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的老板朱元璋 第192节

第266章 走马观花的换

  薛祥沉默了良久,最终只能无奈的长叹一声:“哎,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吧!”

  即便是他身居朝堂多年,也想不出个万全之策来,自古伴君如伴虎,而且像李伟这样才能出众的人,连拒绝都不行,也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走了,保重!”薛祥拱了下手,转身离去。

  李伟在身后喊道:“老大人也要保重,说不定哪天我还会去看你呢!”

  薛祥呵呵一笑,萧洒的挥了挥手,似的挥掉了过去的一切烦忧。

  李伟伫立许久,等到薛祥的背影彻底消失,才微微叹了口气,转身回城。

  薛祥走了,他的心情也不禁有些失落,一路上想了很多。

  今天跟薛祥交谈一番,让他想通了一些事情,像之前赐宴上蓝玉闹事,朱元璋却迟迟未曾出现,这说不准也是他的算计,目的就是让自己跟勋贵形成对立。

  之前胡惟庸的事朱元璋就坑过他一次了,再来一次也很正常,只是意外的是因为李善长的一句话,连累到了无辜的乐女徐瑶。

  但是细想起来,当时他和蓝玉都受了罚,完全没必要再多此一举才是。

  李伟皱眉回忆了一下,想起当时徐瑶似乎想要说什么,他情绪激动也没注意,接着朱元璋就立即下令让人将他拖了下去。

  “难道徐瑶知道什么秘密想要告诉我,朱元璋是杀人灭口?”李伟心中自语道。

  只是他想来想去,也想不出徐瑶一个乐女能知道什么大秘密,值得朱元璋亲自下令灭口的。

  苦思无果,他也只能将这事先搁置一边,加快脚步回了城。

  ……

  奉天殿。

  在处理完了日常政务之后,群臣大多数都回各自衙门办公了,只留下了少数重臣、勋贵以及部分御史参与午朝。

  在休息用膳过后,朱元璋再次登上御座,众臣简单行礼,便开始正式议事。

  “今天让众位留下,就是议一议吏、礼、工三部尚书的人选,阮等人年老致仕,但朝中政务不可耽误,你们有什么建议,就说说吧,今天就把人选定下来。”

  朱元璋轻声开口道。

  群臣闻言,顿时精神一振,决战的时刻到了,他们必须得全力以赴!

  “陛下,尚书之职事关重大,臣以为,当择资历丰富,老成持重者接任,方可保各部事务有序,杜泽、刘中质和赵俊三人在各部皆供职多年,当可委以重任。”

  张宗艺出班奏道,说完又暗中瞥向勋贵里面的蓝玉、曹兴、张温等人,蓝玉等人也以眼神回应。

  之前他和赵俊打着李善长的名号去拜访这些人,这些人果然很给面子,尤其是蓝玉,更是许诺会鼎力相助,除了他与李伟的旧怨,李善长的面子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至于李善长自己,在得知张宗艺等人的作为后,却并没有丝毫表示,也不知他是默认了,还是装傻当作不知情。

  张宗艺的话说完后,朱元璋面无表情的看了看他,不置可否,等着其他人说话。

  赵本作为张宗艺的老搭档,见此便跟着出班奏道:“陛下,张大人此言稳妥,臣附议!”

  “臣也附议!”

  唐铎和其他几人也纷纷出班赞同道。

  茹太素站在朝班之中,内心犹疑不定,不知该不该出来反对,帮李伟他们几个说几句。

  此刻在朝堂上的都是各衙门的坐堂官,六部之中的尚书走了三个,其他各衙门跟李伟又没什么关系,仅有他一个户部尚书是“李党”成员,他要是不说话,那就只能任凭张宗艺、赵本等人做主了。

  迟疑了许久,茹太素还是无奈的叹了口气,站出来道:“陛下,臣以为不妥,朝廷用人,也不能光看资历,如工部李伟李大人,虽入朝时日尚短,但是功绩斐然,远非供事多年的赵俊能比,至于杜泽、刘中质二人,他们升任侍郎还不到一年,说他们资历丰富未免有些言过其实了。”

  茹太素说完,张宗艺几人立即向他投来愤怒的目光,心中痛骂“李党奸佞”。

  这几年朱元璋屠刀舞得飞起,朝中各部重臣走马观花似的换,就连六部尚书这种要职,也是少有干够一年的,尤其是吏部和户部,更是一年换好几个,直到现在也没稳下来。

  张宗艺刚才提的这三个人,除了赵俊确实在侍郎的位子上干了不短的时间,其他两人也是刚升上来,张宗艺说这两人供事多年也没错,只是他们以前都是各部的小官而已。

  “哼,李伟虽有功绩,但他年纪轻轻,行事莽撞,做起事来更是不守规矩,朝廷岂能让这种人担些重任?茹尚书,你不要因为自己受人恩惠,就徇私胡言!”

