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透历史:从三国开始 第233节

  【天王这个信仰在唐朝真正起飞还是玄宗时。

  根据后来记载的说法,大概就是说天宝元年安西传来军情,吐蕃军围城。

  但从长安到安西一万两千里,有高僧教玄宗作法,请天神来为大唐退敌。

  高僧法力强劲,围着安西的吐蕃军被狂风吹的晕头转向,武器铠甲被“金鼠”咬的残破不堪,惊惧而退。

  安西军见敌军溃败就赶紧杀出,结果半路这毗沙门天王显灵,禁止杀生。

  这也是挺经典的传说故事,毕竟安西到内地一万两千里,没人会闲得发慌去考证真假。

  毗沙门天王有好生之德禁止杀戮,所以安西军没有斩获,非常合理。

  总之,这个天王的信仰就彻底大兴,开元年间城门楼子、军旗、大街小巷都有这个天王像的形象。

  而另一边,拜李靖的战绩所赐,就如无法解释李世民为什么那么猛一样,李靖这个也没法解释。

  那要是李靖本身就是神仙呢?一下子是不是合理起来了?唐末就有了李靖代龙王行云布雨的传说。

  宋朝因为对外敌的战绩实在太过拉胯,老百姓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对于名将的祭祀开始大兴。

  宋朝皇帝也很懂,就像封关羽一样,李靖也被封灵显王、忠烈王等等,立庙祭祀。

  此时的佛教经历了武宗灭佛、五代十国乱世,佛教信仰已经式微,于是在有意无意的推动下,毗沙门天王开始与李靖重合。

  到了元朝时就已经有“毗沙门托塔李天王”和“毗沙门李靖天王”的记载,明朝时这两个形象再度分开,当时的托塔李天王就已经和我们现在见的类似了。

  毗沙门天王在唐朝的形象是一手持戟一手托塔,李靖与他的形象分开时带走了这个宝塔。

  后来民间百姓觉得你这天王手里光拿个戟杀气太重,将戟换成了一把伞,意合风调雨顺,并且还有了个新名,叫魔礼海,也就是我们熟悉的那个四大天王。

  而在印度教的传说中,毗沙门天王有九十一个儿子,有记载的只有二儿子独健和三儿子哪吒。

  李靖的形象分离出去顺便带走了毗沙门天王的三儿子

  大儿子原型是佛教的军荼利明王,有的典籍写作君吒利明王,最后简称君吒。

  二儿子的原型是宋朝普光王寺的徒弟,名唤木叉。

  于是托塔天王李靖的三个儿子:君吒、木叉、哪吒就此形成,并最终演变为金吒木吒哪吒。

  可以说神话上李卫公也是赢麻了,不仅带走了毗沙门天王的法宝和儿子,最终还成了毗沙门天王的上司,有够离谱的。】

  “神鬼之言竟能……如此复杂。”

  房玄龄只觉得开了眼界。

  而另一边李靖则是略有沉默,并不觉得有多么厉害,反而是为这宋有点唏嘘:

  “泥胎木塑庙中安坐受民香火。”

  “能臣良将冤死狱中报国无门。”

  “何其讽也。”

  李世民则是与左右笑道:

  “朕征战天下罕逢敌手,倒是承了神将保佑。”

  “若是朕当初败于窦建德,那这神将保佑的应当便成窦建德了罢?”

  相较而言,他也是更加同意李靖的话。

  能对付外敌的唯有手中的刀剑,信那神佛有何用?

  那杨广还受了菩萨戒呢,又是叫总持菩萨,又是敕封“智者”尊号,结果不还是翻车了?

  哦对还有那萧衍……

  总之,只需略一回想,李世民就觉得这佛教若是不加管束的话,问题确实挺大。

  毕竟此前见光幕所说的印度种姓他还有印象。

  上姓尊若神明,下姓贱如猪狗,就这还佛国?

  心里摇摇头,李世民只是告诫自己,此后牵涉到佛教诸事也要慎重。

  或者……李世民心里转动着个念头,跃跃欲试:

  与其等自己死后被这佛教胡说八道,要不然趁现在直接管一管,设掌佛司?

  而除此之外,这故事看起来倒是分外有趣。

  并不像李世民想的那么远,李想的分外朴实:

  “我倒是不求香火祭祀,能封个神名自笑也甚是不错。”

  毕竟按如今陛下这架势,武庙里几乎板上钉钉有他一个位置,唯一所争的也就是排第几罢了。

  此前李是坐尾望前三,而如今知晓后世称誉的战神之姿,瞬间觉得坐二望一也不是不行。

  毕竟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嘛。

  李靖不说话,心里则是盘算着要不要好好教教苏定方压压李气焰?

