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透历史:从三国开始 第134节

  “此前光幕不是有称宋与那蒙古在襄樊僵持,俺还以为只是丢掉了。”

  张飞大怒:“没成想竟是主动给割让了!”‘

  “而且还拿这种腌之言来掩耳盗铃!还有利?俺这个老祖宗只想一矛连他带蒙军一块儿戳死!”

  赵云苦着脸不说话,他总觉得自己老家多半也危险的很。

  “这宋,骨头忒软!”张飞总结:

  “大哥,还得咱自己打回去才是正理!”

  ……

  独享割地之利之言也让李世民瞪大了眼睛:

  “这宋朝君臣竟俱如此厚颜?”

  李世民现在只想看看那所谓的数百字长篇大论是怎么论证的:

  “燕云俱无,那胡骑岂不是可以长驱直入中原腹地?百姓如何得安?”

  难以理解,李世民拧着眉头想了又想感觉都没法明白。

  看着大家在那儿拧着眉头沉思,侯君集选择挪过去问房杜:

  “这宋之一朝,是个如何情况?”

  魏征也在一旁悄悄支起了耳朵。

  “文风昌盛,武备松弛。”

  房玄龄给了自己的印象。

  “宋之天子不当人,忠良热血难报国。”

  杜如晦更加直言直语。

  沉思中抬起头的李世民幽幽补了一句:

  “其国祚为异族所灭,军民投海殉国,颇为壮烈。”

  那时候他看光幕还没多久,当时还以为这宋多么武烈,异族多么强悍。

  如今看来多半都是自己作的。

  魏征搞明白之后也颇为鄙夷:

  “光幕称其为三苏,可见乃是宋朝名臣。”

  “出此言还为名臣,可见其国无救秉性。”

  众人一起点头。

  割让十六州都能吹成无耻而享利,那陛下的渭水之耻岂不是能吹成一场大胜?

  但这话要是在陛下面前说出来,贞观群臣都能保证这人一定会见到陛下最可怕的那一面。

  杜如晦倒是幽幽道:

  “若是如此看来,那孙仲谋若生于宋,也许确实算得一世明君?”

  众人摇头,一时间很难想象。

  “克明之语略显夸张。”

  【曹老板对年轻的孙权多赞叹,那么他自己儿子到底怎么样?

  这里就又要请出来阴阳大师陈寿了。

  天资文藻,下笔成章,博闻强识,才艺兼该!

  这些都是好话,描述了一个多才多艺的文学青年,而非一个帝王,但这恰恰就是陈寿对于曹丕的评价。

  陈寿顺便还描述了他心目中的皇帝是什么样子的:

  旷大之度,公平之诚,迈志存道,克广德心。

  同样是十六个字,只是可惜,这两行评价之间的衔接词是“若加之”。

  这个评价就像傅玄对刘晔的评价一样,看样子是在叹息,实际上就差指着鼻子骂了。

  也就是陈寿说曹丕诗写得好,但没啥用,既不大度,又不公平,胸无大志,品行更差。

  认真地说,曹丕属于古代文人中地位最高的,皇帝里最会品鉴美食的,美食家当中最会写文的。

  而且曹丕应该还是历史上屈指可数的死于糖尿病的皇帝。

  或许因为父亲曾经夸过孙权,所以曹丕对于孙权的感情有点特殊,两人在历史上有很多礼物往来。

  比如在有确切记载的《报吴王孙权书》中,送了孙权文马,子裘一件,石蜜五斛,鲍鱼千枚。

  而孙权也很客气的回礼,送了曹丕江东的橘子,结果这东西让曹丕很倒胃口,吐槽说吃上一百个兴许有一个甜的。

  曹丕吃过很多水果,但若论值得特别一说关系重大的。

  当属甘蔗、荔枝、葡萄这三样。】

第54章 甘蔗剑圣

  “这陈寿……还是真是骂人不吐脏字。”

  张飞服气了,并且也有点动心,难怪二哥要自己读书呢,自己水平确实差了挺多。

  “孙权以其都督传世,这曹丕竟以吃传世?甚至尤胜其文采?”

  张松不解,什么东西的重要性比得过文武之道?

  “子乔有所不知。”刘备说到这里也很羡慕:

  “就如刚才那后世之大学,后世有科学之经,可借水力,增田产,明晰万物,晓知天常。”

  “而科学手段……”刘备本想说说后世那惊人景象,但只觉得太过繁琐,于是一言定之:

  “尤胜仙人手段。”

  张松不解,但看到另一边诸葛亮和庞统两人已经慎重的盯死光幕,不打算漏掉一字。

  【文艺青年曹丕留下了很多文赋,所以考据起来相对简单。

  比如《感物赋》中看到前庭种下的甘蔗,感叹其盛夏兴盛凛秋而衰,咱们人不也是一样吗?

