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透历史:从三国开始 第156节

  随后的惠文景三帝百姓日子过得还算舒坦,商业也就开始跟着繁荣。

  武帝多有宏志,这些志向都需要政策来完成,而政策落地又需要钱,所以算缗又被重新翻了出来。

  在后世看来,算缗告缗令并没给小猪带来多少钱,反倒是极大的摧毁了商人的信心,迫使豪商们逐渐放弃商业,努力向拥有土地的豪强转变。

  其次是盐铁专营之策。

  武帝和昭帝时的盐铁会议十分有名,会议上推崇民富的桑弘羊与推崇经济放任的儒生发生过数次激烈辩论,同样也是代表着中央权的皇权与代表着地方权的豪强的一次激烈的碰撞。

  桑弘羊毫无疑问是中央的代表人,而与之辩论的六十多名儒生则是来自于曲阜等地,名义上的经济放任实际上就是在为豪强地主张目。

  最终盐铁专营被武帝铁腕强压执行了下来,但在小猪死后,儒生、旧豪强与新官僚地主三者重新联手反扑,最终桑弘羊被杀,霍光与这股反对力量合流,盐铁专营名存实亡,反而成了地方豪强压迫百姓的新武器。

  霍氏集团更是因此成为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三位一体者,率先达到了豪强大族的巅峰。

  第三个重要的政策是开太学。

  这个政策是跟独尊儒术配套的,钦点大汉朝官方教材,并对年轻人加以培育,让他们成为汉朝的预备役官员。

  甚至小猪陛下还亲自下了《劝学令》以求贤明,希望这群读书人不要不识抬举,赶紧来为大汉朝发光发热。

  西汉时的太学相较来说还算正常,不过有穿越者之称的王莽看到了太学的价值,并做出了一点小改变:

  西汉时太学中有资格讲经的博士仅有十二人,据此推测学生规模应当不过百。

  而王莽时期,根据汉书记载,起明堂、辟雍、灵台三处,给太学生们盖了上万间学生宿舍,并且还有配套的市场以及粮仓,堪称现代大学的雏形。

  我们都知道农业时代脱产是相当困难的,于是扩招的太学就变成了各地豪强联络情谊巩固权力的最好的地方。

  王莽时的太学英才辈出,比如大汉光武帝刘秀,比如位列云台二十八将的邓禹、朱、景丹、耿纯。

  估计王莽自己都想不到,太学没能给他培养出来新朝的名臣将相,反而培养出了一批“反贼”。

  至于王莽翻车的原因咱们也都清楚:既超前又复古,但唯独不符合当时的时代。

  而刘秀这边也别想有太多的同学情谊,比如邓禹给刘秀甩脸色违节度不是一次两次,而翻一翻邓禹的出身:哦,南阳豪族,那没事儿了。

  而东汉定都洛阳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因为这里离南阳更近,刘秀麾下的基本盘就是南阳豪族。

  也是鉴于东汉的开国国情,东汉一朝都没能解决土地兼并问题,地方豪强整体是处于一代更比一代强的状态。

  本就孱弱的皇权不得不依靠宦官,最终逐渐在东汉末年演变成了宦官与豪强的斗争,新老豪强之间的斗争。

  大人物们满嘴流油斗来斗去,升斗小民在这个过程中家破人亡食不果腹。

  于是最终“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张角誓要给东汉国祚画上休止符。】

  成都府衙内,主臣俱都纹丝不动,盯着光幕一点都不敢放松。

  这是他们的汉朝,他们身处的便是这个乱世!

  在如今这个世道,但凡是读过书的,几乎没有人不会去质问自己:

  这世道怎么就成了这个样子呢?

  对于黄巾起因,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但对他们来说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从一千多年后的局外人的角度来给他们展示这个大汉。

  他们仿佛看到了一场没有硝烟的,不死不休的斗争。

  公卿地主们彼此争权夺利,皇帝努力推行新的政策,但这些逐渐都成了“肉食者”新的武器。

  如此争斗两百年,百姓嚎哭谁人闻?

