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开局误认吕布为岳父 第183节

再譬如说,现在最稀缺的战马,笮融还没回来,整个徐州满打满算把张辽那五百匹战马都算上,也不超过两千骑,怎么打呀?

至于说其他的军械问题不算太大,就是铠甲比较紧缺,运点铁矿过来,这合情合理吧?

然后老岳父就明白原来谈判是要这么谈的,很多事情虽然辛毗没法做主,但吕布心里也清楚,如今的袁谭可是砧板上的肉,想怎么切就怎么切。

粮草供应到战争结束,战马三千匹,铁矿两万石.谈到最后,吕布赫然发现,林墨的要价都超过当初他准备用文丑加一万多战俘的预期了,心也太黑了呀。

最后,辛毗趴在垫子上,沉声道:“兰陵侯的要求有点高了,现在青州一隅之地,只怕未必能供应的起,但我回去后会与家兄一并说服袁谭的,放心吧。”

这算是.答应了?

吕布有些不敢想,我的老天,战争还没开打呢,我这实力就先暴涨一波?

可惜的是辛毗没办法拍板啊,这一切是不是画的饼还是个未知数。

“允文,你要价有点狠了,我担心袁谭未必能接受。”走出偏厅后,吕布有些无奈的吐槽。

“放心吧岳丈大人,袁尚的刀都快架到袁谭的脖子上了,由不得他不答应。”

林墨笑了笑,扭头看了一眼偏厅,“更何况,这个时候要价高才合理,袁谭才会更相信我们只是想打秋风,而不是对北国起意。”

吕布转而一想,好像也对,自己又不是什么大善人,袁谭也不会蠢到以为吕奉先是什么易与之人,要价越高,他反而越心安。

“哈哈哈,还是你把人心琢磨的够透彻。”吕布放松的伸了个懒腰,心里头对于中原大战的不平终于弥补上了。

不是允文不想要,一切的交易都在暗中标好的价码,这一出大戏唱的属实是漂亮。

“对了,我们到时候去多少人合适?”这个问题吕布是有些头疼的。

中原大战后,除去广陵、庐江驻军,能动的部队只有四万多人了,虽然最近招募了一批壮丁,加一起也不过六万众,而且新兵太多,战力也没上来。

如果袁绍没死,他敢大摇大摆的带他四五万人上青州,因为曹操会有所忌惮。

同样的问题,袁绍不死,自己也没机会北上而曹操也会因为袁绍的死,对北国生出觊觎心思,到了那步田地,什么曹吕联盟,早就不复存在了。

可如果去少了,袁谭又会不会相信自己呢。

这里头,有两难。

“两万人,不过我们都得北上。”

“两万人?少了点吧?”吕布有些诧异的看着林墨。

“徐州是我们的根基,决不能受到威胁,不仅要留下四万人,还得是精锐,所幸颜良文丑都在,将领方面压力不会太大。”

林墨徐徐分析,随后继续道:“再者说,人少是少了点,那得看你怎么用,袁谭自己就有十万大军,加一起,差不多了。”

“去这么点人,你就不怕功成以后我们自己都未必能全身而退?”

这一问让林墨刮目相看,老岳父终于开始有主帅的思考角度了。

他笑道:“岳丈大人不必担心,这些小婿早已安排妥当,我们.还有援军。”

“援军?”

吕布想了一遍,没觉得哪里会跳出援军来,摇头道:“不许打哑谜,快说。”

吕布正拉着林墨不让走的时候,一名军士跑了过来,“报,温侯,笮融的信。”

“笮融?”

吕布皱了皱眉,接过一看,然后就愣住了,好半天才反应过来,干笑了两声看向林墨,“这这就是你的援军?”

“怎么,他不配吗?”

看林墨笑的如此坦然,便知猜测没错了,当即松了口气,“那我还得庆幸当初没一戟把他给杀了,这么些年过去了,都快把他给忘咯,亏你还让笮融去找他。

虽说我也瞧不上他,但这事吧,他若诚心相助,确实不失为一股天降援军。”

“此一时彼一时。”

林墨举目远眺,北国这盘棋,自己也算是苦心经营,而且耗时一年多,终究都能派上用场了。

“他还要去幽州?也是找援军?”吕布看了眼信的末尾,不认为幽州方面还能拉出什么能用的人来。

“幽州方面倒不是那么重要了,只不过是以防万一罢了。”

林墨都这么说了,吕布便也没再上心,笑道:“这样就足够了,可以给徐州留下四万精兵,说到底只要他们稳住萧关,徐州就乱不了,到时候瞧着文和、元直、伯平他们都得留下来。”

林墨微微颔首,眉心有些发紧,沉声道:“萧关这里固然重要,就不知道我们一旦离开,南面是不是也能正常。”

“你是说孙策吗?”

