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太子,不做也罢! 第557节

  相对而言,国家的购买力肯定大于个人。

  关键是量大啊!

  而且他们急需的物资,也只有国家机器才能那么快凑齐。

  约莫一个多时辰的工夫,酒宴结束。

  众人各自散去。

  倒也算得上宾至如归。

  散去后,李承乾将普西偌等人聚在了一起,谁也不知道他们在商量什么。

  而各国使团也是三三两两的走到了一起。

  其中,吐蕃和薛延陀走得最近。

  唯独大赵王廷的顾建章显得有些形单影只。

  其实他是不愿意出使大明的,之前李承乾给他留下了太深刻的印象,不夸张的说,他有些怵李承乾。

  但如今大赵王廷的日子不好过,比邻而居的大明王廷是他们现如今最大的依仗。

  再者说,李元景也想通过此次出使,混一点儿李承乾的回礼。

  不单单是他,各国估计都有这个想法。

  大明王廷什么最出名,当然是大明的工艺。

  不管是军械还是其他的,反正这都将是一笔稳赚不赔的买卖。

  临时的使馆中,禄东赞正和薛延陀的使者相邀对饮。

  “想不到啊,短短一年,大明王廷还真就成了气候。”禄东赞端起酒杯,没来由的摇了摇头。

  薛延陀的使者也是摇头道:“若是你们之前能从南方给李承乾施加一些压力,大明不可能这么快就拿下吐谷浑的。”

  站在他们的立场上,当然不希望大明能吞并吐谷浑。

  吐谷浑如果继续占据着这片土地,充其量是一头没了牙齿的狼。

  但大明王廷不一样,那是一头入了林的猛虎。

  如果可以选择,他们当然愿意和吐谷浑做邻居。

  “是我们小瞧了李承乾。”禄东赞叹了口气,说道,“这位大唐的太子,一开始就防着我吐蕃,甚至为此暗中没少支持苏毗。

  要不是他李承乾暗中作梗,我吐蕃早就一统了。”

  他们这段时间,可没少被苏毗纠缠。

  如果不是因为苏毗,大明和吐谷浑全面开战的时候,他们一定会北上帮帮场子。

  不是说他们和大明王廷有仇,而是这才附和他们的利益。

  战争嘛,从来都是为了各种利益服务的。

  “只能说慕容伏允命数到了。”薛延陀的使者苦笑道,“或者说,李承乾的确有其乃父之风。

  可能他当初暗中支持西突厥和苏毗,就是为了牵住你我两国。

  还别说,真让他做到了。

  未来这高原,怕是不太平了啊。”

  “是啊,太平不了了。”禄东赞说道,“不说他大明还背靠大唐,就单单是吞并了吐谷浑后的大明,就已经不容小觑了,更别说西突厥如今还主动归附。

  未来的大明王廷,俨然成了大唐西征的桥头堡。

  此番我出使大明,除了恭贺大明以外,我家赞普也有交代,想问问薛延陀的意思……”

  “都一样。”没等他话说完,薛延陀的使者便点头道,“我家真珠可汗也是这个意思,未来的日子怕是不好过了。

  大唐的野心,我们都是知道的。

  此番大明彻底立足高原后,大唐怕是要把战略重心偏向这边了。

  实不相瞒,我出使之前,大唐皇帝已经给我们薛延陀下了最后通牒,要么降,要么灭。”

  说到这里,他也是忧心忡忡。

  禄东赞闻言也是一愣:“大唐如此霸道?”

  “你才知道?”薛延陀使者吐了口气,道,“中原王朝向来如此,只要他们站稳了脚跟,恨不得在每一头牛的屁股上,都戳上他们大唐的印章。

  说到底,我们这些人,在他们眼中,终究只是异族。

  所以我们要……”

  “结盟!”禄东赞重重地点了点头。

  这个道理他懂,这也是他此番出使大明的目的,“本来我们的想法是我两国、加上西突厥还有高句丽,结盟共抗大唐,结果西突厥……”

  “哼,阿史那泥孰那人,头发长见识短,居然上赶着归附李承乾。

  不过说到结盟,我倒是有一个合适的人选。”薛延陀使者说完,神秘一笑。

  禄东赞琢磨了一下,当即笑道:“你是说大赵王廷?”

  “对,就是他们。虽然这大赵王廷实力不咋地,但其身份敏感,和他们结盟,对我们而言,有百利而无一害。”

  这个是他们早就思量过的。

  李元景的确是他们可以拉拢的一个对象。

  这货和李承乾不同,李承乾背靠大唐那是必然的,但李元景既然自立王廷了,那基本上就是脱离了大唐的体系。

  和他结盟,好处多多啊。

  禄东赞点了点头,这个道理他懂:“对了,关于大唐的最后通牒,你们打算怎么处理?”

