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一身反骨,你夸我好圣孙 第16节

“我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啊,二位。”

说到此处,朱高煜也不由得有些感慨。

这些问题,其他人真就看不出来?

当然能看出来!

只不过不说而已。

如果自己不需要走上造反这条不归路,其实自己也没必要干这些。

但谁让自己从生下来就决定了呢。

燕王长子这个身份,固然将来荣华富贵不会少,可中间承担的风险也不会少!?

这里面还有将来的责任呢?

既然享受了锦衣玉食,自然要为其分忧,而且说实在话前世的朱高煜也曾暗自惋惜这样一个极具风骨的汉家王朝,如今有了机会自然是能拉一把就拉一把。

身为一位穿越到此间的幸运儿,自己真能容忍大明就成为最后一个汉家王朝,最后导致神州沦陷、民族浩劫?

既然如此,放手一搏,又有何妨?

朱元璋内心倒是对朱高煜的这番话暗赞了几声。

“这小子倒是也知道求稳,原本咱还以为是个一味只知道穷追猛打的小子来着。”

“不过,这大孙子说的其实也没错,如果读书人学的不再是治国之道,那还有用吗?”

“心中没有了苍生社稷,也不在学策论兵法,不想着保住汉家江山稳固,这不就是那清谈误国的腐儒吗?”

“如果读书人,只是为了凑八股骈文一朝中举,穷经皓首十年,埋在故纸堆里咬文嚼字,那学出来后与国何用?”

“到底还是吃了没文化的亏!”

“甭管后世怎么开脱,咱终究还是鲁莽了!”

“自己设置这八股取仕以保公平公正,这本意倒是没错,可自己想的太过片面了!”

“为国取士的科举、抡才大典,最终的目标乃是为朝廷选拔优秀的人才、干才、大才。”

“可若是选出来的都是一帮光会嘴皮子功夫,甚至连嘴皮子都不利索的官员,那这抡才大典还有何用?”

朱元璋内心各种念头纷至沓来,似乎把自己困在了一个怪圈当中,怎么想都是错的。

甚至,老朱抬头看了看朱高煜以后,开始自怨自艾了起来。

“唉,咱到底是没读过书啊!”

“明明是想为国取士,选拔国之干才、大才的,结果就弄出这么个结果?”

“咱需要的,乃是那些真正能干事、真正为国为民的大才啊!”

“哪怕这些大才都有些这样那样的臭毛病,但咱……为了国家…为了百姓,可以忍着!”

“毕竟这些人的拳拳报国之心和那经天纬地之才,是真实而不作假的。”

“可惜啊,咱身边就是看不到这样的人。”

“为啥咱身边就不能出些这样的人呢?”

“为啥咱身边,都是些面对咱的刀子就瑟瑟发抖,只敢低头的废物呢?”

此时的朱元璋如梦初醒,刚刚脑海之中那番思考与感叹,终于使他意识到了自己错的有多离谱。

按照朱高煜的说法,如果按照八股取士的路子一路走下去。

那么未来这些读书人,心中将永无报国之心。

反而个顶个的带着一颗私心,欺上瞒下、贪赃枉法。

不图忠君报国,只图仕途畅通、青云直上。

故而门生故旧、乡党同僚纷纷抱团,对上不断遮掩,对下苛刻以对。

一方面谋求文臣团体的整体利益,努力让那高高在上的皇帝“垂拱而治”,最好什么都不管。

另一方面则进一步压榨平民,让百姓流离失所,丢掉自家耐以生存的土地,沦为给文臣世家干活的佃户。

这,难道就是肉眼可见的未来?

一想到这不堪设想的结局,朱元璋彻底急了,看着站在那儿的朱高煜,急忙追问道。

“小友,你的担心以及抱负,老夫已然明了了。”

“此刻老夫就一个问题,那便是这屠圣之法到底该如何实施?”

第二十二章 朱棣:这是我能生出来的儿子?

