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世家:从商鞅变法开始崛起 第93节

  “这便是公子和王太后如今不能见面的缘故。”

  陈野的眼睛如同一把锐利的剑,将芈八子的一切谎言都给戳破:“当初王上前往赵国为质子的时候,也不曾见到您这么的思念。”

  “去往楚国的信件一封接着一封,不知道您是在向楚王诉说如今秦国所发生的一切,还是在思念着公子芾?”

  “您既然能够忍耐住思念王上的心情,那么便一定能够忍耐住思念其余两位公子的心情!”

  “如今秦国方才换了国君,正是动荡的时候。”

  “其余六国对秦国虎视眈眈,即便是已经结盟了的赵国也不能够相信!”

  “此时将两位公子撤回来,那只会让诸国怀疑我们,怀疑秦国是否是想要发动战争!”

  “如今的秦国不能再有战争了,也不能再次动荡了!”

  “国人承受不起,秦国也承受不起。”

  “还望太后为秦国大局着想,打消这个念头吧!”

  一番话说的芈八子坐在那里一动不动。

  陈野的话语看似嗦,其实内容很简单。

  总结起来也就是几个字。

  让你儿子回来?做梦!

  芈八子反应过来之后,被气的几乎坐不住了,浑身颤抖的看向陈野,她咬着牙,胸口不断的起伏着:“安国君!”

  她依旧保持着最后一丝理智。

  “安国君当真要与哀家撕破脸皮么?”

  陈野微微一笑,看向芈八子:“你我之间,从来就没有脸皮之说!”

  “老夫受先王及孝公之托,看顾秦国,无论是任何人都休想做出不利于秦国的事情!”

  “若有人想要使秦国陷入危险之中,那么便先踩着老夫的身体!”

  他站起来,看着坐在那里的芈八子:“老臣尚且有要事要处理,便不多留了。”

  “臣告退。”

  说完后行礼,而后扭头就走。

  芈八子在他的身后,脸都气的青紫了,但却对陈野没有丝毫的办法。

  因为她隐约听嬴驷身边的某个内侍说过,嬴驷留下了一道对付她的诏书!在没有弄清楚这诏书是什么内容的时候,她绝对不能轻举妄动!

  陈野在宫中与芈八子的谈论并没有隐藏着,所以在他进宫再离宫的消息传出后,许多人都在暗中打听。

  想知道陈野与王太后谈论了什么内容。

  而紧接着,宫中便有消息传出,陈野走后王太后连续摔了十几个酒爵,甚至勃然大怒。

  昭襄王元年的四月份,陈野触怒王太后,但秦王嬴稷却没有任何的惩戒。

  或者说,并不是没有任何的惩戒,而是还加封了陈氏的第三代嫡长子“陈昭”,授爵第五等,这并不算是什么太大的爵位,象征意义比实际意义大得多。

  这表明的是秦王的态度。

  秦王嬴稷在自己的亲生母亲王太后与陈氏之间,选择了陈氏,并且是毫不在意的、没有犹豫的选择了陈氏.

  这让天下人都有些惊叹。

  苏秦府邸

  张仪咂舌称赞:“陈氏之宠,已然三代矣!”

  是啊!陈氏受到秦王的宠爱已经三代了!

  秦孝公时期的陈氏便已经是朝堂之上的伟大存在,但那个时候尚且没有这么的难以撼动,毕竟那个时候有商鞅在,商鞅才是最难以撼动的人。

  惠文王时期陈氏已然是不可撼动的存在了。

  而到了昭襄王时期

  陈氏的那位已然为两朝之相了!

  司寇的位置更是被陈氏把控了整整三代人,从陈野到陈慎再到陈昭.

  秦国自商鞅变法后,司寇的位置被陈氏掌控了几十年的时间。

  两人对视一眼,都是看到了对方眼睛中的不可思议,而如今的陈氏家主陈野,甚至连王太后都撼动不了么?

  有些恐怖了。

  但他们并不在意,说到底,苏秦和张仪只是为了名利而来。

  如今的陈野并不经常管事,就算是出现也经常不发一言,这样的人难道不比上来一个真正把持朝政的人好么?

  陈野触怒王太后的消息传出后,更多的消息传了出来。

  人们都知道了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而陈野又是如何触怒王太后的。

  在知道了陈野是因为替秦国着想,拒绝将“公子芾”“公子悝”召回国才惹得王太后大怒的时候,秦国内的流言瞬间就消散了

  安国君乃是为了秦国啊!

  他们这些受到利益的人,如何能够指责为他们争取利益的人呢?