  于是就如那秦末的大泽乡,被蹂躏的没有哭嚎力气的小民朝着那些王侯将相们砍出了手中的锄头。

  刘备虽然心中早有准备,但一时间也是失语难言。

  孔明则是默然不语,这个问题同样也是他们之后要面对的,究竟要如何解?

  这一章自认感觉还是有三两句干货,所以难产了。

  第二章要很晚了,抱歉。

第74章 豪强进化

  刘备素来意志坚定,因此并没有叹息太多。

  他刘备之前倒是想依赖豪强,问题那颍川士族和大族们压根儿看不上他……

  再说了,由他兴复的汉室,就算差也总比那送晋朝要好吧?

  叹息完刘备憋笑道:

  “孝武皇帝若是知晓后世如此戏称于他,恐怕定要抄其家。”

  “大哥你莫要说笑。”张飞嘟囔道:“后世那军队可怕得紧。”

  “冠军侯再世我看也悬。”

  对于各种调侃称呼众人现在也习惯不少,这种调侃如今看来反倒更像是一种嘉奖,一种后世的认可。

  君不见那千古一帝的李世民被人张嘴二凤闭口李二?

  而且张飞想起来,那赵云都被戏称云妹呢…

  庞统首先便摇头:

  “豪强之祸,酷吏不得解,实非良策!”

  “财帛能动人心,土地能动人命!”

  史记仅收录酷吏十人,然孝文孝景帝孝武帝三朝,酷吏何止十人?

  随即庞统看着刘备一脸头大的表情,赶忙安慰道:

  “然酷吏亦有威慑之用,主公或许可在益州设一能吏典狱掌刑,以此规蜀中豪强。”

  刘备沉思了一下不知不觉点了点头。

  益州好就好在这里,地方不大,豪强更弱,什么郭杨柳杜赵,以如今之兵力只手就能镇压。

  孔明则是建议道:

  “等到三月过后成都之繁忙便能告一段落,主公或可效仿孝武皇帝下《劝学令》,请百姓将年岁不满十六者也送来开蒙。”

  在孔明看来,随着纸价愈来愈贱,百姓读书识字所需要花的钱也愈来愈少,如此识字的人多了,政令推行起来也更加容易不少。

  甚至孔明还想起来正月时去江州附近改制盐法的经历,当地一老丈坚持认为火井有妖邪,用火井煮的盐定为害人之物。

  开民智,亦任重道远啊。

  刘备也觉得这个可以,随即便看到张松站了出来:

  “主公与军师小太学之策功在千秋,然主公与军师俱都繁忙。”

  “臣本蜀人,厚颜相请能执掌小太学,定不负主公与军师之心血。”

  刘备颔首,张松之诚有时都会让他感觉不好意思,而且本身也是成都人,操办此事倒确实更靠谱。

  旁边坐着的刘巴顿时感觉到了压力,本来都是益州新投臣子,你如此做我无动于衷岂不是让主公觉得我有意见?

  当下也无奈道:“臣请与子仲共制商贾赋税之法,定然不重演算缗告缗之旧祸。”

  是的,在刘巴如今眼光看来武帝的这道政策毫无疑问是臭棋,钱没收到名声还烂了。

  糜竺从沉思中抬起头:“啊?”

  ……

  甘露殿中群臣无语,眼看着他们的陛下,堂堂大唐国主,如今躺在甘露殿的榻上捧腹大笑。

  汉武帝被叫小猪陛下就这么好笑?

  最终众臣只能暂时当没看到,主要也不清楚这种事儿有没有必要劝谏。

  杜如晦沉思了一下道:

  “在后世看来,这商贾之税似乎极为重要。”

  长孙无忌觉得显而易见:

  “克明看这地图,唐之外如此辽阔,后世多国林立,国与国不同,定然要通过商贾官市互通有无。”

  “那唐之周边我等尚能谋划征伐,然如那大秦之地,相隔数万里,如何兵伐?”