吕布放声大笑,“他在广陵先后被我和文远杀的落荒而逃,我猜想这几年内也难以缓过这口气来。”

“岳丈大人忘了,曹军也可以从汝南进军安丰,一旦安丰失守,庐江九江会在瞬间易主。”

没办法,这就是地盘大了之后,需要防守的点也会随之增加。

吕布挠了挠头,闷声道:“确实,看来这兵马的部署,还得琢磨琢磨。”

丢一个安丰不打紧,若是连带九江、庐江尽失,那损失可就超出了吕布的承受能力。

虽然安丰文有陈登,武有曹性、宋宪和成廉,但要挡住曹军铁蹄,怕是需要再派点兵马才行。

还有一章下午给了,不好意思

196.第196章 第一百九十五 大彻大悟的未来奠

郭嘉一生奇谋妙策不少,非要说哪一策一计更为精妙,只怕曹操都说不出来。

但要说哪一计最玄乎,肯定是官渡大战前夕预测孙策必死于刺客之手,还真就让他说准了。

以至于后人常常说,孙策不死无三国,因为大家伙都觉得,只要他不死,官渡大战的时候肯定会偷袭许昌的,也就不会有后来的曹魏了。

郭嘉的这一则预言让他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但其实认真的探究孙策短暂的一生,郭嘉并不是随口预言,而是有理有据的判断。

因为孙策这小半辈子的戎马生涯里,一多半都是在跟世家对着干。

各地诸侯对于自己地盘上的世家豪强,或是采用怀柔政策,或是采用平衡之术,这一点就连林墨也是学着用的。

可孙策不同,秉持的就是一个字,杀!

生死看淡、不服就干,管你四大家族、淮泗帮、江东帮,敢反对的就是杀。

在汉末这种世家主宰了大势的背景下,你跟所有世家为敌,那就算许贡的门客不杀你,总有其他的刺客呀。

放眼天下,哪一路诸侯能做大是不仰仗世家的?袁家兄弟,曹操,这些算成功的,因为他们还能压制的下手底下的世家;刘表、刘璋,这些是失败的,反过来被世家所控。

不管是哪一种结果,大家都要遵守一个游戏规则,那就是联合世家。

孙策是多大能耐啊,仅凭一杆霸王枪就想把根深蒂固的世家给挑翻了,孙家三代人同堂也办不到好吧。

走上与世家对立的层面上,其实就已经注定了孙策的下场。

出身世家的周瑜早就看明白了这个道理,他也劝过孙策很多次,奈何劝不住啊。

当然,这里头除了孙策本身性格缺陷外,有一些矛盾也确实已经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

譬如江东四大家族中的陆家,兴平二年的时候,孙策还隶属袁术,奉命攻打庐江,兵围数月有余,最后把陆康困的病死,至此城破。

而那一战中,陆家人死了有一半了,余下的人全部都逃往了江东避祸。

要知道,那个时候陆康可是名正言顺朝廷敕封的庐江太守,你却把他给逼死了,还杀了陆家这么多人,以至于剩下的人只能逃到吴郡去,这笔账该记在袁术头上还是你孙策的头上?