  昭襄王元年,便在这样的风风雨雨中过去了。

  “昭襄王元年,上初即位,王太后欲使二子归。安国君入宫,晓之理,言:为国计,公子不可归国。望太后三思。后大怒曰:“秦乃尔之国耶?”“王乃吾子!”,怒而斥之。安国君悲痛言:“若公子归国,则六国动荡,秦将不国矣”。后嗤笑言:“国之将亡,于我妇人何干?”安国君无法,再拒之。后因而恶之,多有责难。《秦书安国君列传》{1}”

  “注1:商传{2}著”

  “注2:商传:(前225-前155)秦末汉初官渡人,传为故商君之七代嫡长孙,安国公陈居{3}弟子。汉高祖十年(公元前197)受命修秦书,至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年)成。”

  “注3:陈居:(前245-前165)秦末汉初官渡人,居为故秦安国君之六代嫡长孙。始皇帝元年(公元前221年)-始皇二十年(公元前211年)位列三公,始皇再封为“安国公”。汉高祖元年,再请之,为丞相,居三辞之,言既为秦相,何为汉相?不敢妄称。后居之子彼出仕为相。”

  “一行字迹潦草的批注,位于泛黄的纸张下方。”

  “商传之大父传为被宣太后所害。因此,此事真假不知,或为传春秋笔法所致。”

第123章 引蛇出洞

  当时间进入到了昭襄王二年的时候,秦国内的争斗就更加明显了。

  当然,也更加的晦涩了。

  这是一种虽然看似矛盾,但却并不怎么矛盾的事情。

  既:所有人都知道王太后与安国君不合,但没有人能够明确的看到安国君与王太后之间的斗争。

  即便是在秦国的朝堂上也是一样。

  嬴稷如同一个木偶一样,端坐在朝堂之上看着下方的人争吵、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或者把提出问题的人给解决掉。

  而陈野也是一如既往的在朝堂上摸鱼。

  他不想理会朝堂上的争斗,纵使那些人觉着朝堂上的争斗很多是他和宣太后的斗争.

  但陈野真的只想摊手表示冤枉。

  他真的很冤枉。

  朝堂上与芈八子争斗的人并不是陈野,更不是陈氏,而是以朝廷利益集团为代表的几个辅国之臣。

  其中甚至不包括陈瞻、陈慎,甚至也不包括陈昭。

  陈昭最经常做的事情也就是陪着嬴稷读读书,然后处理一下案子而已。

  陈氏的几个人好像是脱离了这个朝堂一样。

  这也是陈野最开始就想要达成的事情,只是一直未曾能够达成。

  昭襄王二年的春天默默地来临,春耕的事情再次被提及,经过咸阳学宫的一些教导,新进入朝堂的人开始关注“民生”与“实事”,他们开始厌恶朝堂上的争斗,并且以此为耻。

  在咸阳学宫上一届的学长,如今已经位列一千石的大员“李源”的带领下,这些人以无可奈何的形势组成了“学宫派”。

  当然了,朝堂上的那些人或许更加喜欢叫他们“实干派”。

  这个词出自陈野对这些人的评价。

  在某次朝堂上的争斗中,这些人因为想要处理一件非常急迫的事某个郡县发生了蝗灾,但朝堂上那些人继续因为一些细微的小事而争斗。

  这些人爆发了。

  其中有一个愣头青不知道怎么想的,直接走到了正在打瞌睡的陈野面前,将陈野唤醒,并且诉说了如今朝堂之上的种种弊端,并且汇报起来了河东蝗灾的事情。

  而清醒过来了的陈野因此暴怒。

  不管是楚系、陈系、法家、儒家、墨家、还是纵横家,甚至是主持这一次朝会的苏秦都被暴怒的陈野一顿臭骂。

  这位老先生甚至不知道从哪来拿出来了一根变长的铁尺,一尺摔在了那几个带头因为琐事吵架不休,以至于影响了重要事情的人脸上。

  打人不打脸,自古以来就有这样子的说法。

  但这次暴怒之下的陈野显然没有顾及这样子的道理,那几位带头的人脸上顶着尺子印记开了几天的朝会,见了几天的同僚。

  无论什么人见到他们,都会下意识的问这个尺子印记的事情。

  这让他们丢尽了脸面。

  但他们却无可奈何,谁让这位第一是总览一切朝政,见他如见王的大佬呢?

  而暴怒之后的陈野则是对“学宫派”进行了夸赞。

  其中有一句让所有人都觉着十分动然。

  “觉民生之艰难,于是实干之,比之某些奸佞强上百倍。”

  于是,“实干派”的名字就这样子传了出去。

  这些人有两个显著的特征,其中一个容易模仿,那就是咸阳学宫学子们统一的青衫,另外一个则是他们独特的气质。

  一群人只要遇到问题就会帮助国人解决。

  济民生之所急。

  这是不容易模仿的,常人也不容易做到,而若是能够模仿到了七八成的人,也一定是这样子做的人。

  那就不叫做模仿了。

  “实干派”没有加入的壁垒,甚至没有一个统一的领袖,更像是一个小小的团体,大家汇聚在一起,一同为国人的发展而奋斗着。

  这样子的理念很快的吸引了不少人。

  其中墨家的人是最喜欢这种理念的,他们中陆陆续续的有不少人加入了“实干派”这个派别之中,也因此不再害怕其余派系的压迫,能够安心的为国民、为黔首而研究一些有利的东西。

  渐渐的,当墨家当代矩子察觉这件事情的时候,墨家在咸阳城的弟子中,有七八成都已经加入了“实干派”中。

  而当墨家当代矩子了解了“实干派”的理念之后,不顾一些人的劝阻,带着全部的墨家弟子加入了其中。

  不只是墨家,儒家、纵横家、名家、等等,一些有志之士纷纷加入其中。

  “实干派”迅速成长为了仅次于“楚系”“陈氏”“朝堂派”的强大势力,甚至隐隐约约可以跟他们相提并论。

  这是陈野所没有预料到的。

  安国君府

首节上一节93/10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