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刘备谋主,谋尽天下 第5节

  刘备大喜:“陈相放心,刘备定然不辱使命!”

第7章 北海求亲,名家清淑闺秀

  北海郡,剧县。

  时任北海相的孔融志在靖难,到任北海后,收合士民,起兵讲武,驰檄飞翰,引谋州郡。

  同时加固城邑,设立学校,表显儒术,荐举贤良,准备成就一番事业。

  且不提孔融是否有“靖难”的能力,至少这份壮志还是值得钦佩的。

  主簿王、功曹孙邵,都是此间俊杰,受孔融征辟出仕。

  北海府衙。

  头戴高山冠、身着赤色官袍的孔融,正襟危坐、面有忧色,即便是独自处理政务,孔融对于服冠坐姿,都有很严格的自我要求。

  孔融前方的案牍上,平列着一排的竹简。

  最右边的一根竹简,上面有“黄巾贼、张饶”字样。

  青州境内的黄巾,以北海郡最猖獗,如今有愈演愈恶劣的趋势。

  这让孔融很难受!

  立志要靖难讨董,如今却连北海郡的黄巾都不能荡平。

  虽然都尉宗宝多次率郡兵征讨,但这频繁的出征,反而让北海郡的黄巾由一开始的多据点、小规模,渐渐的向几个固定的据点聚集,规模也由一开始分散各处的三五十人,渐渐变成三五百人、甚至于三五千人。

  其中最猖獗的,是自称黄巾渠帅的张饶,麾下黄巾众已经达到万人规模。

  这种反差,让孔融难以相信这是亲自治理的北海郡!

  趵趵趵趵...

  轻微的脚步声响起,一个侍从近前,将一份竹简递给孔融,声音轻微但吐词清晰:“孔相,这是王主簿从高密县连夜送来的。”

  王主簿,即是王,如今暂代的高密令。

  “叔治的信!”孔融眼神一凛。

  让王暂代高密令,不仅仅是因为王为人正直、赏罚分明,又有抑制豪强的胆魄。

  更重要的是,王肩负孔融密令,要结好郑玄!

  郑玄这样的名仕,即便是孔融自负才学都要仰慕。

  一看信中内容,孔融的呼吸顿时变得急促了,下意识的揉了揉眼角,生怕看花了眼。

  “康成公欲替次子郑平求娶素儿?”孔融忍不住出声惊呼。

  孔融如今有两个女儿。

  大女儿许配给了泰山羊,小女儿孔素今年刚及笄,待字闺中。

  素,即本心,清淑之气自盈於本心。

  又有清尘脱俗,出淤泥而不染的意思。

  对于孔素这个小女儿,孔融一向期待很高,而孔素也没有令孔融失望,性情温和、知书达礼、才德兼备,大家闺秀能有的优点几乎都学了个遍。

  孔融早就有跟郑玄联姻的想法!

  郑玄长子郑益谦厚,继承了郑玄对经书的注解,但早已成婚。

  而郑玄的次子郑平,天纵奇才,年少扬名,如今又刚到及冠之龄,尚未婚配。

  论身份、论才学、论德行、论年龄、论政治抱负,郑平都是孔融最看重的女婿人选。

  但郑平十六岁出游,一直未能归家,孔融虽然有联姻之意,但也只能委婉的让代理高唐令的王表达意思。

  如今郑玄主动遣长子郑益来剧县下聘礼,这对孔融而言,无异于喜从天降!

  这不仅仅是觅得佳婿这般简单,郑平身后的郑玄,其名仕的影响力更令孔融看重。

  “传本相令,让都尉宗宝即刻统兵五百,前往高密县迎护郑益,切勿让贼人侵扰了。”孔融豁然起身,言语中掩饰不住喜悦。

  命令很快传达。

  孔融也没了理政的心思,返回内院将此事告知陈夫人和孔素。

  得知是名仕郑玄的次子郑平,陈夫人没有反对之意,而孔素则是心中忐忑。

  此时。

  自高密往剧县的官道上。

  青衣儒冠的郑益,率领家兵、押运聘礼徐徐而行。

  身为郑玄的长子,郑益继承了郑玄大部分的优点。

  自律、谦厚、正直、好学....

  虽然不似郑平一般才能出众,但各方面的能力都很均衡,能治书注典,亦能治理一县。

  郑益身侧,郑平一袭白衫纶巾、腰悬玉佩长剑、一手牵着缰绳、一手摇着精致的羽扇,潇洒风流如谪仙。

  郑平虽然同意了向孔家提亲,但在跟郑益叙旧后决定亲自跟随来北海。

  对于名仕之家而言,联姻这种事,避是避不开的。

  但郑平有平天下的志向,这婚配自然是不能疏忽的,是否值得联姻,郑平得亲自见了孔融父女才能断言。

  郑益一路显得很兴奋:“父亲常言,孔北海性情洒脱,豪气有如长虹;高朋满座,酒不空樽,其文章亦是辞气清雅,有彬蔚之美。显谋能娶得孔北海之女,倒是令为兄羡煞啊!”