而后,又把朝廷敕封的扬州刺史刘繇给干了,孙策这种种行径,其实跟背反朝廷已经没有任何的区别了。

原本陆家的血债就让各大家族对于孙家心存不满,刘繇这件事之后,矛盾算是到达了极点。

所以,哪怕张昭张再是人脉广、面子足,也很难为孙策筹措到足够的粮草军械,因为各大世家豪强,各个都巴不得孙家人早点死绝才好。

以至于孙权在广陵身死,孙家军惨败后,各大世家豪强不仅没有给孙策雪中送炭,反倒是来了一把雪上加霜,各地开始掀起了反孙浪潮。

大大小小的世家开始对孙策拒之门外,吴郡、会稽、豫章几个郡都出现了反对孙策的暴乱行动。

所幸的是这些人还没有完全的联合起来,只是各自为战的拒绝与孙家往来。

依着孙策过去的脾气,那肯定是要大开杀戒了的,为此周瑜甚至都拉上了张昭等人准备上门去苦劝了。

毕竟这个时候如果还是采用暴力手段来平乱很可能把世家逼上绝路,最后四大家族站出来要求联盟对抗,那次第,真就是霸王在世也没用。

但见到孙策的时候,他却意外的冷静,不仅没有去点验兵马准备大干一场,甚至都没有披甲,只是坐在院子里魂不守舍。

问他什么,也显得心不在焉,答非所问。

最后,周瑜把张昭等人都带离,重新回到孙策身边,一番耐心的询问下,才让他袒露心扉。

广陵城下两次大败,折损不下三万江东子弟,黄盖、周泰、潘璋、凌操,外加亲弟弟孙权,这个打击对孙策而言不可谓不大。

然后回到丹阳后各地又开始了大规模针对孙家的叛乱,这让他不得不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

过去种种,是不是真的做错了。

面对眼前的局面,霸王枪也有力所不及的地方,更何况是一杆早就败给了方天画戟的霸王枪

事实上,孙权还活着的时候,也是跟周瑜一样,多番劝谏孙策要对世家怀柔,真正引为己用。

有这么一种说法,孙策弥留之际,其实很多人都想拥立孙翊上位的,因为他的性格最像孙策。

但临死前,孙策开悟了,他明白自己的死绝非偶然事件,要在这片土地上真正站稳脚跟,仅凭武力是远远不够的,需要的是权谋心术。

而这方面,孙翊跟自己一样,远不及孙权,这才换了人选。

历史,最是遵循着它自己的轨道在前行,眼前的孙策尚未重伤弥留,可心底的创伤也让他反思自己未来的路到底该怎么走。

曾几何时,他总觉得这世上没有什么事情是一杆霸王枪无法解决的,而现实给了他一记.不,是两记响亮的耳光。

他开始明白,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个人的力量,终究有力竭之时。

所以,这一回,他不打算杀了,在江东杀个血流成河又有什么用,人家都在开疆拓土,而自己还在处理狼烟不止的后院,这样下去,别说壮大孙氏家业,到头来只怕迟早毁在自己手上。

孙策能有这样的醒悟周瑜当然是很开心的,尽管他没有明说,但话里话外已经透露出了愿意向世家妥协的意思。

接下来,周瑜就开启了他力挽狂澜的操作。

眼下别看三郡二十八县都有不同程度的叛乱,但这件事的主导肯定是在四大家族,把他们搞定了,其他的小世家豪强都不过是墙头草而已。

周瑜先是让张昭张带着人去四大家族示好,甚至不惜带着重礼前往,这玩意人家不缺,但态度很关键。

游走一番后,周瑜再亲自跑一趟,作为孙策的代言人,加上周家的影响力,他的分量不可谓不重,当然免不了是要说上一番好话,阿谀奉承一番。

但,四大家族的人不是脑子一抽,听点好话就算台阶了的,世家永远是利益当头,只有给足了他们想要的,这场矛盾才有缓冲的余地。

所以,最大的一步棋就要启动了,孙策亲自上门,并且许诺,陆家家主陆骏任吴郡太守、顾家的家主顾雍为会稽太守、豫章太守为张家的家主张温,至于朱家的家主朱治,任丹阳的都事。

这可算得上是大刀阔斧的变革了,要知道,这三个郡的太守原本都是由淮泗帮的人担任,也就是孙家的家底成员,一口气全部都让了出来,这等同于是极大的助长了四大家族抵抗孙家的成本。

作为淮泗帮的为首人员周瑜主动提出,这又让孙策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放手一搏。

效果很好,半年不到,各郡的暴乱就完全的镇压下去了,并且对孙家也一改先前的恶劣态度。

不过,这份大礼只能够稳住江东的局面,还无法让四大家族完全的支持孙策,而且这样的大礼你只能送一次,因为历史上的江东六郡已经缺失了庐江和九江,仅有的四个太守位置让出了三个,再没法给了。

并且,淮泗帮你也得给足好处啊,人家可是把脑袋别裤腰带上为你们孙家冲锋陷阵的。

“公瑾,这只是缓兵之计,终究不是长远之策,我只怕四大家族人心不足蛇吞象,到头来我反被他们所噬。

更何况,手底下的兄弟们都是拼着性命在厮杀,可我能给他们的只到六百石一级,且位置有限,时间一久,必生怨言”

首节上一节183/34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