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南宋,我与蒙古争天下 第216节

这消息传出来后,临安城里有些官员就开始卖田了。

真的。

自太学生事后,所有人都知道,皇帝改制,量田已经没有人能阻挡。

而皇帝在明年收重税的事,有部份人是相信的。

大宋屯田的好日子过去了,现在不是谁田多就神气,有聪明的现在开始纷纷想后路,要把手上的田处理掉。

赵汝述这些年也囤积了上千亩田,他偶尔被皇帝召见时,也会侧敲旁击想想,明年会怎么收税,皇帝笑而不语,大概的意思,千亩以上,肯定税比较重。

这时,赵汝述就确定了自己也要卖田的事。

说来也巧,临安四海商铺,即四海钱庄的老板,居然在这个时候也大肆收田,不过他开价很低。

原本临安的上田能卖一百贯到一百五十贯每亩,下等田也能卖三十贯一亩。

但四海商铺对上等田开价二十贯,下等田开价五贯。

这简直就是落井下石和抢钱,赵汝述气的半死。

但没办法,现在城里,听到风声后,还敢买田的可不多。

除了有些中产自己买点田自己种,大规模收田的,只有四海商铺等几家。

另几家收田的都是临安城的大地主,他们不信明年会重税,想借这个机会抄底,其中以临安刘八太尉爷为首。

刘八太尉祖上做到过太尉,京城称之为八太尉,八太尉是京师第二富,家产千万贯,仅次于秦卓的秦家。

据说他与贾贵妃交好,自称得到消息,重税的事是假的,所以刘八太尉和几个富商,也在京师收地,抄底积囤。

现在京师官员和富人分两波,绝大部份既不信刘八太尉,也不信皇帝会收重税,保持原样,另有少部份像赵汝述和部份官员都信会收重税,在卖田,至于敢收田的,则少之又少,皇帝在丈田量田,大部份人都观看,想看明年朝廷政策如何再决定。

而赵汝述之所以想卖田,因为他当面问过赵与芮。

大伙是亲戚,又是叔侄,赵与芮不可能骗他的。

于是赵汝述就琢磨卖田,然后把钱存到钱庄吃利息。

可昨天他再问龙腾钱庄时,龙腾钱庄说,咱们九月开始,又要改了,以后要取钱,先要申请,然后十天内来拿。

吗的,当时赵汝述一听,就感觉龙腾钱庄要跑路。

但龙腾钱庄解释说,很多人每月一到就取钱,咱们钱庄里每天也不可能放几十几百万贯,有时会来不及支付,所以要提前申请,咱们好准备把钱运来。

听起来好像有点道理。

赵汝述当时就申请了取款,然后打算连本带利先拿回来,看看情况再说。

此时他在龙腾钱庄的本金加利息,一共有十万四千多贯,几乎是他全部家产。

他现在正在考虑,这钱拿回来后,要不要存到四海钱庄去,四海钱庄虽然利息低,可能是皇帝为后台,安全能得到保障。

外面都传四海钱庄是皇帝后台,朝廷保障,虽然利息低,但安全性应该比较高。

“赵御史”就在赵汝述原地想着这些事时,身后突然有人叫他。

赵汝述回头,原来是礼部侍郎梁成大,带着两仆人。

两人都是历史上史弥远的四木三凶,也是史弥远倒台后,唯有被赵与芮继续重用的。

梁成大在赵与芮手上,先为刑部侍郎,后迁礼部侍郎。

两大奸臣经常在朝廷上狂拍赵与芮马屁,引的很多正直大臣相当不满,但皇帝暗暗保着他们,这两人地位也很稳妥。

“梁侍郎也休息啊。”赵汝述抹了下头上的汗,这会正是九月份,天气还是比较热。

他站在路边树下阴凉处,还是不停的出汗。

“嘿嘿”梁成大看了他一眼,再顺着他的目光看去,不由笑道:“赵御史去存钱?”

“不是。”赵汝述叹道:“想卖田。”

梁成大眼睛一亮:“赵御史也卖田啊。”

“梁侍郎卖了?”赵汝述小心翼翼的问。

他两人都带着两仆人,明显都是准备卖田背钱的。

“我也正准备去卖。”梁成大左右看看,声音压低不少:“赵御史是陛下叔叔,可有什么风声听到?”

梁成大和赵汝述是朝中现在为数不多的奸臣同党,赵汝述当即也小声道:“风声没有什么,但陛下丈量粮田,不就是为收税准备,明年-”

必然要对田多的收重税。

这句话他没说出来,梁成大也能明白。

“走,那赶紧,卖田去。”梁成大立刻道。

现在不卖田,等明年重税出来,大伙都会抢着卖田,到时田就不值钱了。

两人当即一起往前。

到路口处时,愣了一下。

左边是龙腾钱庄,在龙腾钱庄不远处,就是刘八太尉的米铺,这家伙现在是临安城收田的。

右边是四海钱庄,四海钱庄本身就收田。

四海钱庄出钱少,当然是卖刘八太尉。

两人对视一眼,没有犹豫,直接往刘八太尉处去。

刘氏米铺门口看不到什么人,但进去之后发现里面人挺多的。

“梁侍郎。”

