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南宋,我与蒙古争天下 第203节

于是太祖开宝三年又规定,凡举人参加过十五次以上考试还没录取的,特赐本科出身。

这就等于是保底了,考不上没事,你给老子继续考,考到十五次还不中,朝廷直接特奏,一样可以当官。

这就是特奏的由来。

也是宋代统治者,怕读书人心怀异志,而加入造反派,采取的措施之一。

邓若水的意思,如果每年限制名额,很多考满十五次的人如果得不到官位,到时,就要心生异志了。

“砰”赵与芮闻言重重的拍案。

把邓若水和杨长孺吓了一跳。

“两位爱卿没听过一句话吗?”赵与芮冷然道:“秀才造反,三年不成。”

“朕怕统兵大将造反,朕怕蒙古人和金人联盟,就是不怕读书人和地主造反,朕现在治不了蒙古和金人,还治不了他们?”

邓若水和杨长孺被皇帝如此直白的话给说的目瞪口呆。

赵与芮又道,这些考十五次考不上的人几岁了?

邓若水和杨长孺面面相觑。

两宋三年一次科举,参加十五次未中的,也就是考了四十五年。

你十五岁开始考,到时也六十岁了。

朝廷还要给你特奏个官,所以很多人到时都可能是散官阶,根本没事干,却要朝廷花钱养着。

当然,两宋后来也不是一定说要十五次没中才给官,有的关系户,比如家里有钱的,认识大官的,找找门路什么的。

考三次不中,四次不中,都可以特奏。

反正‘特奏名’这个律法中没写一定要几次,就是说明了,给一些屡次不中的人附试资格。

两宋开国时,默认为十五举(次),到太宗时默认为十举,后来就越来越离谱了,到仁宗时,有五举,三举,然后就是谁关系硬谁早点特奏。

到后面特奏就泛烂了。

赵与芮现在定下基调,以后特奏官员,不能超过正取官员十分之一。

杜绝大量的关系户。

赵与芮接着问上次科举进士,有多少是官宦出身,多少是普通百姓。

邓若水道,官宦子弟152,平民百姓386,共计进士538名。

他又道:“除了宗室子弟外,大部份都出自乡户,其中宗室子弟32人。”

赵与芮大惊,老赵家宗室还有这么多?

当初史弥远选沂王时,宁宗要十五岁左右的宗室,也就他和赵与莒两人。

而上次科举宗室子弟就有32名进士出身。

但这些人可不一定都是少年,有人可能考了几次,十几次都没中,还在继续考。

可这还不是最多宗室的一届,最多的是原宋理宗宝四年(1256)年,这年进榜进士601人,宗室有73人,占了十分之一还多。

邓若水继续道:“除了宗室外,县坊出身26人。”

也就是大部份都是乡户,不是城里人。

但乡户不代表是普通人。

250.第250章 诗赋有屁用?

很多乡户可能就是地主或豪绅,也可能是家中祖父辈致仕后,没住县城回乡里。

邓若水接着向皇帝汇报:“非宗室进士中,祖或父有一代做官的,有98人,祖和父两代都做官的,有21人,曾祖、祖、父三代都做过官的,有6人,这些进士共计125人。”

“另宗室中,祖或父有一代做官的,有13人,曾祖、祖、父三代都做过官的,有1人-”

这两拨人算官宦出身,共计152人。

两宋历代进士中大部份都是平民出身,因为高级官员的子弟可以通过恩荫得官,无需通过寒窗苦读。

赵与芮听到这里就明白,得尽快消弱恩荫渠道,即不给他们世袭的机会。

为啥要取消世袭?很简单,古代各皇朝基本都是世袭制,但你看看世袭下来的,有几个像开国祖先那种文武水平的。

就明初的李景隆,他老爹李文忠够厉害吧,他世袭后就是个废物。

“我朝荫补现在是如何计较的?”赵与芮这时问道。

邓若水不由再次和杨长孺对视一眼,两人心惊肉跳,感觉皇帝又想对荫补开刀了。

但他两无所谓,这户部和吏部尚书以前在两宋就是打酱油的,无权无势,现在赵与芮上台后,把枢密院、中书省等的权力几乎都分派到六部,这两人还是得到明显的好处。

邓若水儿子还小,杨长孺儿子在赵与芮掌权后,已经提拔重用。

皇帝如果对荫补开刀,对他们影响不大。

两人身为皇帝重用的心腹,孙辈不敢说,儿子一代肯定会受到照顾。

邓若水立刻道:“我朝以恩泽而得官的不止于直系子孙,而且可以推到旁支、异姓,甚至于门客。得荫补的机会有大礼荫补、致仕荫补、遗表荫补等。所以一遇郊祀之年,就有许多人涌入官序之中,增加了官僚机构的壅滞之弊。”

邓若水上来就表态,臣支持开刀荫补的事。

因为两宋荫补确实有些过份。

人家明朝也只是直系世袭,两宋还可以旁系亲属,还能异姓,甚至连门客都可以。

最常见的就是致仕荫补,就是我退休了,但我可以选个人补个官位。

也正因为荫补的官员多,南宋后期不干事的官员才这么多。

“要改。”赵与芮听完后立刻道:“当立法改制。”

“荫补只对直系亲属,除非直系亲属死光了,才能旁支。”

“不是高级官员个个都能恩荫。”

“需对国家社稷或百姓们有贡献才行。”

“比如父亲在战场上立过大功,地方屯田积粮优秀,兴修水利成功等等,俱要有确实发生的事情功绩”

“你们礼部和吏部要一起商量,拿出个方案,三天时间够不够?”

