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先生,你太爱学习了! 第109节

但这不妨碍郭谊表情冷酷,嘴角微微上扬。

“您这哪里是酬勤酬出来的?怕是看点书把天上宝库都灌脑子里了。”

典韦直接极为不满的嘀咕着。

诸葛亮此时拿着这手弩,心中又是感动,又是欣喜,一种很是复杂的情绪在心中聚集,但更多的是对郭谊的感激。

因为他和自己的老师说这些想法的时候,郭谊并没有马上驳斥,也不曾怪罪他不思经学,玩物丧志。

而是很高兴的一齐帮着研究,并且鼓励诸葛亮再多思多想,勤于查阅类似的典籍与资料,然后鼓励他尽可能提升思量,将制作成军器。

现在终于有所成就。

不过诸葛亮想到刚才郭谊一连串很飘逸、潇洒的动作,忽然又有点疑惑。

抬头道:“老师,这个手弩,必须要翻滚一下才能拉动吗?”

“不是,你就站着拉也行,”郭谊慈祥欣慰的笑着,“既然是战国弩箭改良而成,原理肯定是相差不大的。”

这还不

是传说中的诸葛连弩,只是短暂有所成,做出来送给诸葛亮的兵刃。

诸葛连弩的构造,可能会更简单,不需要弩机也可使用,灵巧轻便,用的就是连杆上下拉动,将弓弦嵌入其中。

分别就在于,这把手弩是郭谊给诸葛亮特制的,用以防身不可量产,沿用的也就是诸葛亮的想法。

因为弩机中的些许门道别人不知,但郭谊明白用圆弧形和障碍顶结构,来释放扳机。

这种手弩威力小,但是弩箭涂毒的话,用来防身就足够了。

而诸葛连弩,威力更大,现在鼓励诸葛亮,他会对此法继续产生兴趣,不会就此停滞,日后会更加勤于查阅资料,继而做出诸葛连弩,乃至更多机巧军器。

“那您刚才滚是为了”诸葛亮睁着大大的眼睛,期待的问道。

“潇洒,灵动!弩箭射出只是一瞬间,但帅却是一辈子的事情。”

旁边典韦听得满脸褶子,一时间头皮发麻:“先生你沉稳点吧,哪家中郎将像你似的,宛若顽童一般。”

“啧,你懂什么,此物在十步内杀伤定有,若是箭矢生锈,割伤敌人则可令其七日内染上破伤风,若是命中要害则也能杀敌,给亮儿防身刚好。”郭谊当即破功,嫌弃的和典韦驳斥起来。

典韦:“十步之内,为何不用长兵?!”

郭谊咬牙道:“十步之外,弩箭占优!十步之内,弩箭又快又准!”

典韦顿时摇头,根本不把郭谊这话往心里去,笑道:“十步之内肯定是长枪、长矛、大戟快啊。”

“不和你这人争执,”郭谊忽然泄了气,无奈道,“你这话,就好似在说人能天生搏斗老虎一样。”

他这么一说典韦直接就乐了:“嘿,俺还真就打死过老虎。”

郭谊嘴角猛然一抽,勉强挤出一丝微笑,竖起了大拇指:“那你牛逼,行了吧!去看水利之器!”

第114章 境内狂热募兵大成功!曹操笑麻

“水利之器,有取水和改流两部,自王景修复卞渠起,改良了濮阳附近黄河的水灾,引三河通渠,算是疏浚沟渠之法以散大河之奔流……”

郭谊走在路上,和两人说起了之前看到过的些许地志,都详尽且同一的记录了这些年濮阳、陈留等地的变迁。

而现在,主持修太寿陂,实际上是要将太寿水以筑陂的方式拢围,然后引导流向田土,因此可得灌溉之所,工程可谓浩大。

但现在也非是开凿运河的关键。

郭谊说到这,对诸葛亮道:“现阶段,筑太寿陂,你知道用意何在吗?”

