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透历史:从三国开始 第171节

  “玄成不愧乃是朕的梳妆镜!”

  【公元880年,这一年对黄巢来说至关重要。

  依靠第二次诈降行贿逃出生天之后,六月底克宣州。

  七月渡长江北上,九月克泗州;十月连克申州、颍州、宋州、徐州、兖州。

  此时在唐帝国境内,已经没有人能够阻挡黄巢了,于是他正式开始朝着京都进发。

  待得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十一月中旬黄巢攻克洛阳,洛阳此时属于唐朝的东京,也有一套朝廷班子留守,他们在东京留守刘允章的带领下迎接拜谒黄巢。

  黄巢并没有在繁华的洛阳过多停留,他似乎知道兵贵神速的道理,稍作补给休息之后就再次出发西进。

  十二月初一,黄巢进军潼关,两日即克,长安已经位于黄巢的兵锋之下。

  十二月初三,黄巢领军进驻华州,也就是现在的华山附近,次日,黄巢军营里来了僖宗的使者,并带来了僖宗的条件:

  封黄巢为天平军节度使。

  此时的黄巢自没有接受这个任命的道理,但也没有为难使者,将他放了回去,知道了这个消息的僖宗面如死灰。

  十二月初五,在朝会结束之后,僖宗带着四个儿子以及数名嫔妃,在宦官田令孜带领的五百名神策军的保护下,从皇宫后门金光门不告而别。

  可以说命运开了一个幽默的玩笑,西晋末年,司马越和王衍面对匈奴刘选择将晋怀帝丢在都城等死,自己跑路。

  五百多年后,轮到皇帝偷偷跑路了。

  僖宗逃跑的消息当然不可能隐瞒太久,这个消息带来了一波混乱,有人选择出逃,但是更多的士族门阀选择了驻足观望。

  当天傍晚,金吾卫大将军张直方带着文武百官来到灞上,迎接他们忠诚的黄王。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到达长安之后黄巢就开始筹划称帝,问卜选吉日之后便入住含元殿,僭居帝位,国号大齐,建年号为金统。

  彼时的黄巢还是有野心的,比如令士兵宣扬过:

  黄王为生灵,不似李家不恤汝辈,但各安家。

  并且《旧唐书》还有记载黄巢和起义军对贫民施舍财物的记录。

  僖宗逃出长安后就诏令各道兵马收复京师,得到权力并且有利可图的节度使们下了死力气,很快就收复咸阳,渡过渭水,黄巢自觉不敌,退出长安。

  后面的事情相对简单,但对长安百姓来说就是一波接一波的劫难。

  官军进驻长安之后便开始抢掠钱财子女,城中无赖也冒充士兵趁乱劫掠。

  黄巢侦查到这种情况之后,便派出精兵连夜偷袭,此时的官军几乎人人都背着财货,因而惨败,长安城再度易手。

  再度入城的黄巢恼怒长安百姓欢迎王师,纵容手下滥杀洗城,长安血流成河。

  对于这个结局,言语描述稍显苍白,还是用《秦妇吟》来作收尾吧。】

  “舞伎歌姬尽暗捐,婴儿稚女皆生弃”

  李世民读出了他看到的诗句,他的声音前所未有的粗粝,就好似有什么东西在卡着嗓子一般。

  不过他浑不在意,继续看着光幕上徐徐滑过的这首诗,坚持继续念出来。

  “西邻有女真仙子……红粉香脂刀下死。”

  “南邻有女不记姓……身首支离在俄顷。”

  “烟中大叫犹求救,梁上悬尸已作灰。”

  乱世首先遭灾的永远都是女子,李世民心想。

  他此前总觉得自己心如铁石,见多了乱世,但如今没有看到什么影像,但这诗文仿佛字字泣血,击打在他心头。

  这些不谙世事的女子,虽然跨隔三百年,但依然是大唐的子民,也是他的子民。

  他们在家中有父兄庇护度过了大唐的十几个年头,或许也会在睡前听着父辈亦或者爷爷聊起来此前那强盛的大唐,并畅想大唐能重新有吏治清明,人人欢笑的那一天。

  但那一天永远不可能到来了,她们,与她们的父兄的生命与命运,在这一天戛然而止。

  该骂谁来?又该恨谁来?

  李世民只感觉几欲吐血,喉咙间仿佛有一些甜甜的味道。

  “华轩绣毂皆销散,甲第朱门无一半”

  这一句用怪异的声音念出来,李世民心中甚至有了一丝快意。

  这就是你们士族门阀想要的大唐?这就是一门大姓尽是公卿将相所缔造出来的大唐?

  朕缔大唐盛世不借助汝等之利,尔等却收百姓之利,尽入朱门。

  那汝等朱门的颜色,合该由于汝等的臭血来涂!

  “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

  此句一出,李世民反而心中有些空落落的。

  由他在晋阳起兵而起的大唐,在这十四个字上画上了句号。

  贞观期间府库尽出,或赈灾救民或者用作军费打击异族,最终在亡时化作一捧黑灰。

  无数英杰良才与他一起,或纵马踏敌,或改制矫吏治,但最终使尽各种手段上去的酒囊饭袋最终也被踩踏入尘埃。

  跌坐在榻上,望着已经看过很多遍的甘露殿穹顶,李世民默然不语。

  “陛下若是累了,便先去歇息着便是。”这是长孙皇后相劝的声音。

  房玄龄与杜如晦一起点头道:

  “陛下,臣会抄录好,陛下之后再行览阅亦不迟。”

  摇摇头,李世民低声道:

  “朕还经受得住。”

  面对长孙皇后怀疑的眼神,李世民想勉强笑一下,但头一次感觉嘴角勾起来是如此费劲,最终只是摇摇头道:

  “观彼辈乱世,只觉得帝君无道,官吏贪墨,合该早亡。”

  “可是如今看后世我唐子民罹难,却又总想再消弭一些祸患,多使一些手段。”

  “哪怕能将这盛世延个五年十年,这些女儿家能享受的太平时光是不是便能再长远一些?”

