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透历史:从三国开始 第132节

  结果公元234年正在打合肥的孙权听闻曹带军来援合肥,毫不犹豫的带兵望风而逃。

  很多人预想过的东线吴魏皇帝相争、西线诸葛司马相抗这种华丽剧情并没有上演。

  星落五丈原只能让人徒呼一句奈何。

  而诸葛武侯之死也让孙权的人生彻底翻到了下一篇章:

  老悖昏聩。】

  虽然光幕中大舅哥的处世格言很让人恨得有点牙痒痒,不过刘备同样看得很开。

  大舅哥都传笑千古了,自己还苛求什么呢?

  成都市内昭烈庙烟火袅袅,千八百年忌祀后人仍念。

  赵云仰头盯着兵制看了看,倒是很快明白过来:

  “江东此举……兵权反而成了家产,苟活方能享富贵,横死则恩宠俱消。”

  赵云甚至都能想象出来江东的小将领们打仗是个什么情形了:

  你居然敢先登夺旗这么拼命?有儿子吗?长大了吗?经历过战阵吗?会抓山越吗?

  一旦有一项没有,你就要考虑一下横死于战阵的话兵权会不会被褫夺强占。

  “原来如此!”赵云想起来那个挺招人喜欢的甘瑰,明了道:

  “难怪如今江东甘宁如此难过。”

  “孙伯符时厚待江淮老臣,孙仲谋时厚待江东豪右。”

  “结果甘兴霸时运不济,俱不得也。”

  庞统长叹一声点点头:

  “故而在公瑾帐下时甘兴霸乃是智将文武双全。”

  “而到了那濡须口之战时,被令夜袭,只剩勇武,文智再无用武之地。”

  他在周瑜帐下时与甘兴霸共事过,对于这个状若水匪但文武兼备的益州将颇有好感。

  张飞不放过任何一个嘲笑的机会:

  “就这还说曹丕不及其父万分之一……我看大舅哥亦不如其兄长十万之一。”

  庞统则是拍了拍孔明的肩膀:

  “孔明,还真是被连累了一辈子啊。”

  孔明只能默然,将一些不够君子的想法深埋心底。

  虽然还有很多半懂不懂的,但法正看完自己亲手抄录下来的文字,心中已经有所猜测:

  “孙权竟然提兵十万去围杀八百人?如此胜之不武?”

  刘备几人愣了一下对视一眼,随即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孙权浓度爆表,本来是想三人穿插着来,但写了两千字感觉笔力不行,可能还是挨个来吧。

第52章 以斗争求团结

  益州三人对于张辽的战绩反而并不是非常惊叹,因为赵云还在旁边坐着呢。

  法正倒是闹了个脸红,掩面不言。

  孔明则是想起来了光幕中“自己”对于夷陵之战的感叹唏嘘无限:

  “孝直当勤养身体,无病无灾方能成兴复之业,我这儿有一个荆州张神医给的养生方子,今后有空来与我同学便是。”

  法正大喜,拱手应下。

  【咱们前面提过,陈寿评价刘禅说他是“素丝”,身边是啥人就染啥色。

  但孙权其实也差不多,终其一生历任四位都督,君臣互相成就,因此每位都督的盖棺定论也可以看做是孙权的评价。

  在三国志中,周瑜、鲁肃、吕蒙三位都督是合一传,但陈寿评价的时候很有意思,将周瑜鲁肃放一起,吕蒙另列。

  周瑜鲁肃是“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

  毫无疑问的当世英才有没有?

  吕蒙就是“虽轻果妄杀,终於克己,岂徒武将而已?”

  翻译一下就是:总比武将要强上一些的吧?

  褒贬之意很明显,陈寿也算是老阴阳人了。

  周瑜鲁肃之才不用多赘述,一个二分天下之策,一个榻上策,论述的清楚完整明白。

  而吕蒙所献的计策是啥?他认为只要能拿下荆州“何忧於操,何赖於羽?”

  后续的计划和蓝图都没有,反正就突出一个苟着就行了。

  并且还拍孙权马屁:关羽可以乘船顺江而下打咱们,但是到现在都没打,全赖至尊圣明啊。

  这基本就属于以己度人了,同理也能看得出来,如果吕蒙关羽易地而处,吕蒙第一件要干的事儿还是顺江而下背刺盟友。

  咱们现代解放军出版的《中国历代军事战略》一书,评价吕蒙:

  读书只学得了诈谋诡略,没有学得安邦定国的雄才大略。

  而吕蒙这个鼠目寸光的操作也和咱们建国之后的印度差不多。

  故而咱们的教员感叹:我想了十天十夜,也想不通印度为什么要搞我们。

  新中国毫不犹豫捍卫尊严与领土,以七百余解放军的牺牲为代价,耗时三十二天歼灭印三个旅,另毙伤俘敌逾万。

  由此印度安生了六十年,生动诠释了教员的那句至理名言:

  “以斗争求团结则团结存,以妥协求团结则团结亡。”】

  最后这句话让庞统眼中的赞美欣赏之色简直要溢了出来,大力拍着诸葛亮的肩膀道:

  “孔明,汝应铭记在心!”

