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一身反骨,你夸我好圣孙 第214节

这些工头,掌握种种资源的分配,和双方沟通调节,地位甚至不比部落长老差!

这就让无数聪明而有野心的土著人,更加愿意主动学习大明语言,投身东唐府了。

总之。

利用种种方法,朱棣主动引导土著人,为东唐府出人出力,并逐渐成为东唐府的一份子。

没过多久,土著人已经基本成为东唐府的主要劳动力,大明移民则纷纷成为地主庄园主,矿山之主和伐木场之主。

他们出人头地,发家致富的梦想,基本得到实现。

朱棣见在自己一手领导之下,东唐府日渐兴旺,不由很是激动,心中满满的成就感。

当然。

他并没有因此自满,而是虚心纳谏,对麾下所有人提出的意见建议,都用心听曲。

这不,一个天工学院的代表,就来向朱棣进言。

“燕王殿下!”

“接纳土著人成为底层工人之后,我们已经不太缺劳力了,不过,各种技术人才,却一直都不够用!”

“不论是精通种田,能够辨识气候的人,还是开矿伐木,各种建造……”

“凡是需要工匠出面的地方,都极为缺人!”

“殿下,臣建议在东唐府学习大明,也开设几座天工学院,教授大明移民,各种工匠技术,让他们成为新的工匠!”

简单来说,就是有了大量土著人加入之后,东唐府缺的已经不是底层劳动力,而是技术人才!

东唐府一切都是从新开始,需要建设的地方简直无穷无尽,对工匠等技术人才的需求,也远比大明本土大得多。

乘船带来的公家率和天工学院学生,早就不够用了。

若不自己培养,一定会极大的影响东唐府的发展。

朱棣听明白这些后,立即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当即点头答应。

“好!”

“这个建议极为合理,算你立功了!”

“本王即刻调集人手物资,建设天工学院,就由你来做第一任院长!”

“还有什么需求,尽管讲来!”

有功必赏,进言有用,也是大功。

得到赞赏之后,此人顿时大为兴奋,又说了很多有用的建议,供朱棣参考。

朱棣接受天工学院代表的建议,在东唐也开设天工学院,并采取开放教学的模式,所有人都可以到学院来进行学习,并免费发放教材。

同时。

他还决定鼓励部落里的孩童,学习大明的文字。

目的在于让大明的文化,覆盖掉原有的各部落文明,统一他们的文字和语言,便于管理。

毕竟他们每个部落的语言文与都不一样。

只有全部学习大明的语言文化,将来长大了,才能够彻底融入大明,真正成为大明子民!

除了这个,朱棣对各种工坊的建设,也没有停下半步。

他投入了大量的人手修建了炼铁作坊,在他的亲自监督下,大炼钢铁。

这炼铁作坊,建在铁矿山的山脚下平缓地带,作坊之内,是一片庞大的机械设备,都是由工匠们打造而成。

采用了天工学院出品的最高科技,已经不再是乡村土作坊,小打小闹了。

从规模,功力,到冶炼技术等方方面面,都进行了巨大升级。

更是在附近的一条河流,新建水坝,凭借水流的流动,带动水车旋转,为炼铁作坊提供动力。

除此之外提供动力的的还有几个大风车,吱呀呀的转个不停。

而熔炼钢铁的高炉,更是无比巨大,一炉就可以炼出几千斤铁料。

可以说,东唐府的这座炼铁作坊,已经摆脱了土法炼铁,逐步走向工业化、机械化生产!

第三百零六章发明耕种机械

随着东唐府的大开发,百业兴旺,东唐府城也变得越来越繁华。

再也不是当初刚建城时,稀稀落落的景象了。

如今的东唐府,人来人往,大量大明百姓,和穿着大明衣服 ,梳着发髻,打扮得和大明人一样的土著,在街道上来往穿梭。

第一个接触大明船队的土著部落,甚至早已全部解散,融合了大明文化,住进了东唐府城,成为新的大明人!

而随着各种开发建设越来越兴盛,附近的土著部落,也全部吸收进来。

原本足够的劳动力,又一次捉襟见肘了。

这一日,手下文官满脸忧虑,向朱棣进言。

“殿下,附近已经没有土著部落了,几乎所有的土著人,都融合进了东唐府!”

“若是不找到新了人口来源,恐怕我们对东唐州的开拓,要到此止步了!”