“我想想,”诸葛亮略微思考,他现在已养成了答前深思的习惯,而这个习惯是郭嘉教给他的,片刻后,诸葛亮抬起头来,“应当是为舒缓水流,沿河改道,然后方便围湖造田。”

“嗯,”郭谊略微点头,“围湖造田是为了取水方便,引入田土来灌溉,如此可让土壤也有改质,针对此,我可有数道策略先行,同时可以开启数道漕运路线。”

“我翻遍了典册,还询问了不少官吏,同时请子在与人交谈时注重问及水利之事,发现当年毕岚曾督造水翻车,用于宫廷洒水。”

“于是也可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良。”

郭谊说到这,眉飞色舞,已然是成竹在胸,众人走到了河边,此刻在一条湍急的河流中,有一长坡结构的木车伸入水下。

主体为一条极长的龙骨,另一端延伸至岸上,龙骨的背腹都有叶板以挡水,两段则是大小各异的木轮。

其实便是两个轴轮之间有木链结构,类似后来的单车链条,链接前后轮子可转动。

只是这轮子变成了木链,链上有叶板可以挡水于其中,随着轮轴转动,于是可以将水从低处取出,送至高处,再流入其他地方。

郭谊此刻走到了岸上一端,此处是用轮轴把力进行转换,做了一个竖直方向的圆筒,圆筒每隔一个角度延伸有均衡的踏板,此刻有三名壮丁在踏板上反复踩踏。

当踏板踩转的时候,会拉动翻车上端轴轮两侧的把手,继而带动上侧轴轮旋转。

如此,整个翻车运转起来,水慢慢的被送至上端,郭谊指着面前的圆筒踏板车,道:“其实改良的部分在用力上。”

“翻车转动需以外力辅助,外力可以用很多结构来筑造,人力是最方便的东西,但除此之外还可以用自然力。”

诸葛亮、典韦两人看到龙骨水翻车的时候,就已经感觉震撼了,并且这本就是大汉瑰宝似的创造,但目前很少用于农耕。

他们之前也只是在书上看到过,而郭谊则是早早知晓原理,在最近才找到能有此技艺的木匠,和他们一起做此木车。

主要是轮转、叶板的制作,需要极高的锉工技艺,要有木鞘链接

现在才有十数人能够熟稔制作工序,但在当年,这个东西可是根本不会外传的,毕岚乃是宦官,在制作此器后,没有大量量产于民间,大多用来给皇室所用。

当然,郭谊也觉得一位宦官或许不会亲自去研究这些,这或许是当地某些聪慧农户的创造,但他为督造,替汉廷出钱出力,也就落到他头上,此等翻车智慧,属于是当地先民的智慧结晶。

“如此利民之器,只存在于典策之中,却未见大肆量产于利民之处,实在是令人感慨……”

诸葛亮在旁还抱着手弩,但是神情却十分迷茫,而后长长的叹了口气,他觉得还是以前学识少的时候快乐些。

知道得太多反而不会快乐。

“无妨,”郭谊笑了笑道:“这东西只要制出来,并且克服了精细处的隐秘难关,那么就很容易推广出去,现在依然可以用来利国利民。”

“龙骨水翻车,连弩……”郭谊长舒了一口气,满意的看着眼前取水的场景,“此两项,足以让境内振奋。”

“我打算在这里再加数条木道,取水到高处之后,可以用管道运送各处,木道最好选用大竹制作,又或者可以建造大水池蓄水,用阀门原理将水存于其中,这样方便随时取用,”郭谊的表情依旧还是十分兴奋,并且话如连珠一般,根本停不下来,“所以,无论是龙骨水翻车的外设装置,还是水车,轮轴等物件,都还需要大量的时间来专研,且还要指定一系列的政策,以取水而用。”

“此物,要用告示普及百姓,将此器为民装载,但技艺设计等的确暂不能广为流传,需等日后再徐徐传之,且还有沟渠挖掘,堆陂等事亟待商议解决,总之,快些将此物先展示于民!”

