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透历史:从三国开始 第141节

  对于陆逊的用兵,裴松之的评价是诡诈之徒,横罹荼酷百姓,比起来诸葛不知差到哪里去了!

  并且几乎是直球开骂:就是因为你霍霍百姓,所以陆家祚无三世,及孙而灭,真是活该啊!

  裴松之对于陆逊的怒骂并非是文人的私怨,反而是非常正经且合理的。

  陈寿按户籍算的话,历汉、魏、晋三朝,终生跟江东没什么关系,所以对陆逊的评价有点符合主流基调的意思。

  很多人对裴松之不太了解,但说起来裴松之的老大,估计没人不熟悉。

  刘裕,刘寄奴,宋武皇帝,屠龙专业户,六位帝皇完,世家掘坟人,江左不败军神。

  刘裕这人几乎继承了老刘家的一切优缺点,穷的卖草鞋度日,好赌博,有大志,三十六岁开始从无败绩,最终从形式和肉体上诛灭司马氏,登临帝位。

  裴松之本人生于东晋末年,亲眼看着北方打成一片,南方斗成一片,这种世道所盼只有一件事:北伐。

  刘裕本人也有识人之才,北伐时任裴松之为主簿,后调治中从事史,克复洛阳后兼世子洗马,后来历任零陵内史、国子博士。

  不过刘裕的北伐功败垂成,兵伐北魏的计划因生病不得不放弃,最终六十岁病逝,无人能承其志,而在两年后裴松之受命注解《三国志》。

  在这个大前提下,裴松之对于陆逊的所谓“北伐”是相当看不起的。

  在裴松之看来你陆逊突袭石阳集市杀伤百姓就敢大言不惭自称北伐?我呸!

  只有两百多万人口面对数千万人口的曹魏,突袭县城,杀良冒功,退兵时候还抚琴下棋装逼,我裴松之实名看不起你!

  北伐这件事上裴松之甚至都不喷孙权,毕竟虽然难过合肥,但十万哥至少努力过了。

  另外还有一部分因素就是如陆氏这类门阀本身就是晋朝的受益者,实打实的偏安派,大家本身就尿不到一个壶里去。

  也因为这段经历,裴松之对于诸葛武侯的北伐病死嗟叹良多,并写了足足两百字的赞赏,总结出一个意思就是“好男儿当北伐”!

  而裴松之若是看到后世英雄如岳飞和朱元璋这类北伐英雄,说不得也得再写几百字好好夸一夸。

  这也是宋朝后来整体上赞誉十万哥而忽视刘裕的原因之一,宋朝自己都偏安,还说那么多干啥?

  还有一部分原因也许是宋朝自己都是北伐的受害者之一。

  毕竟当时越南图谋宋朝时打出来的口号也是北伐:

  巨唐静海军节度使,安南大都护,太师上柱国,交州总督奉天讨逆,讨伐叛唐逆贼。】

  刘备是一半欣喜一半无语:

  乱世中的又一个刘氏子孙登上了帝位,并且看样子有高祖昭烈遗风。

  但……这乱世是不是太乱了点?

  “不败军神?”张飞咂舌:“军神或许过誉,可是这不败……”

  张飞已经不想说话了,在光幕降临前说实话他对于当阳桥之断后还是颇为沾沾自喜的。

  但听闻后世以后只觉得怪物怎么越来越多?

  不知道这刘裕比起来那二凤和朱元璋如何?

  庞统对于战绩不是很感冒,仔细想了想前面的称呼,最终与刘备道:

  “主公,看来这位宋武帝倒是找到了应对世家豪强的另一个办法。”

  看着庞统并指如刀挥了下去,刘备一时间忽然有点口干舌燥之感:

  “这……还不至如此。”

  孔明摇了摇头,猜测道:

  “陆氏如今只是豪右,在宋武帝时已是门阀,后世用词往往精准,可见其坐大程度。”

  “这晋朝之后,多半是上有门阀作乱,外有胡人之勾连,如此才酿成大祸。”

  “江东俱是大姓豪族只图自守,方被我等嘲笑短视鼠辈,那晋或许便是门阀得势,导致满堂朝野尽是短视鼠辈。”

  “主公当以此警醒,否则不灭曹贼以断骄奢之风气,不抑豪姓以松百姓之民生,则此祸难避。”

  刘备慎重点头,只觉得责任重大,同时也觉得这位刘家子太强:

  “刘裕有寄奴之名,可见其出身尤逊于我。”

  “这晋门阀当道,可见其立业难度更胜于我。”

  “如此还能为帝且终生不败……”

  刘备摇摇头对其病逝感到殊为可惜:

  “若无这宋武帝病亡,或能再续刘汉一朝?”

  张飞提出了另一个可能性:

  “看样子这刘裕儿子也没完成他老爹的北伐。”

  “是不是因为他儿子也是个废物?”

  刘备觉得还真有可能,等等……也?

  对于光幕所说的朱元璋,孔明则是有点迷惑,猜测道:

  “这朱元璋,就是朱八八?”

