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上京讨债,老赖竟是朱元璋 第222节

“植物生长,无非就是阳光,空气,水和温度!”

“至于阳光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不就是?”

陈数简单的说了一下反季节瓜果蔬菜的种植原理,其他人如听天书。

要是他只说不做,老朱这个老农民一定觉得陈数在吹牛。

可是……

眼前的一切,就是真实发生的事实呀!

由不得皇帝和太子们,被刷新三观!

皇帝盯着陈数看了半天,最后才吁了一口气。

“陛下封你为连山侯,你还真没辱没这个称号!”

“当代神农,非08你陈数莫属!”

“老爷子过奖了!”

给皇帝科普了反季节蔬菜的知识之后,皇帝略微失望。

想要完成反季节蔬菜的条件,实在太难了。

玻璃房这种东西,别说其他人,就连皇帝自己都用不起。

而且这玩意,只能种蔬菜,不能种作物,属于是鸡肋一般的技术。

不过就算如此,依然不能改变陈数在老爷子心中的印象。

这家伙的技术,跟神仙之术一般。

“我仔细看看!”

虽然是夜王,但有人掌灯,老爷子还能看得出这里的蔬菜,品种和其他地方不同。

陈数种下来的蔬菜,可是经过一代代选育出来的超级品种。

无论是口感,还是抗病性,还是其他方面,都比这个时代的蔬菜好太多。

最关键的是,有些蔬菜根本就没有。

比如,番茄……

老爷子那天坐在隔壁喝西北风,却听着他们在那边吃火锅。

他终于见到了如今这些东西,更是好奇不已。

“这些玩意,有种子?”

“拿点给我,我去给皇帝邀功!”

老朱跟陈数的交情在,早就习惯了。

他开头要,陈数自然不会不给,反正这些东西,陈数在江南,其实已经慢慢流出去,不过还没大面积种植而已。

“行,不过您要拿点种子邀功,未免也太小家子气了1”

“今日我前来,可是有别的东西想要跟老爷子商量!”

“还有这等好事?”

皇帝咧开嘴笑。

冬天吃火锅。

一行人进去的时候,陈数早就打好炉子。

阳光房里切出来的新鲜蔬菜,还有各种肉类,也切好了。

火锅的文化,虽然华夏自古有之,可是真正被发扬光大却还是在数百年后。

陈数亲自调制的锅底。

让一行人,又感受到不一样的味道。

而酒坊酿制的好酒,也让老朱开怀:

“冬天吃火锅,喝烈酒,舒服!”

皇帝一下子爱上吃火锅的感觉,尤其是那个什么牛油锅。

虽然初尝辣得让人受不了,可习惯之后,别有风味。

“你小子,可是吃得比陛下都好!”

老朱想起上次自己喝西北风他们在隔壁吃香的喝辣的,就有点上头。

陈数嘿嘿笑:“这天下比陛下吃得好的人多了去了,听说陛下过惯了苦日子,就算成为皇帝也依然勤俭!”

“四菜一汤,少有荤腥!”

“能坚持一辈子,也算是好皇帝了!”

“不过咱们比不上陛下,咱就是个俗人,这人生苦短,还是及时行乐为好!”

他就是油盐不进的样子,让老朱又好气又好笑。

知道说不过陈数,老朱进入正题。

“你小子找我没好事吧?”

“怎么没有好事?”

陈数眉头一挑,赶紧说:“我这次是真打算给朝廷找个发财的路子。”

皇帝回:

“你说,我倒想看看你这个小狐狸有什么好事?”

陈数指着玻璃房问:老爷子你看我外边的玻璃房咋样?

朱元璋:“价值连城!”

陈数点点头,说:“我说的东西就跟这玻璃有关,玻璃里边有大市场,可这原料却不好解决!”

“这玻璃需要的原料,是叫做石英砂!”

陈数提出自己的想法,他炼制玻璃,需要石英砂。

可这石英砂的开采,物流,原料场地距离应天府有段距离。

这大概也是玻璃成本一直降低不下去的原因。

古代的物流条件和开采条件,根本没有办法产生大规模运输的条件。

除非官方入场,用漕运。

本来这件事,陈数自己也能解决,可是他想了一下,这不划算。

有些事情也许自己能办起来,可是管理扯皮成本太高,还赚不了几个钱,干脆舍弃算了。

他阐述了自己的想法,让官方将石英砂采出来,他负责收购。

“臭小子,你还想让皇帝给你打工不成?”

老朱一眼看透这个小狐狸的路数,毫不留情地揭穿陈数。

陈数也不恼火,而是笑嘻嘻。

“话不能这么说,率土之滨莫非王土,这采矿的事官营总好过私营!”

“朝廷缺钱,多个进项不好?”

“当然我也有我赚钱的地方,这不矛盾!”

“这件事好处有几个,其一,朝廷能从这里多一个进项,税收提升,总是好事!”

“其二,石英砂出现的地方,一旦出现开采,总容易解决当地的劳动力就业问题,发展经济!”

“虽然陛下如今重农抑商,可番薯和土豆出现之后,农业劳动力逐渐变多总是趋势,多一种产业,地方经济也可以盘活!”

“其三,这只不过是我打算试试和朝廷合作的第一步,以后还有许多东西,咱们可以尝试开采!”

“我相信陛下也很头疼北方的经济问题吧?”

老朱听到陈数说到这里,深以为然点头。

相比起富庶的江南,北方确实是酷寒之地。

蒙古统治的腐败,加上元末乱世。

北方其实称得上是地广人稀,老朱建立明朝之后,因为国力所限,其实朝廷的心力都只在建立如顺天等几个重要城市。

北方的许多县城穷到什么程度,连城墙都没有。

以田埂为界,便是县城,这就是大明朝初成立的窘境。

所以南强北弱,在大明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

为什么后来的南北榜案,竟然出现北方士子无一人高中的情况,其实也是因为北方真的太穷了。

经济情况,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才的储备。

人都没有,哪来的人才、。

皇帝虽然推广休养生息,但这修养下来,南方和北方差距更大。

说白了,想要改变南强北弱的情况,资源上朝廷就要向北方倾斜,可惜,封建王朝,就算是皇帝也没有这种魄力去改变。

“说起种地,北方天然上,就比南方有劣势!”

“毕竟冬天的时间,比南方要长!”

“可咱们大明也不止是只有种地这条路,开矿同样可以满足经济发展!“

老朱沉默下来,发展北方,非他不想,而是做不到。

不管陈数说得是不是歪理,如果能让北方做出一丝改变,总是好的。

今年秋粮收上来,番薯和土豆的产量让人非常满意。

压在大明朝头上的粮食问题,总算有了一些解决。

因为又番薯和土豆的存在,北方的劣势,稍微也能补足一些。

若不然,在重农抑商,休养生息的国策之下,皇帝未必肯开这个口子。

最后,压死皇帝心中最后一根稻草,是陈数提出来的条件。

“朝廷没有钱,没有技术,我可以投资!”

“以后朝廷赚钱了,可以用石英砂偿还!”

“必要的时候,基建我也包了,利息很低哟!”

“你特娘的,还敢打皇上的主意,你借钱给朝廷,不怕朝廷赖账不还?”

皇帝给气笑了,半真半假给陈数试探。

陈数笑而不语,这笑容很诡秘,仿佛他真有办法一般。

首节上一节222/361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