邓若水和杨长孺没有犹豫,立刻道,遵旨。

这次两人是心服口服,皇帝说的是,战场立功,屯田积粮,兴修水利等事,都利于国家利于地方百姓的实事,不像以前一样来虚的。

这次皇帝没说以后,直接要三天时间就拿出方案,两人就知道皇帝要来真的。

特奏那件事,可以慢慢来,这件事,必须赶紧上。

赵与芮接着再问。

现在科举都考什么?

两宋科举内容也是变来变去,一直到绍兴十五年(1145)后,就固定没再改变过。

北宋初期沿袭唐和五代制度,主要考诗、赋、论各一首,策五道,贴《论语》十贴,对《春秋》或《礼记》墨义十条。

其中的‘论’是史论,就是对历史上某件事说些自己的看法,‘策’是策论,就是议论当前朝廷政权的政治问题,向朝廷献策。

这一阶段考的还是比较复杂,听起来也有点难。

第二阶段是到了王安石主政时期,宋神宗采取了王安石的意见,进行了改制。

废明经、诸科,罢诗赋,改试经义。

王安石说诗赋不要考了,于治国没吊用,现在想想好像也有道理。

但所谓的“经义“,就是以儒家经典文句为题,应试者作文阐明其中义理。

实际上,王安石欲利用经义作为统一士大夫思想的工具,宋代经义,已经类似于明清的八股文。

但很快神宗完蛋,哲宗上位,司马光当了宰相,这家伙和王安石是死对头啊,这下可得意了。

凡是王安石提出的,全部废止,凡是王安石反对的,全部支持。

他把王安石所有的新法全废了,在科举上重新加入诗赋,

他的理由也很简单,你写诗赋都不行,还能治理地方?能当好官?

这一时期的读书人是被两人折腾死了,今天学诗赋,明天学经义。

但司马光上台后施行的科举政策,还影响到金元,后面金朝和元朝都是采取和司马光类似的政策。

此后一直到靖康之变,宋室南渡,高宗继位之后,他们又在司马光的政策上稍微改了下。

建炎二年(1028),朝廷以经义、诗赋两科取士,其中考诗赋的,就不考经义,考经义的,也不考诗赋,这个也比较人性化,诗赋写的好的,去考诗赋,你经义读的好,去考经义。

当然了,之后还是变来变去,有时两科会合成一科,有时又加入论语和孟子,一直到绍兴十五年,重新再分为经义和诗赋两科(中间在绍兴二十七年合为一科,只考了一举),然后终南宋一朝,再没变过。

赵与芮听完后就明白了,现在他宝庆年,采取的还是两科取士。

即考经义的考经义,考诗赋的考诗赋。

礼部尚书杨长孺说完这些后,吏部尚水邓若水想了想,想到皇帝比较崇武,于是开口道:“启奏陛下。”

“孝宗年间--”

孝宗时又在科举上加了花样,即文举中加入御射,武举中加入诗书。

孝宗的本意是好的,让文官能射箭,武官能读书。

“当时规定文进士射6箭,凡三箭中帖为上等,正奏第一人转一官,与通判,余循一资;二箭中为中等,减二年磨勘;一箭中帖及一箭上垛为下等,一任回不依次注官;上四甲能全中者取旨;第五甲射入上等注黄甲,余升名次而已。特奏名五等人射艺合格与文学,不中者亦赐帛。”

你看两宋这阔气,考不中的,还赐帛安慰下。

但孝宗这改制在后面就没人实行了,宁宗完全没这么干。

赵与芮一听这是好事啊,让文官能射箭,武官学识字,孝宗这改制是比较先进的,可惜后来没人接着这么干。

而且不得不说,通常皇朝末年的文官,都比较强。

南宋的甚至比明末文官还强一点,蒙元进来时,很多文官都是当武官用,领兵打仗,屯田备粮样样精通。

此时赵与芮一边听着,一边翻看面前的名册和试卷。

名册是单独的,写明了省试人数,和省元的资料,包括籍贯,年龄,考了几次了,家庭背景。

省元试卷上看不到名字,据说是为了防止作弊。

这次礼部挑选了省元和几名比较考的好的省试试卷,送上来给皇帝先看看。

但赵与芮看了会,发现很多笔迹都是一样。

“这不是试卷正本?”他恍然大悟。

邓若水和杨长孺同时点头。

宋真宗时代,为了防止科举作弊,下令设誊录院。由书吏誊抄科考试卷,这些人俗称“誊录官”。考官凭借誊抄副本评卷。此种作法,就是“易书”,把考试封卷推向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另外,为了防止誊录官再作弊,规定誊录手不得携带墨笔,誊录所用的纸张数、墨水颜色均要一致,统一使用朱砂红笔誊录试卷。考生的原始试卷因用黑墨书写,所以称为“墨卷”;而誊录后的卷子,都是用红笔写的,故称为“朱卷”。

凡抄过后的卷子,还有另外一批人再复查一遍,叫‘对读’和现在的校正一样,如有违反规定代人改窜者,查出后必定严惩。所以现在流传下来的科考试卷都不是考生本人的笔迹,而是古代抄写员,即”誊录官”的书法。

首节上一节203/333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