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透历史:从三国开始 第297节

  面对李治要求救援唐军的命令,新罗王派了数百人去敷衍了事。

  苏定方命令新罗按照事先约定一起进攻高句丽,新罗王虽然派出了军队,但这支军队每战必逃,打完还伸手跟唐军要赏赐要粮草,整得苏定方非常火大,南线进展相当缓慢。

  而在同时推进的另一场战役中,虽然薛仁贵三箭定天山很靓仔,但薛仁贵的主将郑仁泰轻功冒进,让一万多唐军精骑葬身暴雪依然闹出了天大的笑话。

  已经被薛仁贵打散的铁勒九姓又有联合起来的趋势,于是李治急令铁勒九姓出身的契何力前往平叛。

  契何力此时是高句丽战场北线的主帅,在被调走之前领军连胜已经打到了平壤城下,但一封诏令下来,契何力撤退,高句丽松了一大口气。

  主帅的撤退让唐军北线出现了空档,天天在棒子电视剧里射二凤眼睛的渊盖苏文抓住了机会,以优势兵力围歼唐军,沃沮道行军总管庞孝泰与其率领的五千白族子弟军和十三个亲子死战不退,殉国。

  北线受挫,南线不顺,新罗心怀鬼胎,倭国虎视眈眈,百济复国军还在努力搞事,可以说朝鲜半岛已经乱成了晋西北。

  开战之初的高宗雄心勃勃,但如此糜烂的局势已经让高宗身心俱疲,再加上天降大雪,撤军就变得理所应当了。

  不仅如此,打下来的百济高宗也不打算要了,命令刘仁轨不必坚守,退入新罗国和新罗王商量怎么撤军吧。

  但刘仁轨觉得,唐军来之前朝鲜半岛就是三足鼎立,唐军走了百济复国,那朝鲜半岛还是三足鼎立,咱唐军不是白来了吗?

  于是刘仁轨坚守不退,然后用一封长信让高宗重新支棱了起来。

  刘仁轨的意见很简单,坚守待变就行,而且他实在信不过新罗王。

  对方打的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算盘实在太响了,崩到他脸上了都。

  刘仁轨的判断很快就得到了应验:倭国出兵了。】

  孔明叹息一声:

  “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

  “这高宗苛减军功致使这百济局势糜烂。”

  “那郑仁泰贪功冒进使高句丽得以喘息。”

  摇摇头,孔明不太清楚那不克而还的苏定方是否后悔过在泗城的纵兵劫掠。

  虽有千般借口能够辩解,但……灭百济乃是开疆拓土,是要让其民也为汉民,不归其心,谈何开疆拓土?

  想到此,孔明看向张飞的眼光倒是有点赞赏:

  到了雍凉之后能够迅速注意到汉羌的冲突,翼德较之往日,已不同矣!

  “如此算来。”

  另一边张飞都惊了,拍着庞军师肩膀道:

  “这高句丽竟连败三帝?”

  庞统皱眉摸着肩膀,仔细想了一下,也是叹息道:

  “本以为大军开赴,是要毕十年之功于一役。”

  “结果战前不察军情,战时事端不绝,激战正酣时抽调大将。”

  “翼德此前说,这李治最大问题就是偶尔不理智,如今看来确实如此。”

  “首尾兼顾,首尾皆不顾矣。”

  说到此,庞统倒是有点可惜:

  “假若那苏定方领军能克制一下,假若那高宗遴选平北胡主将能再慎重一些,或许……”

  庞统不由得想象,若是这唐能此战既定,在朝鲜半岛不至于靡费人力,或许这唐的历史能变得不一样一些?

  孔明并不这么认为,看似偶然的背后,实际上是一系列频发的问题。

  军功的短缺,勋贵子弟的德不配位,当朝天子的战略眼光缺失等等。

  孔明觉得几乎每一个问题都能够写长文探讨,并让后来者引以为戒。

  但提笔写了几笔之后,孔明便反应过来,唐朝并未大汉之过错为戒。

  提笔呆愣半晌,孔明叹了口气将拿起来的笔重新放下。

  单单指望后人引以为戒是不现实的,因为这唐已经说明了这个问题。

  而想要从本上解决问题,此前光幕已经说过多次了:

  “不进则退,世事之常。”

  工学,算学,医学,书文之学,皆需进,也就是后世的常说的进步之词。

  这一刻孔明感觉自己对问题看的也愈发通透了。

  一旁的刘备摸着下巴,回想着刘仁愿的履历,心中倒是还觉得颇为奇妙。

  匈奴汉也是汉?不,既然已经尊汉,那就是汉,而非匈奴。

  居夷狄而尊华夏者,乃华夏也。

  ……

  李世民叹了口气,感觉自己看着这个战局真的是在干着急。

  刚灭百济旋即就要攻高句丽,他嫌太冒进。

  四路大军水陆并进,他嫌募兵过多。

  战时调将导致庞孝泰身死,他都想直接钻到光幕里将儿子推开:会不会指挥?让朕来!

  但最终,李世民也没忘了这是自己皇子,不都是自己教的吗?

