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勾栏听曲,别逼我当国师 第172节

消息传开,整个京城都哄动了。刑部掌管着全国的重大案件,也负责审核重大案件,这里有许多告状的人。

他们知道朝廷要重察三年之内案件,那些受冤之人,当然想要翻案。

第二天,就有许多告状的人来到刑部,要求重审,而且以后几天人越来越多。

这下,让大理寺卿谢沧和都御史俞和呆住了,这刑部怎么判的案子?怎么会有这么多人喊冤,要求重审?

这下不是一件小事了,谢沧暗喜,这样看来,刑部确实有大问题,要是查实了,严永不死也得脱层皮。

俞和也无奈,这刑部已经惹起了民怨,要是不认真的查一查,自己的声誉也会受损。

而自己的人设是清流官员,如果声誉丢了,那自己也没脸当官了。

况且孙诚在旁边盯着呢!只要不秉公办理,他肯定会传出去,让自己身败名裂。所谓死道友,不死贫道。严兄,得罪了。

于是,大理寺、都察院全部出动,开始了重察近三年的案子。

第一个当然是田议的案子,他以为舅舅能帮他摆平的,可严永现在已是自身难保了。

田议见舅舅也不在了,顿时心神大乱,在专业的审案下,田议撑不了多久,就竹筒倒豆子,什么都说了。

在严永当刑部尚书的这三年间,田议共犯案三十多起,抢了数十名女人,这些女人家属若是自认倒霉那还算了。

若是要告官,那就找一个理由,不是弄死,就是流放。

这还是女色方面,在别的方面,田家也仗着刑部尚书的名声,欺压百姓,强抢土地的事也是比比皆是。

查清楚之后,不光是孙诚,谢沧,就连与他同一党的俞和,也为严永纵容他的亲戚,弄出这么多案子也是大吃一惊。

这还只是在田家上面,在别的方面上,严永也通过冤假错案捞了不少,让无辜的人顶罪,让犯罪的人脱罪。

简单的说,就是只要有钱,不管你干了什么事?他刑部尚书都能给你摆平。

上行下效,刑部大多数的官员也烂了,只有少数官员才能刚强正直,不徇私枉法。

第二百六十九章 西洋人出手了

查了两个月,才将刑部的事查清楚,三人将结果报知宁王。宁王是勃然大怒,当即下旨,刑部尚书严永等一干人犯斩立决,家眷流放。

在行刑的那一天,菜市口是人山人海,在众目睽睽之下,验明正身,刽子手举起了刀,一刀两断。百姓们无不欢呼,纷纷大呼宁王圣明。

刑部被清理后,剩下的就是重建刑部了。孙诚认为,在审理案件上面,刑部的权力太大。

虽说大理寺在重大案件有最后审理和复核的权力,但在平民和低级官员的案件上,刑部却能一言而诀。

宁王虽说能最后审核刑部的案子,但宁王哪有那个时间,那也只是走个过场罢了。

这次刑部在重大案件上,因为有了大理寺的最后审核,还算公平。

但在平民和低级官员的案件上,因为刑部自己审核,就成为了重灾区,冤案错案多出自于此。

所以他建议要削弱刑部在审理案件上的权柄,而要加大大理寺,都察院的权柄。

刑部以后不管大案小案只有抓捕权,都察院掌握了负责审查、批准逮捕权,大理寺掌握了最后的定罪权。

三方若是认为哪一方有不公之处,可以请宁王圣裁。

这是在最高一层,在县一级,县尉,县丞的权力也增加了。

也就是说县尉的权力相当于公安局,县丞相当于检查院,县官相当于法院。

三方对案件如有分歧,可以请上一级官员重审。

这样,在案件的审理上,哪一位也不能一言而诀,也能最大减少冤案错案的发生。

保王派当然同意,世家派因为刑部名声臭了,如果不改革,那是绝对不行了,也只能同意了。

宁王见群臣赞同,当即批准,按孙诚说的办。自此以后,冤案,错案的发生率大为降低。

…………

以后的日子里,宁王屡次请孙诚出山,让他掌管一支军队。

孙诚都推辞了,内战他不想打,杨柳城那次也是魏国打上门来了,不然他才懒得上。

宁王让他干活,还是打内战,他两样都不愿意,以养病为由,就是不出山。

这天,孙诚正抱着儿子与众妻妾在花园中游玩,袁方来报,有一姓邓的年轻人求见。

孙诚有些茫然,“姓邓的,他是谁?我好像不认识呀!”

“他说他的父亲在佩囊店中与你相识的,还说他有事可以来找你。”

孙诚恍然大悟,“想起来了,那人叫邓直,在佩囊店曾帮了我一把,让他进来吧!”

那名年轻人见到孙诚后,就跪在地上大哭,“侯爷,救救我的父亲吧!”

“快快请起,你叫什么?你父亲出了什么事?”

“我名邓出,父亲邓直是名海商,这次出海,在菲尼国贸易的时候,正好遇到到菲尼国的内乱,我父亲就被陷在那里了。

我也是经过千辛万苦才逃出来的,还请侯爷想想办法,救救我的父亲吧!”

孙诚一脸茫然,“菲尼国是个什么国家?”

“菲尼国在普加岛上,那里的位置极其重要,我国的商船都要在此地贸易和补给。”

“那这么一块宝地,为什么内乱呢?”