  毕竟两人颇不对付,并且这苏定方也有名将之姿,怎么都不亏。

  以及……李靖扭头看了看那坐在小马扎上的王玄策:

  说不定也是个好苗子?

  ……

  张飞啧啧有声:

  “好家伙,二哥也只是自个儿封神。”

  “这李卫公倒好,直接靠抢的。”

  “不过这宋……”

  张飞也开始为那岳将军鸣不平了:

  “外有恶敌叩边,不封勇将,封鬼神?”

  “毕竟封个虚名花费不过寥寥。”

  庞统笑嘻嘻道:

  “可若是要封将,要打仗,士卒要安抚,将军要封赏,粮草要调度,还可能会打败仗。”

  “怎比得过称弟称侄以岁币买平安来得划算?”

  作为督前线的军师,庞统对于这科学威力如今再明白不过。

  用来运送粮草且还能突袭襄樊的流马,改变荆襄战力对比,七日下坚城的巨舟,以及今岁的丰收,荆州安定的民心。

  这些都是这科学匠法效果最好的体现。

  结果这宋坐拥如此之技,反倒如此难看,庞统恨不能以身代之。

  这想法与刘备如出一辙:

  阿宋啊,你晓得我有多羡慕你的底蕴不?

  看这宋之战绩,就像看到主公安于斗鸡走狗,看到云长将甘于卖绿豆一般,端得是怒其不争。

  一旁的孔明看那宋帝没有回话一时间也有些兴味索然。

  张飞叹完之后则是盯上了军师:

  “这后世千百年对军师也多有崇敬,为何不给军师封个神当当?”

  庞统大笑,他对这个看的分外明白:

  “因为百姓弄不懂战阵诸事,因此将相离百姓颇远,敬而远之以成神。”

  “孔明兴修水利,定织锦,改制盐,哪个不与百姓息息相关?”

  “如此为人,自是要留在人间。”

  晚上还有个会议要开,所以只有2K了,抱拳了。

第147章 隋唐嘉话

  【不过说到古代李卫公的形象,根据当时社会环境的不同,也会有不同的变化。

  依然还是拿这个二凤将李卫公比作司马懿的《隋唐嘉话》做例子。

  这个中还有关于李靖的另一个故事:

  大概就是说二凤呢,想培养人才,但是自己当皇帝太累了,于是就把侯君集扔给了李靖,让李卫公给他开小灶。

  本来这应该也算一对佳话了,毕竟一个是秦王府元从,一个是开国顶级名将。

  结果学了一段时间之后,侯君集一封小报告打到了李世民那里,说李靖要谋反。

  李世民自然好奇啊,于是就拉两人过来对峙。

  侯君集振振有词:

  每次教兵法,到关键部分就不教了,你这不是想藏私谋反是什么?

  李靖同样振振有词:

  如今中原安定,教的这些兵法皮毛已经足够安制四夷了,结果你想全都学,不是想谋反是什么?

  二凤自然是不相信的,所以此事不了了之。

  后来侯君集有一次得胜班师归来回尚书省述职,骑马过了省门数步而不自觉。

  而你说巧了不是,恰在此时,老胳膊老腿儿的李靖就站在旁边给见到了。

  当时李靖就跟旁人说:“君集意不在人,必将反矣”。

  但旁人都作笑谈,觉得是李靖老年痴呆了,没人在意。

  结果几年后,侯君集与太子李承乾谋反事情败露被杀,旁人顿时惊叹:李卫公见微知著也。

  文学作品往往要联系时代,《隋唐嘉话》的作者刘是玄宗时的开元年间步入官场,安史之乱前后病逝,近距离见证了大唐盛世的倾颓。

  文中李靖数次痛陈侯君集欲反,就如当时满朝都知道安禄山欲反一样。

  而后笔锋一转,开始写李世民以司马懿比李靖,未尝也不是在指着太宗骂玄宗。

  《隋唐嘉话》这本书本身的艺术成分很高,除了关于李靖的记载还说了不少有趣的,如:

  杨广因李渊脸上皱纹太多,所以叫李渊阿婆。

  唐朝因为长安人太多,所以有了进城要靠左走的规定。

  以及天下第一宝帖《兰亭序》被李二凤拿去陪葬的说法也是出自这里。

  “褚遂良奏:《兰亭》,先帝所重,不可留,遂秘于昭陵。”

  这个说法到底为不为真,可能只能等将来给二凤开棺才知道了。

  不过李靖打完吐谷浑封卫国公之后,为了避嫌连亲戚都不见,更遑谈发表危险言论。

  这位老爷子多半是没空去尚书省散步,并且鉴定反贼的。】

  〖不知道咱们这一代能不能亲眼看到昭陵开启,看看兰亭序到底在不在。

首节上一节233/38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