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世家:从商鞅变法开始崛起 第34节

  “只是不知道周游秦国之后,看到如今的秦律作何感想,是否有可能留下?”

  陈野微微摇头:“可能性不大。”

  他看着其实内心有些雀跃,想要儒家留下的秦孝公说道:“君上,孟轲此人讲究的是【君舟民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而如今的秦国之所以强大到能够打败三国联盟,用的却是【悍民之策】,与孟轲的主张是完全背离的。”

  “更何况,孟轲以及儒家么”

  陈野呵呵一笑。

  儒家为什么在战国时期没有得到任何一个国家的重用?

  哦,除了孔子出身的鲁国。

  但当孔子去世之后,即便是鲁国也没有继续任用儒家的人。

  因为他们的思想不适合这个时代,不适合这个战乱的时代,他们的主张适合一个和平的盛世,而非动荡的春秋战国时期。

  陈野话语里面的未尽之意秦孝公瞬间便听出来了,无奈的扶额叹气:“寡人知道了,寡人知道了。”

  “那便让孟轲随便看吧,看完也就走了。”

  “希望天下贤才能够多看看秦国吧,如今秦国的势力强悍,中原国度能够提供的,难道我秦国提供不了么?”

  陈野、商鞅对视一眼,而后耸了耸肩膀。

  身为君主也好,身为这个国家的一份子也好,对于其他人看不上秦国这件事情他们心里还是有火气的。

  毕竟,自己的东西,只能自己嫌弃。

  别人若是嫌弃了,就会觉着心中愤怒。

  风卷旗帜,咧咧作响。

  高高的祭坛之上,秦孝公、韩昭侯、赵成候、魏惠王、齐威王、宋剔成君、卫成候等人站在高台之上,祭祀的礼仪按照原本的礼仪而进行着。

  一缕青烟缓缓冲上天际,这代表着盟会的成功举行。

  台下的士卒们站在那里,老秦士兵们明显比其他国家的士兵显得更加精神,他们方才打完一场战争,并且获得了胜利,身上的气势几乎是冲破云霄。

  齐威王等人看着下方的士卒心中也是有些心惊胆战。

  秦国竟然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发展到了这种程度么?

  这着实令人心惊胆战、

  他与一旁的魏惠王对视一眼,心中都暗自下了决定,看来之前的计划要提前施行了。

  必须要限制秦国!

  秦国绝对不可以继续这样子发展下去。

  至于怎么限制?

  这需要慢慢的考虑。

  而秦孝公似乎没有感受到周围气氛的古怪一样,转过身,望着众人,只是低声笑着:“诸君可安好啊?”

  这是嘲讽,也是问候。

  魏惠王强撑着脸上的笑容,看向秦孝公:“不如秦君安好啊。”

  他的声音中带着些许蛊惑之意:“如今我等共尊秦君,秦国实力之强悍已然超越了中原诸多国度。”

  “本王也是心悦诚服。”

  魏惠王像是精心在为秦孝公打算一样:“秦君准备何时称王啊?”

  这句话一下子问到了众人的心里。

  韩昭侯、赵成候悄然看了一眼站在那里的秦孝公,心中则是想着,若是秦孝公此时称王,他们是否可以一同称王?

  借着盟会的势力,大家互相承认。

  秦孝公微微摇头后站在那里,声音中似乎带着恭敬,但任谁都能够听出来那恭敬声音中的敷衍。

  “称王?”

  “寡人如何会行如此僭越之举?”

  他说到这里,突然看了一眼齐威王、魏惠王,有些抱歉的说道:“说错了,说错了。”

  之后像是随意找了个借口说道:“秦国无论是疆域也好,还是实力也罢,都不足以称王,今日盟会,更不是为了称霸。”

  四国之间的和谈盟约早就在盟会举行之前就已经商议好了,在盟会开始的时候已然化作青烟飘到空中。

  秦孝公十分谦逊的说道:“秦国没有称霸的野心,更没有称霸的能力。”

  “此次战争之所以能够胜利,不过是因为是护国的正义之战罢了。”

  “士卒奋不顾身、民众团结一心,护卫疆土。”

  “如此,何能称霸呢?”

第54章 嫡子

  秦孝公的一番话说的是诚挚无比,但在场的所有人没有一个相信的,也没有任何一个听进去了。

  齐威王更是转身不经意间翻了个白眼。

  秦孝公说的比唱的还好听,什么没有称霸的野心和实力,什么没有称王的野心,不过是现在还想慢慢发展,且舍不得那个名声罢了。

  毕竟秦国蛮夷之地的名声也不是第一天传出来了。

  且秦国地处偏僻,人不杰地不灵,哪怕是现在国内的大才商鞅也好、陈野也好,都不是秦国本国人。

  他们当然更加珍惜自己的名声,想要借助名声招揽人才了。

  魏惠王笑了笑,似乎没有听出来秦孝公话里面的嘲讽,因为他只看到了秦孝公那隐藏在眼睛深处的一抹不甘心。

  有哪一个国君不愿意称王呢?