  这一刻李世民倒是再次感受到了,教儿子真难。

  不过至少有些地方做的也还行,李世民看了刘仁轨一眼。

  比如对罪臣的启用,并且还能知言纳谏。

  这一刻他想起来那玄宗时的封常清,相较而言,皇子治做的应当已经算是不错了吧?

  工作上的原因,今日迟了,抱歉。

  以及这一期主要聊的是航海和科学相关,现在属于前置,尽量不拖沓。

第207章 兄弟挨打你不来?

  【在历史上,倭国和朝新半岛断断续续一直都有联系。

  毕竟在隋朝时候就有倭国使者小野妹子来隋,称广神为“日没处天子”,整得广神非常不高兴。

  虽然跟隋朝互相整得不是很开心,但倭国很快就加强了和朝鲜半岛的关联,并且也得知了朝鲜半岛有个爸爸级的高句丽。

  隋朝很远,但高句丽很近,倭国也一直视高句丽为进入朝鲜半岛的最大阻碍。

  随后贞观十九年二凤亲征,把倭国认为强悍的高句丽按着就是一顿暴揍,消息传回倭国国内后,倭国贵族震动。

  贞观二十年初,倭国发生了政变,新天皇即位后第一件事就是发布了《改新之诏》,并在倭国历史上第一次使用年号,年号为“大化”,因此这个也叫大化改新。

  这个改革,说白了就是抓着唐朝直接抄就完事儿了,毕竟大唐能摁着高句丽暴揍,那跟强者学准没错。

  抄三省六部制,八省百官制。

  抄州县制,改一改就成了国郡里制。

  均田制略微修改,成了班田制;租庸调制直接照抄,一个字都不动。

  唐朝的先进制度给倭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让倭国的自信心空前膨胀,开始主动介入朝鲜半岛的政局,百济和高句丽联合攻新罗,后面就有倭国撺掇的影子。

  在这种事情上李治的嗅觉向来灵敏。

  苏定方出兵灭百济的前夕,在李治首肯下,唐军突袭了洛阳的倭国遣唐使驻地,不由分说扣押了全部的倭国人以防泄密。

  等到倭国收到消息时,李治已经在洛阳献俘表功了。

  唐军已经实质性的进入了半岛,皇极天皇很担心再拖下去连汤水都喝不到了,于是态度决绝的推动出军,并要亲征。

  不过不巧的是出征前夕皇极天皇这个女皇突然噶了。

  新上任的天皇态度没有这么强硬,先是叫停了远征军,改为对高句丽和百济的物资援助。

  但同时又继续打造战船,征召兵卒。

  意思很清楚,主打一个既要又要:

  唐军猛的话就不过去,要是唐军不太行,咱们就出兵捡漏。

  但是对百济和高句丽来说,兄弟正挨着打呢,你竟敢不来了?不行,必须骗来!

  已经被灭国的百济不断的给倭国送唐军俘虏,说唐军不堪一击。

  都城被围的高句丽脸不红心不跳的给倭国写信:

  我们的士卒胆勇雄壮,连破唐军二垒,如今靠着两个要塞阻挡高句丽猛士的脚步,但很快就会被我们攻破。

  并如此形容唐军:“唐兵抱膝而哭。锐钝力竭,而不能拔。”

  百济和高句丽发动传统艺能,直接把倭国忽悠瘸了。

  倭国急不可耐的选择了出兵。

  只不过俩兄弟把倭国忽悠的太好了,倭国寻思着既然你们都在把唐兵按着打,肯定不需要援助。

  那我直接去打新罗去了,咱们一起努力,朝鲜半岛势必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百济和高句丽懵了,这和剧本不太对吧?

  但刘仁轨大喜:我的剧本来了!】

  “广神……”李世民哭笑不得重复了一句。

  虽然不明其意,但从直觉来说,怎么看都不像好称呼。

  暂且按下不表,看着这小国的改则,李世民倒是饶有兴趣,笑道:

  “彼辈倒是轻松,我等数百年之规制,一夕而改。”

  杜如晦冷着脸:

  “既学我唐百种规制,唯独不学我华夏礼仪,依然为禽兽之辈,恨哉!”

  这倭国女天皇的野心很直接就让他们想起来了后世所遭之灾祸。

  也因此杜如晦心中愈发不喜,前有对华夏天子不敬,随后不过数十年就生出侵略之心,并在千百年后将此实施,真乃狼子野心之辈也!

  众人无不点头。

  如百济这种,毕竟是唐不对在先,因此也就捏着鼻子认了。

  可你这倭国就不一样,得了我唐最大的好处,结果生出的第一个念头竟想征中国?

  家狗尚且不噬主,彼辈真连家狗也不如。

  “臣请学海师,以为陛下灭敌!”李世主动请愿。

  这是李世深思熟虑后的决定,毕竟西域太远,而且若论骑兵之运用,他并不觉得自己有何出彩之处。

  在后世历史上能灭薛延陀更多的应该也是熟悉,毕竟他久镇并州,对突厥之辈的蝇营狗苟再清楚不过。

  既然如此,那干脆自请镇海师,东有半岛和倭国,南更有繁多群岛,根本不缺做事儿的机会。

  李世民矜持的点点头,只是示意李世稍安勿躁。

首节上一节297/38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