  文写的很好,但讲道理那是因为甘蔗这种热带作物被冻死了……你要换在南方,它能给你长好几年不带停的。

  《典论》中自夸剑法,称与群臣边喝酒边吃甘蔗,兴致起来了邀战臣子,以甘蔗作剑比试剑法,三比零打爆了号称能空手入白刃的邓展,所以咱们现在还给他上了个“甘蔗剑圣”的雅号。

  而曹丕送孙权的石蜜也是来源于甘蔗,就是甘蔗熬煮暴晒之后的原始蔗糖块。

  由甘蔗制成的蔗糖可谓是工业时代的敲门砖,曹丕或许是历史上最早接触这块敲门砖的帝王。

  只可惜曹丕只研究文赋,从来没有研究过改进制糖法。

  糖有什么用?简单举例:

  二凤时有神医药王孙思邈,其所著的《千金方》就有两个方子当中将蔗糖引为主药。

  唐末时西南的商人去吐蕃做生意,会随身携带名为“碗儿糖”的粗制蔗糖来缓解高反。

  这点上倒是可以夸一下二凤,南北朝时代印度的蔗糖流入华夏,二凤登基后便派人去印度学习制糖手段,但印度人贼精,把二凤坑了。

  直到王玄策单人灭国之后,俘虏糖匠带回唐朝,贞观制糖业才有了长足的发展。百年后玄宗时鉴真东渡,带去的技术就有制糖法,小日子坐享其成。

  唐时的蔗糖基本都是红糖,明朝时还有了脱色程序,让红糖变为更加纯净的白糖。

  大名鼎鼎的《天工开物》甘嗜篇对制糖工艺进行了总结,稍有问题的就是脱色手段有了偏差。】

  天工开物!孔明强捺激动心情,急匆匆与庞统说了一声:“吾左汝右”,便埋头抄录。

  而在叙述脱色手段这里,光幕更是上图,只见左边“黄泥淋脱法”被打了个叉,右边有另一张简图标注了个“封泥法”。

  一起抄下来,孔明心中古井无波,只当自己是个无情的抄书机器。

  【嗜糖是刻在所有生物的基因里的。

  现代历史往前回溯,首先看到的就是工业革命,而它的萌芽就来自于奴隶贸易,要说奴隶贸易的起源就再简单不过:糖。

  只可惜握着甘蔗击剑的大魏文皇帝,定然无法想到,这东西不仅能用来展示剑法,还能用来扭转历史的进程。】

  “扭转历史进程……”刘备颤声,只觉得这短短几个字让他感受到了犹如山岳朝着面门倾倒下来。

  恍惚间甚至也能看到一个容貌佚丽的人手持一截甘蔗,被这座山岳压成了齑粉。

  然后刘备扫视厅内,最终目光盯上了益州三人。

  “子乔可知甘蔗?”

  张松拿起自己抄录下的话语阅览,点了点头道:

  “南中多此物,其汁水甘甜,榨汁后熬至粘稠,晾干后即为石蜜,这曹丕此伤怀之语,颇为……”

  张松说着笑了出来,益州对甘蔗并不陌生,种下去蹭蹭蹭能长个三五年,如何就入秋而死了?

  “石蜜此物,在雍凉颇为畅销。”

  糜竺对这个熟悉:

  “辽东亦求此物,其地之民严冬出门有携此物,称若遇险食之,能阻饥壮胆。”

  几乎第一时间糜竺也发挥了自己的职业本能:

  “石蜜暂且压下,光幕中的红白蔗糖只要制成,恐怕能行销天下,不输于蜀锦!”

  糜竺亦是两眼放光,只觉得若是跟着光幕走,那生意定然好做极了!

  全是没见过的新东西,而且还都是所有人都没法拒绝的新东西!

  “为今之大事,当试做此糖!”

  刘巴接口,他同样也有相当的敏感性:

  “若其甘饴之味胜石蜜十倍,则或能获利百倍!”

  孔明也终于和庞统一起抄录完,阅览了两遍后孔明沉吟良久。

  他的目光依次略过甘蔗的亩产量、多种多样的糖类、能入药能应急之用,最终停在“奴隶贸易”几个字上。

  “此方足矣保季汉百年之兴盛。”孔明说道:

  “但亦能带来番邦百年之乱局。”

  庞统若有所思,只觉得孔明又想到了他看不到的远处。

  而张飞则眨巴着眼看不明白,只能与赵云讨论看得懂的:

  “子龙,这王玄策不知是何等风采?”

  赵云沉默了一下猜测道:

  “或是驱虎吞狼……但无论如何,盛唐之武功,仅此四字便可作百年之注解。”

  ……

  “当召孙思邈入朝为陛下诊治头风与湿疾。”

首节上一节134/38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