  “能怎么处理,先拖着呗。”说起这个,他也是颇为无奈。

  不过拖字诀倒是他们早就打算好的既定方针。

  “暂且拖着也行。”禄东赞说道,“大唐如今在对高句丽用兵,而大明王廷经历之前一战之后,估计也要休养一番,所以说,大唐也就是借着李承乾大胜之威,耍耍嘴皮子而已。”

  他们还是先入为主的观念,认为大明其实就是大唐西征的桥头堡。

  不过这也正常,毕竟谁能想到堂堂大唐太子,居然有自立门户的想法。

  这多多少少有点儿脑子被驴踢了的既视感。

  明明可以摆烂,躺赢天下最强大的帝国,还用得着努力?

  这就是思想不同。

  李承乾觉得,只有自己实实在在握在手里的,才是自己的。

  大唐,可以是他的,但也可能不是他的。

  既然如此,在没有百分百确定下来之前,还不如经营好自己的大明。

  说着,两人就一道去找高句丽的使者。

  当他们商量着结盟共抗大唐的时候,段纶也没闲着,他可还记得自己此番出使的主要目的,当即就再次求见李承乾。

  对于段纶,李承乾还是很客气的,得知其求见,便对众人说道:“先按照本王吩咐的去做,切记,莫要急切。

  此番大战过后,我们最主要的还是以恢复民生为本。”

  一众官员闻言,齐齐躬身施礼,等他们都走后,李承乾才传召段纶。

  不多时,段纶走了进来,都不等段纶施礼,李承乾便三步并两步走了上去,托起了正准备施礼的段纶,笑道:“这里有没外人,姑父何必如此见外,这要传回去让姑母知道了,小侄还如何敢登门?”

  段纶的妻子乃是高密公主,李二的姐姐。

  前面就说过了,长安半个朝堂都是李家的姻亲,这话是真不夸张。

  “礼不可废。”段纶笑道,但也没有再坚持。

  李承乾愿意表现得亲近一些,他当然不会拒之门外。

  “殿下这一年多,着实成长了不少啊。”

  李承乾笑了笑,说道:“出去走走吧?”

  他知道段纶来找自己干嘛,对此,他其实并不介意,或者说,他本身就有些期待。

  没办法,时代就是如此。

  如果大明没有那些世家的官员,他未来想回大唐登基,呵呵,洗洗睡吧。

  不管是谁,该妥协的时候,都要妥协的。

  这次段纶带来了这么多人,说白了,其实也是大唐那些世家对他的一种认可。

  “那就陪殿下走走。”段纶笑道,他也不急。

  李承乾肯定会欣然接受的,这一点儿,不单单他,满大唐的人都知道。

  不是李承乾缺不缺人的问题,而是李承乾但凡还有问鼎九五的心,就必须这么做。

  很快,两人在刘三等人的护持下,就出了城,来到了城外修建的那堵城墙之上:“当初,就是这堵城墙挡住了达延芒结波数万大军。”

  李承乾轻轻地拍打着城墙,说道,“当时,本王每天都会站在这城头上看着城内,姑父可能不知道,那段时间,本王没有一天睡过一个安稳觉。

  总担心某天一醒来,达延芒结波就站在了本王的床头。

  哎,这些话,以前连个说的人都没有。

  若非姑父来了,这话,本王也只能藏在心里。”

  段纶点了点头,站在这城墙之上,看着当初大战留下来的痕迹,他可以想象到这里曾经发生过怎样惨烈的大战。

  虽然李承乾已经命人将达延芒结波挖出来的壕沟给填平了,但战争的痕迹终归还是有的。

  “确实不容易。”段纶说道。

  可除了这几个字,他其实也不知道该说什么。

  或者说,他又能说什么。

  良久,段纶见李承乾还是没有开口的意思,这才说道,“殿下这也算是苦尽甘来吧,如今彻底吞并了吐谷浑,未来的大明王廷,必将大放异彩。”

  “但愿吧。”李承乾还是一副要死不活的样子,“对了,听姑父之前的意思,长安在工艺上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大唐的工艺从来就不存在什么突飞猛进。”说到这个,段纶笑道,“毕竟底蕴摆在那里?以前只是大家不重视罢了,现在重视起来,有点儿小小的进步,倒也正常。

  就在不久之前,有工匠已经完善了灌钢之法,为此,陛下甚是高兴。”

  这个李承乾也听说了,听说那个陶明宇因此还得封一伯爵。

  这已经是难得的大手笔了。

  “好事儿。”李承乾笑道,“古话说得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大明的工部最近正在着手改良直辕犁,改良完之后,比之现有的直辕犁要更加轻便,省力,能大量的节约人力和牲畜。”

  “改良直辕犁?”段纶闻之一愣,“有把握么?”

  作为工部尚书,他当然知道如果真的改良了直辕犁,对于农桑有着多么远大的影响。

  “把握自然是有的。”李承乾道,“如今已经有了初步成效,只待量产了,能在现有的直辕犁基础上,提升至少两倍的工作效率,我们暂且取名为曲辕犁。”

  “曲辕犁?提升两倍的工作效率?”段纶真的震惊了。

首节上一节557/922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