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透历史:从三国开始 第238节

  以及《问对》中李世民连“就粮于敌”的意思都不知道,还得跟李靖请教。

  但“就粮于敌”最著名的就是霍去病了,李世民无疑是对汉武帝和卫霍相当熟悉的。

  史册记载,武德七年李渊面对颉利的兵锋,想要迁都退守,李世民上了个表文,自比霍去病,表示要为李渊灭颉利。

  因此,《问对》的问题相当大,基本可以石锤并非李靖所写。

  这书更像是后人假托李靖之名写的一本入门级兵法。

  并且还掺杂了大量的对于唐初政局见解的错误认知。】

  面对李靖失传的八册兵书,所有人都觉得心疼。

  最为心疼者当属李靖自己,写兵法这个念头他早就有了。

  打完突厥后更是乘兴写了个《六军镜》的开头,结果现在跟他说这苦心孤诣总结的用兵之道压根没能传下去?

  李靖不由得都在考虑,要不然学学陛下,抄录一份带入陵墓?

  “药师尽管写,至于留存后世行于天下,让朕来想办法。”

  李世民当即大包大揽,他如今想的分外明白:

  太平盛世,方为莫大之功勋。

  而盛世需要名将名相来彰显,需要文治武功来体现,需要善待旧臣以佐证,需要百姓太平来传颂。

  因此给臣子扬名,便是给自己扬名。

  李世民考虑起来这个简直动力满满。

  仿效后世的博物馆,再参考新年元正日的大陈设,一个想法已经在李世民脑海里徐徐升起。

  甚至李世民在心里已经给颉利留了个位置,被征服的敌人,同样也是功勋。

  至于颉利什么想法,李世民就不在意了。

  这边其乐融融呢,长孙无忌就看到了自己的名字,当即叫冤:

  “臣何曾有妒忌贤良!”

  李靖同样也要辩解一下:

  “勿说此秘之泄,陛下若问,臣定不会如此作答!”

  李世民赶忙安慰:

  “辅机勿忧,定为后世伪托作书者讥言污蔑。”

  “至于这托国事之问,朕也定不会如此相问!”

  李世民也不傻,老将军灭了三国,正是避嫌都来不及呢,这么直白的问辅政大臣看法岂不是给老将军挖坑?

  但老将军这回答,以及写在书上的行径,就仿佛主动跳进了坑,还给盖了土,殊为短智。

  因此李世民也只是当笑话看,好一顿安慰。

  尉迟敬德心中也有一点恼怒升腾,但随即就被秦琼安慰了下去:

  “我等陛下亲臣,守身本分即是,勿忧其他。”

  看着尉迟敬德点了点头,秦琼才放了点心。

  此时秦琼有点想念程知节了。

  秦王府的斗将当中,程知节打天下时能举旗先登,悍勇三军。

  如今治天下时,能镇守一方,庇一方太平,陛下都多有赞叹。

  而尉迟敬德的脾气秦琼再清楚不过,不加克制迟早惹乱子。

  按光幕之说法来看,尉迟敬德引退这件事多半是真的,虽然具体情况不清楚,但秦琼觉得多半跟这火爆的脾气脱不开关系。

  还是得多劝劝才是。

  此时唯有李还能面带微笑,虽为伪作,但看后世“有忠义”之说,看来结局不太差。

  而李靖汗还没擦完呢,便看到了“大唐国师李药师”之说。

  看着那子虚乌有的,对于李世民的各种教授,李靖反而放下了心。

  谣言最怕的莫过于九真一假。

  而这满纸的荒唐言,反而是只会让人当笑话看。

  他李靖请愿调到南方去打萧铣,不就是因为在陛下身边根本没法冒头吗?

  而且彼时陛下刚刚击败王世充,还用自己教?

  李世民也是一样的想法,并且也很宽容:

  “与药师问对,共作兵家开蒙之学。”

  “未尝不是一段佳话。”

第259章 大唐军制

  看到光幕说的兵法之言,刘备则是想起来一件事:

  “孔明曾言,欲修兵法?”

  庞统警觉的支起了耳朵,孔明则是谦虚道:

  “观后世光幕偶有所得,对兵无常势,与致人而不致于人之说有新解。”

  “故而随手著之,闲来读之慢慢推敲。”

  此前在荆州时孔明就与关羽讨论过,当时便认为那游击之法,本质便是《孙子》中的“致人而不致于人”。

  后世有新词名为主动和被动,说白了就是要敌军来应对你,而非你疲于奔命去应对别人。

  庞统心中感叹孔明真是一刻都不愿闲下来。

  并心中暗忖,既然如今他们内部的纸价已经愈发低廉,那是不是自己也没事儿写点东西?

