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南宋,我与蒙古争天下 第121节

这个地下室就是用来暂时储存火药的地方,现在每天有五百人在里面继续挖,慢慢往下挖,越挖越大,挖出来的碎石做为路基铺于地面,用来防潮。

而在外面,用木石结构搭建了一片厂房,还有棚屋,全部沿着山脚一字排开,比较壮观。

赵与芮到后,发现这边很多人在,大部份都是妇人和十岁以上的少年。

现场负责人有火器匠赵小竹,王府少年出现许顾。

赵小竹原本就是定海水军中的火器匠,全家搬到了济州岛,赵与芮答应,今年帮他儿子弄个武官,负责岛上防守,不用打战,赵小竹很高兴,尽心尽力在这里帮忙。

赵与芮在这里研制新火药,完全舍弃南宋那套。

南宋火药五花八门,各种瞎参和,什么东西都放火药里放,威力大打折扣。

赵与芮就用了黑火药的配方,这个很好记,网上都有“一硝二磺三木炭”,即一斤(古代十六两)硝、二两硫磺、三两木炭。即约76%硝,9.8%硫,14.2%的炭。

而同期的南宋金国等,火药配方约为48.66硝,17.03硫,17.03炭,总比占82.72,然后会加入其他东西,还有不是用在火炮上的火药,占比会更低。

赵与芮当时说一硝二磺三木炭时,赵小竹还有点不相信,直到试验之后,发现威力强大,他才心跃诚服。

他们制炭前会把木材阴几天,烧出炭后,等冷却,然后运到这里,由妇人和少年们开始磨。

这边有小型研磨盘,共分四个区域,前三个区域就是磨硝,磨硫,磨炭。

这一步少年和妇人和老者都能干。

接着就在远离这里,到两百步外。

这边主要是妇人和成年,或者十三四岁大点的孩子。

然后进行一个简单的炒制,这步是比较危险的,炒的太厉害就会引起事故。

把三种物质按黑火药比例配好,稍微炒制一下,他们是通过控制火的大小,和数数来完成。

一人控制火的大小,一人在边上数数,数到一定的数立刻停下,无论有没有炒好。

没有炒好的火药,也就是威力差点,但是炒过头是会出大事的。

最后一步是再加入百分之八的水,采用多次少量,一边加水一边揉和,直到火药呈现厚黏土的质感,这时就可以用筛子把他筛成无数小颗粒,然后放在干净的纸上晒干。

最终形成了跨进代的大杀器,颗粒火药。

此时各国用的都是粉末火药,即便到明末还是。

粉末火药在受力时会挤压在一起,点火时,因为缺氧而无法完全燃烧,这样就降低了火药的威力,所以明末时火铳威力不足,射的不远。

而且粉末火药储存运输时,容易受潮。

颗粒火药易运输,不易受潮,燃速均匀,装的再紧都有空隙,便于空中氧气燃烧,把火药的威力做到了最大化,同等威力下,颗粒火药的消耗,只有粉末火药的一半不到。

颗粒火药在此时绝对算是跨时代的发明,赵与芮要求每生产一桶都要编号后放山洞保存,每次使用都要记录用量。

现场围栏和墙筑成两个进出口,一个专门进,一个专门出,工人们回家离开时,都要搜身,不能带离颗粒火药,一旦发现就要处死。

所以每天下班时,大伙都要相互检查下,会不会不小心把火药掉在衣服或鞋里。

济州现在每月生产五万斤炭,但却没有相似的硝。

此时硝的进口主要从福广和日本,还有他们自己岛上的厕所也有,高丽会有少量。

福广太远,去年来回几次,也就收购到五十多万斤。

日本虽然近,但产量也有限,南宋朝廷还要重点收购,所以他们去年收购了大概一百多万斤,使得南宋朝廷少了很多。

五万斤炭需要二十五万斤硝才够用。

所以济州岛现在硝不够,炭和硫磺有的多。

“大王,要不要去仓库看看。”

赵与芮这时被带到石洞仓库。

仓库地面先铺了木板,然后再铺一层碎石子,铺一层炭,再铺一层细沙子,再铺一层碎石子,再铺一层炭,再铺一层碎石子。

这样地面的潮气会被隔绝很多,同时在外面做了防水沟,下雨时不能让雨水进入洞中。

颗粒火药是一桶一桶放在里面。

每桶都有编号,每桶净重五十斤,桶边有把手,两个人可以轻松抬起来。

桶中还有油纸包裹,四周填充了少量棉布,以防撞击产生的震荡。

桶上面还有轻拿轻放等几个字,画了个白骨头以做警示。

“现在每月产颗粒火药两万斤,影响咱们的产量的,不是人手,就是硝。”