  “盟友非亲友,哪有那般妥协之理?”

  “一味忍让,名为盟友,实乃家奴!”

  孔明将此话小心抄录上,虽然不明团结之意,但终为汉文,模糊也能猜出来个意思,一时间只觉得自己又学到了,短板又少了一个。

  对这句话孔明也有自己的理解:

  “其言看似说国与国,但实际上下邻里乡间,上至番邦各国,亦为适用。”

  “就如那南中之定,在施以恩惠,如何不是此番之理?”

  庞统撇撇嘴一时间倒是有点羡慕孔明的脑子,他还真没想那么多。

  “这后世的后辈们都是铁骨好汉子,真能打!”张飞由衷赞叹。

  光幕上说到这一部分的时候换成了地图,他们能看到密密麻麻的红蓝箭头在地图上彼此撕咬。

  其中红色的箭头一往无前,击碎蓝色的行军线,并直插其腹地。

  “前后不过一个月,灭其军,直逼其都城,入其国仿若入无人之境!”

  赵云情不自禁站起,身为武将,只恨不能亲自参与到如此战役中!

  “只是不知这一旅是多少敌军?”

  张松摇头晃脑道:“鲁君子《齐史》有言,二百人为卒,二千人为旅,万人一军。”

  孔明慎重一些,道:

  “今古颇多不同,更遑论番邦,但想来应是两千人以上,万人以下。”

  “如此之战功,堪称勇烈!只是……”

  这段时间孔明也已经算过后世的开国之时,根据主公之忌辰能算出后辈当时之年份。

  但明明应是七十余年,为何说这印度仅是安生了六十余年?

  “七百多个好儿郎!”赵云轻叹,随即遗憾:

  “后世强敌环伺,如此战绩依然只能迫使对方虚与委蛇。”

  “汉唐得此功,必灭其国!”

  赵云言语铮铮,心中升起无边渴望。

  ……

  侯君集等几人还在猜测这印度是哪门子国家时,长孙无忌已经很有眼力劲的将大唐皇帝最珍爱的地图给推了过来。

  光幕之地图配上李世民的地图,再辅以文字讲解,总算明白过来。

  “今日方知世界之大!”魏征扑到了李世民的地图前面,满脸迷恋:

  “此乃真国宝也!”

  “如此广袤之土地,有邦国几何?”

  侯君集冷静一点,武将思维瞬间占据上风:

  “可有强敌?可有如这印度一般不臣贼子?”

  李世民轻松笑笑,魏征的“国宝”称呼则是让他想起来了那名为大熊猫的东西。

  不然……令剑南道献上一对大熊猫?

  嘴上则是满不在乎道:“千百年后,华夏举世皆敌,有法、德、英等等数国,无德无信,更有倭奴,屡屡侵犯。”

  侯君集沉思,而魏征则是已经看到了李世民朱笔圈起来的“倭奴”二字。

  “陛下半年前下的海船之诏,可是为讨倭奴?”

  李世民点点头,然后打算看魏征放什么闲屁。

  “陛下明武!”魏征拜下并提出谏议:

  “陛下何不水师皆改海师?东有倭奴,西有身毒,皆赖水师将士弘我大唐仁政。”

  这是魏征?李世民瞪大了眼睛。

  只听魏征继续道:

  “且陛下有如此仙机,更有千古一帝美誉,当时时自省,勤勉治政,如此方不负仙机之厚爱。”

  李世民点点头,这才对嘛。

  心中倒是有点好奇那后世的兵法书,不知道如何评判他自己?

  【孙权的晚年相对更简单一点,因为在夷陵之后已经陷入了客强主弱的窘境。

  孙权也并不是不想做事,比如欲攻夷洲和朱崖(今台湾和海南),欲跨海攻公孙渊。

  但陆逊这个大都督皆反对,最终孙权什么都做不成。

  从历史角度来看,孙权这个皇帝的窝囊程度算汉末之最。

  旧臣们仗着是有孙策孙坚的情面蹬鼻子上脸,孙权要笑脸相迎。

首节上一节132/38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