“还不是菲尼国的苏丹认为岛上的夏族人太多,又通过贸易获得了大量财富,这会影响菲尼王族的地位,

故每隔二十年,就要来一次杀戮,减少夏族的人口,并获得财富。这次我们运气不好,就被困住了。”

孙诚大怒,“什么?我夏族人多,他认为有了威胁,就每隔二十年就要来一次杀戮?难道朝廷不管吗?”

袁方道:“侯爷,朝廷早就知晓了。但这个国家聚集了许多前朝遗民,再加上菲尼国并不屠杀我们宁国人。

只对那些前朝遗民下手,故而朝廷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为何这次我国商人也成了他们的目标?这就奇怪了?”

邓出道:“菲尼国对那些遗民屠杀了几次后,那些遗民也反抗了,建起了城池,击败了几次菲尼国的进攻。

这让苏丹很是恼怒,勾结了西洋人,攻破了城池,在那里大肆杀戮,活着的人都跑到丛林里去了。”

“西洋人?”

“就是他们,以前他们还是好好的与我们做生意,但他们现在却越来越不像话,有时还扮作海盗,来抢劫我们。

这次勾结了菲尼苏丹,恐怕是想把我们彻底赶出普加岛。丢失了这个补给地,我们就出不了远洋了。”

“我明白了,你放心,我答应过你父亲,我欠他个人情,我会还给他的。”

“谢侯爷。”

…………

孙诚来到宫中,“参见王兄。”

宁王抬起头,“怎么病好了?”

孙诚有些不好意思,“刚刚痊愈,这不就来见王兄了。”

“你是无事不登三宝殿,说吧!有什么事?”

“王兄,最近市泊司的税收是不是少了很多。”

“是少了很多,我也头疼,要是这样下去,拨付的军费就要减少。”

“知道为什么税会减少吗?”

“据说是菲尼国又在清剿那些前朝遗民了,他们每隔二十年都要来一下,希望过一段时候,税会恢复。”

“据我的消息,以前或许可以,但这次不一定了,说不定以后税还会逐渐减少。”

宁王急了,装备换装正值紧要关头,如果减少军费,那统一的时间就要放缓,这是他不可容忍的。

“这是为何?”

孙诚就把发生在菲尼国的事情说了一遍。

“如果让西洋人控制了普加岛,那我们的远洋贸易就将断绝,我们的货物定价权也会尽在西洋人手中掌握。商人赚不到钱,自然税也就减少了。”

“你是说出兵?驱逐西洋人?”

“西洋商人不用驱逐,毕竟还要和他们做生意。但他们的军事实力必须驱逐,顺便把普加岛握在手中。”

宁王一惊,“你要灭了菲尼国?这不行。我们正准备统一战争,要是耗费军费,军力灭了他们,会让我们统一战争延后。”

“要想统一夏族故地,军费一定要充足,如果不先稳定税收,仗打到一半了,没钱了怎么办?

我们现在正在换装热兵器,他和冷兵器不同,没有钱,拿着冷兵器以战养战照样打。

可热兵器不同,虽然威力强大,但极为依靠后勤,没有后勤运送的弹药,他怎么打?那火枪就变成烧火棍。”

“那你的意思……。”

“先南后北,先稳定南方财税,有了钱之后,才能北伐。”

第二百七十章 往死里打

宁王思考了下,认为有些道理,“这出兵征伐他国,也不是孤一人所能决定的。

这样,三天后朝会时,你可以提出来,让众臣商议。”

孙诚道:“这个不能扩大,还是在重臣之中小规模讨论,以免泄露。”

“明白了。”

孙诚走后,宁王将这个议题发到内阁,六部,大都督府等官员,三天之后商议。

孙诚也到了大都督府,游说军方同意他的计划。孙诚虽对打内仗不感兴趣,但对于外战,他还是有相当兴趣的。

特别是外族人欺负了本族人,那就是一个字,打。要是再加上三个字,那就是《往死里打。》

大都督府中也吵开了,里面几位都督吵的面红耳赤。

但好像是一边倒,几位陆军都督朝着水军都督涟水侯卢威一顿狂喷,让他无力招架。

堂上的镇国公看着下面的情景他也无可奈何,这关系到军种的利益。

绵清大战中,得到好处最大的除了神机营,那就是水军了。

不但水军陆战队提前换装,就连水军舰队也淘汰了投石机,装备上了火炮。

这本就让众陆军都督眼红了,这次若要出兵普加岛,毫无疑问又是水军主导,这又有军功,又能获得大笔军费,他们怎可甘心。

所以,陆军都督都反对出兵,就是要出兵,那也得等统一魏国以后再说。

张计是陆军出身,下意识的也反对出兵。但他是大都督,统领宁国水陆兵马,格局自然也要比那些陆军都督要高。

仔细思考后,他也认为要先打下普加岛,稳住财税重地,才能北伐。但陆军反对的太激烈,他也不好说什么。

“兴盛侯到。”

孙诚走了进来,他在门外就听见了众将的争吵,看见众人面红耳赤的模样,不由一笑。

“怎么了,有什么事不能慢慢谈,吵什么?”

众人讪讪的笑笑,马上行礼,“见过兴盛侯。”

他们虽是都督级别的军官,但对于孙诚还是敬重且畏惧的。

首节上一节172/32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