许顾向赵与芮汇报,他们人手足够,但是硝不够。

硝在南宋和硫磺一样,也算管控物资,重要的产地,都在官府控制下,流向市面上的硝还是比较少,然后主要的进口地是南洋包括交趾、占城、真腊等地。

赵与芮听罢没有在意,因为以后大食和波斯等地也会运来,到时就可以提升产量。

他今天主要来就是看看工人们生活怎么样,精神状态怎么样,以他的经验来看,如果岛上有压迫和剥削,那肯定会影响他的大事,甚至岛上的稳定。

好在一路过来,都能看到岛民们安居乐业,不管是工匠还是家属,不管是妇人还是老者或少年,精神状态都不错。

离开山洞仓库后,他随机问了一些做事的少年和妇人们,问他们伙食怎么样,工作累不轻。

大伙不认识赵与芮,但知道这是济州岛最大的严掌柜,纷纷都说不错。

这边赵与芮包吃包喝,又不用他们种田,孩子们还能读书识字,这种生活在南宋已经算是相当不错。

除了建筑户和部份工匠们是主要的体力活动,像烧炭和制火药都比较轻松,百姓们相当满意现在的状态。

但赵与芮发现很多人衣服比较陈旧,没办法,他现在岛上还没有建成自己的织衣厂,只有甲衣厂,主要是制作军用衣甲的。

好在济州岛天气不错,倒也不用怕被冻着。

赵与芮每年从高丽交易得到大量的布,便打算今年留下几万匹,为岛民们制作一批新衣,但这事不能给自己办,要交到江南一些织衣大商户手上干,虽然需要花点钱,但形成供应链后,可以拉拢一批重要的商户。

这些衣服再拿到岛上来卖,还可以把发出的工钱,再回收部份。

赵与芮在岛上大量发工钱,还提供吃喝,不计成本的投入下去,百姓们手上的钱会越来越多。

通常一个人钱多了,用不完,就会用各种稀奇古怪的想法出来。

所以为了稳定也好,为了回收铜钱也好,赵与芮在岛上多处开了商铺。

商铺里主要售卖雪糖、茶叶、绸锻、低级香料等普通百姓平时接触和消费不起的商品,但在岛上的价格比在南宋低很多,这样能有效的回收百姓们手上多余的钱。

很快岛上的百姓们会发现,如果和普通人一样生活,在岛上会过的很富足,但是想享受高档物资,就得好好认真多干活,得到奖励。

上岛第一天,赵与芮看了好多地方,晚上招来魏近思、陈小刀、刘新、严英等一批负责人,一起吃了顿饭,还给了魏近思一个任务,今明两年,岛上出身魏王府的负责人,都要争取先取个小娘子,尽量先从自己人的亲属中联姻,其次选择岛上重要匠户家属联姻。

第二天赵与芮起床后,又开始马不停蹄全岛跑。

上午还是在匠作局这边,先看了造炮。

这边用的失蜡法,通体浇铸,按赵与芮要求,造了铁炮和铜炮和钢炮。

铜炮直接用日本运过来的生铜再锻造,比铁炮耐用,就是有点贵。

其中铁炮有三种型号五种炮,分别是三百五十斤重炮,长一米二十,围二十,内径十一,倍径约十二。

因为都是通体浇铸,所以内壁不用像明朝时的火炮那么厚重,降低了火炮整体重量,却没降低耐用性。

第162章 最强步人甲

这种三百五十斤的炮用来守城和放战船上,分两种,一种是倍径十二的长炮,射程可达五百步以上,用六斤大铁弹。

另一种是倍径七的短炮,炮壁加厚,内径为九,射程为一百步,用霰弹,装一百六十粒小铅弹。

这三百五十斤的重炮不用颗粒火药,同等的威力,发射一次需要火药两斤六两,改成颗粒火药之后,只需要一斤八两。

第二种是两百五十斤中型炮,也分两种,前者长九十六公分,倍径十,射程可达三百步,用四斤铁弹,后者倍径为七,射程一百步,用霰弹,装一百二十粒小铅弹。

这炮加上炮架也不到三百斤,可以在野外配合武钢车,用两匹马骡拖着走。

第三种是一百五十斤轻型炮,长八十公分,倍径为六,射程七十步,用霰弹,装八十粒小铅弹。

第四种是一百七十斤铜炮,长八十公分,倍径为六,射程七十步,用霰弹,装八十料小铅弹。

第五种是一百七十斤钢炮,长八十公分,倍径为六,射程七十五步,用霰弹,装八十料小铅弹。

火器局现在就造了三种型号,七种炮。

所有炮有效射程,或者说最大杀伤射程,大概在六七成。(比如射程七十多步的钢炮,四五十步内杀伤力是最大的)

