起。

  “九千九百里……”

  薛仁贵摸了摸身上的宝弓,心中豪情顿生,将那缕愁思冲淡开来。

  两腿轻夹催动战马,薛仁贵最后看了一眼长安,然后毫不留恋追着李靖向西而去。

  不过想到苏定方说陛下想要逾前汉,薛仁贵便想起来开前汉的刘邦之语,又想起来如今皇帝对自己的期许。

  于是薛仁贵大笑道:

  “马背斩功夺得名,大丈夫当如是!”

  抓着裴行俭共骑一马的苏定方同样大笑一声,策马跟上。

  ……

  建安十七年,二月初,成都。

  刘备临汉水驻马,看着远方士卒们排成长列沿着这金牛道前行,想起来离开成都时百姓的挽留,以及吴氏的泪眼。

  轻声叹了一句:

  “大丈夫当如是。”

  孔明同样骑在马上与刘备并肩而立,此时闻言笑道:

  “将趋汉中,主公可是忆起来高皇帝了?”

  刘备点点头,感慨道:

  “高皇帝据巴蜀汉中,还定三秦,终围兵垓下,立不世之功。”

  “汉中乃大汉发祥地,宛如故乡,如今趋近反倒情怯。”

  这种心情孔明也能理解,于是点了点头选择东拉西扯点别的:

  “这金牛道经翼德拓宽夯实,且如今士卒皆有绑腿,走起来倒确实快速。”

  说起来这个刘备脸上倒是泛起来笑容,点点头。

  这事儿他还记得,当时接收了成都府库之后,孔明便将大部分物资都调取了出来,最大程度做到物尽其用。

  其中有一批库存之铁,孔明便是建议制成工具由翼德大军携带,过金牛道时留下一批士卒缓行修路

  毕竟当时不管汉中能否顺利打下来,成都与汉中之间的往返是肯定有很多的。

  再考虑到后辈说的平益州后出兵汉中光行军就走了半年,刘备便挥笔同意。

  如今还真是受益良多。

  “不过等主公到汉中后,曹贼那边也当有动作了。”

  刘备沉默了一下悠悠道:

  “嘿,曹贼惧我夺汉中,恐炎汉三兴。”

  “然,若无民心,汉中不过死地。”

  “若得民心,无汉中又何妨?”

  孔明面上笑意更甚,摇了摇羽扇道:

  “既然如此,我等当还三秦以安定,治关中之糜烂。”

  听到孔明说起来这个,刘备也叹了口气不愿去想如今的关中究竟烂成了个什么样子。

  在这个小高台再次看了眼有说有笑神态轻松的士卒们,刘备扯了扯马缰回身道:

  “走吧,这里距汉中还需三五日。”

  在都督成都的人选上,刘备最终也没太多犹豫,指定了张松。

  刘巴则是接替了孔明在工坊以及小太学上的职责,变得愈发忙碌。

  张松的能力固然耀眼,但在都督一地的人选上,最重要的还是可靠性。

  虽然很不愿意这么想,但刘备也清楚的知道,张松在益州形同孤臣。

  而这一点的原因也特别简单:仪表不过关,而在察举制中,仪表恰恰是最重要的之一。

  学识可以通过读书增加,谈吐可以通过练习提升,唯独这不受欢迎的五短身材尖嘴猴腮那是真没啥办法。

  因此张松对于刘备的信任异常感激。

首节上一节314/38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