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一身反骨,你夸我好圣孙 第247节

只要是有良心的人,就会从心底里感激大明,爱戴大明皇室。

像白莲教这样的反对组织,也就失去了民意基础,不可能发展起来了。

这是堂皇正大的谋国之言,朱元璋听完很是欣慰,对朱高煜这个好大孙也更加满意了。

“大孙你都考虑得非常全面了,也不需要皇爷爷我多说什么,尽管安排人手去做吧!”

“不过等报纸印刷出来,记得派人每天都给咱也送一份,既可以把把关,也可以看着解解闷!”

朱元璋自从退休之后,生活就越来越清闲了,r如今朱高煜监国,将大明的一切都打理得井井有条,基本用不到他。

等这段时间,该休息也休息好了,各种美食也都吃腻了,反到是有些无所事事,开始无聊起来。

能够看看报纸,了解有些天下大事,也是很好的打发时间之法。

“皇爷爷放心!”

“等报纸发行出来,肯定第一时间给您送来,让您不会再无聊的!”

发行报纸的事,就此商定。

朱高煜又陪着皇爷爷坐了半晌,才终于告辞,回到皇宫。

喝了口茶水之后,他便直接找来礼部侍郎,让他来统筹报纸的刊登发行之事。

报纸是明显的文化产品,归于礼部治下也是理所应当,这些礼部官员,很清楚什么话能够说,什么话不能说。

不过,害怕他们太过腐朽顽固,撰稿这些事,就不劳烦礼部了,可以向天下所有识字的人征稿。

礼部只要做好审核与发行工作,就可以了。

当礼部侍郎听完朱高煜的要求之后,当即恭敬应诺。

“臣谨遵皇太孙殿下旨意!”

“报纸发行一事,臣一定会做到尽善尽美,不出任何问题!”

朱高煜点点头,又给他批准了一笔拨款,并让其建立全新的衙门,专门负责管理报纸的刊发,只不过还是挂名在礼部下面。

等后面报纸通行天下,并且影响力越来越大,开始百花齐放,产生更多公家和私人报社之后这个衙门还会继续扩大。

甚至有一天,会成为礼部的主要衙门也说不定。

毕竟,后世的新闻发行总署,可不是一个小机构,而是极为重要的部门。

朱高煜对此,也有很高的期待。

“天工学院的活字印刷技术,已经成熟了,你直接去找人就行。”

“第一期报纸,就先印刷个十万份,放出去看看风声,要是风评好,再继续加印不迟!”

活字印刷不是什么很难的东西,朱高煜早就让人弄出来了,并连带各种彩色油墨也研究了一些。

只是因为成本问题,没有大量使用彩印罢了。

如今印刷一个黑白报纸,绰绰有余。

礼部侍郎告辞之后,立刻就开始召集人手,按照皇太孙殿下的意见,规划报纸的发行。

一边命人找来天工学院的工匠,做好印刷方面的事情,建立专门的报纸印刷厂,一边则联合诸多文人,进行撰稿。

最后做好的第一份报纸样刊,还要送给皇太孙殿下检查,才能确定是否可以发行。

第三百五十四章报纸风行

报纸的刊发工作,进行得很顺利。

礼部侍郎很快做好样稿,让朱高煜审核无误后,便送下去大量印刷。

一张又一张的散发着油墨清香的报纸,就这样被迅速印刷出来,并开始在京城售卖。

“卖报了卖报了!”

“皇太孙殿下亲命刊行的大明早报,两文钱一份,数量有限,先到先得!”

“上到朝廷政令,东唐地理人情,下到民间故事,才子佳人,无所不包,不看后悔咯!”

“这位客官,您要来一份吗?”

一个半大孩童,背着沉重的帆布包,手里拿着一张印满文字的大纸,向路人吆喝售卖。

这当然是朱高煜的主意,让人这样宣传的。

这可不是剥削小孩子的劳动力,使用童工,而是给他们一个机会!

让报童卖报,一方面是为了尽快将报纸推行开来,毕竟要是弄一个不明所以的报亭,是没有人知道这是什么的。

另一方面,也是给这些半大孩子,增加工作和学习的机会,让他们能够养活自己,同时在报纸上学到东西,将来成为有用之人。

报纸是记载无数文字信息的东西,而且每天都会更新,可以给人带来许多新鲜知识。

一般的孩童,哪里有这个机会,每天都花钱买报看报?

而这些报童尽管只是简单识字,但卖报的过程中必然会将每天的报纸都看一遍,过个三五年。也算是广文博学之人了。

他们长大了,必定会比乡下普通孩子,有更高的眼光,更好的出路!

尽管大明京城无比繁华,各种新鲜事物屡见不鲜,但报童卖报的声音,还是吸引了无数人的注意。

“大明早报?这又是什么新奇的东西?”

“竟然还是皇太孙殿下亲自命令刊行的,我可得好好看看!”

“娃子,给我拿一份!”

