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勾栏听曲,别逼我当国师 第221节

你们看,他们会从哪里开始?我们要想把民变闹大,需要提前布置。”

安慎思扫视了一下地图,指着一个地方,“洛风府,我觉得此地应该会有事。”

“何以见得?”

“据情报,此地地处西北,本来就干旱,这些年天气越来越冷,粮食是年年减产,早就饿殍遍地了。

连续几年都有民变,加上此地民风彪悍,若是赈灾的粮食不够,民变转成暴动是一定的。”

张计也点头称是,“这个洛风府,确实民风彪悍,是魏国的主要征兵地。

他们要是暴动了,我们再给他们一些粮,一些兵器,魏国想把他们镇压下去,会很困难。”

“这个地方是不错,但此地有没有能领头的人,这也是一个重要条件。俗话说的好,兵怂怂一个,将怂怂一窝。

没有一个有名望的人带头,哪怕民风再彪悍,魏国想镇压下去还是很容易的。”

安慎思考虑了一下,“人倒是有一个,此人济人贫苦,周人之急,扶危济困,仗义疏财,深受周围的百姓爱戴。

但凡有人来投奔他的,若高若低,无有不纳,给几斤米,给一把盐都是可以的,这在洛风府中是闻名的。”

孙诚一愣,这不就是水浒传中的宋江吗!

“他是不是叫宋江!”

安慎思疑惑的道:“姓宋是真的,但不叫宋江,叫宋河,外号及时雨。难道侯爷认识他?”

孙诚讪讪的笑笑,“不认识。”

心里却想,还以为是宋江!想不到这个时空也有一个叫及时雨的。

安慎思也不在意,“此人有古之孟尝之风,在受灾中捐出了大批粮食。

无奈年年受灾,他的田庄也撑不住那么多灾民吃饭,只能带着灾民去求官府赈灾。

却被官府以聚众闹事为由将他关押。他深受当地百姓爱戴,他一被关押,受他捐助的人急了,造成了民变。

虽然让军队迅速镇压了,但当地百姓并不服气,还是有一些受他捐助的人想要救他出来。

如果把他救出来,他振臂一呼,我看整个洛风府的百姓都会应者云集,造他曹家的反。”

“这个人选倒是不错。”

“可此人只是个文人,名望是有,能将人聚拢在他的手下。但他打仗就不行了,要是魏国大军一来,最后还是得被镇压下去。”

孙诚道:“这个好办。我要的是他的名望,能聚拢人。至于打仗这方面,可以让大都督府派精锐军官协助。”

张计点点头,“我会选一些精锐军官协助的。”

“那就这样办,安公公先把此人救出来,然后偷运回国,我会与他谈谈起义之事的。

大都督要选取精锐军官,等到明年洛风府受灾,就让他带着这些军官潜入洛风府发动起义。”

…………

安慎思调动内卫司精锐,将宋河救了出来,又偷偷的运到宁国京城。

孙诚准备说服他归附宁国,在洛风府发动起义。

安慎思道:“侯爷,这宋河脑子死硬,读书都读傻了,途中知道被我们救往宁国后,就开始绝食了,任凭怎么劝都不管用。”

孙诚一惊,“这人竟然这么忠于魏国,他不会饿死吧?”

“那倒没有,我们是用鹤嘴壶强行给他灌下汤汁,才勉强保住了他的命。但你要是劝服不了他,他还是得死,我们就要另找一人了。”

孙诚松了口气,“没死就行,只要是活的,我都能将说劝回来。”

孙诚来到一间小院,进屋之后,见到一个形销骨立的文人,他躺在床上,紧闭双眼,一言不吭,身上还被绳子绑在床上。

孙诚一愣,“这是干什么?为什么还将他绑起来?”

安慎思苦笑道:“我不把他绑起来,他早就自杀了,我这也是没办法呀!”

“这家伙竟然这么硬?”

“确实是这么硬?”

“你们退下吧!剩下的交给我吧!”

“那就交给兴盛侯了。”

众人退下,孙诚缓缓的坐在床边,看着宋河道:“宋兄,久仰了。”

宋河虚弱的道:“你是谁?”

“在下孙诚。”

宋河吃了一惊,张开了眼睛,“兴盛侯孙诚?”

“正是。”

宋河又闭上眼睛,“就是兴盛侯前来,我也不会背叛魏国的,你还是省下这份心,回吧!”

“宋兄,魏王穷兵黩武,百姓困苦,就连宋兄此等人物也被抓入狱中,你又何必效忠于他呢?”