诸葛亮看郭谊的兴致如此高涨,此刻也不觉得累了,毕竟相比之下,他和郭谊每日的付出不是正比。

而且心态也有所不同,郭谊是一直在享受着,但诸葛亮却不是。

老师就算再非人,也会有疲惫的时候,但他依旧乐在其中,这等志趣不可谓不高洁,乃至比起大部分的儒生都要高洁很多。

因为他从来不会标榜自己,自傲功绩。

但诸葛亮长期暗中观察不难发现,自家老师在每一次公务、读书有所得后,都会莫名其妙的笑起来,然后高兴不已,大为庆幸,仿佛是终于达成了某种成就一般。

似这等对自己有所要求,且每日完成甘之如饴的品行,令诸葛亮敬佩。

因为在他小时候一直觉得,读书做事,都是十分枯燥的事情,哪里有什么值得高兴的,不过现在他明白了。

乃是成就。

老师便是这样的人,每有所得,乐而忘形,称得上高雅绝世也,世间少有的妙人。

当然,老师的快乐他肯定是想象不到的。

……

当天,曹昂就被从衙署叫来,带着

董访、陈登的一位族弟陈明看了水器,被邀请来的还有糜竺、糜芳两兄弟。

还有一些在当地驻留,并且资助了不少钱财的商贾。

此时看到此器,以及听完了以竹道放入挖开的沟渠,流至各处以用来灌溉农田,还可用水池蓄水用阀门送至各处的方法。

一时间心中畅想起来,都是议论不断,有些人还争得面色红润,但可见其双眸神采,同样也是欣喜不已,多有暗中夸赞郭谊之言。

概因他们有些人只是听说过这龙骨水翻车,但以前这是王公才可用的东西,寻常的村落哪里能见到?有个水车就不错了。

大肆推及于农耕,暂且是不可能的,郭谊估计可能当年也是打算先行握在手中,而后慢慢的推行。

但是后来给了王公家之后,也就成了某种“人无我有”的独特象征,那就很难再普及推广了,因为要给百姓用,首先要把王公们的脸皮撕下来才行。

宦官不给他们贴一层膜就算了,怎么会去撕其脸皮呢。

曹昂看着这群情激昂,也是心中欣慰,不由得远远地看了郭谊一眼,两人相视一笑,都颇为欣慰。

此刻,郭谊的内心一暖,忽而出现了一股力量源泉流转。

【你勤于制作水利利民器具,勤于农耕水利公务,你的智力小幅度提升,的“观星”加强了,现在可以看连续两日的天气,冷却为一个月】

【你的恢复能力大大加强,任何能力的恢复。】

【你获得了“水官”特性,在治理水利时会有道义相助,所以成功率会大大增加,同时有大量的水利知识反馈】

“观星增加的是天数?!”郭谊这时候一下奇怪起来。

心里嘀咕着:那若是日后变成观七天,岂不是每月一次,一次七日?

我擦?!

“水翻车,此物能自河水中取水至高出,当时治洪治涝之物!也并非只是灌溉农具那么简单!”

“我观此器,虽说构造简单,但却有精细之处,若是百姓自己制造,颇有难处,也要传授技艺才行。”

糜竺和糜芳两人在龙骨水车旁而观,彼此脸上也都有好奇兴奋之色,摸着下巴考量着。

此刻其余人也同样加入了洪涝之事的商讨中,光是此器可做为谈资传播极广,更别说日后传言的各种版本了。

因此,嘈杂声打断了郭谊的注意,主要他现在也已经感受到身体各处的提升变化,大脑的通明,思绪的快速运转,已经丰有所获,心满意足也。

在听取那些商讨声中,忽然有一人高声大喝,“此水翻车如此取水,若是有大洪涝来的时候,只管在两岸都放上水翻车,然后取水排出便是!如此还不是治洪之器?!”

“说得好!”郭谊没忍住高声附和,然后由衷的夸赞了他一句“傻逼”。

接着问道:“那为何不直接把堤口掘开,把岸陂都摧垮,让

洪水泛至两岸上来呢!?”

众人哑口无言,没人回答。

这也是个问题,取水出来又不是把水吞了,两岸方此器,无异于给洪水转换方向,反而四面八方都是洪水,此法是有点扯。

看来,此物只能略治涝灾,可引水疏流,但是做不到抵抗大洪水。

更多,还是农耕之器。

……

但无论如何,陈留的告示下后,龙骨水车开始置于民间,在河流要道处,农田聚集处安置,并且以竹管做道,在路途之中顺流至各地,分出支管来,随时错综复杂,但却可在横纵交通之中,遍及农田。

一时释放了不知多少人力,百姓取水方便了不少。

郭谊将太寿陂建成之后,太寿水涨一尺有余,又用水翻车引至各处,而后河流依旧通达,农田也得灌溉。

此法传于各县衙署,又得了不少成效,因此当地人力足足数万,在家得省却,这些人呆着自然也就无聊了起来。

晚上又没有事可做,便去自发的捕蝗幼虫,防治蝗灾。

当日就发现,要不了这么多人,于是又准备去挖掘矿产,但那活危险,犹豫不决后又没多少人去了。

首节上一节109/13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