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完了,我被朱元璋盯上了 第120节

闻言,朱元璋顺着齐衡所指的方向看去。

果然。

远远看去,一片片的水稻划分整齐,如一个个方格子一般,上面插着的秧苗,绿油油的。

瞧着眼前的这一幕,朱元璋眼眸中顿时闪烁出精光。

朱元璋手中马缰一拽,整个队伍也随着他停下而停止。

朱元璋自顾自的来到旁边一处山丘高低上,朝着远处望去。

队伍后面的李善长、刘伯温,也一个个从马车上走了下来,朝着那一片片的水稻田望去。

第一百四十七章:这就是咱的恩公,咱的大将军啊!【求月票,求打赏】

可当他们的目光在看到远处那一片片的水稻田时,立马露出了不可思议的神色。

“这………”

刘伯温实在难以置信,在他的目光之中,远处竟然有着成片成片的水稻田,甚至连一些山丘,山脉上也有一片片的水稻梯田。

从他此刻所站位置的角度,刘伯温很清楚在自己眼前这一片片的水稻田,其面积有多大,范围有多广。

刘伯温急匆匆的与李善成一同跟随着朱元璋的脚步,跑到了一旁的山丘之上,想要尽可能的通过自己所站位置高度的提升而看得更远一些。

而当所有人都来到朱元璋所在的山丘之上,眺望远处时。

相比于众人站在山丘之下,所看到的景象更为壮观。

那连绵不绝的水稻田,如鬼斧神工般的汇聚在远处的大平原之上。

如果这些地面上所种的都只是小麦的话,他们还不至于如此的震惊,可如今出现的却是水稻。

他们很清楚水稻田相比小麦田的建造,所需要耗费的时间精力要多上几倍。

而且他们这一路行来所过之处皆是大平原腹地,根本没有发现任何的水源支流。

这些水稻田所需要的水源又是从何而来。

还有远处那不算太高的山上。

一片片的梯田,如天神在开垦土地一般,将陡峭的山坡一刀一刀的平劈了下去,形成如今这般梯田模样。

那些水稻田的中央,有着无数的百姓正在弯腰辛勤的劳作着。

在场众人对于水稻田并不陌生,可如此大如此宽广如此辽阔的范围和水稻田面积,他们还是第一次看到。

可如果这些还仅仅只是对他们视觉的冲击的话。

那么,那一条横跨整个平原的水渠,却是对他们世界认知上的冲击。

那一条宽广的水渠横跨东西。

其两侧还有一条条宽度较小的分流水渠。

使这数万顷的内陆土地,转化为了天然的水稻田。

并且从这些水稻田每隔一段距离便有一座农屋来看,这里的分工管理异常的清晰。

还有在这一片片水稻田的中央,似乎有一座小型的城市正矗立在那里。

此时的朱元璋站在山丘之上,瞠目结舌,尽管产粮区的建造他早就心中有数。

可文书上面那一列列的数字和文字,实在难以描绘出此刻他所看见的这一幕。

很多东西只有当你亲眼看到的时候才能感受到它所带来的震撼。

1.5万顷面积,这个数字是空洞的。

可当你亲自站在这1.5万顷面积土地的水稻田面前,才能感受到这1.5万顷的面积是有多大,才能想象到这1.5万顷面积的水稻田能够给多少的百姓带来食物。

又将解决多少人的温饱问题,使多少人摆脱饥饿。

尽管这产粮区建造在黄岗和濠州之地。

可它的作用却不仅限于此。

震惊当中的刘伯温忍不住脸上的喜悦,忙对着一旁的齐衡问道:“敢问大将军这水稻田面积一共有多大?”

齐衡轻笑着说道:“一万五千顷。”

当刘伯温听到这个准确的数字时,再也无法抑制心中的震撼。

嘴中不停念叨重复的,齐衡所说的一万五千这个数字。

瞧着往日颇为高傲的刘伯温此刻所表现出来的震撼。

一旁的朱元璋,顿时感受到了难以言喻的满足感。

这就是咱的恩公,咱的大将军啊!

有他在,这区区刘伯温又怎敢在自己的面前装腔作势,故摆姿态。

不就是嫌弃自己咱穷苦的出身,低贱的身份吗?

你们这些名满天下的名士和咱的恩公大将军比起来又如何?

就单单眼前的一片片的产粮区,又岂是你们这些酸儒穷生可以做出来的。

心中满足感爆棚的朱元璋,嘴角不自觉的微微翘起。

想着这些,朱元璋又迫不及待的对着身边的齐衡问道:“恩公,如今这产粮区年产几何?”