宋河道:“你不用劝我,今落入你宁国之手,有死而已,何必多说。”

“这我就不明白了,魏国负了宋兄,又负百姓,你又何必执着。”

“纵使魏国负我,我忠心不负魏国,就就是一死,也得青史留名。

若背国顺逆,天不容恕。吾当尽忠报国,死而后已。”

“今魏国灾祸连连,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我听说洛风府的情况更是凄惨。

许多老人为了后人,都舍身赴死,更凄惨者,竟然易子而食,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

“这是天灾,粮食减产,谁也没有办法,只要撑过这段时间就好了。”

第三百四十九章 土豆现在不能给你

孙诚大喊一声,“你错了,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现在已经到了分久必合的时候了。

可魏王竟然抗拒天命,不肯归附宁王。致使上天震怒,降下灾祸,令无数百姓惨死,这才是灾祸的原因?”

宋河冷笑,“你竟然拿上天说话?这种鬼神之言,我是不会信的。

我刚才说了,这是天灾,无人可挡,你将这个扣到我魏王头上,你以为我很傻吗?”

“天灾,无人可挡?那可不一定,宁王是天命之人,只有他才能让你们免于灾祸。”

“忽悠。”

“魏国灾害已连续多年,粮食年年歉收,可上天给我宁王降下祥瑞,可解魏国百姓无粮之灾,这个还不能证明宁王才是天命所归吗?”

“接着忽悠。”

孙诚笑笑,“此祥瑞能让粮食达到亩产三千斤,而且耐旱耐贫瘠。你看有此物,能否让魏国渡过灾祸?”

宋河更是不信了,心想,以前亩产只有三百来斤,就是你发明化肥,亩产才翻了一番。

现在你说有一物能亩产三千多斤,而且耐旱耐贫瘠,这个谁人能信?祥瑞这玩意儿都是骗人的,谁信谁是笨蛋。

宋河哼了一声,表现出不屑一顾的模样。

“你若不信,可与我同去观看。”

宋河有些疑惑,“你真的敢让我去观看,要是拆穿了你的谎言,岂不是让你脸上无光?”

“君子坦荡荡,此神物确实存在,我怎会脸上无光呢?”

“好,那我就去看看。”

“不过。”

“怎么了?难道不敢?”

“怎么会呢?在此之前,宋兄还是吃点东西吧!”

“可以。”

孙诚解开绑带,宋河吃了两碗粥后,就催着孙诚去看神物了。

两人来到田庄,宋河道:“现在已经十二月,难道这个时候还能收割粮食?”

“此神物一年可以种两季,在宁国可以种两季,到了魏国因为天冷,大部分地方只能种一季,但有些地方却可以种两季。

春秋播种,最晚北方十一月收,南方可以十二月收,现在正是十二月,正是收获季节。”

两人来到田地,见到了一片快要收获的土豆,宋河的脸沉了下来道:“这个就是那神物。”

“正是,我称它为土豆。”

“土豆?兴盛侯,我不管你叫他什么?你把此物连枝带叶采下,我看一亩也没有三千斤吧!”

孙诚淡淡一笑,卷起袖子,开始挖了起来,一会儿,就挖出了一串土豆。

宋河愣了,他没想到这个吃的是地下的果实,这么一大串打眼一看,一串最少也得五、六斤,再按照这一亩种植的数目,亩产三千多斤毫无问题。

“这东西能吃吗?别有毒呀!”

孙诚挥手,亲卫端上一个碳炉,他现场烤了起来,不一会儿,一股焦香气扑面而来,让人情不自禁的咽了口唾沫。

孙诚见烤的差不多了,剥去皮,往口中一塞大快朵颐,“宋兄,你尝尝。”

宋河见孙诚都吃了,也不甘示弱,拿了一颗先咬了一口,外焦里嫩的香气,让他顿时眼睛一亮,顿时狼吞虎咽。

这味道就是一句话,味道好极了。

“怎么样?这土豆能不能救下魏国灾民,这是不是魏王抗拒天命,是不是天命在宁王。”

宋河还不敢相信,他不信每一颗苗都能结五、六斤重的土豆。

他冲入田中,用手疯狂的挖土,然后用力一拽,一串土豆又出来了,这一串还比刚才一串更重,有七斤左石。

宋河又挖了几颗,终于相信这土豆是真的,他真能亩产三千斤。

他跪在地上,抱着土豆,嚎啕大哭,嘶哑的哭声是那么的苦涩。

孙诚上前,准备扶他起来,宋河却转过身,又向他跪下。

“兴盛侯,魏国的百姓已经是个饿殍遍地,请你报知宁王,能否将这神物赐给我中原百姓。

我宋河愿意归附宁国,为宁王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孙诚扶起他道:“这些土豆目前不能给你们。”

宋河急道:“这是为何?难道宁王不愿救我中原之民吗?”

“当然不是,宁王天命在身,迟早会是夏族之主,区区土豆又何足道哉?”

“那是……。”

“主要是留种,这一亩土豆是很多,但分到中原,却是杯水车薪,只能在农技司育种,等到一年多后,才能保证中原之民种植。”

“原来如此。”

“那……。”

宋河明白,这是要我为宁国效力了。

“在下愿意归附宁国,为宁王效犬马之劳。”

首节上一节221/32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