“赵御史。”

“周郎中。”

现场到处都是招呼声,赵汝述发现好多官员在这里。

264.第264章 地主家的如数奉还,百姓家的三

这时他才回过神来,今天是朝廷满十休一的日子。

赵与芮掌权后,决定上十天休一天,各部轮流留一人当值,其余官员可以休息一天。

难怪今天大伙都来卖田,后来发现,现场还有官员来买田的。

并不是所有官员认为田价会跌,大部份官员还是认为现在有利可图。

除了部份官员,现场还有一些地主,有的可能是收田的,有的是卖田的。

刘八太尉也在现场。

他看起来四十多岁,一身华服,手上拿着一串小佛珠把玩。

现场闹哄哄的,有人说明年不会重税,官家要这么干,不是得罪天下地主吗?

也有人说,官家丈量粮田,就已得罪了,还怕个屁,官家手中有刀的,你们是没见过官家在丽正门杀人。

还有人道,就算收重税怕什么?难不成我一亩田三石粮,他收三石吗?总不可能亏本的,怕什么,不要卖。

赵汝述心想,以他对赵与芮的了解,一亩田产量三石,赵与芮收四石五石还真是可能的,赵与芮的目标就是不准官员和地主囤田。

皇帝在想法设法,让天下的田,平均到天下人手中。

赵汝述太了解赵与芮了,收重税绝对的。

赵与芮不止一次在朝廷上谈到土地兼并的严重性,而现在防止土地兼并最好的办法,就是收重税,收到地主们肉痛,不得不卖田为止。

他在边上听了会,发现刘八太尉比四海商铺收的贵。

上等田五十贯,下等田十五贯。

这价钱放在临安和两浙以外,都算不低,但临安附近的田全国最贵,这真是没办法,所以这价现在算是比较低的。

现场也有两位富商地主,和刘八太尉一样收田,价钱都差不多。

然后会看路程远近,方便是否,略加减。

赵汝述找到一个姓周的大地主。

这位周大官人祖上在六朝时显赫一时,大伙听过的就有西晋三害(周处、猛虎、长蛟)中的周处,在六朝时,周氏多人被封为王、公、侯,族中做过太守的数不胜数,到宋哲宗时,周氏周葵累拜参知政事,权知枢密院事,做到了宰相级别。

这周家是从三国到宋都算是名门世家,相当牛逼的存在。

周大官人家中有两万六千多亩田,在临安城可排前三。

连秦家的田都没有他家多。

这家伙就不信邪,我周家从三国到两宋,传承上千年,还没听过有皇帝要没收地主家田,要收重税的。

历古以来收税也是往老百姓头上收啊,地主家的如数奉还,百姓家的三七分帐,这个道理哪个统治者不懂?

周大官人认为,皇帝是做做样子,最后还是要从老百姓头上弄重税。

再说,你税能多重?我不信你一亩田收一石,就算你收一石,我一亩田产三石,除了给佃户的,还是有的赚。

周大官人和刘八太尉是临安最大的几个大地主,也是最不相信皇帝会这么干的人。

而他有个农庄和赵汝述的粮田距离比较近,那家庄里,他常年储粮超过十万石。

于是周大官人对赵汝述加价,上等田五十二贯,下等田十六贯。

赵汝述大喜,赶紧卖了。

他自己有两千两百多亩田,他琢磨了皇帝的心思后,卖了一千多亩,留了一千两百亩。

卖完后有些肉疼,但想想赵与芮的做事风格,他咬牙忍了。

这样又到手四万多贯,这么多钱放家里肯定不行,

赵汝述和梁成大出来时,两人都把田卖了,当然,这会手续比较麻烦,原本朝廷还要重做‘砧基簿’但现在会按福建的来,以后改成私田证,所以双方先签了合同,拿了部份定金,交接的事,还要等等。

两人出来后先对视一眼,接着同时暗暗叹了口气。

赵与芮登基后,对官员挺好的,总体工钱和待遇稍微加了点,文官加的少,武官加的多。

但是清丈粮田,准备收税这事,还是很打击这些田产较多的官员。

梁成大看看赵汝述,摇头道:“我看陛下这么下去,早晚还得重收商税。”

赵汝述心中一个咯噔,他家商铺也不少呢。

赵汝述马上道:“好像听说过,皇城司所属的锦衣卫,正在逐一登记京城所有商铺。”

袁密海以前负责他几个商铺,都收到锦衣卫上门的消息,当然,这会也没说要收税,只是登记商铺一些资料,老板是谁,面积多大等等。

赵汝述听梁成大这么一说,感觉有可能是真的,搞不好,下一步皇帝又要收商税。

“特娘的。”他再也忍不住了:“何时是个头啊。”

史弥远倒台时,他怕被清算,赵与芮看亲戚一场没弄他,还提拔了。

但现在想想,这日子也越来越不好过了。

梁成大刚想说些什么。

首节上一节216/333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