“我也要一份,看看上面到底写了些什么。”

金陵城毕竟是京城,读书识字的人最多,很快就有许多人,争相购买报纸,想要一睹新奇。

“好嘞!”

“两文钱一份,报纸您收好!”

报童手脚麻利的收钱递出报纸,显然是提前经过培训。

很快,报童手里的报纸也都售卖一空,许多人拿到了新鲜的报纸,仔细观看起来。

“东唐见闻与欧罗巴的第一次大规模通商?这是什么?东唐州的新鲜事?”

“皇太孙殿下开放水泥技术,各地新修水泥路超过三千里!水泥路都修到蜀中了?真是太好了!”

“由于近期接连大雨,黄河泛滥。,山东祁县发生水灾……又是天灾!大明可真是多灾多难啊。”

报纸的大标题上,写着各种恶样吸引人眼前的新闻,让很多人一下子就沉迷进去,看得不愿意挪眼睛。

第一批的印行的报纸,除了朝廷政令内容,还有例如哪个地方最近刚刚修好的路,哪个地方发生天灾等重要信息。

这些信息对于商人来说是有很大的意义,对关心天下大事的文人官员,也十分重要。

同时还掺杂了一些风花雪月,风流才子和名妓的一些花边新闻。也让很多比较悠闲的人,十分喜欢。

总之,报纸集合了方方面面的消息,极为全面。哪怕是京城的读书人,也都大感新奇。

很多消息他们也只是有丁点耳闻,根本不清楚具体的内容,还有很多更是听都没听说过的新闻,让拿到报纸的人,感觉大开眼界。

报纸的价值,一下子就被认可了。

“好东西,大明早报还真是一件好东西啊!”

“古人云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有了这份报纸,我们读书人真的可以不出大门一步,就知道千里之外发生的事情了!”

“这大明早报,我以后每天都要订,一天都不能错过!”

能够读书识字的,脑子都不会太差,迅速意识到报纸的作用。

他们无比欣喜,有这样一件东西,能够告诉他们如此多新闻消息,让他们对天下大事都有所了解。

一份才卖两文钱,实在太值得了!

于是,最早印刷的十万份报纸,很快被销售一空。

甚至很多人还嫌不够,晚了一点就买不到,拍着大腿喊后悔。

不得已,印刷报纸的礼部侍郎听说后,上禀皇太孙殿下,又赶紧加印了十万份,才勉强够金陵城的需求。

至于别的地方,却根本没有投放出去。

即使需求没有京城这么大,想必销售量也是一个天文数字。

好在。

此时的活字印刷术,已经通过天工院的改良,变得非常成熟了,印刷效率非常高。

只要有足够的纸张和油墨,别说十万份了,就是一百万一千万份,也不是问题。

庞大的需求下面,天工学院的工匠加班加点,制造出更多的印刷机械,采购纸张和油墨,加强印刷,总算是勉强满足需求。

不仅是在大明京城,东唐州那边也同样如此,开始印刷报纸。

只是这里的大明早报,要经过远洋航行,时效性要差不少,于是将一周七天的报纸都集合在一起,做成一大份,一起印刷售卖。

同样也广受好评,销售量极佳。

东唐州的百姓,看到自己家乡的名字,出现在报纸上,一时间百感交集,各种滋味涌上心头,让不少人红了眼眶。

他们人虽然来到了东唐州,并且在这里落地安家,生儿育女,但心里的根,却还是在故乡,还是在大明!

同样。

朱棣也按照朱高煜的指点,在东唐州发行了一份官方的东唐早报,刊登可各种东唐州新鲜事物,以及大明的种种新闻,并加以评论。

东唐州的移民,也很是追捧。

这份东唐州的早报,经过船只运输之后,回到了大明本土,也会同样刊发出来,供人购买订阅。

大明本土百姓,也对东唐州的实际生活,民生百态,有了更多了解。

“东唐州土著部落,原来是这样的啊,他们对我大明竟然如此友善,还愿意融入,并且开始通婚?”

“金矿,天然橡胶林,无数的野兽猎物,东唐州的资源,竟然丰富到如此程度!”

“真是一片天府之土啊!”

第三百五十五章天价广告位

不论是大明早报,还是东唐州的报纸,都让百姓们无比新奇,爱不释手。

报纸的内容很快对百姓产生了很强的吸引力,各种重要新闻,朝廷政令,都让与之息息相关的百姓,都反复揣摩。

毕竟。

落在朝廷文书上的简单几个字,就可能改变许多人一生的命运!

过去百姓们对朝廷政令,了解途径十分有限,只有城门口的告示,才听说一二。

可这种告示,不是极为重要的大事,是不会张贴的,而且告示的时效性也很差,但凡错过,就只能从别人嘴里听说二手消息了。

更何况,告示之事后的告知,无比严肃的官方消息,用词也是十分难懂。

哪有报纸上的文字新闻,描述的详细具体?

首节上一节247/25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