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透历史:从三国开始 第266节

  都不好意思提起来……

  李世民已经在笑呵呵的交代杜如晦了,等事毕后一定第一时间寻来,大唐皇帝要亲自考校他的箭法!

  于是众人才想起来,哦,陛下也乃善射之人。

  比如玄武门……

  咳咳,还是说点别的吧。

  李世感觉肩膀上的压力又沉了一分。

  看看还在仰头沉思的苏定方,再想想那三箭定天山的薛姓小将。

  才不过三十六岁的李世忽然感觉自己老了:

  我的绝技是啥来着?

  不过又扫了一眼身旁笑容满面的李靖老将军,李世也重新振作:

  能打有什么用?

  灭国之将,靠的是对骑兵的运用,对军略的制定,对多兵种的运用自如。

  而且这薛仁贵如今还未加冠,苏定方才不过一个中郎将而已。

  若论起点,他李世完全不差。

  李靖没有那么丰富的内心活动,只是好心道:

  “陛下若寻得这薛仁贵,老臣可考校其兵法。”

  李世民大摇其头:

  “如此神将,何须如此?”

  “合该以勇略破敌,令敌胆寒!”

  李靖也坚持自己的意见:

  “智勇兼备,方为上将!”

  “这薛仁贵空有勇武,却沉迷风水相术,若非家有贤妻,定蹉跎一生。”

  “见识浅显,须修兵法以弥不足。”

  一君一臣俱是名将,面对如此好苗子,各不相让。

  甘露殿一时间沉默了下来,围观的一群人互相使眼色,满脸的兴致盎然。

第176章 巨唐缓步

  打断君臣这种互不相让态度的,是光幕悠然的话语。

  【从唐至今,薛仁贵三箭定天山的事迹一直被人所传唱。

  这毫无疑问也是一场大胜,但如果全部战局都看在眼里的话,这场大胜就要打个问号了。

  天山下三箭破敌之后,即使是大胜,敌众我寡的情形依然没办法改变。

  追击是必然的,但不可能携带俘虏。

  而如果留在后方,薛仁贵又担心俘虏暴动断掉唐军的后路。

  最终薛仁贵下令将俘虏坑杀,继续追击敌军。

  而在这个过程中,大胜的唐军也开始手脚不干净,私藏战果,私掠铁勒女子。

  但因为这些私掠所得有一部分上缴给了薛仁贵,因此薛仁贵也听之任之。

  也因此,最终薛仁贵班师之后被御史弹劾。

  李治做出了功过相抵的判决,对薛仁贵既不责罚也不褒奖。】

  甘露殿的焦点顿时转变,侯君集再一次成了众目睽睽的目标。

  不过毕竟是老朋友,因此也只是瞟了一眼众人就移开视线,彼此小声交流起杀降的看法来。

  侯君集苦笑一声,感觉这甘露殿的时光是愈发难熬了。

  不然此间事了之后还是与陛下申请外调吧,西域辽东,交州夷州,都可以。

  这长安甘露殿真是一刻钟也不想多呆了。

  而对甘露殿的众臣来说,他们所担心的再简单不过。

  杀俘不详,以及这天山附近本属羁縻之地,下如此狠手,如何能不离心?

  李靖捋着胡子,眉头微皱,也不说话。

  李世民呆愣了一下,最终叹了口气道:

  “这薛礼若是寻得,还要药师多费心了。”

  三箭定天山确实威风霸气,但三箭让那草原勇士降服十万大军一触即溃,只能说明这所谓的十万大军本就不一心,且对唐朝既畏且怕。

  这种情况下杀降又是何必?

  依然还是远的不说,那前面打小鲁可汗时,三万唐军征召五万回纥骑兵,合八万大军同攻西突厥。

  以三万征召五万去打另一方,那时候的大唐将领怎么就不担心回纥骑兵反戈一击,与西突厥联手围剿唐军?

  王玄策以区区数人征召近万藩兵,怎么就不担心这些藩兵反手给他一刀?

