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透历史:从三国开始 第240节

  但这李元霸的战绩就根本没人相信了,一眼就能看出来胡诌。

  “不过这李元霸是谁?”

  房玄龄搜遍脑子也没记起来有如此人物。

  “或是大家胞弟卫怀王。”

  杜如晦判断道:

  “玄宗尚且要因那清帝避讳玄字,卫王玄霸或因而避讳改为元霸。”

  而且杜如晦也飞快琢磨出来一个故事逻辑:

  “如这元霸之武,谁能制之?”

  “多半是如卫怀王一般英年早逝。”

  否则的话一人斩首一百二十万,怕不是征服这地球,也不需要一年。

  而后面的剧情则是让众人都感觉目不暇接。

  苏定方觉得哪有骑马使锤的?而且八百斤武器得是何等神马方能驮负?

  秦琼和尉迟敬德则表示我等临阵,上马横槊,下马执刀,何曾又是用锏又是用鞭的?

  房玄龄杜如晦则是推断出来,这个裴元庆或就是那有万人敌之称的裴行俨。

  随后起哄,哪吒乃是药师将军第三子,如此算来李靖将军竟也是裴行俨的爹爹?

  尉迟敬德也大咧咧道:

  “那裴行俨乃是为王世充所杀,药师将军曾随陛下败王世充,如此能否算为子报仇?”

  苏烈也加入了对李靖的调侃:

  老将军竟能请动骊山老母?今晚回去就先供个托塔天王再说!

  骊山老母老母的信仰在前汉就开始大兴,因此众人都熟知。

  言论太过离谱,导致李靖都面有急色,与其他人争论。

  唯有李世民兴致盎然:

  “可惜这后世竟未说朕之武器多重,良驹何名。”

  当初看搜神志时便想过若是能成主角多好。

  如那故事中有说狐妖阿紫能“作好妇形”,李世民就很好奇变幻的样子能有多倾国倾城。

  如今得知他征战天下的也被写成了如此故事,李世民百般好奇。

  “也不知后世会如何描绘朕之破阵英姿?”

  大唐皇帝表示很有兴趣。

  厅内唯一一个欲哭无泪的就是李。

  在看到那天界右相星下凡的名唤徐茂公时,李便有了不祥的预感。

  毕竟确实曾姓徐,且懋功与茂公同音。

  只不过当时还以为是有什么什么避讳,或是后辈犯下了滔天大罪。

  结果竟是被写作了妖道,因此李简直十万个不满意。

  最终还是要李世民出言安抚方才转喜:

  “懋功与诸葛武侯作比,想来是以智计传世,如此勇智俱全,何憾之有?”

  难怪后世也夸赞自己忠义呢,李所有不满登时烟消云散。

  与武侯一个待遇,还有啥不满的?

  安慰完李的李世民便因为光幕内容爆笑:

  “杨广转世杨玉环?”

  “《炀帝艳史》?”

  “这后世文人,文思奇诡,恨不能呈之为杨广亲见!”

  ……

  孔明则是看着光幕生出了另一个想法:

  “于百姓来说,史册之言还是太过晦涩。”

  “故虽有名将良臣之记录,百姓不知其生平,口口相传之事难免失真。”

  “而用直白言语文字,释卫霍生平,讲灭匈功绩,或亦可行。”

  这也是最近孔明在小太学上课的感悟之一。

  十日方能抽空上课,但学子们无不翘首以待。

  为何?因为好玩,因为其他课程的先贤典籍太过晦涩。

  最典型的莫过于算学典籍,《九章算术》还好一些,前汉便过增补注释。

  那需要算学、历法的基础才能读懂的《周髀算经》,孔明最近在亲自动手作注,不然都没法教。

  这件事上,刘备也跟上了孔明的思维:

  “近日成都,我看百姓茶余饭后休息时所言也尽为神鬼之事。”

  “若能有的类似小说之言,让百姓知晓卫霍靠着好学与勇猛方能建功,而非神灵保佑,定大有裨益。”

