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一身反骨,你夸我好圣孙 第224节

朱元璋也竖起耳朵,听得无比认真。

他将一整套的经济理论详细的展开说明了之后,并最后归纳总结。

“只有知道了国家的整体预算收入和预算支出,那么便能够知晓当年应该发行多少的纸币。真正从源头控制避免通货膨胀的发生。”

“很显然,现在的户部并没有应该有的预算规划,在很长的时间里一直都是维持旧例,按照往年的定额,不管这一年具体发生了什么情况,经济运行的具体情况事件,都是按照一个事先拟定的标准不变。”

“因此在过去的许多年里,有的年份国库里面的粮食堆积如山,乃致于粮食腐烂。”

“而有的年份因为漕道堵塞,导致朝廷需要付出超过所运粮食的价值成本来维持。现实和计划的差距太大,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和失误。”

“这也是我必须要把财政权,从户部拆分出来的原因!”

朱元璋连连点头,他知道,这些都是发生过的事实。

当年他掌权的时候,就屡次因为这样的事,对户部官员不满,换了一批又一批的尚书侍郎。

可惜。

大明的官员,都是从同样的教育里出来的,想法都差不多。

最终不管怎么换,都会发生类似的事,让他十分无奈。

而如今,将财政司独立出来,专门监管调控,就再也不用担心这个问题了。

除非新选的财政司部长,是个贪官,故意弄出损失好贪墨!

那样的话,就别怪他朱元璋的屠刀,又要见血了。

朱高煜不知道,皇爷爷还在心里想着怎么监督贪官,继续往下说。

“现在的国家财政制度还存在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没有做到财政统一和公私分明。”

“大明六部,虽然名义上是户部掌管天下钱粮,但是实际上户部之外的另外五部也都有着自己的财政收入。户部与其余五部在财政划分上面多有交错混杂。”

“除此之外,大明如今,朝廷与宫廷的开销也是相互混合,这样就会给财政预算规划带来很大的不稳定因素。因为宫廷开支是不在财政规划之内的。”

“所以,以后的财政司,不仅要监管国库,还得把皇家内库的支出,也纳入进来。”

“如此,才能真正让财政权利用完善!”

朱高煜为了国家大局,是狠得起心对自己动手的。

皇家内库,就是独属于皇帝的私人钱袋子。

什么宫殿翻修,赏赐大臣,纳妃选秀……

这些活动都是走内库支出,皇帝想怎么来就怎么来,一切都看个人意愿。

就算皇家内库没钱了,还可以直接开口找国库借。当然借了之后,肯定是不还的。

你见过那个掌管国库的户部尚书,敢找皇帝要钱?

所以历史上,经常有国库空得能跑老鼠,但皇帝自家却富得流油,整天酒池肉林,奢靡浪费,甚至不惜万金,去找道士炼丹求长生的。

这样的皇帝,无疑是昏庸之辈!

而另一方面,历史上也经常见到,因为国家财政困难,皇帝掏空自家内库补贴国库。

以至于宫中皇后嫔妃的待遇,一降再降,让堂堂皇后都要亲自纺纱织布,做衣服穿!

当然。

这样的皇帝皇后,无疑是最贤明的君主,万世楷模。

比如早期的唐太宗,和长孙皇后。

又比如,早期的洪武大帝和马皇后。

但这毕竟是违背人性的,不可能长久。

没有那个皇帝,会一直忍受自己和皇后嫔妃的日子,过的艰苦。国家困难坚持一时还可以。

等情况好起来了,就会奢侈回来,反手从国库中大掏特掏!

晚年的唐太宗李世民,就是如此。

而历史上的洪武大帝朱元璋,在马皇后死后,也改变了一贯的节俭,只是他贫农出身,不懂得酒池肉林的奢靡罢了。

否则很可能,他也一样晚节不保!

朱高煜要做的,就是防范这一点。

只要将皇室内库也纳入财政部监管范围,该花的花,不该花的坚决不花,可以一定程度抑制后世掌权者,肆意妄为,大兴土木。

也算是给后世的皇帝,带上各镣铐,让他们别太离谱吧。

毕竟。

朱高煜对老朱家的基因,可没有多放心。

后面的正德皇帝,嘉靖皇帝,实在闹得太过分,太丢脸,他都不想承认这也是朱元璋的后代。

早点给他们套上绳子,也能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

朱元璋听完这些,也不由点头。

“好大孙,现在是你监国,你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是你自己要控制皇家内库,主动交出监管之权,皇爷爷就不劝你了。”

“咱相信,你肯定不是奢豪无度之人,咱老朱家的家风,就是崇尚节俭!”