最轻的铁炮和铜炮和钢炮,都是为了野战打造的,两三人可以抬着跑。

此时炮手全是赵与芮王府少年和信州矿工,他们经过训练之后,目前最快可以达到三分钟左右打一炮。

但这样射速的炮管是用不长的,如果想长时间保持火炮射击,并保护炮管,最好是在十分钟以上射一炮。

所有的炮里,钢炮最经用,但成本也最高。

火炮以铸铁改用铸钢,原本到明末时才出现。

当时后金重用汉人工匠刘汉等,以失蜡法打造了当时最强的火炮,他们还创造性的化铸铁为铸钢,以复杂的退火、淬火程序处理火炮的不同部位,使铸炮工艺领先于明朝。

但当时的炼钢术,用的还是传统的灌钢法,用沈括的话来说,这并不是真正的钢。

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里有一段炼钢术,翻译过来就是:“手风箱冶铁炉,世上锻铁所称的钢铁,是先把熟铁弯曲盘卷起来,又将生铁陷入其中,然后用泥包裹好加以烧炼,炼好后再加锻打,使熟铁和生铁互相掺杂渗透,这样锻炼出来的钢就称为“团钢”,也叫“灌钢”。这其实是一种假钢,只不过暂时借生铁提高熟铁的硬度,经过两三次烧炼之后,生铁自然变熟,则得到的还是熟铁。然而天下人都不以为这办法有什么不对,大概是由于不知道什么是真钢。我出使河北时,曾到磁州的锻坊看炼铁,才知道什么是真钢。凡是铁里面含有钢的,如同小麦面粉和成的面团里头有面筋,把面团的软面洗干净了,才会见到面筋。炼钢也是这样,只要取精纯的熟铁烧炼锻打百余火,每次锻打都称称重量,锻一回轻一回,直到屡次锻打而斤两不减,那就是纯钢了,即使再炼上百次也将不会再有损耗。”

灌钢术从南北朝开始推广,到明清后,甚至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还在西北四川等地流行。

沈括在北宋就提到了百炼精钢的法子,但大伙可能为了省事,又或者为了节省成本,无人愿意一直锻打,百炼精钢。

赵与芮这边试用了沈括的法子,确实比较麻烦。

沈括说要打一次称一次重,其实前面几十次可以不称,因为肯定会锻一次轻一次,到后面时,就要不停的称重,打到重量不会变化时,就证明成功了。

这么做的效率是非常低,成本也高。

一百斤精纯熟铁,最后得到二十斤钢,大概五比一。

正因为耗费工时,制做艰难,金属收得率低,所以古代通常用来制造宝刀宝剑,普通的金属用具,极少用到百炼精钢术。

赵与芮这边工匠极多,而且从信州矿场出来时的铁料,大部份是精纯的熟铁,所以他为了以后做火铳,正在屯集百炼精钢。

匠作局刘福这时对赵与芮道,现在这边每月产重炮十门(用实心弹和霰弹各五门),中型炮十门(用实心弹和霰弹各五门),轻型炮十五门(铁、铜、钢各五门),同时能储存精钢一千斤。

“每月产炮三十五门,精钢一千斤?”赵与芮显然对这产量并不是很满意。

来到定海快一年半,占了济州岛也快一年,他到处收集工匠,岛上工匠户过千,帮忙的人员也有数千,但岛上到处用工,确实现在忙不过来。

济州岛是他的大后方,大工厂,赵与芮以工厂模式管理,全员管吃喝住行,投入巨大,这样的产量肯定不是他能接受的。

还得再多招募些工匠和人口来。

当然,等岛上大部份基建完成,建筑完成,他可以慢慢多出很多人手。

“让火器匠们多想想办法,如何提高射程和威力,还要保证火炮的耐久度,谁能想到办法,或有重大发明,给重赏,赏钱,赏田,赏房子,表现特优异的,本王可帮其本人或亲人,在朝廷买官出钱。”

赵与芮这番话说出来,围在赵与芮身边的一波工匠们脸色大变,惊喜交加。

古代谁不想当官,两宋还能光明正大的买官。

但这官价高啊,定海县九品官都要十几万贯,一般人哪买的起。

现在赵与芮说谁有重大表现和发明,他可以出钱帮忙买官。

他们自己想当官也行,儿子想当官也行,都有赵与芮出钱。

首节上一节121/333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