东唐州的土著部落,都是半农耕半游猎,生产水平极低,所以人口密度更低。

甚至可以说人烟荒芜,稀稀落落。

大明将附近的土著部落都融合之后,若不找到新的部落,就只能继续建设已经开发出来的部分,而不可能继续对外开拓了。

如今,劳动力短缺成了极大的问题,老百姓在东唐想雇佣人,都根本找不到雇工。

虽然老百姓手里获得了大量田地,但是他们能够耕种的范围是相对有限的。

朱棣也一筹莫展,想不出好办法。

“这样啊……”

“我们已经一口吃撑胖子了,更远地方的土著部落,恐怕不好办。”

“总不能让人带着军队,千里迢迢去抓俘虏吧?”

如今离东唐府最近的一个土著部落,已经在数百里之外了。

更远的地方,当然还有无穷无尽的土著人,但他们可是从来都没有接受大明的影响,没有亲眼看见高大雄伟的东唐府城。

想要让他们主动加入,帮大明百姓做工,是不可能的事。

除非用军事暴力手段,征服俘虏,将他们当做奴隶。

大明不是没有这个实力,而是朱棣不想出现一群心怀仇恨,不得不加入大明的人。

这样的人,就算一时屈服,将来也必定成为隐患!

不得已。

朱棣下令,可以通过金钱或者用食物、商品向外面的土著部落,购买人口。

当地很多部落相互之间是存在冲突的,在爆发战争之后,会抓到一些俘虏。

而大明通过一些融入东唐府的土著为桥梁,愿意出钱出物资,购买这些俘虏,作为农奴来用。

还有一些部落,传承悠久,世代在这片土地上繁衍。

但土地和猎物是有限的,人口却越生越多,根本养不活。

在过去,他们能够选择的办法,就是让老人在年纪大了,便自己进山,自生自灭。

还有就是让部落分裂,一部分人分成小部落,远走他乡,去寻找其他适合定居的地方。

可如今,他们又有了新的选择,那就是加入东唐府,加入大明!

大明十分愿意接受这些分裂出来的土著部落,因为这里面不仅有大量的人口和劳动力,还有无数年轻适合生育的女性!

只要这些土著人女性,愿意嫁给大明人,都可以获得极为优越的待遇,直接成为东唐府的一份子。

而她们生下具有大明血脉的孩子,也从出生就得到承认,是真正的大明子民。

东唐州的土著人种,本来就和大明相同,所以互相通婚,没有受到任何阻碍。

不仅互相能够看得上眼,而且随着通婚,双方建立更加稳固的关系,土著人对大明的融入,也更加彻底,更加真心。

随着种种政策的实施,东唐府的人口,再一次迎来暴涨。

这一回,不仅多了大量土著俘虏奴隶,还诞生了无数新生儿孩童!

这些孩童,将是大明世世代代,立足东唐州的根基。

……

随着时间的推移。

东唐府开拓的地盘,更加广大。

城外的农田,已经不知延伸出去了多少里,大片大片的整齐田亩,看得人赏心悦目。

东唐府也变得无比繁华,人烟稠密。

就连城外很多地方,也出现了自然村落,无数定居点。

就在随着开发进步,再一次要爆发人手危机的时候,机械作坊里忽然传来好消息。

天工学院的人,研发出了新型的耕种和收割器具。实现了规模化的种植和收割,减少了对劳动力的依赖。

朱棣亲自带人,检验这些机械。

当他看着八头牛拉着,一次能够翻耕上十米宽的土地的巨大耕犁,可以自行播种的楼车,还有自动收割的机械时,顿时无比兴奋。

“好好好!”

“你们做的好!”

“天工学院的工匠们,你们立下大功,足以载入史册的大功啊!”

“有了这些机械,我们就能以少量人手,耕种更大的土地,收获无数粮食作物。”

“东唐府一直缺人的问题,彻底解决了!”

用机械来替代人手,在东唐州这个新兴之地,有着巨大的优势。

机械的力量,可比人大多了,一次能够耕种无比广阔的土地,从播种到收获,都不用人下死力,解决了一直桎梏着东唐府的最大难题。

“殿下,还不仅如此!”

“我们现在技术水平还有限,这些机械大多是用牛马等牲畜拉动。”

“而将来,等蒸汽机的技术再进一步,就可以用蒸汽机的力量,来带动耕种机械,效果还会产生更大的飞跃!”

“到时候,哪怕是几千亩几万亩的农田,也只需要几个人,操纵着机械,就可以耕种完!”

朱棣听到这里,也不由被这美好的愿景所打动,沉浸在幻想里。

蒸汽机的力量,他早已见识过,只要有足够的煤炭燃烧,就可以日夜不息,永不疲劳。

若是用蒸汽机带动农耕机械,再广阔的土地,也可以种得过来!

首节上一节214/25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