  长孙皇后不说话,只是将李世民的手掌纳入她双手,如此却又仿佛有力气传递过来。

  感激笑笑,将另一边手合上摩挲了一下,起身到书案旁,他打算现在直接就将这首诗抄录下来,此后便挂于甘露殿,做自己的警醒。

  【至于黄巢的结局就相对乏善可陈,僖宗彻底将权利让了出来后,导致藩镇节度迅速坐大,并最终开启了五代十国。

  面对认真起来的节度使,黄巢自不是对手,再度被赶出长安之后一路东逃一路败亡,并最终留下了吃人的记录。

  但事实上回头看,以黄巢之才也依然能足迹遍天下并杀入长安,本身就能说明晚唐自己的问题有多大。

  而且封建社会的本质就是吃人,黄巢虽被史书记载吃人,但封建时代的门阀世家可是吃了百姓的生生世世。

  关于黄巢吃人的记录,《旧唐书》与《新唐书》出现了微妙的偏差。

  后晋人写的《旧唐书》中,对于前期黄巢起义军的描写中多是与唐军作战,以及攻城略地的内容,少有暴行。

  直到黄巢第一次主动退出长安之后,《旧唐书》才记载“贼始酷虐”。

  宋朝人修的《新唐书》就比较有意思一点,记载的黄巢基本上从起军开始就是一路烧杀抢掠。

  而关于黄巢第一次进入长安不久就开始抢劫的记载,同样也是出自于《新唐书》。

  而更有意思的一点是,燕云十六州是在后晋手上割让出去的,因此宋朝对于后晋的记载向来极尽贬低之词。

  宋初的史学家兼大臣就锐评后晋的末代皇帝石重贵,说“自古亡国之丑者,无如帝之甚也”。

  不过也不知这宋代大家看到靖康之耻会如何评价。】

  详细的吃人这个应该就不用说了吧,一个是尺度有点大,一个是记载被很多人考证过应该是捏造,写的人既不知兵也没干过农活。

第89章 世家跪族

  事实上对于黄巢的结局,甘露殿的群臣也并不是很关心。

  无论死活,当黄巢屠尽晚唐的衮衮诸公时,这个名次就已经被牢牢刻入了史册中。

  相较而言,那封建社会之语,更加夺人眼球。

  “我等……俱是吃人者?”房玄龄满脸写满了难以接受。

  这个词倒是也不难懂,春秋与前汉俱有记载,封土立国之意,唯一有点问题的就是他们实在无法想象后世又是何种模样?

  面对房玄龄难以理解的反问,魏征与杜如晦也一时沉默。

  至于长孙无忌嘛……正在给李世民研墨呢,顺带还从房玄龄这里顺走了一份《秦妇吟》的记录,要给李世民写字参考。

  “以魏晋门阀来看,如何算不得吃人?”魏征反问。

  杜如晦不言语,他将手中那长诗的字迹慎重打量了一遍又一遍,然后小心收了起来。

  这长诗与此前那些惊鸿一瞥的诗句比起来,辞藻远远算不上华丽。

  但全诗宛如字字泣血,摧人心弦,一个史无前例的庞大帝国在这一字一句之中崩落尘埃。

  杜如晦亦出身杜氏且饱读诗书,所以他清楚的知晓,门阀的眼中从来没有百姓。

  魏晋门阀便是如此,收百姓之粮,征百姓儿女,全一家之私欲,祸一朝之社稷。

  有家无国,故而方有魏晋那没完没了的战乱,无数默默埋头耕作的百姓在其中化为齑粉。

  在杜如晦的眼中,他仿佛看到千百年来的读书人谈笑往来,出口皆成花团锦簇之言,手中皆握字字珠玑之行卷,往来交谈无不炫耀家族过往历史,以及成功门荫他们的王侯将相的父辈。

  然后一个精气神与他们完全不同的后世子弟,与这群公卿子弟格格不入,只有一句话:

  “看,他们吃人呢。”

  杜如晦就此沉默,他姓杜,理应为大姓辩解一点什么,但他同样也记得,若是认真算起来,这后辈于他还有救命之恩。

  天意延他命,总不是想要借他之手兴盛京兆杜氏吧?定然应有更为远大的抱负!

  算不得豪姓的房玄龄与魏征,关于吃人的争论还在继续。

  但杜如晦却已经能感觉到,国号为唐的这艘战车的轨迹已经开始有了轻微的偏移。

  ……

  韦庄的《秦妇吟》同样震撼了成都府衙的众人。

  这首长诗平铺直叙没有任何的修饰手法,但正因如此,孔明读起来有一种浑身发冷之感。

  这时的唐算不得盛唐巨唐,孔明想起来了光幕常用的一个词语:

  “这便是……帝国的破灭。”

  兔死狐悲,物伤其类,见巨唐之亡国,忧汉末之乱世。

  张飞一点都不婆婆妈妈:

  “这唐朝早就该亡了!”

  “贼贿军,而逃生;帝弃国,而逃命,民养一国反受其乱!”

首节上一节171/38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