  几乎没有,不过都是克制这两个字罢了。

  他微笑着说道:“原来如此,竟是本王误会了秦君。”

  魏惠王感慨的笑着,大声称赞秦孝公:“但秦君有一言说错了,秦国怎么没有那个称霸、称王的实力呢?”

  “我韩赵魏三国盟军加在一起,都已经不是秦国的对手,并且被秦国打败了。”

  “秦君如此谦逊,实在是令本王汗颜。”

  秦孝公并不接招依旧谦逊的说道:“不过是运气,兼之上天庇佑正义的护国之战罢了。”

  “若再来一次,输赢未必可知。”

  齐威王此时出来打了圆场,脸上带着平和之意:“好了好了,什么战争不战争的?你我都是周的臣子,都是为了天下的安定、为了邦周的稳固罢了。”

  卫成侯、宋剔成君、韩昭侯、赵成候等人也纷纷点头。

  盟会还在继续,而盟会中所发生的一切,也随着人们的口口相传而传遍了天下各地。

  在盟会结束的两个月后,一个寒冷的冬天,秦孝公的谦逊以及秦国的强大就传出去了名声,天下的贤才们也开始关注到了这个蛮夷的、偏僻的国家。

  孟轲在经过了长达一年的路途后,终于抵达了秦国。

  而在进入到秦国的十天后,孟轲带着自己的弟子离开了秦国,而这一次的离开却没有与原本的轨迹一样,让【儒不入秦】这个潜规则成为【规则】。

  道路上。

  孟轲坐在车辇上,他的弟子为其驾车,脸上带着困惑。

  “老师,为何不留在秦国?”

  孟轲微微摇头,神色中带着些悲哀:“秦国虽然传出了仁义的名声,但其对待民众却是以严刑峻法苛责,然而民众愚昧,竟觉着此等的治理乃是为他们好的办法。”

  “商鞅已然在秦国进行变法,秦国这一片土地已经不再适合儒家的生存了。”

  虽然商鞅经过了陈野的提醒后,将秦律稍微修改,没有那么的严苛,甚至也取消了普通罪名的【连坐】,但在孟轲的眼睛中,这样子的法律依旧严苛。

  那弟子再次开口问道:“那老师为何不坚定留下【儒不入秦】的传统呢?”

  孟轲微微摇头:“秦国虽然不适合我,但不一定不适合你们。”

  他一眼看出了秦律的改变:“我曾听闻的秦律,与如今的秦律不同,经过我的询问,附近的国民曾经说过,秦律在如今的陈君建议下曾经修改过。”

  “原本的秦律更加注重以严刑峻法使臣民慑服,从而使民众对国君畏惧。”

  “如今的秦律倒是没有了这种苛责,多了几分宽容,但却依旧是法家的路子。”

  说到这里,孟轲略微有些犹豫的说道:“只是,不知为何总感觉从一部分的秦律中,看出了儒家、名家、纵横家、甚至是墨家的影子。”

  “这倒是奇怪了。”

  那弟子看着自己的老师陷入了沉默的思考,也默然不语,而后挥动手中的鞭子。

  车马在路上缓缓而行,身后荡漾起来了一阵阵的尘埃。

  栎阳城。

  秦宫

  听闻孟轲来了秦国,呆了十日便离开了后,秦孝公的神色有些阴沉,但终究没有说什么。

  一个国家有不同的主张,对于一个尚未强大起来的国家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

  或许秦国就应该任用法家之才!

  如此安慰自己,秦孝公觉着自己的心里舒服多了。

  时光匆匆如水而去,一年一年的光阴在变法与天下大势的更改中过去了。

  在平阳盟会结束后的第二年,陈野与秦孝公的女儿攸宁公主成婚,并且在四个月后,攸宁公主便有了身孕。

  司寇府中

  有了身孕的攸宁公主神色更显的温和了,她看着坐在院落中看着书本的陈野,不知为何就温和的笑了出来。

  起初的时候,攸宁公主虽然听说过陈野的名声,但却对其并没有什么好感。

  流言中的陈野似乎是一个不近人情的、大公无私的人,攸宁公主总觉着这样的人会十分冷漠,日后的生活也定然不会举案齐眉。

  可这成婚后将近半年的时间内,却足够攸宁公主看到陈野的真实性格了。

  这是一个内里温和的真君子,一点都不如他的那位老师一样,是一个法家的糟老头子。

  攸宁手中拿着一件袍子,走到了院落中,为陈野披在了身上。

  “夫君,天气转寒了,在院落中看书时候,且记得加衣。”

  陈野笑了笑,另外一只空闲的手握住了攸宁公主的手:“好,你如今已然有了身孕,万事都要小心。”

  攸宁微微点头,神色中带着些属于少女的羞怯。

  孝公十年,冬。

  司寇府

  陈野站在府外,听着屋内不断的传来女子声嘶力竭的声音以及稳婆尚冷静的声音,有些焦虑。

  这是他的长子,也是嫡长子。

首节上一节34/10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