  “只是后世似乎对儒生略有偏见?”

  房玄龄起身,一边踱步一边摇头道:

  “齐鲁之儒懂什么经济之策?装腔迂阔,读经书不晓通变,言圣言而不明治国。何言偏见?”

  说着说着房玄龄脚步一顿,看到那阎立本的画纸上,大唐国主正在活灵活现的捧腹打滚。

  房玄龄只当没看见,赶紧踱开,随口问道:

  “只是不知这穿越是何意?”

  杜如晦倒是还有印象:

  “此前光幕有语陛下穿越刘禅,让人入青史,想来应是后世奇诡之谈。”

  相较于这小猪陛下,初唐有完整的汉魏晋和南北朝能够参考。

  因此这对于盐铁、商税以及太学都有自己的看法,因此便只能从细枝末节才猜测了。

  几臣默契的对豪强之说避而不谈,不是陛下开头的话实在难以把握尺度,但各自心中都有心思。

  【东汉是豪强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个时期失去了皇权的打压,豪强也开始变得多样化。

  在刘秀废除了郡国的武装力量之后,地方上拥有大量土地的豪强进化出了庄园地主这种究极形态。

  其中佼佼者是汉桓帝时的崔,他这位首屈一指的具有文化的大地主甚至写了《四民月令》来指导其他地主们怎么管理庄园。

  在这本书中就能看到,一个合格的庄园需要包括农业、养蚕、纺织、酿酒、制药、养马等产业。

  军事上需要有角弓弩,练五兵,习战射,武库和辎重车属于标配,武帝时有的坞堡在这一时期成了庄园标配。

  而如崔这样的大家族,庄园内兼具农林渔牧副的特点,足以关起门来自己生产,给主家提供丰富的物资支持,从而安心攫取政治权利。

  比如崔,祖父崔是著名学者,与班固齐名,父亲崔瑗亦是学者,与大儒马融、张衡乃是挚友。

  堂兄崔烈,官至太尉,侄子崔钧,乃是三国名士,字州平,与诸葛亮相交莫逆。

  崔家族起于涿郡,后改至博陵郡,也就是后来那个很著名的,甚至引得二凤忌惮的博陵崔氏。

  虽然唐初时二凤亲手打压,但晚唐时博陵崔被公推“士族之冠”,终唐一朝出宰相十六人。

  不过唐后声音就骤减,大概是经历了五代十国之后终于被重创了,在南宋博陵崔彻底没落。

  另外一种豪强则是借着东汉开国的这股学风走上了另外一条路子:经学化而后世官化。

  简单来说就是先用家产做学问,做学问之后养名,养名完毕之后就正式入仕途掌权。

  因为当时的大儒是可以自己收弟子的,因此只要有点钱的豪强即使不能送儿子入洛阳念太学,也会送到本地大儒那里,与其他豪强交好结党。

  这条路线走的最顺的是弘农杨氏,虽然他们自己不认,但都知道是始于分项羽尸的赤泉侯杨喜。

  杨喜曾孙杨敞为昭帝时丞相,司马迁女婿;杨敞玄孙杨震官居东汉太尉,号称关西孔子,其子杨秉、孙杨赐、重孙杨彪皆为太尉,有四世太尉、东京名族之名。

  不过后来就不太顺,三国时杨修杨彪被杀,西晋时杨骏等因外戚专权诛三族,东晋时杨亮一族被桓玄刘裕连杀,弘农杨氏就此断绝。

  看这两条路线就能大概明白,名士、权贵、世官、地主等相互促进,最终综合作用形成了汉末的一个个世家大族,如陈、荀、袁、马、曹、钟、杜等等。

首节上一节156/38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