  张宗艺冷哼一声道。

  茹太素顿时脸色涨红,高声强调道:“我只是实话实说,绝无徇私之意!陛下,李伟做的那些事您是知道的,像督造火枪火炮、改善方法提升工部做事效率,还有创建了掌行司印制新钞,稳住了宝钞的同时也为朝廷解决了度支所需,这些哪一件不是功在社稷的大事?李伟绝对有资格当这个尚书!”

  朱元璋闻言也是轻轻点头:“嗯,李伟确有才能,而且薛祥致仕时,也是向咱举荐的他。”

  张宗艺一惊,连忙开口道:“陛下,李伟虽有才能,但还是太年轻了些,还是让他再磨砺几年才是!”

  朱元璋眼神微眯,将目光扫向勋贵之中,轻声道:

  “你们觉得呢?”

  这些勋贵虽然大多都是在五军都督府挂职,但是除了军务,他们也有参与政事的权力,虽然无实职,但也有资格进言献策,以及举荐人才等。

  此刻既然朱元璋问了,众武将自然可以畅所欲言。

  如今徐达出镇北平,傅友德征云南未归,站在勋贵前列的也就剩冯胜与汤和两个国公了。

  汤和本事不如徐达,但是论到忠心他却犹有胜之,刚才朱元璋已经表明了态度,他当然不会有二话,立刻出言赞同道:“臣觉得李伟这小子可以,让他当工部尚书挺好!”

  朱元璋微微颔首,对此并不意外,然后又将目光看向冯胜。

  冯胜虽然不似汤和这么会拍马,但也跟着恭声说道:“全凭陛下做主!”

  两位大佬出言赞同,按理来说其他的小辈武将跟着附和两句就行了,然而今天却不一样。

  在张宗艺等人焦急的眼神注视下,蓝玉率先出声反对:“陛下,李伟此前曾有多次不法,殴打下属、煽动工匠作乱,擅权之事不胜枚举,此人实在不适合委以重任!”

  “哦,是吗?那你觉得谁适合啊?”朱元璋淡淡的瞥了他一眼问道。

  “当然是赵侍郎,赵侍郎身居要职多年,兢兢业业从无疏忽,正该委以重任。”

  “你还挺了解他的嘛?”

  蓝玉心中一凛,知道自己说多了,又赶紧改口道:“臣也只是略有耳闻。”

  朱元璋轻笑一声,也没有追究,而是继续向其他人询问。

  张宗艺四处走动,以亲卫和检校的无孔不入,他自然不会不知,他今天倒要看看,张宗艺和赵俊煽动了哪几个武将帮他们说话。

  众勋贵三三两两的答话,曹兴张温等几人依照先前的约定,跟着蓝玉附和了几句,不过态度明显不如蓝玉这么积极,其他人则多是像冯胜一样,一句但凭陛下做主敷衍过去。

  众人表达完了各自的意见,都将目光落在了朱元璋身上,等着他作出圣裁。

  朱元璋环视众人,突然叫道:“余!”

  众臣之中,没什么存在感的通政使余突然被叫到名字,愣了一下才反应过来,慌忙出班行礼:“臣在。”

  “着你即日起调任吏部尚书,你要尽心用事,莫要辜负咱的期望!”朱元璋朗声说道。

  余闻言,呼吸都是一滞,过了片刻才反应过来,他这是升官了!还是一下子升到了天官!

  “臣臣……谢主隆恩,臣定会竭尽所能,管好吏部政务,决不负陛下所望!”余激动的语无伦次,慌忙下拜谢恩。

  张宗艺和蓝玉等人皆是惊诧不已,茹太素也露出错愕之色,朱元璋既没有张宗艺推荐的人,也没有李伟指教过的高敬,而是选择了没什么存在感的余,实在是太令人意外了!

  余恭敬谢恩,志得意满的退回了朝班之中,成了这场争论的意外赢家。

  “另外,礼部就定高信吧,工部的容后再议!”