  郑平轻轻摇曳羽扇,自有一股风流韵味在:“孔北海若是专注于著书立说,必然能成当世文豪。然而文学邈俗,却不擅长处理实务,跟焦和一样,都是清谈高论,无益于州郡的庸碌之官。”

  郑益的笑容顿时一滞:“显谋,我们是去北海求亲下聘礼的!你这样鄙视孔北海,还如何求亲啊?”

  忽然间,郑益有些后悔了,就不该让郑平随行!

  这要是将求亲的事搞砸了,郑益都不知道回高密后,如何向郑玄交代。

  “就事论事,跟求亲无关。”郑平微微敛容:“孔北海身为北海相,虽然致力于讨伐黄巾,但这方式却是错了。”

  “平定黄巾,须得征抚并用、恩威并济。但孔北海虽然有安抚之心,却无征讨之威。”

  “能让互不统属、三五十人一个小据点的黄巾众,短短半年时间内,就出现了超过万人规模的黄巾众,北海相的兵威,早已经荡然无存了!”

  “任由黄巾众继续兼并,不出半年,这些黄巾众就会因为缺粮而不得不进攻城邑。”

  “到那时候,孔北海估计连剧县都守不住,还谈什么豪气如虹、文气彬蔚?”

  郑益哑然。

  对于军略大势,郑益跟郑玄一样,是看不明白的。

  “显谋,为兄辩不过你。”

  “但求亲,好歹得讲礼吧。”

  郑益放弃了跟郑平的争辩,在辩术一道,郑益虽然是兄长,但从未赢过郑平。

  “私下戏言罢了,不会当着孔北海的面说的。”郑平轻笑,不再跟郑益讨论这个话题。

  就在此时。

  一个斥候策马而来。

  “公子,有人劫道。”

  郑平的眼神,顿时变得冷冽。

第8章 提亲遇险,智者自有千虑

  贼人!

  郑益吃了一惊,连忙让车马停下,下令家兵护卫戒备。

  “我有家兵二百,贼人还敢劫道,这是心中有底气啊。”

  “通往剧县有三条路,往前往左,道路崎岖容易设伏,往右虽然行程多了一倍,但不易设伏。”

  “嗯……”

  郑平琢磨片刻,心中已经有了计较。

  “兄长,前方路口,择右而行。”郑平没有任何惊慌,招呼郑益改变方向。

  郑益迟疑道:“显谋,贼兵伏路,想必是贪图钱财,许他们一些钱财就可以了。”

  “择右而行,行程多了近一倍,何必多此一举?”

  贼兵劫道,往往都是欺软怕硬。

  如郑家车队这种有家兵护卫的,通常都是给予钱财方便,大家相安无事。

  毕竟都在这青州地面混,很少有贼人会跟豪强世家结死仇。

  “兄长,世道变了。”郑平摇头:“还记得我刚才说的话吗?以前的贼人,也就三五十人盘踞,如今的贼人,小的三五百人,多的三五千人甚至上万人。”

  “真要给予钱财方便,这些聘礼,包括我们的战马刀剑,都得送给贼人。或能盼得贼人偶尔善心。”

  “择右而行,虽然行程多了一倍,但风险更小一些。”

  郑益不以为意:“显谋,我们有家兵两百,皆是忠勇之士。”

  “兵器也比贼人的锋利,即便遇上小股蠢贼,也能战而胜之。”

  “许以钱财,是我行之以礼,并非是惧怕。”

  如果没有郑平,郑益会在袁谭攻伐孔融时,死于出兵救援的途中。

  怎么死的,郑平都不需要多想。

  不论是郑玄还是郑益,都有太多的书生气。

  春秋时期,估计还能打个胜仗,但如今时代早就变了。

  兵者,诡道。

  太谦厚的人,是很难赢的。

  “兄长,论行军策谋,你远不及我,家兵由我来指挥吧。”郑平语气多了三分不容置疑的味道:“对付贼兵,不是单纯比兵器锋利和人数多寡的。”

  郑益无奈。

  郑平都这般说了,显然是不准备跟郑益辩论如何行军。

  “斥候队,弩箭上膛!”

  “三里范围,遇鬼鬼祟祟者,格杀勿论!”

  弓弩,一向都是在民间禁止的。

  但郑家比较特殊,出行时郑平专程向高密令王借了十柄弩。

  王也知道如今世道不太平,郑玄又是孔融密令要拉拢的,而郑平很可能会成为孔融的女婿。

  因此,王不仅借给郑平十柄弩,还有一张硬弓、十支羽箭。

首节上一节5/415下一节尾节目录