  庞统点头同意:

  “与其求鬼,比如勤学,与其问巫,不如自立远志。”

  “只是……识字颇难。”

  关于此,张松反倒是充满信心:

  “如今仓廪实,成都百姓欲知礼节荣辱。”

  “上月便有小太学学子问我,称其阿爹今有余财,欲求一识字之所。”

  “依臣所见,至多明年初,军师此前所言之字塾,便可开办了。”

  字塾是此前孔明的计划,塾如其名,只教认字,因此投入相当低,只是如今成都遍地都要劳力,故而还没推行。

  刘备笑的很开心,拍拍腿道:

  “那此事便先记上。”

  “夸卫霍之功,激好学、入伍之心,亦是扶汉之法。”

第261章 李二三状态

  孔明等人的这个计划只能算是个小事,被迅速敲定之后便被暂时放下。

  毕竟对他们来说,卫霍的生平相当清楚,如今纸价愈来愈低,写这名为小说的成本也并不高。

  唯一的问题就是去哪儿找一个善于说书的俳优。

  毕竟若论博闻广识,孔明庞统当仁不让,张松刘巴也能略微谦虚一下。

  但要说如何将一个故事说得引人入胜,那他们确实比不上专业的俳优人。

  除此之外,庞统也依然饶有兴致:

  “孔明你真不会道法?”

  孔明看了庞统一眼,满脸都写着对智商的怀疑:

  “亮若通晓鬼神之术,直接一道雷劈死曹贼就是了,何至于在此劳心劳力?”

  “而且,鬼神之术能比得后世科学之法否?”

  这是孔明现如今唯一感兴趣的东西。

  在他看来此般学说可比什么借东风、禳星借命等靠谱许多。

  刘备也大笑道:

  “道家术法借不来东风。”

  “科学之法反倒能切切实实造出东风。”

  那东风快递之威他们没能能够忘记。

  一时间众人有点沉默,相较来说这盛唐他们还有信心花上两三代人追赶一下。

  但与那后世的差距才是真的看不懂。

  孔明拍拍手,很是沉稳道:

  “名将既能加快历史进程。”

  “我等如何不能为之?”

  庞统的心思活泛了起来,他几乎转瞬间就明白。

  未必需要赶超盛唐,只需要天下归于一统后强于晋就行了。

  而这简直不要太简单,毕竟那司马懿现在就握在手里呢。

  不过……遗憾的轻轻摇摇头,勿论主公不许,庞统自己也不会突下杀手。

  不罪而诛,不教而诛,不是大汉的行事风格。

  【从隋朝一介马邑郡丞,到唐朝生死荣哀的卫国公。

  从名将韩擒虎的大外甥,到功比卫霍的绝世名将。

  从恭谨做人,战战灭国的卫国公,到如今香火不绝的托塔李天王。

  这位大器晚成的天才将领与李世民君臣相得。

  共同缔造了唐初的盛世之基与尚武之魂。

  历经两朝,功名赫赫,煊耀史册,兵法大成。

  说李靖是隋唐时最为圆满的一人实不为过。

  “兵有三势,一曰气势,二曰地势,三曰因势。”

  这是李靖自己提出的,对于《孙子兵法》的完善与补充。

  “善用兵者,无不正,无不奇,使敌莫测。故正亦胜,奇亦胜。”

  这也是李靖提出来的对于古代军事哲学思想的辨析。

  结合孙武吴起的兵法思想,用骑兵作为唐军的绝对主力兵种,从而能够活动机动性在小空间打闪袭战,在大空间打闪击战。

  这是李靖提炼总结出来的用兵法则,其影响力贯穿唐朝,直至现在也是我们考证古代战争打法的范本之一。

  这位老爷子很善于进攻:

  孙膑所创的的锥形阵被李靖强烈推崇,成为了唐军的基础进攻阵型,前锋尖锐迅疾,两翼坚强有力,迅速突破敌军撕裂阵型,是唐军最强也是最常用的打法。

首节上一节240/564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