  辣手杀降,纵兵劫掠,简直将离心手段都用完了。

  不愧是唐军耻辱之战。

  李世民沉沉叹了口气,愈发感觉大唐的将领还是得要好好的教一下。

  但很快,光幕就让李世民明白,他还是太乐观了。

  【无论如何,薛仁贵的三箭定天山确实属于大功。

  副将如此出挑,郑仁泰这个主将就有点坐不住了。

  天山下破敌之后,郑仁泰与薛仁贵兵分两路,各自去扩大战果。

  薛仁贵扬名的这个天山如今称杭爱山,位于如今蒙古国境内,离长安不远,也就四千多唐里而已。

  郑仁泰是主将,因此人马更多,从天山向着东北方向开始搜索敌军残部。

  此时天山唐军大胜的消息已经传开来,东北方向的铁勒部落在看到郑仁泰的大军之后第一时间选择了投降。

  但或许是薛仁贵私掠在前,或许是此战无功难以服众,但总之,郑仁泰拒绝了这几个铁勒部落的投降,有样学样,开始纵兵劫掠这些部落,于是铁勒人开始四散逃亡。

  而此时,郑仁泰收到令他大喜的消息,这些铁勒人逃亡的北方还有几个更加富裕的铁勒部落,有无尽的牛羊和女人。

  几乎没怎么思考,郑仁泰再次分兵,令马步兵就地结营,自己率领着一万四千名精锐骑兵纵马向北,朝着铁勒人逃亡的方向追了过去。

  为了能追的更快,郑仁泰还下令这支骑兵脱掉铠甲,每人只带少量补给。

  反正这些铁勒人面对唐军一触即溃,只要到达那富足的铁勒部落,还不是要什么有什么?

  但这是一场徒劳无获的出击。

  在郑仁泰的带领下,这支精锐骑兵向北追了一千三百多里地,一直追到了贝加尔湖附近,但依然一无所获。

  身上带的粮食已经不太够的情况下,郑仁泰只能无奈下令返程。

  但我们前面说过,天山距长安有四千多里,从出征到接敌是个漫长的时间,再算上郑仁泰利欲熏心的追击,冬天已经来了。

  这支精锐的唐军在战场上堪称死神,是敌人最大的噩梦,但是这些面对大自然一点用都没有。

  返程时遭遇的暴风雪成了这支精锐之师最大的噩梦,在严寒下,所剩不多的粮草很快就消耗殆尽。

  最先被抛弃的是完全没有用途的武器,随后在极度缺乏食物的情况下,唐军不得已开始杀马。

  而马吃完了呢?“人饥相食”

  郑仁泰离开时候带了一万四千名精锐骑兵,最终成功返回军营的仅仅七百余骑。

  一个贪婪的决定,以及一场不期而至的暴风雪,埋葬了一万三千三百名这个时代最精锐的轻骑兵。

  御史弹劾郑仁泰时称,这是大唐开国以来最大也是最耻辱的一次失败。

  李治念在郑仁泰乃是二凤的旧臣,因此最终做了与薛仁贵一样的处置,不赏不责。

  此战一年后,郑仁泰病死于凉州官舍,陪葬昭陵。】

  李世民张了张嘴巴,不知道说什么好。

  他很想问问杜如晦,今年刚给郑仁泰进的归政县公爵位还能要回来吗?

  郑仁泰毫无疑问是他的心腹之将,因此也动过委以重任的念头。

  但正因为是心腹,郑仁泰有几斤几两他再清楚不过。

  也因此,李世民对大唐扩张过程中没有出现郑仁泰的名字并不意外。

  而在听到郑仁泰任主将领兵平叛时还挺欣慰,不是欣慰于郑仁泰似乎终于有了几分能力,而是欣慰于皇子治还挺念旧。

  这回纥之乱本就不齐心,不管怎么看,都属于拉个人就能平的那种,属于白送的功劳。

  结果这薛仁贵虽然收尾难看,但好歹落了个英名。

  这郑仁泰这样都能玩儿砸?

  李世民心底甚至还有几分庆幸:

  还好玄武门时没对其委以重任,不然指不定……

  甩开这缕思绪,李世民愤愤计算:

  “看光幕记要,从灭东突厥始,至捉小鲁可汗终,连灭数国,开万里疆域,西域所阵亡将士都不及此数!”

  大唐皇帝心中已经在提前给郑仁泰选归宿了。

  是玄武门呢?还是朱雀门呢?

  但心底反而升起了一抹挥之不去的担忧:

  如此简单的一场平叛都能打的如此难看,怎么看都不像一个好兆头。

  而另一边,长孙无忌悄无声息挪了过去,对着在发呆的侯君集道:

  “郑广不在此,潞国公是否颇为遗憾?”

  郑仁泰本名郑广,玄武门时侯君集与长孙无忌乃是策划人之一,故而对参与者名字都颇为相熟。

  “嗯……啊?当然无!”

  侯君集虽然确实有这么点遗憾,但当然不会承认,当即矢口否认。

  长孙无忌圆圆的脸上写满了不信,轻轻笑了一下,再次悄无声息的与侯君集拉开距离。

  这场暴雪引发的惨败让甘露殿原本欢快的氛围变得凝滞了少许。

  李靖率先开口:

  “或许……”

  这位老将军琢磨着道:

首节上一节266/38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