“这个政策,能够避免败家子胡来,是很好的。”

朱元璋对此很是支持,没有半点不满。

他很清楚,甚至肉眼都可以看得见。

在他这一辈,还有他前面的几个儿子,都是比较节俭,不好浮华的。

给个大饼,也能啃得很香。

可到了朱允这个孙辈,就完全走样了。

每顿饭都必须有鱼有肉,有菜有汤不说,还不肯吃完,浪费粮食!

这在朱元璋看来,是极为不好的。

要不是顾忌朱允的父亲,太子朱标死得早,他早就开口训斥了。如今也只能眼不见心不烦,根本不想理会朱允。

有了朱高煜这个好大孙之后,更是早就把朱允忘在脑后。

朱允是这样,谁敢保证后面从下小锦衣玉食长大的皇子,不会如此?

不!

他们必定会“朱门酒肉臭”!

第三百二十一章财政的收支乱象

朱高煜主动提及了皇家内库,并对自己的钱袋子做了约束,让朱元璋更是满意。

对别人很不算什么,对自己狠,才是真正的狠人!

他相信,自己这个好大孙,一定不会为了个人享受,而胡乱挥霍大明的财富。

“好大孙,你继续说!”

“还有什么想法,尽管提出来。”

“大明的财政,正是要从头整顿一番才好!”

财政这东西,不提不知道,一提吓一跳。

经过朱高煜一番讲解,他才知道其中到底存在多少问题,不好好改正,以后必出大乱子!

朱高煜也没有客气,便继续开口。

“皇爷爷,我设立财政司,正是为此。”

“要让财政司承担起一个国家财政收入,支出的预算规划作用。真正意义上做到国家财政收入、支出统一,国库天子内库公私分明。”

“以后大明的所有财政大权,不管是户部也好其他六部也罢,乃至下面的郡县,也都要如此。”

“所有的税收,一切的支出,都要从财政司的账上走。”

“不允许百官县令,没有财政司的批文,乱动一个大子!”

财权的重要性,不需要一遍又一遍的强调。

掌握了财政,才掌握了百官,掌握大明的全部。

自古以来,官府有两个弊病,最为严重:一个是横征暴敛,加征赋税,一个是奢靡浪费,贪污火耗。

用文雅一点的话来说,就是‘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官府从百姓手里征税的时候,恨不得掏空百姓的血液骨髓,说是抽骨吸髓丝毫不为过。

条件最艰苦的百姓,去交粮税的时候,必须得把粮食晒得干干的,不能有半点沙子水分,然后再将装粮食的框斗,堆出一个高高的尖子。

然后衙门会有一个脚力最大的衙役,一脚踹上去,将上面的粮食都踢洒了,然后重新让百姓堆满。

落在地上的粮食,就都归衙门和税吏所有。

这就叫‘淋尖踢斗’!

所以,每一处官府收税,百姓们就恨死他们一次。

可轮到百姓遇到灾害,干旱洪水啥的,需要官府救济的时候,情况就又反过来了。

别说吃饱吃好了,救灾的粮食,不给你参上沙子麸皮,稀得能照镜子,就是咄咄怪事!

而这种情况,早已成为官府的传统,上上下下沆瀣一气,没人敢揭开这个盖子。

朱高煜当初从锦衣卫口中听到这样的事之时,气的好几天没吃下饭。

而且不仅如此。

若是轮到官府出资兴修水利道路,或者某种用不到的奇观建筑,花钱则是大把大把,不知耗费多少粮饷,甚至还得要求当地的士绅地主,跟着出钱出粮。

这些工程,真的花了那么多钱粮吗?

反正结果是,水利道路都是豆腐渣,修的马马虎虎,时不时的还容易出点事故。

但相关的官员和提供材料的商人,一个个赚得盆满钵满,满肚子油脂。

再追究一下,就会发现,所谓的商人,不过是某些官员的大侄子小舅子,妥妥的白手套。

收钱和花钱,差别大到天上去。

因为收上来的,最终都会通过种种手段,流入他们的私人口袋!

没办法。

谁让官字两张口,所有的道理和王法,都掌握在当官的手里。

俗话说的好,破家的县令,灭门的府尹!

面对强大的官府,百姓根本没有丝毫说话的余地,只能被肆意搜刮,然后成为转移代价的牺牲品。

地方上如此,放到了朝廷上,也差不多。

首节上一节224/25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