  毕竟若是按后世所说,哪怕记一下每天吃了什么,只要能存至后世那也是文物呢。

  再说了,如今已经帮主公谋取益州汉中,还在荆州与元直打了个配合。

  那只要平定关中,功绩应该就有一些说服力了。

  将来说不定这李卫公还得读他庞统的兵书呢。

  庞统看到了一个美好的未来,随即就听到孔明悠悠道:

  “毕竟,等到授姜维兵法,总要有一些兵法见解吧。”

  庞统感觉喉咙有点发干了。

  同时还看到张飞对他挤眉弄眼,庞统回了一个警告的眼神。

  随即庞统故作镇定道:

  “孔明深思远虑也。”

  “惜哉如今韩遂占据天水,因我军与马超略有亲近,故而心生嫌隙。”

  “不然定派精卒将那姜维一家接来成都。”

  庞统的眼神对上了孔明似笑非笑的眼神。

  眼神一触即分,孔明嘴角噙笑,重新看向光幕道:

  “士元有心了,不过成都路途遥远,若真能提前接来,留于汉中便已足够。”

  “毕竟凤雏之才举世皆知,亦为良师。”

  张飞看了看两位军师,眼含笑意。

  但桌子下面手正紧紧捏着自己大腿,生怕笑出声。

  刘备清了清嗓子,转了个话题:

  “这宋既有定这武经,亦有毗邻之外敌可供练兵。”

  “且还有如八牛弩之利器,如何能武德荒废?”

  庞统虽然觉得主公的清嗓子似是在掩盖笑意,不过也顺着转话题道:

  “兵法不缺,军械不缺,既如此,或军制有缺,或外敌强悍。”

  荆州的军报所有人都看得到的,最为离谱莫过于樊城。

  巨舟趋城便能压制城墙,以特制钝头箭滥射,破其城头与士卒锐气,最终一攻而下,前后不过七日,超乎所有人的想象,而且庞统还记得后世宋朝灭前也是在襄樊苦战:

  “然那宋能与蒙古于襄樊僵持十几年,可见这外敌即使强悍,也还没到不敌的地步……”

  摇摇头,庞统只觉得这宋朝越看越让人迷惑。

  【相较而言,《李卫公问对》中最有价值的是牵涉到唐朝军队的部分。

  军队的编制构成,对应的打法要领,以及步骑协同的玩法,这些都是能直接学习套用的。

  这些战法阐述的部分,作者很难塞私货进去,因此其内容的精华得到了较好的保留。

  在唐军的编制上,李靖规定一个将军将两万兵,战斗兵员一万四千人,分七军,并严格规定骑兵至少要占据三分之一。

  而其他兵卒上,李靖细分了弓手、弩手、马步兵、跳荡兵、预备奇兵等,按需选用。

  一个常规的作战军团,基本上是跳荡兵2900,步骑混合的奇兵2900,弩手2000,弓手2200,辎重兵6900。

  以及最重要的,堪称是军团主力的至少名4000骑兵。

  唐军后来的军制大差不差,而如何能将这四千骑兵玩儿出花,就是最能体现唐军将帅战术差距的地方。

  纵观初唐战争史,整体来说基本上就是几大类作用:

  灭突厥时长途奔袭,偷袭敌军帅帐。

  灭吐谷浑时的骑兵千里追击,同样喜欢用此法的还有李世民以及苏定方,苏定方灭西突厥时,从如今新疆的阿尔泰山一路追击到如今的吉尔吉斯斯坦境内,从炎炎烈日追到天降大雪,四千里奔袭最终灭敌凯旋,咱们后面有机会说一说。

  香积寺之战的迂回夹击战术。

  李世民灭窦建德的骑兵奔袭切断补给线打法。

  而最有技术含量的当属唐军的步骑协同战术。

  唐军列阵后,敌军接近到220米时弩手开始放箭,90米时弓手开始放箭,30米时弓手退后继续远程压制,弩手弃弩换刀,准备作为预备部队接敌。

  正式接敌后首先顶在前面的是前锋军与中军,若是未能灭敌,军阵两侧的骑兵和预备队会冲上去,让主力撤下休息轮换为预备队。

  也正是靠着这一套完善科学且省钱的打法,唐初才不至于陷入穷兵黩武的境地。

  就如李靖灭吐谷浑一般,后来苏定方灭西突厥长途奔袭也不过花了四个月,可以说相当有李靖风采。】

  甘露殿众人看的聚精会神,光幕上用非常粗糙的一些方块圆圈,配合文字说明来回移动,给他们展示了唐军的战法。

  李靖同样也看的饶有兴趣:

  “此战法,与此时颇不同也。”

  李世民倒是很理解:

首节上一节238/564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