  朱元璋说一不二,虽然嘴上说着听取众人的意见,但是做的决定却是谁的也不听,除了一个礼部的高信算是偏向了李伟,其他的一个任命了个令所有人没想到的余,另一个直接推迟再议。

  张宗艺等人心中虽然不满,但好在陛下也没全用李党奸佞,李伟自己也没能升任成功,总得来说,他们好歹算是没有白费功夫。

  “陛下圣明,臣等遵旨!”

  众人行礼接旨,这件事暂时告一段落。

  然而高居御座上的朱元璋却是心中冷笑,这些事其实他早有安排,正如薛祥所言,他要做的事没人能阻止,李伟升任工部尚书是必然的!

第267章 是他是他就是他

  朝会结束,群臣相继散去。

  宫门外,张宗艺和赵本等人结伴而行,看到势单力孤的茹太素,不由冷笑嘲讽两句“李党奸佞”。

  茹太素脸皮抽搐,心知这个标签是怎么都摘不掉了,只能黑着个脸匆匆离开给李伟报信去了。

  工部衙门,正堂空了,李伟和赵俊依旧各司其职,互不来往。

  茹太素进门后直奔李伟所在的屋子,李伟见他进门就出口调笑道:“呦,什么飓风把茹大人您给吹过来了?”

  一般情况下都是他有事去找茹太素,今天这老头主动来找他,倒是少见。

  茹太素也不客气,直接找了张椅子坐了下来,黑着个脸道:

  “哼,你还笑得出来?你的尚书位子泡汤了,陛下有意升你为工部尚书,但张宗艺不知怎么说动了蓝玉、曹兴那些勋贵帮忙说话,硬是给拦了下来!”

  李伟闻言怔了下,随即又无所谓道:“拦下就拦下了呗,我对升官不感兴趣。”

  茹太素顿时一滞,对他这无所谓的态度有些惊讶。

  要知道这可是文官实职的顶峰位置,就连自诩淡薄名利的他都因户部尚书的位子被李伟拉下了水,而李伟自己却能对此却能如此淡然,这不禁令他心生钦佩。

  “哎,其实陛下也没说不给你升,只是这么多人阻拦暂时搁置了下来而已,我觉得你还是有机会的。”茹太素语气稍缓,轻叹道。

  李伟轻笑了一下,他是真的不怎么关心这事,一是真心对升官不感兴二是他相信薛祥说的那些话,朱元璋想做的事别人拦不住,这尚书位置估计最终还是会落到自己身上。

  正在两人一个云淡风轻一个愁眉不展的时候,陈敬和高信也相继匆匆而来。

  “见过李大人,茹大人!”

  两人进门拱手一礼,李伟和茹太素也点头回应。

  “茹大人,朝议结果如何?”

  陈敬心急的问道。

  他们两人虽然都是正三品侍郎,论品级甚至高于某些衙门的堂官,但是在一些朝政要务上,一部堂官的话语权却要高于他们,就像这次,余这个通政使跟他们一样都是正三品,但余就被留下参与议事而他们却只能在自己衙门等信。

  茹太素看了他们一眼,明白他们此时的心情,也没有卖关子,直接将朝议结果说了出来:

  “陛下有旨,命通政使余调任吏部尚书,高大人就任礼部尚书,工部尚书人选搁置再议。”

  茹太素话音落下,陈敬和高信两人皆是惊疑,随即脸色各异。

  陈敬脸色一沉,大失所望,而高信则是面露狂喜。

  “哈哈,陛下英明啊,哦,当然也要多谢李大人的提点!”

  高信忍不住笑出了声,同时也没忘了拱手向李伟道了声谢,不过他虽然表面上依旧恭敬,但明显没了之前的谄媚之色。

  如今他升任尚书,而李伟依旧是个侍郎,身份地位变了,态度自然也不一样了。

  “怎么会这样?不应该啊!”

  陈敬脸色难看的抱怨道,看向李伟的目光也隐含埋怨,他觉得就是李伟在此事上不积极,才导致的这个结果。

  李伟将他们的表情看在眼里,心中不由微微一叹,墙头草就是墙头草,不能指望他们能有多么忠心,他们得了利也不会真心感激,而没得利的,反倒是会心生埋怨。

  此时他突然有些感谢朱元璋的这种安排,让他有机会轻易看清了这些墙头草的真面目。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李伟长吸了口气,悠悠的出声,将薛祥的这句话转赠给了他们。

  陈敬和高信两人不禁一愣,微微有些尴尬。

  而茹太素却是再次诧异的看了李伟一眼,不禁对他刮目相看。心道这位李大人除了嘴巴贱了点,倒也没有他以前想的那般不堪!

首节上一节192/20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