  “多半就是如此。”庞统肯定:“北伐得天下,光幕又说朱八八得国最正,由此可见两人应为一人。”

  糜竺则是有点恨恨道:

  “这江东,前有白衣渡江污商贾身份,后有陆逊袭集市而充军功。”

  “商贾与其有仇还是怎地?”

  ……

  李世民一边漫不经心的瞧着光幕,一边分心去看地图,看着东海的一个个群岛,对于海军的想法也是一个接一个冒出来。

  刘裕他当然清楚,用兵奇才,唯欠谋政。

  对于裴松之所纠结的北伐李世民也浑不在意,都统一了,管什么北伐?

  直到光幕的最后一句话飘到李世民耳里,让他好奇转头:

  巨唐?叛唐逆贼?

第61章 天皇大帝

  “巨唐这个称呼好。”

  李世民几乎是第一眼就喜欢上了这个称呼。

  至于那越南打出来的旗号则是让李世民嗤之以鼻。

  暂且不谈光幕用的词儿是“图谋”。

  更不谈看那后世班洪抗英,此处已自立越南国和缅甸国。

  那这越南即使真的北伐成功,难不成还真能把他李世民的子嗣找出来遥尊皇帝?

  不过也由此能一窥盛唐之积威就是了。

  群臣也是与有荣焉,前有强汉,今有盛唐巨唐,我唐之强盛,果然胜汉多矣!

  “若建海军,当图岭南。”

  魏征建议道。

  “岭南多好木,宜造海船。若经营岭南,则需纳岭南为内地。”

  岭南成内地,那边防在哪儿?

  群臣目光继续向南梭巡:这马六甲海峡就挺合适的。

  不过这海峡的名字怎么被划了一条线?

  【另外值得一说的还有谥号。

  刘禅活着时候经历了国灭投降,皇帝降格为安乐公,死后晋朝给的谥是思,后汉追谥的孝怀皇帝。

  曹丕跟曹也相对清楚,比较好玩儿的是江东。

  十万哥一直被大家笑谈的大皇帝是他的谥号,谥大皇帝。

  就像曹丕谥文皇帝,谥号是文,孙权的谥是大,啥意思?则天法尧曰大。

  也正是因为相对冷门,古代被称呼大皇帝的仅有两位,除了十万哥之外就是二凤之后的唐高宗李治。

  李治一开始的谥号是“天皇大帝”,一般来说多字谥中会有一个字是主谥,比如李渊谥太武皇帝,主谥武。

  李治的天皇大帝主谥跟孙权一样是大,《后唐书》中对李治的称呼就是大帝高宗或者直接称大帝。

  估计孙权一开始还是挺高兴的,大皇帝称呼后继有人啊,谁知道李治微微一笑:咱把谥号玩儿崩了不就行了?

  举例,二凤谥文,李治加谥文武圣,玄宗第一次加了个大字,第二次再加大广孝。

  于是二凤在死了一百年后,完整谥号变成了: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

  别的皇帝也都差不多,比如李治的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玄宗的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

  从唐朝之后,咱们对古代皇帝的称呼就由称谥号变成了称庙号,因为谥号实在太长了。

  另外清朝时为了避讳康熙的名字爱新觉罗玄烨,把玄宗改成了元宗。

  不过民间不认这个,左右寻思了下重新把玄宗的谥号摘出来用,称唐明皇。】

  “李治?”

  群臣瞪大双眼,随即就听到“咣啷”一声,回头看去,只见大唐的皇帝陛下太过激动自己把椅子蹬翻了。

  好在此时的李世民也身强体壮,并没有什么大碍,经过一阵着急忙慌之后,众人重新落座。

  李世民此时的表情也精彩纷呈,只觉得有一双手揪在自己心脏上,让他的眼前都有点发黑的趋势。

  此时李世民想到了很多,比如高平陵,比如司马氏,比如刚才提过的刘裕,比如玄武门……

  “皇子治……如何竟……”

  李世民艰难问了出来,但没人能回答他,甚至群臣都低眉顺眼,连眼神交换也无。

  这沉默的气氛实在不太好受,最终还是杜如晦受不了李世民那茫然哀伤的眼神,小心道:

  “大家,皇子治如今尚才一岁,而陛下的贞观大治方才开始。”

  长孙无忌最会打顺风仗,也帮腔道:“大家贞观大治尚有二十年,忧此作甚?”

  还有很充足的时间!想明白这个李世民精神总算重振少许。

  但还是问出了心底的疑惑:“乃朕之祸?”

  小小的屋里再次陷入寂静,只剩下阎立本奋笔作画的声音,刚才那光幕中出现的孙权之姿甚至英武,他要趁着没忘掉赶紧画下来。

  只是不知道这孙权为何是绘在一个框上,左上角有个神字,下方还标注了“帝力”和“驭衡”?

  杜如晦再次叹了一口气:这家没我真的要散!于是起身:

  “大家何出此言?二十年间沧海桑田,发生什么都有可能,何必如此揽责于己身?”

  “再不济,光幕或会提到,到时提早避祸便是。”

  李世民勉力点了点头,也只能如此了。

首节上一节141/38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