朱元璋的问题顿时吸引了在场所有人的目光,他们都很想从齐衡的口中得到最终的答案。

听到朱元璋的询问,齐衡转头笑着说出一个数字。

“年产四百万石水稻。”

这一次齐衡的话,让在场所有人都沉默了。

年产四百万石!

如此多的水稻产量足以满足整整一百八十多万百姓一年的消耗所需。

按照如今安丰路的总人口数,八十七万人,还不足百万!

这还是在齐衡整整三年的励精图治下才发展到的人数。

在三年前,整个安丰路的人口也不过区区四十万!

而如今单单这个产粮区,每年所生产的水稻数量便足以满足一百八十万人口的粮食消耗。

可想而知这个数字是有多么的恐怖。

这也是为什么众人在听到这个数字时,却反而突然沉默下来的原因,此时的他们已经不知该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心中的情绪。

就在众人沉默的一言不发时,齐衡却突然开口对朱元璋说道:“我知道如今这样的产量还不算太多,不过大哥放心,再有三年左右的时间,产粮区的产量便可以达到巅峰七百万石。”

而随着齐衡这话的说出,在场所有人脸上的表情已经从最初的错愕变为了苦笑。

足足四百万石的水稻产量…

这还少嘛………

而相比于刘伯温以及李善长,朱元璋和徐达却反而没有那么多心事,就只感觉心里充满了干劲儿。

“恩公,西北那边是个村子嘛?”

朱元璋指着远处水稻田中央的一处建筑群问道。

齐衡回道:“大哥,那是一个交易集市,给各地的人用来购买粮食的地方。”

听到这话的朱元璋颇感兴趣,顿时说道:“走,咱也去瞧瞧。”

说着,便招呼众人重新启程。

那处交易集市看着并没有多远,可当一行人实实在在的去走时,却足足花费了两刻钟的时间。

而当他们来到这交易集市时。

又再次被守卫的士兵索要身份凭证以及安丰路各地的户籍。

为此,齐衡也耐心的解释道:“此举是为了防止安丰路境外的商贾来这里购买粮食。”

可听到这话的朱元璋等人却有些不解了。

“恩公,既然这集市的大门大开,自然是喜迎四方。为何其它地方的人不能购买?”

齐衡笑道:“大哥,你觉得这粮食和银钱,哪个值钱?”

齐衡这个问题问的奇奇怪怪。

众人都有些疑惑。

徐达没想那么多,当即说道:“自然是银钱值钱了。”

齐衡轻笑着摇摇头。

而一旁的朱元璋也皱着眉头说道:“恩公的意思是,要看什么情况下,如果粮食短缺的情况下,自然是粮食更值钱一些。咱说的对吗?”

齐衡点头道:“正是,我们经常说什么东西值钱,什么东西不值钱,无非就是在衡量这些东西的价值,而金银这些钱财,不过是一个衡量这些东西价值的工具。”

“如今身处乱世,什么东西的价值最高?自然是粮食、兵器。”

“如果有人拿着那些没有用,不能吃也不能用的金银来大肆购买粮食,大哥你觉得会发生什么?”

听得齐衡的解释,朱元璋顺着他的思路一想便明白了。

如果真的有人拿着超越市场价格的金钱来购买这里的粮食,将整个集市当中的粮食抢购一空,那么对于安丰路而言将是一笔巨亏的买卖。

因为这些金钱对于他们而言是无法购买什么有用物资的。

并且,整个安丰路都需要为这笔金钱付出代价。

钱多了而粮食物资却没有增加,反而下降,意味着物价上涨,经济秩序崩坏。

所以目前来说,抑制境外商人购买安丰路境内的粮食才是最好的办法。

让整个安丰路形成一个小的经济闭环,而不是融入到整个元朝诸多疆域内。

外界太大,小小的安丰路还不能,也达不到主导经济走向的程度。

对于齐衡的话,朱元璋虽然不是听得那么明白,但也算是了解了一些皮毛,知道如果一旦外界的金钱融入到安丰路境内的话,可能导致境内的粮食和物价出现剧烈的波动。

听着齐衡的言论,一旁的李善长和刘伯温也开始思索起了这些道理。

金融经济对于这个时代的人来说还是太过于前卫了。

不过也算是给他们脑海中对世界认知上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

当然,齐衡也并不是真的完全拒绝了与外界的商业往来。

安丰路地域还是太小,很多物资没有那么的丰富。

那么想要满足境内所需要的一切物资,就必须要与外界进行往来。

所以齐衡也开设了一处专门用物资金银兑换的票,也就是纸币。

想要购买安丰路境内的一切物资,就必须通过官府发行的纸币进行购买。

这样一来,多少金银和物资可以兑换境内一斤重或者一石的粮食这个标准就由官府所把握。

首节上一节120/26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