对于这位张老爷子的追问,朱高煜笑了笑,却没有直接作答。

朱高煜可是记得清清楚楚的,自己今天的主要目标可不是为人答疑解惑的。

自己是来招募人才为将来做准备的。

如今鱼饵已经给足了,胃口也吊得高高的了,剩下的就看鱼儿上不上钩了。

朱高煜转身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重新给自己添上一杯茶水。

举起茶杯冲着对面二位遥遥一敬,然后悠哉悠哉的再次喝起了茶。

俨然压根当做没听见刚刚的问题一般。

这番作为,顿时把对面父子二人给弄得哭笑不得。

……

朱棣今日里的表现,从头到尾仿若就是纯粹的陪客一般。

该吃吃该喝喝,有好吃的就多吃几筷子,你们聊天咱就喝茶。

聊得兴起了,话题太犯忌讳了,那咱就装睡觉。

反正,老爷子你爱怎么玩儿就怎么玩,别把我给牵扯进去就行,他是看出来了爷孙俩算是将遇良才,暂时不会发生什么事。

毕竟光燕王府,就有好几百口子人。

更别说,自己那北平藩镇当中,还有不少部将、下属在呢。

要是因为自己这一个不谨慎,落了口舌,结果给害得让老爷子一锅端了,那别说自己了,那些跟着他的人怕是死了都得爬出来骂几声。

不过……

朱棣抬眼偷偷看了朱高煜几眼,心中莫名的有些感慨。

“这混小子,究竟是不是咱的种啊!”

“咱别说当年了,现在也没这本事啊!”

“这是咱能生出来的儿子?”

朱棣总觉着自己这会儿感觉格外复杂。

一方面惊叹于自家儿子的优秀,不仅能跟自己聊兵法韬略,而且眼光不凡、思路清奇,能糊弄的当今皇上连连变色,简直不像自己的种。

更准确的说,这种表现,不应当是一个长在民间,压根没接触过政务、军伍的私生子能够做到的。

但另一方面,似乎又觉着惭愧。

自家儿子虽然生在草野,却一直在为咱这个当爹的在考量?

想我堂堂燕王朱棣居然还得靠自家儿子谋划一条生路?

还是个一直不管不顾丢在民间的私生子?

自己这是何德何能啊?

朱棣在感慨的同时,却不知朱元璋此刻同时也在内心之中默默嘀咕。

“这大孙子啥都好,就是这吊胃口、卖关子的习惯得改改。”

“怎么就不能爽快一点呢?”

“不过,到底是咱家的种,这见识,不比朝堂之上那些夸夸其谈的腐儒强上百倍?”

“唉,要是老大还在就好了啊!”

“让老大也来听听,保准长见识,还能让他看看,有这么个大侄子在,标儿该有多高兴。”

“可惜啊,老大看不着了。”

一想到刚刚过世的长子朱标,老朱心中的悲痛不由得又升了起来。

好在朱元璋本就是心智坚定之人,哪怕至亲离世,也不能击垮他。

另一方面也是,如今懿文太子都已经葬了,事情过去了这么久,终究还是让时间冲刷走了不少愁绪。

但是,今日里这番无意之中的举动,却让朱元璋发现了一个惊喜啊。

“莫非,这世上真有那种生而知之的天才不成?”

“老天难不成看我朱元璋痛失爱子,故而降下此等麒麟儿,让我老朱家再续气运?”

“这是上苍给我老朱家的补偿嘛?”

朱棣在一旁端着茶杯,一口一口的抿着。

更多的还是靠着茶杯遮挡自己的表情,方便观察在场的两人。

从眼下的场面来看,自家儿子稳坐钓鱼台,不动如山,那气势、姿态显然是一切尽在掌握的笃定。

不过想想也是。

能一眼看出蒸蒸日上的大明内里的弊病,还能一针见血的说出来。

这等不出世的大才,若是连这点气度都没有才怪了。

再看另一边的自家父皇。

咦,这眼神、表情有些不对啊。

朱棣对自家老爹简直不要太熟悉。

可正因为熟悉,朱棣才惊讶啊。

多久没看到父皇露出此等温和的表情了?

还是对着自家大儿子的?

难不成看上自家大儿子了?

不过一想到今日里自家大儿子那些表现,朱棣又觉着理所当然。

甚至,朱棣内心深处,都不得不承认。

今日里被自家大儿子这么一说以后,自己打心底里居然真有那么一点点松动了。

松动的是啥?

当然是造反举事!

有子如此,即使未来千夫所指又有何惧?

首节上一节16/25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